胡月玫
摘要:我國法治建設在不斷加強,在這一社會背景下,人們獲得法律知識的渠道不斷增多,并且法律意識在不斷增強,人們給予司法案件更高的關注度。很多的司法案件在不同的方面觸動人們的神經(jīng)。民眾的觀點和態(tài)度對司法案件的實踐帶來影響。通常將來自民眾的影響因素稱為民意。有多種因素導致民意與司法實踐產(chǎn)生聯(lián)系,第一個原因是國家對于民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要求司法能夠滿足民生的根本需求,另外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在不斷提高,因此更加關注司法案件??偠灾?,近年來民意與司法案件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對民意進行概述,分析民意對司法的積極和消極的作用,闡述了民意與司法關系的協(xié)調關系。
關鍵詞:民意 司法 關系 理性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82—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具有爭議性的司法案件的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有爭議性的司法案件本就具有復雜的特點,這類案件不但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媒體的曝光率也大幅增加。人們非常關注這類案件的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并且民眾對于這類案件常常存在一些疑慮,或者質疑最終的審批結果。由此可見,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民意與司法實踐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怎樣在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的同時不破壞司法的獨立性,并且能夠悉數(shù)采納民眾的合理化建議,是國家和社會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法治體現(xiàn)出充分的理性化,雖然在審判案件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影響審判結果的民意出現(xiàn),但如果平民化思維在司法實踐過程中過分增加,法官就會被當成民意的代表,不但法院的獨立性無法體現(xiàn),案件的當事人也會收到不公平的審判結果,因此,協(xié)調民意與司法的關系十分重要。
一、民意的概述
1.民意的內涵
民意有著不同的分類標準,直接民意和間接民意是通過表達方式的不同進行劃分的,我們將通過上訪和請愿書或者填寫問卷調查的方式所表達出來的民眾內心想法稱為直接民意,將通過上報紙或者網(wǎng)絡媒介方式所表達出來的民眾內心想法稱為間接民意。[1]直接民意比間接民意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更高。司法案件中常常出現(xiàn)的聯(lián)名求情的狀況就屬于直接民意。隨著我國經(jīng)濟和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壓力在不斷增加,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人們主要發(fā)表言論的場所,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的表達民意的方式已經(jīng)過時了,而是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人們表達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改變。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渠道表達自己觀點,導致現(xiàn)階段網(wǎng)絡民意對司法的圍攻現(xiàn)象日益增多。[2]
2.民意的形成與表達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在發(fā)展過程中事物的不斷變化,是民意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并且人們在社會生活和交往過程中逐漸擁有相同或者是相似的觀點,這些觀點可以稱為主流觀點。民意的形成過程體現(xiàn)出復雜性。民意是在社會不斷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形成的,與社會的整個系統(tǒng)體現(xiàn)出互動性。民意的形成還與社會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在出現(xiàn)新的社會問題的時候常常會有新的民意形成。形成民意的整個過程也可以概括為人們心理變化的過程。人們可以通過印寫的字詞表達民意[3],抑或可以通過握緊拳頭和高舉手臂表達自己此刻的態(tài)度,民眾表達這些態(tài)度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言行對政府的行動和政府的權利產(chǎn)生一些影響。
3.民意的采納
司法機關在司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民意并且采納。有多種采納民意的方式,包括公開審判、人民調查還有就地調查和就地審判等,民意的采納較為寬松。一些案件在審判的過程中并沒有進行民意采納,這是一大不足。
二、民意對司法的積極作用
1.有助于彌補職業(yè)主義的不足
司法權的主要作用是解決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糾紛,其性質與裁決權類似。在審判司法案件的時候常常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相關經(jīng)驗作出最終的判斷。從民主主義這一角度來說,司法的最終服務對象是廣大民眾,因此法治建設過程中不能離開民眾。[4]司法具有職業(yè)化這一特點,結合語文知識可以將職業(yè)化概括為與社會化和平民化相背離的,一味追求職業(yè)化的司法實踐,就難以實現(xiàn)司法民主化,通過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采納民意,有助彌補職業(yè)主義的不足,使審判結果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公信力。
2.有助于行使司法權進行監(jiān)督
監(jiān)督司法權的行使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概括,包括這一職權本身的使用,還包括權利對司法權帶來的一些影響。通常情況下,社會的輿論是民眾內心最真實的聲音,能夠反映社會中的正義觀念,社會中的公平正義可以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于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具有積極的意義。通過聯(lián)系司法與社會中的公平正義,能夠幫助民眾更廣泛地參與到司法當中來,審判的過程中也能夠有正義的概念,審判的過程也能夠凸顯出民主精神,這能夠有效的避免司法權的專橫。
3.能夠增強裁判結果的可接受性
司法的可接受性是針對多個方面而言的,主要是司法實踐過程中的當事人是否能夠正確的認識司法,并且能夠在這一基礎上接受相關的結果,對于過程也能夠接受??山邮苄赃@一問題是法學界近年來最為關注的問題,司法的可接受性對于司法的權威性以及獨立性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對于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法治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5]體民情知民意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應該做到的,通過了解民意,調整相關的司法政策,滿足民眾對于司法的實際需求。一直以來我國人民法院都在強調審判的結果不但要體現(xiàn)出法律效果,還要重視社會效果的重要性,也就是要意識到采納民意的重要性,以此來增強裁判結果的可接受性。
三、民意對司法的消極作用
1.對司法的權威帶來影響
司法權威的樹立是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的結果,如果一味地采納民意,案件就需要一遍一遍進行重新審判,這不但會導致司法的權威受到影響,甚至還會導致民眾對司法不夠信任。
2.對司法的獨立以及公正帶來影響
維持社會的公平正義是司法權威的主要作用,不但要在流程上體現(xiàn)公正,在結果上更要體現(xiàn)公正,法律以及民意是判斷公正標準的主要方式,過多的民意采納會對司法的獨立以及公正帶來影響。
3.導致司法泛行政化
現(xiàn)階段民意的互動并沒有完善的機制,再加上訴諸權力渠道不夠便捷。民意表達所希望的對象是相關的司法人員,在法治建設發(fā)展的過程中,黨政領導方面的壓力在不斷的增加,導致司法泛行政化不斷加劇。
四、民意與司法關系的協(xié)調
在采納民意的過程中,應該制定一定的規(guī)則,并且對采納的場所進行劃分。采集民意并不只是為了完善相關法律,最重要的是充分滿足民眾的需求,讓執(zhí)法機構或者相關的執(zhí)法人員能夠避免在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不必要的糾纏。還要建立相關的陪審制度,也就是在審判的過程中吸收普通公民參與其中,確保民意真正傳達到法院當中來。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民意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有積極的民意,同時也有消極的民意,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在確保司法獨立性和公正性的基礎上,融入民意,充分協(xié)調二者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陳寒非,牟乃東.“大調解”機制中法院的角色定位[J].西南政法學院學報,2015,12(5):36-37.
[2]孫笑俠,熊靜波,蘇子敬.判決與民意——兼比較中美法官如何對待民意[J].政法論壇,2005,13(2):12-13.
[3]許志永,王家恒.民意干預司法獨立了嗎[J].中國新時代,45(3):56-57.
[4]舒國瀅,石志安,馬明宇.司法的廣場化和劇場化[J].政法論壇,2013,17(6):89-90.
[5]蘇力,盛文華,呂艷梅.法條主義、民意與難辦案件[J].中外法學,2015(6):45-46.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