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慧 唐 山 劉可峰
(1.天海融合防務(wù)裝備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201612;2.江蘇科技大學(xué)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xué)院 鎮(zhèn)江212003)
隨著航運事業(yè)的發(fā)展,由船舶運輸而引起的海上交通安全事故出現(xiàn)的數(shù)量也隨之加大,當(dāng)船舶破損或發(fā)生緊急火災(zāi)無法控制準(zhǔn)備棄船時,緊急且有序有規(guī)劃的人員逃生可以大大保障人命的安全。為此,第75 屆海上安全委員會通過的決議和通函MSC.1/Circ.1238 及消防安全系統(tǒng)(FSS)規(guī)則對船上人員的撤離分析等給出了明確的要求[1-2]。
下頁圖1 是5 000 t 起重鋪管船,除可承擔(dān)海上鋪管作業(yè),還可用于水下沉船、沉物的搶險救助打撈作業(yè),具有應(yīng)對突發(fā)事件,進行大噸位水下物體整體打撈、快速清障能力,還可在海上進行大型組塊、平臺模塊、導(dǎo)管架等海洋工程結(jié)構(gòu)物的起重吊裝;同時具備平臺作業(yè)支持、潛水作業(yè)支持等功能。強大的功能需要很多海上作業(yè)人員,該船艙室布置可以滿足398 人同時在船上作業(yè)和住宿。
該船需要同時滿足CCS 和ABS 兩家船級社相關(guān)規(guī)范的要求。在設(shè)計中,當(dāng)出現(xiàn)兩家船級社相關(guān)規(guī)范不一致時,均按高要求規(guī)范執(zhí)行。為此,本文對該船的撤離系統(tǒng)進行分析與驗證/優(yōu)化。[3-5]
圖1 5 000 t 起重鋪管船
5 000 t 起重鋪管船總長199.0 m、垂線間長184.66 m、型寬47.60 m、型深15.00 m、實際吃水7.50 m,共有定員398 人,其中特種人員357 人,船員41 人。主甲板及其以上共有9 層甲板,見圖1,其中主甲板為鋪管作業(yè)甲板;B 甲板前部為人員活動公共場所,后部為載貨區(qū)域;C、D 甲板為特種人員居住甲板;E 甲板為船員居住甲板。 具體人員居住艙室布置見表1。
表1 人員居住艙室布置
根據(jù)防火區(qū)域劃分圖,該船上層建筑只有一個主豎區(qū),根據(jù)國際消防安全系統(tǒng)(FSS)規(guī)則,每個主豎區(qū)基本撤離事例分為夜晚和白天,設(shè)定夜晚為情況1,白天為情況2。
夜晚:在起居艙中最大鋪位量全部被占據(jù)時的特種人員人數(shù);在船員起居艙中最大鋪位量有2/3被船員占據(jù)的船員人數(shù)和被剩余船員占據(jù)的服務(wù)處所和公共處所。按此條規(guī)則該船夜晚人員大致分布情況見表2。
表2 情況1-夜晚人員分布 人
白天:在公共處所所有最大容量的3/4 被特種人員占據(jù)時的人數(shù);公共處所的最大容量有1/3 被占據(jù)時的船員人數(shù);被1/3 船員占據(jù)的服務(wù)處所;被1/3 船員占據(jù)的船員起居處所。
按此條規(guī)則該船白天人員大致分布情況見表3。
表3 情況2-白天人員分布人
評定撤離分析時間的這一方法是基礎(chǔ)性的,因此,需應(yīng)作出如下一般的撤離分析假定:
(1)所有特種人員和船員同時開始撤離時并不互相干擾;
(2)所有特種人員和船員通過主脫險通道撤離;
(3)人員的初始走路速度取決于人員密度,假設(shè)流動是沿脫險通道的方向,且無超越;
(4)除非另有說明,脫險布置計為完全有效;
(5)人員可無干擾地移動;
(6)以逆流系數(shù)說明逆流,一般取2.3;
(7)以安全系數(shù)說明船舶運動、布置的靈活性、通道的不可用性及煙引起的可見度限制的影響。
該船撤離人員為398 人,按第75 屆海上安全委員會通過的決議和通函MSC.1/Circ.1238 及消防安全系統(tǒng)(FSS)規(guī)則的相關(guān)要求,在人員棄船逃生時,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救生設(shè)備。該船共有4個集合站,其中B 甲板2 個、C 甲板2 個,B 甲板2 個集合站也為登乘站。
登乘甲板即B 甲板兩舷各設(shè)有2 艘救生艇和3只救生筏,每艘救生艇可乘坐90 人,每只救生筏可乘坐25 人,見圖2 和下頁圖3。
圖2 集合站平面圖
按照海安會通函MSC.1/Circ.1238 30 October 2007 的要求,采用模擬的計算方法,規(guī)劃最佳的撤離路線,合理疏導(dǎo)所有人員有序撤離,縮短撤離時間,提高安全性。
人員撤離時,同層甲板每個同等級別的逃生口人員應(yīng)盡量均勻分布,且應(yīng)盡量能夠首先選擇逃離圍蔽處所,到達甲板室外再通過外部通道到達集合站和登乘站。
根據(jù)表2、表3 可知,情況1 和情況2 人員主要集中在E、C、D、B 甲板。該船E、C、D 甲板艙室布置相同,所以布置的撤離路線也很相似。
圖3 集合站側(cè)視圖
經(jīng)過對該船人員的分配、撤離路線的布置及集合站的位置相結(jié)合的分析以及初步計算發(fā)現(xiàn)該船夜晚撤離時間最長的是D 甲板;白天撤離時間最長的是B 甲板。
以下通過情況1 著重介紹D 甲板撤離路線及時間分析,情況2 著重介紹B 甲板撤離路線及時間分析。
情況1: D 甲板撤離路線(見圖4)共有4 個出口即門D00A1、D00B1、D00C1、D00D1,人員均勻分布且左右舷對稱,所以下面只介紹了左舷具體的路線:
圖4 D甲板撤離路線(情況1)
路線1:走廊9—走廊8—走廊7—門D00C1—門D00C—樓梯DL1—C 集合站—樓梯CL1—B 集合站;
路線2:走廊6—走廊7—門D00C1—門D00C—樓梯DL1—C 集合站—樓梯CL1—B 集合站;
路線3:走廊4—走廊5—走廊7—門D00C1—門D00C—樓梯DL1—C 集合站—樓梯CL1—B 集合站;
路線4:走廊4—走廊3—走廊2—門D00A1—門D00A—樓梯DL2—C 集合站—樓梯CL1—B 集合站;
路線5:走廊1—走廊2—門D00A1—門D00A—樓梯DL2—C 集合站—樓梯CL1—B 集合站。
情況2:B 甲板撤離路線見圖5,撤離人員有303 人,大部分人員(257 人)集中在餐廳和影音室,餐廳和影音室包括廚房(6 人)撤離路線是同一路線。若263 人如果都往B 登乘站跑必然會非常擁擠,雖然路程短但不代表時間就短,為縮短撤離時間便安排餐廳一部分人員110 人改道從梯道BL1 到達C 甲板再通過梯道CL1&2 到達B甲板登乘站。所以B 甲板餐廳和影音室撤離路線有3 條如下方式:
路線1:走廊1—門B00A1—門B00A—門B33A—B 登乘站(P);
路線2:走廊4—門B00B1—門B00B—門B28A—B 登乘站(S);
路線3:樓梯BL1—C 甲板集合站(P&S)—樓梯CL1&2—B 登乘站(P&S)。
另B 甲板健身房和娛樂室共40 人,有單獨的路線,初步分析計算下來撤離到左右舷的時間不長,這里就不作詳談了。
圖5 B甲板撤離路線(情況2)
撤離通道好比水力網(wǎng)絡(luò),其中走廊和樓梯為管道,門為筏,人員所在場所為液艙。我們都知道水的流量及流速由管道的直徑而決定,細窄的地方單位時間流出的水量比寬的地方少,自然撤離通道也是一樣。所以撤離時間的計算,自然離不開撤離通道的尺寸,比如走廊、樓梯的凈寬度和長度,門的通孔尺寸等。
表4 和下頁表5 為針對情況1 的D 甲板以及情況2 的B 甲板所作的一些統(tǒng)計。
表4 情況1-D甲板主脫險通道凈寬和長度
續(xù)表5
表5 情況2-B甲板餐廳影音室廚房的主脫險通道凈寬和長度
4.4.1 撤離初始流量
人員從開始撤離到走廊,由于通道的面積限制,在初始走廊里就會形成一初始密度D,見式(1)、初始特定流量Fs以及初始速度S。初始特定流量Fs指單位時間單位寬度內(nèi)通過人數(shù),單位為人/ms。初始特定流量Fs以及初始速度S數(shù)據(jù)是根據(jù)MSC.1/Circ.1238 中的TABLE1.1 插值所得。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某一通道的人數(shù)為人流Fc,見式(2)。
式中:D為初始人員密度,人/m2;P為需通過的總?cè)藬?shù);A為初始走廊的面積,m2。
式中:Fc為計算的人流,人/s;Fs為初始特定流量,人/(m·s);Wc為通道凈寬,m。
結(jié)合表4 和表5 的脫險通道的尺寸及人員分布,情況1 的D 甲板和情況2 的B 甲板的初始流量見表6 和表7。
表6 情況1-D甲板脫險通道初始狀態(tài)
表7 情況2-B甲板脫險通道初始狀態(tài)
4.4.2 撤離轉(zhuǎn)換情況計算
轉(zhuǎn)換點指撤離路線中類型變化(如從走廊到樓梯到門)、尺寸變化,或者路線合并或分叉的那些點。在轉(zhuǎn)換點處,流入該點的流量之和等于流出的流量之和:
式中:∑Fc(進)i= 達到轉(zhuǎn)換點的通道(i)的計算流量;∑Fc(出)j= 離開轉(zhuǎn)換點的通道(j)的計算流量。
若進來的流量FSin(指進入該點的流量乘以該點的寬度)大于該點能承受的最大特定流量FSmax,則該點就會形成隊伍呈擁擠狀態(tài)。
經(jīng)分析情況1-D 甲板人員撤離的擁擠點(參見下頁表8)有:D 甲板走廊2、D 甲板門D00A1、D 甲板走廊7、D 甲板門D00C1、D 甲板樓梯DL1、D 甲板樓梯DL2、C 甲板樓梯CL1;右舷的擁擠點與左舷對稱。
情況2-B 甲板人員撤離的擁擠點(見下頁表9)有:B 甲板門B33A、B 甲板門B01A、B 樓梯BL1 以及C 甲板樓梯CL1;同樣右舷的擁擠點與左舷對稱。
4.5.1Tf、T甲板和T樓梯的計算
Tf為從脫險通道至集合站的所經(jīng)過的樓梯和走廊的流動時間;
表8 情況1-D甲板撤離轉(zhuǎn)換情況
表9 情況2-B甲板撤離轉(zhuǎn)換情況
T甲板為從甲板脫險通道的最遠點至樓梯的時間;
T樓梯為從脫險通道至集合站的通過樓梯時間。
情況1 的D 甲板人員撤離時間與情況2 的B甲板撤離人員時間相關(guān)計算見下頁表10 和表11。
4.5.2 撤離時間匯總
結(jié)合人員分布和撤離路線分析,D 甲板5 條撤離路線,只有路線1、4、5 具有可比性(見下頁表12);B 甲板因路線1 與路線2 是左右對稱,且人員也是對稱分布,所以下頁表13 只對路線1 與路線3 進行了比較。
由表12 各路線比較可知,路線1 的移動時間是最長的,故該5 000 t 起重鋪管船人員在夜間撤離移動時間為1 023.13 s。由表13 路線比較可知,路線3 的移動時間是最長的,故該船人員在白天撤離移動時間為1 488.88 s.
表10 情況1-D甲板Tf 、T甲板、T樓梯計算
表11 情況2-B甲板Tf 、T甲板、T樓梯計算
表12 情況1—D甲板撤離路線時間匯總s
表13 情況2—B甲板撤離路線時間匯總s
根據(jù)海安會通函MSC.1/Circ.1238,人員安全撤離時間是由覺察期(A)、計算移動時間(T)、登乘時間(E)及下水時間(L)組成:
式中:E+L≤30 min,覺察期A指人員對狀況產(chǎn)生反應(yīng)的時間,夜間為10 min,白天為5 min。
安全撤離時間標(biāo)準(zhǔn):海安會通函MSC.1/Circ.1238 中對于客滾船n= 60 min。 對于客滾船以外的客船,如果船舶的主豎區(qū)不超過3 個,則n= 60 min ;如果船舶的主豎區(qū)超過3 個,則n= 80 min。由于本船不屬于客滾船,而只有一個主豎區(qū),所以n= 60 min。
由表12 可知該5 000 t 起重鋪管船夜間計算移動時間為1 023.13 s,即T= 17.1 min,則總撤離時 間 :1.25(A+T)+ 2/3(E+L)= 1.25(10 + 17.1)+2/3×30 = 53.8 min 。該值小于60 min, 滿足安全撤離時間標(biāo)準(zhǔn)。
由表13 可知該5 000 t 起重鋪管船白天計算移動時間為1 488.88 s,即T= 24.8 min,則總撤離時間:1.25(A+T)+ 2/3(E+L)= 1.25(5+24.8)+2/3×30=57.3 min。該值小于60 min, 滿足安全撤離時間標(biāo)準(zhǔn)。
由此可知,本船安全撤離時間滿足海安會通函MSC.1/Circ.1238 的要求,因此,本船的總布置設(shè)計合理。
本文是在5 000 t 起重鋪管船撤離分析計算的基礎(chǔ)上分別挑選夜間和白天逃生耗時相對最長的D甲板和B 甲板作分析介紹。通常情況下的船舶撤離路線為對稱分布,人員分布也遵循均勻分布原則,所以在進行撤離分析計算時,只需計算一舷的撤離時間。如果設(shè)計時發(fā)現(xiàn)撤離時間超過標(biāo)準(zhǔn),就應(yīng)及時修改撤離路線,如對走廊、門和梯道的寬度進行修改或增加幾條撤離路線進行分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