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嬌 代小兵
(遼寧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錦州 121000)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古國,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文化遺產(chǎn)和遺跡。中國也是一個幅員遼闊,風景秀麗的古國,有著令人稱贊的風景名勝。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shè),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為了推動旅游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樹立我國的對外形象。旅游資料的高質(zhì)量翻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能把旅游資料準確、生動和形象的傳遞出去,實現(xiàn)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事實上,我國學者在旅游文本翻譯領(lǐng)域已經(jīng)提出好多精辟的觀點。但從跨文化層面上去探討旅游文本翻譯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本文將從跨文化角度去探討旅游漢英文本翻譯的差異和方法。
巴斯內(nèi)特和勒菲弗爾在《翻譯、歷史與文化》提出“文化轉(zhuǎn)向”這一概念,他們認為翻譯要重視文化,提出翻譯的實質(zhì)是“文化翻譯”。翻譯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原語和譯語這兩種語言,還要詳細了解這兩種文化。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化,還是兩種文化的交際——跨文化交際。因此,翻譯人員必須具有跨文化的意識。通過旅游,人們可以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了解和交流。外國游客來到中國旅行不但想能夠欣賞到我國的秀美景色,更要了解神秘古老的東方文化。旅游漢英文本翻譯也包含著大量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在對旅游景點資料和名稱的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要就有跨文化意識,熟練掌握中文和英文兩種文化,才能翻譯好旅游景點資料和名稱所囊括的文化內(nèi)涵。
首先,從語言本質(zhì)來看,漢語和英語分屬于不同的語系,各自的句子結(jié)構(gòu)差異很大。尤其這兩種語言在“表意”與“表音”、“意合”與“形和”這兩個方面也有突出的不同。具體到旅游漢英文本翻譯,漢英所使用的語言也存在著鮮明的不同。中文對旅游景點的介紹不為寫景,為了是激發(fā)旅游參觀者無限的聯(lián)想和想一睹為快的向往。因此中文景點介紹的語言上往往辭藻華麗,虛實結(jié)合,極盡渲染;句式上,中文景點介紹使用四字成語和古詩詞,通過排比來增加文字表達的力度,短小句使用居多。以上幾點可在中文景點介紹隨處可見。例如:對于西湖的介紹——春來“花滿蘇堤柳滿煙”,夏有“紅衣綠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萬頃秋”,冬則“白堤一痕青花墨”——讓旅客聯(lián)想到西湖一年四季風景如畫,心馳神往。英語景點的介紹用詞往往樸實無華,較少有對景色的渲染,較多的是傳達實景信息,多采用長句子表達,信息較為完整。例如:對美國黃石公園的介紹——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 national park located primarily in the U.S.state of Wyoming.It was established by the U.S.Congress and signed into law by President Ulysses S.Grant on March 1,1872.以上是美國黃石公園的部分介紹,內(nèi)容是黃石公園的地理位置、成立的時間。通過對中美兩國景點介紹的對比,中文景點介紹突出景點的社會身份特征、風光景色和人文特點,重點介紹的是歷史由來,歷代文學作品和詩歌對景點的頌揚。英文景點的內(nèi)容主要是實用信息,主要介紹的是地理位置,對其風光景色的描述不多。
旅游文本翻譯的原則應(yīng)以中國文化為本,以譯文為重點。翻譯人員不能死扣原文,一成不變,而應(yīng)該在不影響原文所要表達的思想的前提下,既有針對性又有靈活性地對原文作適當?shù)脑鰷p及調(diào)整,努力做到語法簡明,語言生動,表達傳神。因此,翻譯人員除了具備跨文化知識之外,還應(yīng)該具備一些翻譯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傳達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旅游文本翻譯中,我們常用的翻譯方法有:音譯加意譯、增譯、刪減和改寫。
2.2.1 音譯加意譯
音譯加意譯多用在景點名稱的翻譯,旅游景點的名稱多為“專有名稱+種類名稱”,如“都江堰”中,“都江”是專有名稱,“堰”是種類名稱。音譯加意譯就是漢語拼音加英文翻譯。旅游景點主要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的名字常常用表示地形地貌特征的詞語組成。自然景觀常包括山(mountain)、峰(peak)、溝(ravine)、譚(pond,pool)等等。例如“洞庭湖”:Dongting Lake。人文景觀的名字常常是歷史與文化發(fā)展的體現(xiàn),具有政治、軍事、宗教等色彩。人文景觀常包括寺(temple)、樓(tower)、園(garden)、閣(pavilion)等等。例如:“少林寺”:Shaolin Temple。
2.2.2 增譯
對旅游文本翻譯的增譯是為了讓外國游客更好的理解文本中的某些字、詞和句的言外之意,從而增加的一些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增譯不是對事物意思的解釋,而是對旅游本文中涉及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歷史事件和典故等資料的背景說明,如:歷史事件所發(fā)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及其他們的身份和對歷史的貢獻等等。旅游景點除了其自身具有的欣賞價值之外,還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不適當?shù)脑鎏硐嚓P(guān)的背景信息,外國游客很難理解其精髓。如:寺前有冷泉,飛來峰諸勝。據(jù)說蘇東坡守杭時,常攜詩友僚屬來此游覽,并常在冷泉上“書扇判案”。原文中提到一個典故“書扇判案”,中國游客看到后都不一定知道這個典故,更不用說外國游客,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增加解釋“書扇判案”的內(nèi)容,即——he is said to have handled a court case in the Cold Spring for the owner of a fan shop for Su was a famous painter calligrapher as well as a poet.這有助于外國游客對原文更好的理解。
2.2.3 刪減
刪減即在不影響游客對中文資料理解的基礎(chǔ)上,對原文進行適度的刪減。中國人描述景點往往喜歡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詩詞,中國旅客看了以后加深對景點的印象,得到藝術(shù)的享受,但在外國游客來看,沒有背景文化常識,這些詩詞歌賦沒辦法理解、完全是畫蛇添足。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可以把這些刪除,外國游客對景點的理解會更直觀更明白。如:介紹青島旅游資料:“煙水蒼茫月色迷,漁舟晚泊棧橋西。乘涼每至黃昏后,人依欄桿水拍堤?!边@是古人贊美青島海濱的詩句。青島是一座風光秀麗的海濱城市,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西起膠州灣入海處的團島,東至嶗山風景區(qū)的下清宮,綿延80多華里的海濱組成了一幅絢爛多彩的長軸畫卷。譯文如下:“Qingdao is a beautiful coastal city.It is not hot in summer and not cold in winter.The 40-km-long scenic line begins from Tuan Island at the west end to Xiaqing Gong of Mount Lao at the east end.”這段翻譯中,將古詩部分刪除,沒有影響游客對青島這座城市的理解。
2.2.4 改寫
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推理方式也不同,中國人屬于螺旋式思維,采用歸納推理,漢語在展開話題時,往往先分說,后總說,多用掉尾句;西方人是直線式思維,采用演繹推理,在開展話題時,先總括,再分說,多用松散句。翻譯時應(yīng)對原文結(jié)構(gòu)做出必要調(diào)整,符合外國游客的思維習慣。如:在四川西部,有一處美妙的去處。它背倚岷山主峰雪寶頂,樹木蒼翠,花香襲人,鳥語婉轉(zhuǎn),流水潺潺。這就是松潘縣的黃龍。譯文如下“One of Sichuan’s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It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bubbling streams and song birds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譯者將中文中的尾句翻譯時放在了句首,更符合西方游客的思維習慣。
本文探討旅游文本翻譯的跨文化因素的原則和處理方法,目的是提高旅游翻譯人員跨文化意識,克服因文化差異引起的翻譯障礙,實現(xiàn)無障礙的溝通。促進中國旅游事業(yè)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