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
(大連海洋大學大連經(jīng)濟貿(mào)易學校,遼寧大連 116023)
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Kaspar Bronislaw Malinowski)最早提出了文化語境這一概念,他認為,文化語境包括當時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識,是對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的總體認識。對于這一概念,從宏觀角度看,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處的文化空間以及與世界其它國家、民族構(gòu)成的文化關(guān)系。從全球范圍來看,世界處于多元化的文化語境之下,其與社會因素緊密聯(lián)系,而社會因素對翻譯產(chǎn)生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文化語境與翻譯是息息相關(guān)的。
2.1.1 華麗辭藻的運用
漢語旅游文本特別注重語言形式,為了體現(xiàn)韻律,常用四字格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例如:陽明山自然風光秀麗,素享“北有廬山,南有陽明”的美譽,境內(nèi)山高谷幽、石怪峰奇、林茂竹修、古木參天,更兼以云天霧海、流泉飛瀑,宛若人間仙境,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這段描述,運用了華麗的辭藻,給讀者充分的想象和意境,大量四字格短語的使用,如“云天霧海、流泉飛瀑”等,突顯更強烈的語氣效果和人文情感。
2.1.2 修辭手法的運用
為了表達風景的優(yōu)美,漢語旅游文本除了運用華麗的辭藻,還會使用一些修辭的手法。例如:別具一格的還有那些石頭……有的石頭像蓮花瓣,有的像大象頭,有的像老人,有的像臥虎,有的錯落成橋,有的兀立如柱,有的側(cè)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這段描述的是黃山的石,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凸顯了黃山石的奇美,有效的提起了讀者游覽的興趣。
2.1.3 詩詞的運用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歷朝歷代不乏名人騷客,他們周游各地,游覽名山大河,給我們留下無數(shù)墨寶,為各大景點代言。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钡膹]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钡奶┥降鹊取B糜挝谋局幸朐娫~,不僅可以生動的描繪景點,又能闡釋該景點的文化內(nèi)涵,帶領(lǐng)游客追尋詩人的足跡,達到很好的呼喚效果。
2.2.1 簡潔
與漢語旅游文本采用大量描述性語言不同,英語旅游文本更趨向于使用簡潔準確的詞匯,更注重行文的邏輯性、語言的實用性和信息的準確性。旨在能直接的為游客傳遞景點的服務信息。
2.2.2 寫實
與漢語旅游文本采用大量的文化信息——如民俗文化、名稱由來、奇聞軼事等——不同,英語旅游文本“重在景點地理環(huán)境、服務設(shè)施、優(yōu)勢與不足諸方面的純信息傳遞”。而在景物描寫時,大多客觀具體、直觀可感,追求一種樸實自然之美。
2.2.3 以人為本
與漢語文本大多采用第三人稱不同,英語旅游文本通常使用第二人稱,從讀者的視角出發(fā),仿佛身臨其境,親身游覽一樣。文本多采用非正式的口吻,給讀者以輕松體驗, 富有人情味, 像使用“您和您的家人”這樣的用語來告訴讀者到了哪,能看到什么,在哪,能玩得盡興等等。在西方人看來,旅行本身是一種體驗類的娛樂活動,旅游文本采用非正式的語言對旅游者更有吸引力。
通過漢英旅游文本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審美習慣、認知語境和思維方式的方面存在差異,導致漢英旅游文本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漢語旅游文本多采用歸納法,先分說,通過渲染、烘托的手法,通過民俗文化、名稱由來、奇聞軼事等層層鋪墊,螺旋式地展開描寫,這些內(nèi)容往往有助于增強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但同時對于身處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外國游客來說可能就難以理解。因此,在旅游文本的英譯中,充分考慮到目的語讀者所處的文化語境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漢語旅游文本中,經(jīng)常涉及一些關(guān)于人物、朝代、歷史事件地名等特色的文化信息。對中國人來說,這些信息可能是不言自明的常識,但對于絕大多數(shù)外國游客,他們對中國的文化知之甚少,往往會對這些信息感到陌生和費解。這就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一些關(guān)鍵的文化背景信息進行必要的增補。
例1:陽明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早自東漢起,就是周邊地區(qū)的朝佛圣地。
Mount Yangming,with a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 long history,has been a Buddhist shrine sin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25-220)
原句中“東漢”處于什么年代,對于大多數(shù)外國游客并不了解,在the Eastern Han Dynasty 后增加(25-220),使游客立刻直觀的感受到陽明山歷史的悠久。
在漢語旅游文本中,關(guān)于景物的描寫,經(jīng)常帶有濃重的主觀色彩,文筆夸張,且同意詞,疊詞使用較多。這雖然能增強渲染力和吸引力,但卻會造成外國游客理解困難,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譯這類旅游文本時,譯者需要抓住實質(zhì)具體的內(nèi)容,進行刪減,使譯文簡潔直觀,從而符合外國游客的閱讀審美習慣。
例2:陽明山境內(nèi)山高谷幽、石怪峰奇、林茂竹修、古木參天,更兼以云天霧海、流泉飛瀑,宛如人間仙境,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Mount Yangming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Peaks,valleys,forests and waterfalls make it a fairyland.原句所要表達的中心是陽明山旅游資源豐富,其中運用了大量的四字格詞,不乏大量夸張的文筆手法,在譯文中進行刪減,使譯文簡潔明了,信息的傳遞就更加有效。
在漢語旅游文本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寓意深刻的經(jīng)典名稱,遇到此類情況,譯者可以采用音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的譯法,既譯出景點的讀音名稱,又闡釋其文化內(nèi)涵。
例3:陽明山鼎盛時有大小寺庵108座,萬壽寺、歇馬庵等皆為歷史上有名的寺庵。
In its heyday,Mount Yangming had 108 temples and nunneries,among which Wan Shou temple(Nirvana of Zheng Xiufeng Zen master left his imperishable flesh body here),Xie Ma nunnery (A princess of Ming Dynasty fled here due to her forced marriage,then built this nunnery)were very famous along the history.
原句中的“萬壽”,“歇馬”采用音譯,通過對其名稱由來的簡單闡釋,讓外國游客在了解名稱的同時,知曉了其歷史文化的內(nèi)涵,有助于激發(fā)游客的興趣以及文化的滲透。
在漢語旅游文本中,會出現(xiàn)一些杰出的人物,著名的事件或者一些典故,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尋找國外類似的人物,事件,典故取代前者。由于中外文化存在差異,雖然許多比喻本體和喻體不同,但表達的思想?yún)s是相同的。比如“無風不起浪”,英語說成“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因此,要使用國外相似的人物,事件,典故來闡釋中國文化,拉近國外游客與中國文化的距離,產(chǎn)生認同感,促進文化交流。
在漢語旅游文本中,它的語言銜接邏輯是意合的,隱形的。這就導致其文本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邏輯關(guān)系不清晰、前后信息缺乏關(guān)聯(lián)、大量重復信息等。不同結(jié)構(gòu),不同性質(zhì)的短語或者句子堆砌在一起,在進行英譯時,如果按照原文線性排列,一是難度太大,即便勉強翻譯,由于缺乏邏輯關(guān)聯(lián),也會讓外國游客看得一頭霧水。因此,為了使譯文更順暢,同時也更符合英文的篇章結(jié)構(gòu),譯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重新布局,徹底擺脫原文的語序和句子結(jié)構(gòu),按照西方直線思維,實現(xiàn)外國游客閱讀習慣的認同。
以陽明山旅游文本為例,其語言文字里含有大量夸張、比喻等華麗的修辭,但在語篇的關(guān)聯(lián),句子的銜接上邏輯性不強,因此在翻譯上,將相關(guān)信息進行整合重構(gòu),呈現(xiàn)出清晰、簡潔的塊狀化,如下:①陽明山地址。②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建立。③陽明山特色景點(突出其特點:稀有動物,珍貴植物,包括杜鵑花等,以及豐富的水景觀,瀑布群等)。④陽明山的歷史及佛教文化。⑤陽明山當?shù)孛朗臣疤禺a(chǎn)
韓素音曾說:“翻譯要照顧到別國的國情、民心和價值標準。對外翻譯要考慮到文化差異問題,要注意傳達出原意的實質(zhì)?!?林茂孫,1992)在對陽明山旅游文本的重構(gòu),正是考慮到外國游客的語言思維特點以及文化差異,同時,在對一些特有的文化信息進行重構(gòu)的過程中,以省略和具體化的策略為主。
旅游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文化因素滲透其各個方面。而旅游文本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交流媒介,其翻譯是否得當,對于中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擴大國際影響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文化語境視域下考慮旅游文本的翻譯,應當遵循三點基本原則:第一,忠實于旅游文本傳遞的信息,起宣傳作用;第二,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第三,語言風格簡潔流暢。合理恰當?shù)倪\用翻譯策略,從而確保所翻譯的旅游文本切實起到溝通交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