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貴蜜 耿紀朋 陳瑞杰
川渝地區(qū)指四川省和重慶市兩地,別稱“巴蜀”。兩地相鄰,既在生活風俗上接近,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聯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公元前316年,巴國、蜀國被秦國所滅。自此,巴蜀文化開始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這種融合中,古代巴蜀文化中的多種原始宗教思想都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由于川渝地區(qū)石質松軟細膩,易于開巖鑿洞和雕刻,佛教流行后,道教信眾模仿佛教信徒劈崖建觀和開龕造像,為后世遺留下大量具有極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的道教石窟石龕和造像。
東漢末年,張陵、張衡、張魯將黃老學說揉入本土神仙學說中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教”,為了管治信眾,設置了二十四治。
南北朝時期,道教在巴蜀地區(qū)有廣泛的影響,《北史》載:“巴俗事道,尤重老子之術?!盵1]一直到唐初,道教在巴蜀民間仍有廣泛的信仰。
《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八《唐益州福壽寺釋寶瓊傳八》載:“益州綿竹人,……本邑連比什邡諸縣。并是道民尤不奉佛。僧有投寄無容施者。致使老幼之徒于沙門像不識者眾。瓊雖桑梓習俗難改。徒有開悟莫之能受?!盵2]綿竹、什邡在成都之北,距離當時佛教發(fā)達的成都平原地區(qū)不遠,就幾乎無人信奉佛教,那可想而知在盆地其余地區(qū)的情況。
道教初興起之時并不供奉神像,《老子想爾注》中有話可證:“道至尊,微而隱無狀貌形象也,但可從其誡,不可見知也?!盵3]據史料,道教供奉神像大約興起于魏晉南北朝?!端鍟そ浖尽酚涊d,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于代都東南起壇宇,……刻天尊及諸仙像而供養(yǎng)焉”[4]。但歲月無情,保存至今的早期道教造像數量較少,主要集中于陜西關中一帶。成都也發(fā)現有零星南朝道教造像,但是數量極少,似乎并未影響成都以北的廣大道教信仰區(qū)。
而隨著西域胡商假道土谷渾入蜀經商和巴蜀與長安交流加強,道教造像也傳入四川北部。受此影響,四川開始出現道教雕刻。
隋唐時期巴蜀地區(qū)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達,是道教造像建造的黃金時期。另外,由于隋唐統(tǒng)治者崇信道教,為了鞏固統(tǒng)治,唐朝統(tǒng)治者還假傳自己是李耳的后人,視道教為國教。在統(tǒng)治者的影響下,道士、地方官員、普通民眾紛紛開山作龕,建造道教石窟,將道教造像藝術無論在規(guī)模上還是在水平上都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巴蜀地區(qū)現存的隋唐道教造像至今可考者僅有數十處。其主要造像的大致狀況如下。
距離潼南縣城不遠處有一座“大佛寺”,該寺廟始建于唐,但未完工,后再次重建竣工于宋。1956年8月,重慶潼南大佛寺被定為省級首批重點保護文物,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大佛寺東邊的巖壁上,有道教造像三龕,造像旁的題記記載,造像鑿于隋開皇十一年(591)與大業(yè)六年(610)。這三龕造像從左至右錯落排列。左龕為佛龕,造像7尊。中龕為道像,造像三尊。右龕位于中龕的右下方,造像三尊,是佛龕。這三龕龕形一致,佛道混合。
離此處不遠的大佛寺西約500米處,又有千佛崖造像,共有121龕,佛道混合,以佛龕為主[5]。
青城山天師洞府,相傳乃張道陵修煉處。天師洞窟的最上層有一石龕,其中供奉著隋大業(yè)初年(605—607)雕刻的張?zhí)鞄熓?。面有三目,神態(tài)威嚴。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師鎮(zhèn)山之寶“陽平治都功印”,據傳是天師以鎮(zhèn)山之寶降魔的法相。
綿陽郊區(qū)的西山公園內有著名的玉女泉道教摩崖造像,1956年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漢代揚雄讀書臺西側,據說原有50余龕,現僅余30余龕。絕大多數屬初唐,多數龕像造于高宗時期,其中最早的一龕造像為隋代大業(yè)六年(610)所鑿,龕內有坐像一尊。據法國探險家色伽蘭所拍的照片,旁有題記:“大業(yè)六年太歲庚午/十二月廿八日三洞/道士黃法(日 敦)奉為存/亡二世敬造天尊像一龕供養(yǎng)?!盵6]實物今在綿陽博物館中。
彭州道民譙賈奴造的道像,這件造像,作于隋朝開皇十一年(591),1994年重建龍興舍利塔的時候,在地宮內發(fā)現,混于同時出土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內。因造像背面發(fā)愿文中有“道民譙賈奴”等字樣,故能明確為道像。
安岳玄妙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鴛大鎮(zhèn)白羊山麓,距安岳縣城20千米。安岳玄妙觀有窟龕79座,各類造像1293尊,多為盛唐時期雕刻。在其中更有多龕佛道混合龕,對研究盛唐時期造像及佛教、道教關系具有重大意義。
位于仁壽縣北偏東高家鎮(zhèn)鷹頭村(現稱英頭村)六組的牛角寨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牛角寨的101龕造像中,有6龕是道教造像,計有124尊。這6龕道教造像主要位于距大佛閣約1千米的壇神巖。其中,第47、64龕為并列真人群像龕,第47龕并列27真仙,第64龕并列35真仙,造像均分為前后兩排,既有男真人,也有女真人;第53號龕是三清龕,又稱多寶龕;第69號龕是“三教龕”,中為老子,左為孔子,右為釋迦。牛角寨的道教造像雖不如佛教造像宏大,在形式上亦多有模仿佛教造像,但造像比例勻稱,刀法簡練,人物圓潤豐滿,神情肅穆,具有較高的石刻藝術價值。
龍鵠山,距丹棱縣城不遠,此處的造像主要集中于半山腰山包摩崖上。有35龕佛教道教造像,時代為唐。龕多毀損。通過現在殘存的造像辨析,此處的造像多是以天尊、老君為主,內容單一。
鶴鳴山亦名東山,相傳曾有仙鶴棲鳴其上有名。道教有關史書記載,鶴鳴山是張道陵修煉成仙之地。因此,它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此處重陽亭右側石崖上的唐代道教造像,是我國最大最好的道教摩崖造像?,F存的五龕造像,完整者二龕,均為長生保命天尊造像。根據對石刻題記的考察,它是會昌五年(845)的藝術品。
四川一直是佛教和道教爭相傳布的重要地區(qū)。在中原地區(qū)經歷長期戰(zhàn)亂之時,川渝地區(qū)一直社會經濟穩(wěn)定、文化傳統(tǒng)延續(xù)較好。川渝丘陵山區(qū)土質松軟又不失堅硬,當地人民長久以來挖鑿巖洞、營建墓穴的實踐,也為開山建寺和鑿山造像奠定了技術和傳統(tǒng)基礎。因此,從佛教傳布之初,川渝丘陵山區(qū)等地就遺留下了大量的佛教和道教石窟寺觀和造像。南北朝時期,該地佛道教造像風格僅是完全模仿北方,還不具有地方特色。隋唐以降,川渝地區(qū)的造像漸漸融入人性化和世俗化的氣息,開始走向成熟,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極高的價值。玉女泉、玄妙觀、龍鵠山、牛角寨、鶴鳴山等地的道教造像既是中國古代道教造像藝術,特別是隋唐時期道教造像藝術的代表,其背后所隱含的社會關系、文化交流、經濟發(fā)展、地域交通等信息更是研究古代史的寶貴資料。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較為封閉的地理文化環(huán)境、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移民心態(tài),使得佛道教在川渝地區(qū)并行不悖,隨處可見的儒釋道三教造像,既見證了佛教傳入后的本土化、世俗化過程,也是儒道兩家扎根本土、逐漸壯大的過程。道教造像上承因戰(zhàn)亂而轉衰的北方造像藝術,經隋、唐、五代的蓬勃發(fā)展,下啟兩宋,在發(fā)展中摒棄北方造像系統(tǒng)的影響融入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使得中國的石窟藝術得到了延續(xù),也基本反映了道教造像藝術發(fā)展的全過程,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