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枝 富
(江蘇省產(chǎn)業(yè)海外發(fā)展和規(guī)劃協(xié)會,南京 210000)
項羽失敗了,毫無懸念地失敗了!他自刎烏江,贈首故人,結(jié)束了年僅31歲的年輕生命,也使歷時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畫上了沉重的句號。失敗,固然是令人沮喪的,也有著種種的原因。但是,人們并不因為項羽的失敗而予以一概否定,抹殺他的人格與精神。相反,人們非常崇拜和仰望項羽,尊其為“戰(zhàn)神”。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似乎失敗的并不是項羽,項羽載譽歸去,長存于天地之間。
司馬遷撰著《史記》,將項羽列入“本紀”,前承秦始皇嬴政,后繼漢高祖劉邦,其理由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1]428。在總體上對他予以肯定,認為他“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1]428;也有非議,認為他“暴虐”,“天下非之”,“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1]428。司馬遷把項羽寫得栩栩如生,呈現(xiàn)出一種無上的英雄本色。毫無疑問,項羽是一位失敗的英雄,是一種英雄的失敗!在他的身上,有著許多的閃光點,甚至散發(fā)著熠熠光芒。而歷來論者,過多地注重總結(jié)項羽失敗的教訓,而忽略了對其精神層面的深層思考。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以成敗論英雄。本文所要論述的,即是項羽生平事跡中人格與精神的本質(zhì)體現(xiàn),概括為“嫉惡如仇,橫空而出,攻堅克難,恭敬愛人,視死如歸”,成為體現(xiàn)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文化符號。
項羽對于秦朝,具有亡國破家的深仇大恨。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老將王翦率領(lǐng)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而楚國抗秦的統(tǒng)帥,即是項羽的爺爺項燕。當時,楚國以項燕為主帥,傾一國兵力迎擊秦軍,欲與秦軍決一死戰(zhàn)??墒峭豸宀捎昧藞员诠淌氐膽?zhàn)略,避其鋒芒,折其銳氣。后來,楚軍東退,秦軍伺機突襲,楚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zhàn),結(jié)果大敗,項燕在兵敗之下憤然自殺。隨即,楚國也滅亡了,并入了秦國的版圖。
當時,項羽只有十歲,他的父母雙親也都戰(zhàn)死在與秦軍決戰(zhàn)的沙場上,他成了徹頭徹尾的孤兒。那時的他,已經(jīng)能夠記事了,他眼睜睜地看到的,是他的家族的敗亡以及楚國的毀滅。這是怎樣的一種刻骨銘心、撕心裂肺的記憶!從此,在他的心中種下了誓滅暴秦的種子!“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在這個時期楚人發(fā)下的誓言,也成為推翻暴秦的魔咒。楚國滅亡了,項羽的家鄉(xiāng)也將要遭到滿門血洗的滅頂之災。管家項貴挖來一棵槐樹苗,要項羽在項府門前栽下,以表達其眷念之情。項羽親手栽下這棵槐樹,后人稱之為“項羽手植槐”。如今,這棵槐樹歷經(jīng)二千多年,樹貌奇古,枝干蒼老,但仍然枝繁葉茂,蓬勃挺秀,被美國的植物學家喻為“天下第一槐”。這棵槐樹,刻錄了項羽的深仇大恨,見證了人世間的風風雨雨,也見證了項羽一生的雄豪與悲壯。
自此而后,項羽對暴秦有著一種刻骨銘心的仇恨,成為他推翻暴秦的內(nèi)在動力。項羽離開家鄉(xiāng),跟隨叔父項梁到了吳中棲身。當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時,項羽隨叔父項梁前往圍觀,看到秦始皇帝的威儀,恨得牙癢癢,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這句話,不僅僅是項羽雄豪之氣的率然外露,也是項羽仇恨暴秦的砰然爆發(fā)。當陳勝揭竿起義、登高一呼時,猶如洶涌的潮水有了決堤的缺口,勢不可當。項梁與項羽首先響應。在會稽郡府,項羽在項梁示意下,揮劍斬下會稽守殷通的頭顱,并連殺數(shù)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后來,項羽渡江而西,在滅秦戰(zhàn)斗中神勇異常,成為滅秦的主力軍。
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就是項羽的“暴虐”。項羽被后人詬病的主要是四件事情:一是屠滅襄城;二是坑秦降卒;三是燒秦宮室;四是擊殺義帝。這些都是與滅秦有關(guān)。對于屠襄城,《項羽本紀》記載:“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盵1]384對于坑秦降卒,面對秦朝的二十多萬降卒,認為“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guān)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于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盵1]397對于燒秦宮室,項羽進入關(guān)中,“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盵1]402
這些,確實是夠“暴虐”了,屠、坑、殺、燒、擊,確實是揭示了項羽“殘暴”的一面,以致時人以及后人都認為項羽暴虐無道,似乎有些喪心病狂。當時,楚國諸老將認為:“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彼稳肆_大經(jīng)《鶴林玉露》記載,劉叔友認為:“項王有吞岳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盵2]229蔡東藩認為:“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為非戰(zhàn)之罪,罪固不在戰(zhàn),而在殘暴也!”[3]當然,其中也有一些是不得而已的無奈之舉。如坑降卒,二十萬降卒對于補充項羽的兵力,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其心不服”而反叛,將給項羽的滅秦大業(yè)帶來不堪設(shè)想的嚴重危害。當斷不斷,反遭其亂。當時的情勢,迫使項羽寧愿選擇“坑殺”,而不能讓其反叛而使滅秦大業(yè)毀于一旦。
固然,項羽的這種種舉動,確實是暴虐之舉,甚至是慘無人道,是要受到譴責的,但是,如果深究,這種舉動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信息密碼?難道項羽天生就是這樣的殘暴嗎?顯然不是,這是項羽對于破國亡家的一種特殊紀念,是對暴秦懷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憤恨,是仇恨的側(cè)漏,是怒氣的宣泄,是怨憤的顯露!當我們弄通了項羽屠、坑、殺、燒、擊的這些背后的因素,就能理解項羽為什么要這樣做了。從項羽一生的行事來看,項羽的本性并不是如此殘暴,相反,人們認為他具有仁心,甚至有些“婦人之仁”。當然,我們并不主張項羽采用這種“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對這種做法,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但是,項羽殘暴的表象,不能抹殺其滅秦的歷史功績,“功”大于“過”,當是歷史的公論。
世人皆說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其實不是,項羽是志在滅秦矣。他見秦滅諸侯而兼有之,故欲滅秦而復立諸侯,并自為盟主,號為“霸王”。故既分封諸王,建都彭城,以為按甲休兵為天下盟主,就萬事大吉了,可以放倒枕頭就睡覺了,后來身死垓下,不過欲以善戰(zhàn)以自顯于世,略無功業(yè)不就之悲。在他的心中,只有“嫉惡如仇”四個字,滅秦,而其心愿足矣!
熊心,是楚懷王熊槐之孫,楚國滅亡后,隱匿民間為人牧羊。項梁起事后,采納范增的建議,復立楚后,乃求得熊心,立為楚懷王,以從民望。熊心可謂“朝為牧羊郎,暮登天子堂”,因范增的一席話,熊心的命運從此改變。當然,日后熊心的被殺,也是拜范增所賜。否則,熊心或許還在山溝里牧羊,還是生活得悠游自在呢!當然,這是后話而已。
至于范增的謀議是否妥當?可能是一時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終究是埋下了隱患。后人自有評判,王鳴盛論道:“六國之亡久矣,起兵誅暴秦不患無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變?yōu)橹朴谌恕!对鲋囉?,既誤項氏,亦誤懷王!”[4]凌稚隆評說:“范增勸項氏第一事惟立楚懷王心,不知項世楚將,懷王立,則項當終其身為驅(qū)馳,能堪之乎?項之所以失天下,非增之勸立懷王一事誤之耶?”[5]二10
項梁自任武信君,主理政事,熊心只是名義上的懷王,沒有任何權(quán)力,是實際上的傀儡,無所事事,“垂拱”而已。而項梁恃強生驕,兵敗定陶后,熊心才舒展了身心,走上反秦的前臺,部署固位、反秦諸項事宜。應當說,在項梁主政的一段時期,熊心是非常壓抑的,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也都無法做,純粹是聾子的耳朵——擺設(shè),亦是心生怨恨:既然把我立為王,又不讓我主持國事,這算是什么事兒!但是,熊心又無可奈何。而當定陶兵敗后,懷王才找到了為“王”的感覺?!俄椨鸨炯o》載:“楚兵已破于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之?!盵1]389他首先要做的事情,一是遷都,將都城從盱臺遷到彭城,依托彭城而部署滅秦事宜;二是束縛和架空項羽,合并其部隊,由他自己來發(fā)號施令,壯大自己的勢力。由此,熊心取得了楚國的實際領(lǐng)導權(quán),不再是一個傀儡了。后來,熊心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行救趙;令劉邦率軍西進,入關(guān)滅秦;并與諸將約,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熊心顯示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對于熊心的這些舉動,歷來的評論,是以褒譽為主,蘇軾曰:“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guān),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盵6]755袁了凡曰:“楚懷王孫心,亡國之殘孽也。項王徒以名義起牧羊而王之。一日在上,乃獨運大柄,揮置諸將若素君臣然。雖羽之慓悍,且有宿德,固亡假也。入關(guān)之役,獨遣沛公以寬大長者,就此一事,而知人之哲、安民之惠咸具焉。及羽入關(guān),使人致命懷王,王乃曰‘如約’,不以羽動也。可謂有帝王之英略矣。天命不在,卒死于賊,惜夫!”[7]
無可諱言,楚懷王熊心執(zhí)掌楚國權(quán)柄,對推翻暴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由此看出,熊心非常善于權(quán)謀,在為傀儡時,被項梁壓制,沒有機會展現(xiàn);一旦有了機會,他要為自己打算,運用權(quán)謀來算計他人。他所算計的,則是兇悍無比的項羽。這對于項羽來說,卻是遭到了滅頂之災。熊心如果一直掌控楚國,項羽既沒有了自己所屬的部隊,又被他人牽制,將是一無所有、一事無成,或許,反秦斗爭的歷史也要被改寫。
當時,秦朝將領(lǐng)章邯在消滅了項梁的部隊后,并沒有乘勝猛追,認為楚地只是剩下幾條“小泥鰍”,掀不起大浪,不足懼,就轉(zhuǎn)移兵鋒,渡河而去,攻打趙國,圍攻趙王歇于巨鹿。對此,《項羽本紀》曰:“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余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筑甬道而輸之粟?!盵1]389
這時候,熊心面臨著一個重大決策,就是出兵救趙。如果聽任秦軍圍剿趙國,趙國的滅亡只是旦夕之事,而章邯的部隊則會更加強大,陳勝、項梁已有前車可鑒,因此,救趙,是楚國上下的一致想法。那么,究竟派誰擔任主帥呢?當時齊國的使者高陵君正在楚國,就進見熊心,說:“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shù)日,軍果敗。兵未戰(zhàn)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矣。”[1]390熊心即召宋義前來商議軍事,一見面聊上幾句,便十分喜歡,心想,這是人才?。”闳蚊鼮樯蠈④?,領(lǐng)兵援救趙國。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
這對于熊心來說,就等于是撿到了一塊寶貝,將宋義視為心腹,予以重用,將楚國的軍事大權(quán)掌控在自己人的手中,無須再看權(quán)臣的臉色行事了。同時,又壓制著項羽,將他置于宋義的管轄之下,任為副將,實際上是有名無實,動彈不得。這可謂是一石二鳥,名利兼收。
但是,這把戲?qū)а莸迷俸?,關(guān)鍵是要有人把它演好。可惜的是,精明而不聰明的宋義,本來就是一個“耍嘴皮子”的,沒有什么真本事,結(jié)果把戲演砸了,使得熊心錯投一子,全盤皆輸。此時的熊心,想過項羽以及將士們此時的心情嗎?楚國的精兵強將,都是項梁一手培植起來的,項梁不在了,他們都心屬項羽,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且項羽也是能征善戰(zhàn)的猛將,出征以來,從未打過敗仗。熊心企圖以任命宋義為上將來改變這一現(xiàn)狀,人心豈是能夠這么容易被糊弄的?穆文熙曰:“楚王拜義為大將,亦甚輕易,羽于此時必有不平之意,故于救趙時竟斬之也,豈獨以其遲留哉?”[8]二16其實,熊心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誤了卿卿性命。盧舜治曰:“當是時,梁已死,羽乃‘萬人敵’也。懷王以上將軍將宋義,而以次將將羽,且以‘卿子冠軍’號義,而以救趙之別將皆屬之于義。羽心之不平,不特無義,且無懷王矣?!盵9]580
當趙之巨鹿城被秦將章邯的數(shù)十萬大軍圍困得鐵桶一般,進入白熱化階段,就是連一只鳥兒也飛不進去,危在旦夕,而宋義則是“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他所打的如意算盤是:“今秦攻趙,戰(zhàn)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彼瘟x“久留不行”,甚至“飲酒高會”,置“國家安?!庇诓活?。他是要坐山觀虎斗,讓其兩敗俱傷,坐收漁翁之利,其心胸狹隘矣。在項羽看來,這種做法,無疑是見死不救。他認為:“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1]390宋義此舉,將會助紂為虐,斷送義軍的大好前程。其說可謂一針見血!對于此舉,蘇轍論曰:“彼宋義號知兵,殊不達此,屯安陽不進,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據(jù)關(guān)矣。籍與義俱失焉。”[9]蔡東藩評曰:“義知項梁之驕兵必敗,而果為其所料,詡詡?cè)蛔钥湎纫娭鳎w亦驕矣。及懷王召入幕中,寵信日深,更足釀成義之驕態(tài)。及擢為上將軍,給以美號,畀以重權(quán),而義之驕乃益甚。夫救兵如救火然,豈可中道逗留,月余不進乎?況行兵以銳氣為主,銳氣一衰,何足御敵?義嘗以此譏項梁,而不知自蹈此轍,即使項羽無殺義之舉,亦安在而不致敗也!”[3]其說誠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宋義于當時的時勢一竅不通,只會玩弄點小聰明,結(jié)果是害己害人,特別是害苦了熊心,所用非人,結(jié)果把自己也賠進去了。
項羽與宋義,在救趙問題上,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歧。項羽認為:“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nèi),破秦軍必矣?!倍瘟x,明顯地要打壓項羽,曰:“夫被堅執(zhí)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币蛳铝钴娭性唬骸懊腿缁ⅲ萑缪?,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1]390其針對性不言而喻,是叫項羽不要輕舉妄動,否則,格殺勿論。史珥曰:“此令明為項羽而設(shè),殺義,勢迫之也!”[9]580
既然刺刀已架到項羽的脖子上了,項羽如何打算?是一味地聽之任之,忍氣吞聲,還是沖破束縛,起而反之?如果選擇前者,項羽則是被束縛而窒息,從此似乎成了“空氣”,沒有任何作為;如果選擇后者,則是公開決裂,勢不兩立,從此要獨行于世,還有可能要承擔“犯上”的罪名。寧可刀尖行,不作屈死鬼!項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他抓住宋義不關(guān)心士卒生命、貪圖享樂的致命弱點,指責宋義以激起民憤,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nèi)而專屬于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于是,項羽利用晨朝的機會,即宋義帳中斬其頭。此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1]391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上報楚懷王熊心。
在抗擊秦軍主力的交戰(zhàn)前夕,項羽出以公心,以非凡的勇氣和巨大的魄力,誅殺了宋義,獲得了正式的軍事指揮權(quán)。在關(guān)鍵時刻力挽狂瀾,挽救了反秦武裝,為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提供了組織保障。
熊心所重用的宋義被項羽所殺,其權(quán)力和地位頓時失去了支撐,頃刻間岌岌可危。他的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滋味都有。心想,如果與項羽鬧翻,無異于飛蛾撲火,項羽恐怕會連他也滅了!熊心也算是聰明之人,他才不愿意這樣做呢!于是,當項羽派人來請示時,他便順水推舟,表示同意項羽的所為,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統(tǒng)領(lǐng)諸軍以救趙。然而,在他的心中,則是以項羽為非,兩人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對于項羽的這一舉動,如何評價?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曰:“殺慶救趙,諸侯立之?!盵1]4008殺慶,即是指誅殺“卿子冠軍”宋義。司馬遷對此是持正面肯定態(tài)度的。因為項羽有此斷然措施,才有后來救趙的巨鹿大捷。司馬貞在《索隱述贊》中則認為“卿子無罪”,無罪而被項羽殺之,則是罪在項羽,以項羽為非。其實,項羽此舉,一是拯救了趙國,在巨鹿一舉殲滅秦軍主力,使暴秦大勢已去,進入滅亡的“快車道”;二是減少了劉邦西進的阻力,使得劉邦迅速進入咸陽,消滅秦朝;三是使得楚國安然無恙,以避免強大的章邯軍隊在滅趙后移師而來,遭受滅頂之災。
由此可見,項羽此舉,是正義之舉,其意義非常重大。正因為有了此舉,才有了后來的滅秦舉措,用一句話來概括,即是“橫空而出”,沖決一切束縛的羅網(wǎng),以比喻人們處于困境之中,敢于挑戰(zhàn)困難,甚至是挑戰(zhàn)極限,沖破困境,掙斷束縛的枷鎖,從而奔向未來,獲得美好的前途。
章邯,是秦朝的最后一員大將,可以說是挽救秦朝覆亡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陳勝發(fā)難于澤野,諸侯并起,幾十萬大軍逼近函谷關(guān)時,章邯臨危受命,將驪山囚徒臨時組織起來,一敗周文之數(shù)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lián)軍,又擊破楚軍之統(tǒng)帥項梁,殺之定陶,一時名聲大噪,氣焰熏天。對此,張燧曾概括曰:“章邯一出,而殺周章、破陳涉、降魏咎、斃田儋,兵鋒所至,如獵狐兔,皆不勞而定。后乃與項梁遇,苦戰(zhàn)再三,然后破之?!盵10]而后,章邯率領(lǐng)二十多萬秦軍北上攻趙,并急調(diào)上郡的王離所部二十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于巨鹿,而章邯為圍趙總指揮,駐扎在巨鹿南面,修筑甬道,為圍趙大軍輸送糧草。如果沒有異常情況,章邯的軍隊何止是攻下巨鹿城?橫掃關(guān)東,席卷天下,當是不在話下。但是,他遇到了項羽,形勢迅速逆轉(zhuǎn)。
當時的巨鹿城被圍得鐵桶一般,形勢非常危急,城中食盡兵少,陳余北收常山兵,得數(shù)萬人,駐扎在巨鹿北。燕、齊聞趙急,皆發(fā)兵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余人,前來救援,都駐扎在陳余的軍隊旁邊,不敢擊秦。他們都被章邯的不敗神話驚呆了,嚇傻了,雖然屯兵巨鹿旁,但沒有誰敢觸霉頭,出兵攻打,都采取了觀望的態(tài)度。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項羽殺掉宋義后,統(tǒng)領(lǐng)楚軍,沒有絲毫猶豫、彷徨,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對此,《項羽本紀》載道: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1]393
由此可見,此時的項羽,可以說是威武到了極點。首先,項羽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不是在進攻中消滅敵人,就是在戰(zhàn)斗中被敵人消滅。于是,士兵們誰想把生命葬送在巨鹿城下?求生的本能,激發(fā)出無窮的戰(zhàn)斗力,無不一以當十,像著了魔似的,觸者喪,擋者亡,碰者死。秦軍哪里見過這樣的不要命、不怕死的士兵?兩軍相斗,狹路相逢勇者勝。清朝名臣李光地評價說:“項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斷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逼浯?,運用謀計,找準秦軍的薄弱點,絕其運糧通道,讓后方的糧草無法運送到前方,使其自亂陣腳,喪失戰(zhàn)斗力。巨鹿之戰(zhàn),基本上摧毀了秦軍主力,扭轉(zhuǎn)了整個戰(zhàn)局,奠定了反秦斗爭勝利的基礎(chǔ)。經(jīng)此一戰(zhàn),暴秦已名存實亡,消滅暴秦之功勞,當屬項羽第一,無與倫比。有一幅著名的對聯(lián)將項羽的破釜沉舟與勾踐的臥薪嘗膽相并列,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泵駠鴮W者蔡東藩認為巨鹿之戰(zhàn)是秦朝歷史上第一大決戰(zhàn),是秦亡楚興的關(guān)鍵,曰:“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且山東各國,無敢敵邯,獨羽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與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戰(zhàn)皆勝,虜王離,殺蘇角,焚涉間,卒使能征善戰(zhàn)之章邯,一蹶不振,何其勇也!”[3]鄭板橋《巨鹿之戰(zhàn)》詩曰:“戰(zhàn)酣氣盛聲喧呼,諸侯壁上驚魂逋。項王何必為天子,只此快戰(zhàn)千載無!”[9]581
巨鹿之戰(zhàn),充分體現(xiàn)了項羽的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決心和勇氣,與其說是戰(zhàn)斗而勝,倒不如說是勇氣而勝。項羽后來曾有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這種拔山蓋世的氣概,在這次戰(zhàn)斗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
項羽與劉邦,在反秦斗爭中,幾乎同時起兵,相對來說,劉邦在當時比較弱小,項羽則比較強大。當時為劉邦據(jù)守根據(jù)地豐邑的雍齒被魏國收買而反叛,劉邦率軍連續(xù)攻打了幾次,都沒有攻下,還是向項梁借兵才稱了心意。
對于項羽的為人,一般人都認為他“暴虐”,但也有人認為他慈仁,兩者看似非常矛盾,但都巧妙地融合在項羽的身上。就從時人的評論來說,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盵1]2497高起、王陵曰:“項羽仁而愛人?!盵1]479韓信曰:“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1]3168他們幾乎都一致認為,項羽具有“恭敬愛人”的良好品性。當然,項羽恨透了暴秦,有時也非常殘忍。對此,錢鐘書在《管錐編》中分析道:“項羽‘言語嘔嘔’與‘喑惡叱咤’,‘恭敬慈愛’與‘剽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盵11]275項羽具有慈仁的一面,則是無可非議的。
而對于劉邦的為人,則大多認為是“大度”,似乎是仁者的化身。但是,劉邦固然有很多別人所不能有的精神氣質(zhì),但更多地表現(xiàn)出的是他的狡黠、?;踔潦菬o賴。劉邦在未發(fā)跡前,常呼朋喚友去大嫂家吃飯,大嫂非常討厭他常來,打亂了她平靜的生活秩序,故意敲鍋以示“羹盡”。劉邦建漢統(tǒng)一后,分封同姓諸侯王,唯獨不封大嫂之子劉信。經(jīng)“太上皇”勸說,才懷著情緒封劉信為“羹頡侯”,諧音為“羹盡侯”,取了這個帶有羞辱性質(zhì)的侯名。這不僅是諷刺其嫂,更是諷刺劉邦的氣量狹小,既然已經(jīng)做了皇帝了,還在計較兒時的一些瑣事。再如,劉邦為泗水亭長,對廷中之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沛令請客,別人恭恭敬敬,劉邦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夏侯嬰擔任了試用的縣吏,身為亭長的劉邦因為開玩笑而誤傷了他,被別人告發(fā)到官府。而劉邦則抵口否認,申訴沒有傷害夏侯嬰,讓夏侯嬰吃盡了苦頭,等等,這里且不去說他了。而項羽與劉邦相較,則盡顯出項羽寬仁的本質(zhì)特性。
當劉邦攻下函谷關(guān),進入秦都咸陽,約降秦王子嬰,便派人把守關(guān)門,不讓項羽進關(guān)。項羽來到關(guān)下,勃然大怒。當時的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攻關(guān)而后,便定下了第二天攻打劉邦的計劃。可是,項伯出賣了項羽,向張良及劉邦通風報信,劉邦第二天便來到鴻門,登門謝罪,于是,便有了千古留名的“鴻門宴”。在鴻門宴上,項羽的亞父范增千方百計要殺掉劉邦,認為劉邦是與項羽爭天下的主要競爭對手,甚至請出項莊舞劍,當時只要項羽稍微示意一下,劉邦就要血濺鴻門,一命嗚呼了??墒牵椨饘Ψ对龅亩啻文恳暫团e起玉玦暗示默然不應,對樊噲多次不恭的言談舉止寬宏大量,對項伯阻擋項莊欲借舞劍之機刺殺劉邦的行為放任不管,他不愿在酒宴上殺掉劉邦,致使劉邦尋機從眼皮子底下溜走了,氣得范增仰天長嘆:“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盵1]401
項羽不殺劉邦,這是為什么呢?似乎成了千古謎團,歷來議論紛紛。有的認為項羽、劉邦“俱北面受命懷王”并“約為兄弟”,弟殺兄則違背人倫準則;有的認為兩人曾同在項梁麾下,互為戰(zhàn)友,故友相殺則是不義之舉;有的認為項羽在宴會前曾答應叔父項伯之勸,殺劉邦則失信于叔父;有的認為項羽是蓋世英雄,應挑戰(zhàn)于疆場,宴會謀殺,則是恥辱之舉;也有的認為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是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終國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等等。其實,項羽不殺劉邦,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在當時,項羽有號稱四十萬的大軍,但并不是鐵板一塊,而自己的鐵桿部隊也只有幾萬人,其余也都是一些“蹭飯族”,貌合神離,一旦項羽殺掉劉邦,寒了眾將士的心,鬧將起來,項羽則是要吃不住兜著走。劉邦在當時并非是項羽最大的敵人,殺掉劉邦,對項羽來說,弊遠大于利,會嚴重損害自己的政治聲望,從此成為天下公敵,只能是自取滅亡。而鴻門宴,其實是一場關(guān)中地區(qū)統(tǒng)治權(quán)的政治會談,劉邦通過服軟,獲得了生存下去的機會,而項羽則進一步對外確立了其霸主的身份。司馬遷在《樊酈滕灌列傳》中,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玄機:“項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矣?!盵1]3219
以上分析,有些過于理性化。項羽不殺劉邦,未必就是如此考慮,最根本的還是他的一顆慈仁之心起了作用,既然劉邦已經(jīng)登門請罪,為什么還要殺掉他呢?明人不做暗事,就這樣偷偷摸摸地殺掉劉邦,無疑是偷雞摸狗的行為,將會有損他的一世英名啊!至于殺與不殺劉邦所帶來的影響,項羽壓根兒就沒有考慮到那么多,因為項羽并沒有要殺掉劉邦的打算??!
彭城大戰(zhàn),項羽以三萬精銳騎兵打敗了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劉邦落荒而逃,將一雙兒女踢下車去,幸虧夏侯嬰多次將劉邦的一雙兒女拾上車來,才順利地脫逃。而劉邦的父親則被項羽擄去。在楚漢相持的緊急關(guān)頭,項羽擔心長期對峙下去對他不利,于是,便抓了劉邦的父親,并搭起高臺,特地安置了高高的案板,把劉邦的父親放在上面,隨時可以結(jié)果其性命,并對劉邦喊話,曰:“現(xiàn)在,你不趕快投降,我就烹了你的父親?!眲顓s笑嘻嘻地說:“吾與汝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盵1]416這是什么話?什么“吾翁即若翁”,分明就是無賴之語,活現(xiàn)出劉邦的一副狡黠嘴臉。當時,項王怒,欲殺之。而在項伯的勸說下,放棄了殺掉劉邦父親的性命。這說明,項羽雖然性格暴烈,但還是有一顆慈仁之心,還是讓劉邦的父親活了下來。否則,項羽根本不吃劉邦的“吾翁即若翁”一套,一刀咔嚓下去,劉邦可能就要后悔終生!對此,明代趙弼曰:“項羽獲太公、呂后三年,無淫殺之心,聞‘吾翁即若翁’之言,即舍太公,則篤于朋友之義。”[12]清代沈德潛比較項羽與劉邦的詩時,高看項羽,而不值劉邦,曰:“鴻門之遁,為避禍也;推孝惠、魯元墮地,乞分太公一杯羹,無復人理矣!此詩抑倒沛公,能為項王吐氣?!盵13]
在楚漢相爭的后期,項羽與劉邦相持未決,丁壯苦于軍旅,老弱疲于轉(zhuǎn)運。項羽不忍心再這樣下去了,便與劉邦隔空喊話,提出要與劉邦單挑,盡快結(jié)束戰(zhàn)爭。他說:“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倍鴿h王付之一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1]416
“毋徒苦天下之民”出自項羽之口,透露了項羽的一種可貴的思想,反映出項羽更高的思想境界,認為再這樣無休止地爭斗下去,誰勝誰負倒是小事,最主要的還是害苦了天下的勞苦大眾。在這一點上,項羽要比劉邦進步得多。而劉邦所想到的是,要與項羽斗智,決一雌雄,心中就沒有想到天下民眾這一點。盡管劉邦最后勝利了,而在以天下民眾為出發(fā)點的這一基點上,還是高下立分,輸給了項羽。
到了生命的最后,項羽敗退到烏江邊,烏江船長要送他到對岸,以保存性命,可他卻把生的希望讓給了烏騅馬。他說:“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盵1]425據(jù)傳說,當時項羽遂命小卒牽馬渡江。那馬咆哮跳躍,回顧霸王,戀戀不欲上船,霸王見馬留連不舍,遂涕泣不能言。眾軍士攬轡牽馬上船,那馬長嘶數(shù)聲,望大江波心一躍,不知所往。也有傳說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有“江東第一山”的美譽。詩人郭沫若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歌頌烏騅馬:“傳聞有馬號烏騅,負箭滿身猶急馳,慷慨項王拖首后,不知遺革裹誰尸?”傳說畢竟是傳說,但也說明項羽不僅愛人,甚至還愛馬,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全自己心愛的烏騅馬。
由此可見,時人所評說項羽“恭敬愛人”“仁而愛人”“恭敬慈愛”,并非虛言。
人生自古誰無死?面對死亡,反映出各式各樣的人生百態(tài)。項羽,年僅31歲,就面臨著死亡的考驗。公元前202年12月,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后,設(shè)置十面埋伏,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項羽臨時駐扎在垓下,兵少食盡,夜幕降臨,聽到四面都是漢軍的楚歌聲。項羽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耶!”于是,項羽慷慨傷懷,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軍帳里喝酒,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1]422據(jù)說他的愛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對項羽具有忠貞的愛情,她不愿拖累項羽,使其放開手腳突出重圍;她也不愿落入劉邦之手而受辱。于是,唱罷,拔劍自刎而死。霸王別姬,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纏綿悲壯的英雄美人佳話,讓人羨慕與贊嘆!《垓下歌》反映出這位叱咤疆場的蓋世英雄重情重義的另一方面。
此時此刻,項羽悲慘欲絕,但他不愿就此死去,他要尋找新的生機,便帶了八百騎兵,趁著夜色,向南疾馳,打算突破重圍??墒?,漢軍緊追不舍,在途中發(fā)生多次戰(zhàn)斗,后到了陰陵,迷失道路,誤入大澤,被漢軍的騎兵追及。于是,項羽引兵而東,到了東城,只剩下28騎,而漢騎追者有數(shù)千人。在這種時候,一般人差不多嚇都嚇呆了,而項羽卻是沉著應戰(zhàn),說道:“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盵1]423多么具有豪邁之氣??!對此,《項羽本紀》寫道: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绷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盵1]423
而后,項羽帶著剩下的26騎繼續(xù)向前。這時候,前有大江阻隔,后有重重追兵,項羽清楚地知道,這是到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了,等待他的,將是生命的終結(jié)。而就在此時,似乎又有了希望,烏江亭長似乎知道他的到來,已泊舟待渡,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盵1]424這是多好的機會??!一旦登船而渡,就可以生還江東,劉邦的數(shù)十萬大軍只能是隔江而望,無可奈何。似乎老天爺也要成全項羽,脫項羽于厄難。
可是,項羽斷然放棄了。他所想到的是和他一同渡江而西的八千子弟,將熱血都灑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了,實在是十分悲催??!即使是此時此刻,仍然有26個兄弟在身旁,難道就要拋棄他們,自己一人獨自逃生嗎?如果這樣做,實在是恥辱??!項羽是個血性男兒,并不是一個冷面郎君,他做不到??!他說:“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于是,面對生的希望,他選擇了死。末路英雄的心聲與抉擇,是于過往的回顧,于尊嚴的維護,于恥辱的對抗,于死的義無反顧!清代詩人曾說:“千古艱難唯一死。”
項羽既然選擇了死,就要死得轟轟烈烈,死得光彩照人!這時候,項羽令騎兵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項羽本身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身上亦有十多處刀劍之傷。當他看到圍困他的是昔日的戰(zhàn)友,仍然不忘故人情誼,索性再成全他們,說:“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庇谑?,乃自刎而死,拋首贈故人,其處仁、勇,可謂兼之矣!項羽棄生求死,戰(zhàn)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謂慷慨悲壯,視死如歸,雖死猶生,氣蓋山河!項羽從容自刎,是一種人格的尊嚴和魅力,是一種獻身的精神和氣概!宋代曹勛《項王歌》贊曰:“提三尺兮臣諸侯,爭天下兮裂九州。時不得兮絕淮流,江雖可渡兮吾何求,寧斗死兮羞漢囚!”[14]錢穆評論說:“項羽臨終慷慨,此情此義亦可長留天地間,獲后世之同情矣。此亦一成功,非失敗?!盵15]誠是哉!
項羽,是中國古代“勇戰(zhàn)派”的代表人物,是氣貫長虹、叱咤風云、勇武絕倫、俠骨柔腸的蓋世英雄,也是兩千多年來廣為民間傳頌和喜愛的“戰(zhàn)神”。項羽最令人傷感的,是他的身上所體現(xiàn)的悲劇色彩,他是政治、軍事上失敗的悲劇英雄;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身上所體現(xiàn)的人格與精神。
歷代對項羽予以充分肯定的,當數(shù)宋代詞人李清照,他的《夏日絕句》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16]797巾幗眼中的項羽,是如此的高大、巍峨!詞人盛贊項羽“不肯過江東”,實因感慨時事,借史事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清人李晚芳曰:“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嗚叱咤之雄,縱橫馳騁于數(shù)頁之間,驅(qū)數(shù)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盵17]442當代周恩來,則認為項羽是“造時勢之英雄”,是“世界之怪杰”,“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風云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懔懔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18]259其評說可謂至矣!
項羽24歲起兵反秦,順應歷史潮流,僅用了三年時間,就率領(lǐng)天下反秦武裝力量消滅了暴秦,掌握著秦亡漢興之際的國家命運,成為中國那一段時期的歷史主宰,從而改寫了中國的歷史。如果當年項羽被熊心扼制,反秦斗爭沒有一個非凡的強有力的領(lǐng)袖,反秦武裝能否推翻暴秦亦難以預料,或者變成“持久戰(zhàn)”“拉鋸戰(zhàn)”,于秦末時期形成分裂割據(jù),長久動亂,也是未可知。項羽的橫空出現(xiàn),加速了暴秦的滅亡。這是項羽對中國歷史做出的貢獻!
項羽的功過是非,一直是歷代人們議論的永恒話題。在現(xiàn)代學者中,甚至有人提出要改寫《中國歷代紀元表》,其理由是劉邦于漢五年才“登位”建立西漢王朝,自秦亡至漢建立的五年期間,是項羽的西楚王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是一位成功者。雖然他的成功是那么的短暫,但他畢竟曾經(jīng)左右過中國的歷史!
項羽雖然失敗了,像一顆流星,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閃而過,但讓其瞬間成為永恒,其血性,其柔情,其豪氣,其精神,讓人嘆息,讓人感慨,讓人傷感,讓人敬佩。項羽的人格與精神,即本文所分析的“嫉惡如仇,橫空而出,攻堅克難,恭敬愛人,視死如歸”這五句話、二十個字,由于歷代仁人志士的推崇和發(fā)揚,激發(fā)出無窮的力量,逐漸演變成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符號。
所謂“文化符號”,是指具有某種特殊內(nèi)涵或者特殊意義的標示,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一個企業(yè),乃至一個英雄人物獨特文化的抽象體現(xiàn),是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載體和高度凝練。文化符號的創(chuàng)造、運用,在人類文化傳播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充當了人們心靈溝通的橋梁、文化交融的媒介,能夠產(chǎn)生出巨大的“軟實力”,即文化生產(chǎn)力。作為失敗的英雄項羽,他的人格與精神,融入到中華民族文化中去,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激勵中華兒女創(chuàng)造更加燦爛的中華文明。
項羽打仗身先士卒,以少勝多,成為全軍的靈魂人物,將不懼生死的精神發(fā)揮到了極致。在無力回天之際,為了避免更多的傷害,淡然面對死亡,毫無畏懼!這是真正的武士,真正的英雄。所以,很多日本人都說,武士道精神,就是源自于項羽。日本發(fā)起了一個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歷史人物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有三位中國歷史人物排名比較靠前,分別是曹操、諸葛亮、項羽。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項羽受到他們的崇拜,理所當然。
項羽武功蓋世,功業(yè)蓋世。他從政治權(quán)力的巔峰墜入人生的最低谷,其大起大落、重情重義的悲劇人生,千載之下令人敬仰、惋惜與同情。項羽失敗了,劉邦得勝了,但歷代人們不以成敗論英雄。就做人而言,項羽比劉邦成功,因為項羽經(jīng)?!叭识鴲廴恕?,誠信待人,而劉邦有時“慢而侮人”,背信棄義。
后人修建的項羽廟遠多于劉邦廟,對項羽的贊揚也遠多于對劉邦的贊揚。據(jù)《晉書·阮籍傳》,阮籍稱劉邦為“豎子”:“嘗登廣武,觀楚漢戰(zhàn)處,嘆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碧拼紫嗬畹略椨鸶叨荣潛P:“自湯武以干戈創(chuàng)業(yè),后之英雄,莫高項氏?!盵19]明代趙弼極力為項羽失敗辯護:“論羽之才美,亙古無倫?!盵12]在中國古代詠史詩歌中,以歌詠項羽的詩為最多,產(chǎn)生了像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詩人的詠史詩名作,膾炙人口。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繪畫、戲劇、散文等領(lǐng)域中,項羽是一個不朽的藝術(shù)典型。歷代評論項羽的專著和文章層出不窮。項羽和虞姬的故事家喻戶曉,形成了獨特的項羽文化現(xiàn)象。
項羽人格與精神的文化符號,具有的時代意義,產(chǎn)生了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尤其是中華民族遇到強敵侵略,處于生死存亡的緊急關(guān)頭,更是需要這樣的壯烈情懷,以抵御外侮,衛(wèi)我中華,建成民族大業(yè)!當今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尤其需要項羽的這種人格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