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剛,李 巖
(西安工程大學 人文學院,西安 710046)
項羽是《史記》中最光彩奪目的形象,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成功的文學形象之一。本文通過分析《楚漢春秋》佚文中的項羽材料,旨在說明《史記》項羽等形象的塑造以及相關(guān)史事的敘寫,和《楚漢春秋》有直接關(guān)系。
《楚漢春秋》未見著錄于《文獻通考》,一般以為,亡佚于南宋。清朝時有了《楚漢春秋》輯本。目前,《楚漢春秋》輯本有三種:一是洪頤煊輯本,收入《經(jīng)典集林》卷十[1]539-546,二是茆泮林輯本(梅瑞軒藏板)[2]167-191,三是王利器先生在洪頤煊輯本基礎(chǔ)上的校訂本,附錄于《新書校注》[3]182-189。應(yīng)該說,上述輯本、校訂本為我們研究《楚漢春秋》佚文提供了方便,但也有明顯的不足。筆者以洪頤煊輯本和王利器先生的校訂本為基礎(chǔ),參照茆泮林輯本,結(jié)合相關(guān)研究成果,經(jīng)過認真核查相關(guān)佚文的出處、比勘文字異同,確定了與項羽關(guān)系密切的十三條佚文,具體如下:
(1)《史記·項羽本紀·索隱》[注]《史記·項羽本紀·集解》:“《始皇本紀》云:項燕自殺?!薄端麟[》:“此云為王翦所殺,與《楚漢春秋》同,而《始皇本紀》云:‘項燕自殺?!煌撸w燕為王翦所圍,逼而自殺,故不同耳?!庇浭觯骸绊椦酁橥豸逅鶜??!盵4]376
(2)《太平御覽》卷835記述:“項梁陰養(yǎng)生士九十人,參木者所與計謀者也,木佯疾于室中鑄大錢,以具甲兵?!盵5]3728王利器按:“生”字當衍。[3]183
(3)《太平御覽》卷386記述:“項梁嘗陰養(yǎng)士,最高者多力,拔樹以擊地?!盵5]1783
(4)《史記·項羽本紀·集解》記述:“會稽假守殷通。”[4]378《漢書·陳勝項籍傳》記述:“《楚漢春秋》云:‘姓殷。’”[6]1797
(5)《藝文類聚》卷六記述:“沛公西入武關(guān),居于霸上。遣將軍閉函谷關(guān),無內(nèi)項王。項王大將亞父至關(guān),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發(fā)薪一束,欲燒關(guān)門,關(guān)門乃開。”[7]102
(6)《史記·高祖本紀·索隱》:“解先生云:‘遣守函谷,無內(nèi)項王?!盵4]458
又:《史記會注考證·高祖本紀》:《藝文類聚》引《楚漢春秋》云:“沛公西入武關(guān),居于霸。解先生說上:‘遣將軍守函谷關(guān),無入項王?!髮喐钢陵P(guān),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發(fā)薪一束,欲燒關(guān)門,關(guān)門乃開?!盵8]506
按,《史記會注考證》所引之《藝文類聚》引《楚漢春秋》文,與(5)所引上海古籍出版社之《藝文類聚》卷六之文比勘,多出“解先生說上:‘遣將軍守函谷關(guān),無入項王。’”16字。此以《史記會注考證》為準。
(7)陳橋驛《水經(jīng)注校證·渭水校注》記述:“項王在鴻門,亞父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氣沖天,五色采相繆,或似龍,或似云,非人臣之氣,可誅之。高祖會項羽,范增目羽,羽不應(yīng)。樊噲杖盾撞人入,食豕肩于此,羽壯之?!盵9]462此與《太平御覽》卷15、87、872所引有所不同,除缺少“高祖會項羽”以下27字外,其他大同小異,這大概與《太平御覽》的相關(guān)子目有關(guān)[注]《太平御覽》卷15天部(氣)、卷87皇王部(漢高祖皇帝)、卷872休征部一(敘休征),因相關(guān)子目的原因,略去了下文范增、項羽、沛公、樊噲鴻門宴上的表現(xiàn),符合情理理?!端?jīng)注·渭水注》專敘發(fā)生在鴻門的歷史事件,鴻門宴上相關(guān)人物的表現(xiàn)自然不能忽視。?!短接[》卷15、87、872所引,彼此也有小別。此以陳橋驛先生《水經(jīng)注校證·渭水校注》為準。
(8)《太平御覽》卷352記述:“沛公欲脫身鴻門,從間道至軍。張良、韓信乃謁項王軍門,曰:‘沛公使臣奉白璧一只獻大王足下,玉斗一只獻大將軍足下。’亞父受玉斗,置地,戟撞破之。”[5] 1621
(9)《史記·項羽本紀·集解》:“《楚漢春秋》《揚子法言》云說者是蔡生,《漢書》云是韓生。”[4]398《漢書·陳勝項籍傳》記述:“于是韓生說羽曰……項羽聞之,斬韓生?!盵6]1808
(10)《史記·高祖本紀·正義》記述:“董公八十二,遂封為成侯?!盵4]464
(11)《太平御覽》卷649記述:“上敗彭城,薛人丁固追上,上被發(fā)而顧曰:‘丁公,何相逼之甚!’乃回馬而去。上即位,欲陳功。上曰:‘使項氏失天下者,是子也。為人臣用兩心,非忠也?!瓜吕趔讱⒅?。”[5]2904《太平御覽》卷649、373文字有所不同,此以卷649文為準。
又,《漢書·季布傳》“布母弟丁公”句下注:“晉灼曰:《楚漢春秋》云:‘薛人,名固。’”[6] 1979《史記·季布列傳·集解》注丁公,引《楚漢春秋》云:“薛人,名固?!盵4]3291
(12)《太平御覽》卷184記述:“項王為高閣,置太公于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王約為兄弟,吾翁即汝翁,若烹汝翁,幸分我一杯羹?!盵5]895
(13)《北堂書鈔》卷133記述:“項王使武涉說淮陰侯,淮陰侯曰:‘臣故事項王,位不過郎中,官不過執(zhí)戟。乃去項王而歸漢,漢王賜臣玉案之食。臣背叛之,內(nèi)愧于心?!盵10]573
又見《藝文類聚》卷69、《太平御覽》卷710,三書文字大同小異;又見《文選·張平子四愁詩》注、潘岳《閑居賦》注(皆為節(jié)錄)。
上面材料涉及項羽一生的多個方面。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楚漢春秋》里的項羽的部分內(nèi)容。以時間先后為序,上述十三條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第一類(1)至(4),項羽的家世及造反。
前三條是項羽的家世及時代。(1)是項燕。《項羽本紀》“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句下《索隱》:“此云為王翦所殺,與《楚漢春秋》同。”[4]376項燕被王翦殺,是秦滅楚之事。從歷代有關(guān)評論可知,《楚漢春秋》主要記載楚漢之爭至惠帝、高后間事。此處提及應(yīng)當是連帶而及?!冻h春秋》之“楚”,主要指項羽;而此處提及其家世,可見陸賈在寫項羽的時候,是追究其家世的。也就是說,陸賈對項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漢書·陸賈傳》等可知,秦何以亡,漢何以興,項何以敗,劉何以勝,確實是秦末、漢初思想家思考的主要問題。陸賈無疑是其中之佼佼者。在一定程度上說,項羽最大的特點就是“勠力攻秦”或者“暴虐滅秦”,即不顧手段,拼死滅秦?!俺m三戶,亡秦必出”為當時諺語,陸賈以客的身份從漢高祖定天下,也是奮起滅秦的楚人之一。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斷,《楚漢春秋》把項羽的家族描述為一個滅秦的家族,是一個報國滅家亡之仇的家族,而項梁、項羽是其代表。(2)(3)是項梁陰養(yǎng)士的情況。具體情況有如下幾點:第一,人數(shù)不少,為九十人。能養(yǎng)九十人,可見項梁已決非等閑之輩;第二,有計謀者,有大力士。計謀者的代表叫參木,其最大特點是“佯疾于室中鑄大錢,以具甲兵”;大力士的代表叫最高,其力大可拔樹。這也可以看作項羽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項羽,計謀出眾,力能扛鼎,順理成章。項梁養(yǎng)士的具體情形《史記》中沒有記載?!冻h春秋》的這兩條材料可以擴展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見聞。智謀和力量的訓(xùn)練對項羽很重要。尤其是力量的訓(xùn)練,容易見效,容易產(chǎn)生影響。“力”是項羽一生最出色的能力,也是其象征。最高“拔樹以擊地”,力量了得!氣魄了得!把樹木連根拔起,已足顯榮耀,為何還“擊”?擊什么不可以,為何要“擊地”?大地可擊乎?那“擊地”的動作不僅僅是力量,可能更多是仇恨吧?可能也是象征吧?“擊地”具有震撼大地的力量,撼動歷史的力量,有史詩的特點,最值得玩味!項羽“力能扛鼎”“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彼可取而代也”“力拔山氣蓋世”,絕對與此類人有關(guān)?!鞍螛湟該舻亍弊钅茏屓寺?lián)想到“力拔山兮氣蓋世”!也最有助于我們理解“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過人的膽量、見識,大概與項梁的“陰養(yǎng)士”有關(guān)。項羽有這樣一個抗秦、反秦的家世,生長于這樣一個環(huán)境,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不難想象。《楚漢春秋》的這些材料對于我們了解秦末民間的仇秦情緒、項羽的為人,無疑是有幫助的。由此可見,陸賈對秦末天下大勢的認識程度和對項羽研究的深度。(4)會稽造反。《項羽本紀》“會稽守通謂梁曰”,有名無姓?!都狻犯鶕?jù)《楚漢春秋》的記載把姓補上:“《楚漢春秋》曰:會稽假守殷通。”[4]378會稽守在《史記》只出現(xiàn)了一次,名姓全否,無關(guān)緊要。但是,《史記》素以“翔實”名,有名無姓,也是小小瑕疵。這條材料補了《史記》的不足。
第二類(5)至(8),鴻門宴。
鴻門宴是佚文中的重要內(nèi)容。這四條與《史記》相關(guān)記載大致相同。起因:沛公采納解先生的建議關(guān)閉函谷關(guān),意圖阻止項羽入關(guān)。過程:就項羽集團而言,亞父堅決主張殺掉沛公,態(tài)度十分積極,是主角;相比之下,項羽態(tài)度消極,非主角。就沛公集團而言,最出彩的是樊噲,是主角,沛公、張良等似是配角。結(jié)果:沛公脫身,張良等與項羽、亞父告別。下面分述如下:
(5)中的項羽入關(guān)方式:是大將亞父欲火攻而入,沛公開關(guān)。范增的身份是“大將”[注]材料(8)稱范增“大將軍”,當與稱項羽“大王”相關(guān),其時項羽并未成為“大王”,只是外交場合出于尊重而如此稱呼。這與《項羽本紀》張良留謝時稱范增為“大將軍”一樣。?!妒酚洝贰稘h書》對此事的記載前后不一致。《項羽本紀》是項羽使當陽君等擊關(guān)而入,《漢書·項羽傳》從之;《史記·高祖本紀》是項羽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guān),《漢書·高帝紀》從之。
(6)“鯫生”,《項羽本紀·集解》:“瓚曰:《楚漢春秋》:鯫,姓也?!盵4]395《留侯世家·索隱》:“臣瓚按:《楚漢春秋》:鯫生,本姓解。”[4]2463《漢書·張良傳》臣瓚曰:《楚漢春秋》:鯫姓[6]2027?!俄椨鸨炯o·集解》《留侯世家·索隱》引瓚所引《楚漢春秋》對“鯫生”的解釋不一樣。《漢書·張良傳》同《項羽本紀·集解》。《史記會注考證》引《藝文類聚》,明言“解先生說上”[8]506。《高祖本紀·索隱》:“解先生云:‘遣守函谷,無內(nèi)項王。’”[4]458言之鑿鑿,未必無據(jù)。所以,可大致斷定,鯫生,姓解。沛公一時氣憤,呼之“鯫生”,言其為“無知的小人”。沛公善納諫,但也有納錯的時候,此為其一。怒而罵之,也符合沛公的脾氣和聲口。關(guān)于“鯫生”的解釋,這樣似乎更合理。
(7)鴻門宴過程。《水經(jīng)注·渭水注》所引包括了鴻門宴前的“望氣”和宴會上范增、項羽、樊噲的表現(xiàn)??梢源_定,《項羽本紀》的相關(guān)記載本于《楚漢春秋》。
(8)鴻門宴尾聲。亞父碎玉斗,《太平御覽》卷352與《項羽本紀》小有不同的是獻玉斗的是張良、韓信。這里的韓信不知是韓王信,還是淮陰侯韓信。據(jù)《淮陰侯列傳》淮陰侯歸漢王是在項羽入關(guān)以后。
“鴻門宴”是楚漢之爭的一件大事,可以斷定,《楚漢春秋》所記不止以上四條?!妒酚洝返摹傍欓T宴”以《楚漢春秋》的“鴻門宴”為基礎(chǔ)寫成,應(yīng)當可以肯定。二者到底有何不同,其詳難得而知?!妒酚洝贰稘h書》的相關(guān)注釋,多有指出《史記》文、《漢書》文與所據(jù)材料不同者,也有指出《史記》與《楚漢春秋》不同者;但我們沒有看到學者對此二“鴻門宴”有何不同的評論,可以推想,相差不會很遠。
從第二類材料可以看出,佚文中鴻門宴的亞父、項羽、樊噲與《史記》中的性情個性區(qū)別不大,形象都十分鮮明;特別是范增和樊噲。范增大概看出項羽在殺沛公這件事上的猶豫,因此宴會前進諫,宴會中暗示,可見其堅決的態(tài)度。樊噲“杖盾撞人入,食豕肩”,也是動感十足?!冻h春秋》對他們的敘寫可謂力透紙背。由此可見,陸賈不僅把握住了鴻門宴的基本框架,也不僅準確地抓住主要參與人的個性特征,更能將其敘寫出來。陸賈的敘事寫人技巧就像他的游說技巧一樣,也是很了不得的!漢朝初興,書惟陸賈而已。陸賈是漢初作家的代表??梢哉f,沒有《楚漢春秋》的鴻門宴,《史記》的鴻門宴可能不會有今天的魅力。
第三類,(9)(10)兩條材料,內(nèi)容很少,但可以看出項羽的倒行逆施和授人以柄,可見人心向背和天下大勢所趨。
(9)項羽烹說者。《史記·集解》:“《楚漢春秋》、揚子《法言》云說者是蔡生?!稘h書》云是韓生?!盵4]398到底是“蔡生”,還是“韓生”,不好確定?!俄椨鸨炯o》:“人或說項王曰:‘關(guān)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項王聞之,烹說者?!盵4]398
這段文字是一個整體?!都狻犯鶕?jù)《楚漢春秋》注出姓氏,在很大程度上說明,這段文字、這個故事出自《楚漢春秋》。此其一。其二,這是一個殘忍的阻塞言路的故事,故事預(yù)示了項羽失敗的必然性。這反映出陸賈及其《楚漢春秋》對項羽由強轉(zhuǎn)弱乃至滅亡、沛公由弱轉(zhuǎn)強乃至建立大漢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思考,思想高度、深度由此可見。其三,《史記》未說明“說者”是誰,《集解》依據(jù)《楚漢春秋》《法言·重黎》補充說明“說者”的姓氏?!叭嘶蛘f項王”之“人”,與下文的“說者”是一個人;《漢書·項羽傳》中這段內(nèi)容的進言者,都是“韓生”[6]1808。這是一個有見識、替項羽著想的人,也是酈生一類的狂生,心熱嘴利。以翔實著名的《史記》,應(yīng)該書其名姓;只云“人或說”“說者”,有點疏忽了。
(10)董公遮說。《高祖本紀》“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句下,《正義》:“《楚漢春秋》云:董公八十二歲,遂封為成侯?!盵4]464
《漢書·高帝紀上》:“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曰: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之諸侯,為此東伐,四海之內(nèi),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漢王曰:善。非夫子無所聞。于是漢王為義帝發(fā)喪,袒而大哭?!盵6]34《史記會注考證》以為《高帝紀》此段“別有所據(jù)以補《史》文也”[8]514,王利器先生以為《漢書·高帝紀》這段“當亦本之陸氏(筆者按:指《楚漢春秋》)”[3]185。《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所載同一事、同一人、同一說,區(qū)別只在《高祖本紀》略去說辭。《正義》既據(jù)《楚漢春秋》注明年齡封號,則整段材料出自《楚漢春秋》也就有了根據(jù)。
董公遮說本來是一件大事。從《史記·高祖本紀》相關(guān)記載看,高祖或者不知義帝被殺,或者知道了也沒當回事,更沒想做啥文章。正是這位八十二歲的當?shù)厝隙?,提醒了漢王。于是漢王就拿這件事大做文章:又是大哭,又是發(fā)喪,臨三日,還寫出一篇很好的討項檄文。漢王一下子成了天下正義的代表!而項羽從此成為天下的公敵!從此人心歸附了漢王!天下歸了漢王!董公遮說的故事,也反映出陸賈及其《楚漢春秋》在解釋楚亡漢興這一歷史大事件中的用心所在。
“烹說者”是項羽自斷忠諫之路,殺義帝則是“籍寇兵而赍盜糧”。不都關(guān)中、殺害義帝是項羽不懂政治、只知斗力而導(dǎo)致的最大錯誤。這應(yīng)是《楚漢春秋》寫此二事的用意所在。
第四類(11)至(13),劉、項戰(zhàn)場之爭。
(11)丁固?!稘h書·季布傳》:“布母弟丁公”句下注:晉灼曰:《楚漢春秋》云:“薛人,名固?!盵6]1979《史記·季布列傳·集解》引《楚漢春秋》云:“薛人,名固。”[4]3291
《太平御覽》卷649所引更詳細:上敗彭城,薛人丁固追上,上被發(fā)而顧曰:“丁公,何相逼之甚!”乃回馬而去。上即位,欲陳功。上曰:“使項氏失天下者,是子也。為人臣用兩心,非忠也?!笔瓜吕趔讱⒅5]2904《太平御覽》卷373與此略有不同。
瀧川謂《史記桃園鈔》引《楚漢春秋》云:“薛人丁固與彭城人賴齮騎而追之,上披發(fā)而顧丁公曰:吾非不知公,公何急之甚?于是回馬而去之?!盵8]3550
瀧川所引與《御覽》卷373與《史記·季布列傳》略有不同,瀧川所引《史記桃園鈔》,人物多出彭城人賴齮。其他情節(jié)大致相同,文字不完全一樣。這種情況(包括上述種種)可能是《楚漢春秋》在傳抄過程中形成的。
又,接《漢書·季布傳注》引晉灼曰《楚漢春秋》“薛人,名固”下面,是師古的進一步說明,師古曰:“此母弟為同母異父之弟?!倍l注相前后,同注丁公,師古之注在晉灼的基礎(chǔ)上更詳細,亦未說明所據(jù)書,當亦據(jù)《楚漢春秋》。又,下一條“兩賢豈相厄哉!”之“兩賢”注,是師古對孟康之糾正。[6]1979孟康、師古乃皆見《楚漢春秋》者。結(jié)合《史記桃園抄》引《楚漢春秋》所云,可以斷定,他們的說法,一定與《楚漢春秋》有關(guān)!由此斷定,《史記·季布列傳》的這段故事、師古、孟康有關(guān)丁公的注文,都當本于《楚漢春秋》。
這段材料可以看出項羽軍中的軍紀之松散與管理之疏忽。漢王此時真面已現(xiàn),是項羽的頭號敵人。按理說丁公應(yīng)當一鼓作氣,活捉漢王向項羽領(lǐng)功,但丁公不顧大體,竟然私放漢王而去。這和通敵賣主有何區(qū)別?這固然和丁公的糊涂、耳朵軟、講義氣有關(guān),但也不能不說和項羽軍紀松散與管理之疏有關(guān)。因為有賴齮,項羽當知道這件事情。但就事后的結(jié)果看,丁公的通敵賣主行為沒有受到制裁。項羽的軍隊以善戰(zhàn)出名,善戰(zhàn)應(yīng)該和軍紀整肅和管理嚴格有關(guān)。但是丁公的所作所為確實與項羽軍隊的破釜沉舟、士卒無不以一當十的作風正好相反。對比一下,比如在項羽東城快戰(zhàn)、在烏江邊上的時候,劉邦的部將在這樣的關(guān)鍵時刻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嗎?絕對不會。其原因何在呢?會不會和項羽的賞罰不公有關(guān)呢?陸賈《楚漢春秋》記載這件事情,也可以說明,陸賈從不同歷史人物身上,探討了項羽失天下的原因。
(12)出自《太平御覽》卷184的項王為高閣,也可以看出項羽在軍事斗爭中的風度和胸懷,也可以看出劉邦以天下大局為重的做事風格。
把《史記·項羽本紀》與《太平御覽》卷184所引比較一下,可知《太平御覽》略去故事的后半截,即項伯的勸說。其他大同小異。這當與《太平御覽》把此條歸在子目“閣”下有關(guān)。由此可以斷定,《項羽本紀》的此段故事,當取自《楚漢春秋》。
從上引鴻門宴項羽不殺沛公的態(tài)度,到本段故事項羽不殺漢王父親、妻子,可以看出項羽的貴族風度、君子胸懷。他可以一言烹說者,也可以面對政敵挑戰(zhàn),而不殺其父親、妻子。陸賈能將項羽這點寫出來,展現(xiàn)項羽的復(fù)雜性,也不簡單。
(13)項王使武涉說淮陰侯故事,也在探討項羽失敗的原因,即不識英才、不用英才。在一定程度上說,不識人才是項羽最大的弱點,也是漢王最大的優(yōu)點。這段佚文突出了韓信經(jīng)歷的兩種不同境遇,一是項羽的“位不過郎中,官不過執(zhí)戟”,二是漢王的“玉案之食”,以淮陰侯之才,屈才于“郎中”“執(zhí)戟”是一種怎么樣的感受!“玉案之食”,又是一種怎樣的榮耀!韓信落魄而急于事功,王者的待遇,對他而言,不僅僅是待遇的好壞、地位的高低,關(guān)鍵的是做事的平臺。這里的“郎中”“執(zhí)戟”“玉案之食”,主要是一種平臺的象征。韓信是一介平民而胸懷定天下的韜略,仗劍從軍,渴望得到重用的代表。平臺吸引了人才,留住了人才,歷來如此。這似乎很簡單,又似乎很復(fù)雜。無怪乎這段材料成為后世注解詩文的典型材料!可見其留在后人意識里的印痕有多么深刻!這無疑是一篇有震撼力的雄文!這真是“凌云健筆意縱橫”“不廢江河萬古流”“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從相關(guān)文獻看,這段話出自陸賈的《楚漢春秋》無疑?!冻h春秋》紀事的下限當在惠帝之后、高后時期。其時韓信已經(jīng)被扣上謀反的罪名而夷三族。而這段材料主要說的就是韓信在天下形勢決定于他的時候,沒有絲毫背叛漢王的意思。這也值得人深思。
從《北堂書鈔》卷133、《藝文類聚》卷69、《御覽》卷710的50余字,到《史記·淮陰侯列傳》的330余字,亦可見太史公感慨之深。
《楚漢春秋》的項羽材料應(yīng)當比上述材料多得多,因而也就可以斷定項羽等形象,也比我們上述分析還要豐富生動。上述共見于《楚漢春秋》與《史記》的材料,雖然文字上有所出入,但《史記》相關(guān)內(nèi)容以這些材料為基礎(chǔ)寫成,這是沒有問題的。具體可以總結(jié)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歷史大趨勢的把握。從上面佚文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1)陸賈對秦楚之際的形勢有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其中包括秦末反秦勢力的暗流涌動,項羽家族就是有代表性的抗秦反秦家族。(2)楚漢之爭中,陸賈的著眼點是項羽集團的由強轉(zhuǎn)弱、漢王集團由弱轉(zhuǎn)強大勢的轉(zhuǎn)變。鴻門宴上項羽的不明忠言、坐失良機,入關(guān)之后的自斷言路、授敵以柄、不都關(guān)中等,都是其決策中的重大失誤;而不識人才、留不住人才,手下人辦事不力、甚至私放漢王等,則可能是其用人方面的一貫弊端而不自覺造成的。這些材料,都表現(xiàn)出項羽失敗的必然性。漢王則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如善于納諫、分封董公、禮遇韓信、笞殺丁公等。這些可以看作秦楚之際、楚漢之際的基本框架?!妒酚洝返南嚓P(guān)書寫,也以此為基礎(chǔ)書寫而成。
第二,佚文記載了楚漢之爭的一些重大事件,也書寫了主要參與人物的個性。如鴻門宴,是楚漢戰(zhàn)爭的序幕。佚文記載了鴻門宴的起因、過程、結(jié)果以及主要參與人物,也書寫了主要參與人物的個性。又如,項羽殺解生、漢王封董公、丁公私放漢王、武涉游說淮陰侯韓信等,也無不是楚漢之爭中的重大事件。這些都可看作秦楚之際、楚漢之際的重要內(nèi)容,這些故事也都為《史記》采用。陸賈之功不可小覷。
第三,項羽是善斗力、不善斗心的英雄。從以上四類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項羽形象的豐富和生動。上引材料中,不見于《史記》的,如項梁陰養(yǎng)死士的故事,確實拓展豐富了我們的視野,印證《史記》相關(guān)記載,使我們對項羽的成長環(huán)境有了新的認識,對他的力拔山氣蓋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又如,鴻門宴上對亞父的暗示“不應(yīng)”,反而欣賞強闖宴會的樊噲,典型地表現(xiàn)出善于斗力、不善斗心的心性。又如,武涉說淮陰侯,通過鮮明的對比,深刻地表現(xiàn)出項羽不善用人、留不住人才的大缺陷。丁公私縱漢王,典型地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羽集團內(nèi)部的團結(jié)出現(xiàn)了問題,大概和項羽的組織能力有直接關(guān)系。這些零星的故事典型地表現(xiàn)出項羽不善于政治斗爭的個性特點。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司馬遷。
善斗力的英雄有極大的可愛之處,但令人切齒之處亦復(fù)不少??蓯郾憩F(xiàn)為反暴中的巨大能量,這種能量源自于正義,源自于仁心。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切齒之處是由愛而生的痛惜。人類歷史上極善斗力,又善斗心的完美英雄應(yīng)該少而又少。項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典型意義的善斗力的英雄。能把人性之真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形象,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并不多。司馬遷在《楚漢春秋》的基礎(chǔ)上,成功地為我們中國文學史上塑造了一個少有的令人愛、令人恨,愛恨糾結(jié),難以取舍的形象。在中國的文學史上,除了項羽之外,就要數(shù)《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力量產(chǎn)生于仁,仁與山為伴;智慧有似于水,奸詐與水為鄰。所以沛公孕于大澤之陂,大風起兮云飛揚,充滿變幻;項羽則是力拔山氣蓋世的英雄,這樣的英雄只能在水邊自刎。司馬遷寫項羽末路三言“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難道不是對冥冥中宿命的控訴嗎?此即太史公所謂的“天人之際”“古今之變”乎!提起項羽,不能忘記陸賈。
第四,劉邦等形象的書寫。《史記》里面?zhèn)€性復(fù)雜的人物形象,除了項羽之外,就要數(shù)漢高祖劉邦,與項羽相呼應(yīng),他是善斗智的英雄。這兩個人物一個具有貴族氣,一個具有草莽氣,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文化中都具有典型性。《楚漢春秋》佚文中的劉邦形象也是比較鮮明的,如關(guān)閉函谷關(guān)、鴻門宴上脫身、分封董公、項羽欲烹太公時的機智回答、禮遇韓信、笞殺丁公等,都可看出其政治家的本色以及豐富的個性特點。可以肯定地說,《史記》劉邦形象的成功,得力于《楚漢春秋》者不少(《楚漢春秋》佚文中劉邦的材料更多)。劉邦是《楚漢春秋》的主角,是陸賈著力的人物。此外,人們熟知的范增、樊噲、韓信、丁固等形象,也生動有深度;我們不熟悉的智士參木、大力士最高也有特點。由此也可以看出《楚漢春秋》對歷史人物把握的準確程度、深刻程度和寫作技巧。
《楚漢春秋》是秦楚、楚漢、漢初的第一手史料。一般而言,對《史記》的材料來源,司馬遷總要有所說明;但是,在書寫秦楚、楚漢、漢初這段歷史時,司馬遷沒有提及《楚漢春秋》。《秦楚之際月表》一開頭就說“太史公讀秦楚之際”,一般以為這里所說的“秦楚之際”就是以《楚漢春秋》為主的相關(guān)資料,而不是專指《楚漢春秋》。南宋以后,研究《史記》與《尚書》《詩經(jīng)》《國語》《春秋》三傳、《戰(zhàn)國策》等淵源關(guān)系的多有,但很少有研究《史記》與《楚漢春秋》關(guān)系的。這可能和《楚漢春秋》亡佚于南宋有關(guān)。秦末、秦楚之際前后只八年,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非常巨大。至今象棋棋盤上仍然印著“楚河”“漢界”,可以看出這段歷史留給我們的民族記憶是何等深刻。歷史上第一次書寫這段歷史的是陸賈,他也是這段歷史的重要參與人與見證人,《楚漢春秋》的可信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