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郵票的方寸空間,能體現(xiàn)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歷史、科技、經(jīng)濟、文化、風土人情、自然風貌等特色,這讓郵票除了郵政價值之外還具收藏價值。每年東盟10國的郵政部門會設(shè)定一個主題,各國圍繞該主題設(shè)計、印制、發(fā)行一款郵票。發(fā)行時間通常為東盟成立紀念日,即每年8月8日。
2019年東盟聯(lián)合發(fā)行郵票的主題為“服飾”,除新加坡在8月1日發(fā)行該主題郵票外,其余9國的郵票發(fā)行日期均為8月8日。
文萊
文萊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傳統(tǒng)服裝多以長、寬、大的上衣和“紗籠”為主。文萊男子一般著以蠟染的花布做成的長袖襯衣,下身則圍以“紗籠”。女子,則一般穿無領(lǐng)長袖的連衣長裙,圍以頭巾。在與外界交際的正式場合,則穿著西裝或套裙。
柬埔寨
柬埔寨地處熱帶,因而柬埔寨人的服裝也較為單薄。柬埔寨以高棉族為主,男子多穿立領(lǐng)多扣上衣,下身穿“紗籠”或“山樸”?!凹喕\”是由印著各種美麗圖案的布縫合而成,圍系腰間,狀似裙子。“山樸”則是用長條布,不加縫合,從腰中往下纏繞至小腿,再從胯下穿過,在背后緊束于腰部,剩余部分伸出如魚尾狀。婦女的便服上衣多為絲質(zhì)圓領(lǐng)對襟的短袖衫,下身也穿“紗籠”或“山樸”,通常她們還會在腰間纏一條圖案優(yōu)美的長布巾。
印度尼西亞
在印度尼西亞有這樣一種說法:喜慶時刻如果不穿巴迪克,就不算完美。印度尼西亞政府規(guī)定,凡參加全國性的重大節(jié)慶,如獨立日、建軍節(jié)以及正式的活動,政府官員都必須穿巴迪克長袖衫。印度尼西亞人一般著上衣和紗籠,并配有色調(diào)一致的披肩和腰帶。婦女習慣佩戴金銀首飾。在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等地流行纏頭的習俗。服裝材料一般為針織布、印花布和絲綢。
老撾
老撾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統(tǒng)劃成三大民族:老龍族、老聽族、老松族。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很多不同,但老撾的民族文化很大的程度上是以老龍族的風俗為代表。
老撾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受天氣影響,老龍族男女老少日常生活的服飾都比較簡單,不管在家里或者在街上,男子上身一般穿無領(lǐng)對襟衫,下身大多穿用黑白方格、藍白棉布或綢布做的紗籠。老龍族女性一般上著斜襟褂子,下著頗有民族風味的深色筒裙,有的女子也喜歡穿花色筒裙。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由三大外來民族和少數(shù)土著民族組成。由于馬來西亞人和印度尼西亞人是近親,所以巴迪衫也成為了馬來西亞的國服,馬來人女性除了穿可巴雅(Kebaya)外,還穿Baju Kurung、Baju Kebarung(Kebaya和Baju Kurung綜合體)等傳統(tǒng)服裝。
馬來西亞男士傳統(tǒng)服裝(Baju Melayu)是柔佛國阿布·巴卡蘇丹的手下19世紀末設(shè)計出來,用以紀念柔佛國首都從新加坡搬遷到馬來西亞柔佛州首府新山。
緬甸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主要有八大民族:緬族、克欽族、克耶族、克倫族、欽族、夢族、若開族、撣族。各個民族有其特色的民族服裝,在服飾上這八大民族有著一些相同的特色,如這八大民族的女士都穿紗籠,男士都扎包頭。雖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較為鮮艷。男士會用一條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女子的上衣多為斜襟長袖衫,衣袖長而窄,顏色多為黃色或粉紅色。為了適應(yīng)熱帶氣候,布料多采用薄紗。婦女一般都留長發(fā),卷著發(fā)髻,并在發(fā)髻上插花,還特別喜歡佩戴各種首飾。
菲律賓
菲律賓男式國服叫“巴隆他加祿”,女式國服叫“特爾諾”。巴隆他加祿是一種絲質(zhì)緊身襯衣,長可及臀,領(lǐng)口如同尋常襯衫,上裝為長袖,袖口如同西服。從領(lǐng)口到下襟兩側(cè),都有抽絲鏤空圖案,花紋各異,頗為大方。巴隆他加祿還是2015年亞洲太平洋經(jīng)濟合作組織(APEC)菲律賓參會領(lǐng)導人穿的服裝。
特爾諾是一種圓領(lǐng)短袖連衣裙。由于它兩袖挺直,兩邊高出肩稍許,宛如蝴蝶展翅,所以也叫“蝴蝶服”。這種服裝結(jié)合了許多西歐國家,特別是西班牙婦女服裝的特點,經(jīng)過三四百年的沿革,最終形成了如今的菲律賓女式國服。
新加坡
新加坡是多民族融合的國家,現(xiàn)居的以華人為主,此外還有馬來人、印度人以及其他種族。因而在新加坡的郵票上共存著四套服裝。其中包括了女士的旗袍、現(xiàn)代禮服以及男士的巴迪衫。
泰國
泰國民族服裝分為男裝和女裝。男裝是立領(lǐng)馬褂加褲子。男裝馬褂被叫做Suea Phra Ratchathen,正裝穿長袖,日常裝束則穿短袖。女裝是上衣加方裙,方裙被稱為“服新”(Pha Sin),是由一塊長方形的絲綢在腰間緊緊地裹起來而做成的裙子,有繩子可調(diào)整松緊。服新可以從左向右裹也可以從右往左。正式的裝束還會披一條斜穿上身的帶子。
泰國男子的傳統(tǒng)民族服裝叫“絆尾?!?,絆尾幔是用一塊長約3米的布包纏雙腿,再把布的兩端卷在一起,穿過兩腿之間,塞到腰背處而形成的服飾。
越南
奧黛(Ao Dai)是越南的傳統(tǒng)服飾,類似中國旗袍。在現(xiàn)代越南語當中,“Ao”指遮蓋到頸部以下的服飾,而“Dai”的意思是“長”,所以奧黛在現(xiàn)代越南語當中的意思是,長長的上衣,即長衫。
奧黛的前身是一種叫做“五身襖(?ong th?n)”的服飾,即立領(lǐng)、大襟、長袖、兩側(cè)開裾的長襖。越南還有“四身襖(?ot th?n)”,差別僅在于它們的下擺,前者是五片,后者是四片。從17世紀到19世紀,越南婦女開始穿上顏色圖案更為豐富、裁剪更為精致的服飾。真正意義上奧黛成為越南婦女傳統(tǒng)服飾是在19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