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輝 唐山
“這是一本人生之書,細細想來,我的青春、我的歡樂、我的痛苦、我的思索……我整個的人生,幾乎全在這本書中流瀉、書寫、抒懷、描摹……這是我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時光留下的一行深深淺淺的腳印,這是我的人生足跡?!痹凇段膶W(xué)回憶錄》中,葉辛這樣寫道。
葉辛生于1949年,今年正好70歲,用他的話說,“一下子成了老作家”。回望來時路,不只是一個人的青春悄悄逝去,也是兩千萬人留下的時代痕跡,更是一個民族曾經(jīng)的蹉跎歲月。作為見證者,他覺得自己有義務(wù)將這一切記錄下來。
不知從何時起,葉辛被貼上了“知青文學(xué)代表”的標簽,不少人說,過去的事就過去了,何必再提?葉辛卻始終覺得:“有沒有那段經(jīng)歷的人是會不一樣的,我的孩子看我可能也覺得我有些固執(zhí),有自己那一套邏輯,可能他只是沒有當我的面講出來。我當然會去努力了解他的想法,不過有時不管他聽不聽得進去,我也得講出自己的想法。”
逝去的不會再來,但生而為人,我們有義務(wù)記住過去。因為沉痛也罷,快樂也罷,它們都將化為生命中的一種養(yǎng)分。
問:當年您為何選擇去山區(qū)插隊?
葉辛:我出生在上海,上海幾乎沒有山,在我19歲以前,我根本不知道山是什么樣子。到19歲的時候,當命運使得我們這一代人插隊落戶的時候,我選擇了有山有水的貴州。
作為兩千萬知青中的一員,我插隊時間比較長,從1966年3月起,到1979年10月,在“廣闊天地”待了10年,其中近7年在農(nóng)村干農(nóng)活,后來在鄉(xiāng)村小學(xué)教了一陣子書。剛下去時,在一個苗族山寨,生活比較辛苦。那時每天要干體力勞動,住的是茅草屋,沒有電燈,就用墨水瓶做成一個小油燈,在燈下寫作。那時發(fā)表作品必須經(jīng)單位同意,不好好勞動,作品就不可能發(fā)表。
下雨天不出工,知青們聚在一塊兒,抽煙、喝酒、發(fā)牢騷、打牌、吹牛消磨時間,我卻找一個安靜處寫作。趕場天,別人為打一頓牙祭忙著往街上跑,我躲在屋里寫。貴州山鄉(xiāng)到了農(nóng)閑時節(jié),出工很晚,我就起大早到村寨外山頭上的古廟里去寫。那兒只有破敗的墻壁和缺胳膊、斷腿的桌椅陪伴我,非常安靜……
再后來,知青可以回城了,但沒好地方可去,無非是煤礦、化肥廠之類。那時我已經(jīng)出了幾本書,被調(diào)到貴州作協(xié),在那里工作了11年,直到1990年才回到上海,前前后后,在貴州待了二十多年。
問:生活如此困難,為何還在堅持寫作?
葉辛:因為我從小就喜歡文學(xué)。上小學(xué)時,偶然看到一本《兒童時代》,這本有字有畫的書很快吸引了我,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來,老師每個星期在周會課上,都會給我們講《我的一家》的故事,每次講都拿著書,我以為里面一定有許多漂亮的插圖,可抬頭看了半天,發(fā)現(xiàn)書上只有一行行的字。老師每周講一節(jié)課,這速度我忍受不了,就拿零用錢去買了一本。就這樣,書籍打開了我通向新世界的門戶。
插隊在山寨,對我來說既是不幸,也是幸運,因為它給了我兩個視角,如果我不曾經(jīng)歷這段生活,我就永遠也不會知道這些。我覺得將它們寫出來,總是有意義的。這兩個視角是什么呢?一個是上海小青年看山區(qū)的眼光,一個是山里人看上海的眼光。它們彼此交織,給人以寫作的沖動。
我插隊幾年后,我也會像農(nóng)民一樣,看到下雨下久了,也害怕農(nóng)地澇了,如果晴天久了,又害怕干旱了,秋收少了,分的糧食也少了。我開始思考知識分子的命運、農(nóng)民的命運,開始寫一些對我所生活環(huán)境的感覺。慢慢地,我的眼光就轉(zhuǎn)變了,我在貴州這塊土地成了作家。
問:山寨生活相對封閉,有什么可寫的呢?
葉辛:跟當?shù)厝硕嘟佑|,他們其實都有很多故事。我的第一本書《高高的苗嶺》,屬于兒童文學(xué),寫的是1950年解放軍進軍苗嶺,當?shù)睾⒆颖Wo一名戰(zhàn)士的故事。它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就是當?shù)厝酥v給我聽的。生活本身教會我寫作的,如果沒到山寨,我就看不到那些老鄉(xiāng),聽不到他們的故事。
1979年,我聽一位湖南作家講自己下鄉(xiāng)聽到的故事:一名“黑幫”的兒子被下放到農(nóng)村放羊,與同樣被下放的一女子相遇,兩人相戀幾年。1978年,“黑幫”的兒子因父親平反調(diào)回北京,但女孩卻因父親無法平反,兩人沒能走到一起,女孩絕望地投河自殺。我在筆記本上寫下:“我雖沒到過湘西插隊,但聽故事的時候,主人公的形象歷歷在目。我要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但結(jié)局圓滿?!边@就是《蹉跎歲月》的故事雛形。
我們這代人,現(xiàn)在很多已經(jīng)成為知名的學(xué)者、教授,省級干部中大概50%的人有過這段經(jīng)歷。碰到這些人,他不會說自己在哪里做出過什么成就,他會很自然地跟我說起,他在哪里當過知青。這段歲月,對我們來說,都是難以忘懷的。
1982年,《蹉跎歲月》被蔡曉晴導(dǎo)演搬上了熒屏,影響很大,獲得了第一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yōu)秀電視連續(xù)劇、優(yōu)秀男演員、優(yōu)秀女演員等多個獎項。像這種故事,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是命運賜給我的。
問:聽到這些故事后,您都記下來嗎?
葉辛:是的。我從小喜歡記日記,有意思的東西都會記下來,包括有什么感悟,也會記下來。剛到貴州的山寨時,主要是氣象日記,因為山區(qū)氣候多變,雨的形態(tài)特別多,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后來常和苗寨的人接觸,聽到各種故事,也會記下來。這樣的積累多了,就可以試著寫成故事了。
在苗寨,沒地方買稿紙,商店里有信箋,可太貴,我買不起。好在可以買到工作手冊,幾毛錢一本。我離開山寨時,我有很多這樣的本子了,里面密密麻麻記著各種寫作素材。每天下班后,我?guī)е咀?,去記錄苗鄉(xiāng)的地理環(huán)境、房屋結(jié)構(gòu),去問當?shù)氐睦蠞h和娃崽:魚為啥養(yǎng)在稻田里;坡上的樹都叫些什么名兒;林子里有些什么鳥,婚喪嫁娶時為啥非按一定的程式辦;當?shù)亓鱾髦男┟窀?上山對歌時,男女青年之間唱的是啥內(nèi)容;新中國成立前的山嶺河谷是這個樣子嗎?有沒有土匪;商人們帶些什么進這一帶山嶺里來……問完了,回到工棚里,倒頭便睡。
問:現(xiàn)代許多小說家已不愿這么費時、費力地去寫作了,您怎么看?
葉辛:有人說我善編故事、小說情節(jié)吸引人等等,甚至還有人說這是我的一大長處。其實這不是我的實際情況。在寫作前,我就在準備,到開始動筆時,我的一厚本筆記都寫滿了,那不是在編故事,也不是找情節(jié),我在做著比寫作本身枯燥十倍的事情。
問:您記錄了一代人的挫折與成長,那一代人會怎樣看這段歷史?
葉辛:什么樣的看法都有,有的人說青春無悔,也有的人認為青春被浪費了,評價非常多元。
文學(xué)有記錄歷史的功能,我希望將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歷史以文學(xué)的方式真實記錄下來。在此基礎(chǔ)上,我也希望作品能呈現(xiàn)我對個人與時代命運的反思,對社會演變的反思,最終目的是,探究這一代人的經(jīng)歷對以后幾代人和整個社會將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如果一代代作家都把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寫好,那么連貫起來,我們的文學(xué)史同樣也是色彩斑斕的。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