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玉博
一條溜索,兩座雪山,三江并流,這里是怒江。
怒江大峽谷北端最后一個村,叫秋那桶村,屬全國“三區(qū)三卅『”深度貧困地區(qū)的貧困村?!扒锬恰痹谂逭Z言中的意思是“相對平坦、適合居住”,“桶”的意思是“和平、平安”。“秋那桶”這個名字,寄托了當?shù)匕傩諏γ篮蒙畹南蛲?/p>
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一這里隨處可見峽谷與急流,適合耕作的土地奇缺,對外交通更是艱難。對于這里的百姓來說,“秋那桶”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2018年10月,一位駐村書記的到來,給村民帶來了希望。這位駐村書記,就是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員工姚聰學。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的一年時間里,姚聰學已經(jīng)成為一個“村里人”。和秋那桶村結緣,是他以前從未想到過的。而如今,秋那桶村早已成為他放不下的牽掛。他說,“這就是我的事業(yè)?!?/p>
不見外的“村里人”
“把他們當親人,他們才會把你當親人,感情都是相互的?!边@是姚聰學在村里工作一年最深刻的體會。
秋那桶村建在山谷一側,村里的百十來戶人家,高高低低、零零散散分布在山坡上。剛進村時,為了了解村子基本情況,查找脫貧攻堅的短板問題,姚聰學要訪遍村里的十個村民小組。為此,姚聰學每天早出晚歸,奔走在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坡路上。近一個月下來,哪條路近,哪條路陡,他心里早已一清二楚。
姚聰學同樣一清二楚的,還有村里特殊困難家庭的情況。2018年9月,秋那桶村的才英被云南經(jīng)貿外事職業(yè)學院錄取,對于這個家庭來說,高興中夾雜著難過。
才英父親患有癲癇病,全家僅靠繼母在土里刨食掙的一點兒錢維持生活。雖然享受了國家的易地搬遷安置,給才英交完學費后,全家人還是要“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如果才英因此而輟學,將來還會是個貧困戶。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播的最佳途徑。”姚聰學深知解決這個困難的重要性,為了讓才英的求學之路得以延續(xù),姚聰學和駐村工作隊員積極奔走,尋求幫助。
在姚聰學和駐村工作隊員的積極努力下,2019年6月2日,貧困大學生才英與中交一公局華中區(qū)域總部副總經(jīng)理齊昌軍達成了資助協(xié)議:齊昌軍從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每月資助才英500元用于在校的生活費用。
尼達當組73歲老人和志、身患骨髓炎的石普組老組長張玉新、殘疾老人余秀英、大學生李麗莎、13歲的體育特長生和麗雅、專升本學生馬文生、大學生李鐵軍、張雄……在姚聰學的努力下,更多的貧困村民得到救助和幫扶。如今,姚聰學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見外的“村里人”。
“就是想主動多做點兒事,扶貧工作更是良心活?!币β攲W說,“其實,我心里早就把自己當‘村里人了?!?/p>
老手藝成致富“新產業(yè)”
“我當時是分紅最高的社員,那一沓鈔票我數(shù)了好幾遍?!闭f起秋那桶村有史以來的首次分紅,村民李金龍顯得十分激動。
9月23日,是秋那桶村手工合作社成立以來,第一次給村民分紅的日子?!耙浴磩诜峙?,多勞多得的原則進行利潤分配,每個社員能拿到100元到1 200元不等的分紅,共計分紅14000元?!币β攲W說。
秋那桶村創(chuàng)福手工藝品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就是姚聰學與其駐村工作隊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而成立的。
“脫貧致富,必須有特色產業(yè)?!币β攲W走訪后發(fā)現(xiàn),秋那桶村一直有制作民族織毯、制作石板、榨油,制作漆油,編織手工藝品的傳統(tǒng),但往往相對原始和分散,受場地和業(yè)務等制約,無法形成產業(yè)效應。
姚聰學與工作隊員多次走訪后,向貢山縣文化和旅游局申請了20萬元發(fā)展資金,2018年12月6日,成立了秋那桶創(chuàng)福手工藝品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他說,一方面是想讓群眾通過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是想讓怒族、藏族的一些傳統(tǒng)手工藝品得以保留和傳承,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學習手工藝?!澳壳昂献魃绯蓡T有24戶57人,并帶動秋那桶全村建檔立卡戶參與其中?!币β攲W說。
為讓合作社的產品賣出去,姚聰學組織合作社參加丙中洛鎮(zhèn)“仙女節(jié)”、貢山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南亞東南亞國家商品展暨投資貿易洽談會(商洽會)等活動,銷售額大幅增加?!敖衲暌吧涿鄣匿N售額就達到了7萬多元?!边@給姚聰學和合作社成員帶來滿滿的信心。
2019年度,合作社實現(xiàn)銷售額11萬元,建檔立卡戶人均分紅600元。此外,還成立了秋那桶村鄉(xiāng)村旅游合作社,開發(fā)村周邊戶外線路,國慶4天收入1萬元,游客購買農副產品8000元。
如今,合作社正努力向“家家有收入,戶戶搞手工藝品”的產業(yè)格局發(fā)展,“爭取明年分紅的時候,老百姓每個人拿到的錢能翻番兒。”姚聰學說。
溜索過江村民住進新樓房
為了過江,村民余春妹必須在腰臀部綁牢兩條繩子,把繩子的另一頭固定在滑輪上,再小心地盤好頭發(fā),以免長發(fā)不慎卷入滑輪。隨后,她要將麻筐上的帶子掛在滑輪的鉤鎖處,用一團枯草充當手和滑輪摩擦的“保護器”,接著,腿用力一蹬,隨著“呼啦啦”的響聲,滑輪帶著余春妹快速在鋼纜上移動起來。遠遠看去,她像是在急流上空懸著的一個搖晃的黑點。對余春妹來說,溜索過江是她每天的“必經(jīng)之路”。
余春妹家位于秋那桶村那恰洛小組。這個小組整體臨江,不僅過江要靠溜索,更是面臨著嚴重的地質隱患?!罢麄€小組其實就是一個地質隱患點?!币β攲W堅定地說,“搬遷刻不容緩。”
為了盡快讓那恰洛小組的村民順利搬遷,姚聰學挨家挨戶做動員,組織村民們抽房號。經(jīng)過努力,那恰洛小組的31戶村民,28戶已經(jīng)抽取了房號,但仍有村民心存顧慮,遲遲不愿搬遷。余春妹家就是其中之一。
“主要擔心搬到縣城之后,這邊的產業(yè)怎么辦,養(yǎng)豬場怎么辦?!庇啻好锰寡浴?/p>
為了了解村民們的想法,和他們心中的顧慮,姚聰學見縫插針,一次次去村民家走訪談心,召集大家開會討論,針對他們心里的想法一一進行解釋。“搬到縣城后,工作會給解決,國家還會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村里的地和產業(yè)還是自己的,不用擔心。”
在遍訪了一些村民后,姚聰學總結出了大家猶豫的原因。一方面是故土難離,另一方面是擔心搬到城里不習慣,生活成本高,找不到工作,又丟了村里的產業(yè)。在又一次和余春妹等幾位村民談心之后,姚聰學決定,帶大家去安置點實地考察。
幾天后,姚聰學帶著部分那恰洛小組的村民前往幸福新區(qū)安置點,實地考察即將搬遷的新房和周圍的環(huán)境。幸福新區(qū)安置點位于貢山縣,一排排米黃色的樓房整整齊齊,極具民族特色。周圍還設置了醫(yī)院、商店等便民設施,生活上十分便利。
考察結束后,姚聰學繼續(xù)“趁熱打鐵”,堅持走訪。終于,在姚聰學的不懈努力下,村民們心中的顧慮漸漸被打消,那恰洛小組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