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壯譯本為例"/>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變譯理論觀照下漢語古詩文的翻譯策略
——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壯譯本為例

2019-12-30 10:41:12滕明新
民族翻譯 2019年3期

⊙ 滕明新

(廣西民族中等專業(yè)學校,廣西 南寧 530000)

詩歌翻譯,比之其他文本往往更為困難。漢語古詩文的翻譯,最難把握的通常是修辭,特別是諧音、雙關(guān)、平仄、節(jié)奏等這些與語言特征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技巧。因而,在漢壯翻譯中總會“流失”掉一些東西,其中最容易流失的是節(jié)奏、形式、語感、口氣、意象內(nèi)涵以及原文中的文化積淀等,不容易丟掉的東西則往往是詞意關(guān)系相對明確的比如詞語、思路、情節(jié)、事實、基本意思等“硬件”。然而,某些“流失”掉的東西也許正是詩歌中更重要、最美妙、最特殊的所在,是反映某個文化傳統(tǒng)中無法復制的文化積淀。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漢語古典詩文不能很好地翻譯。

一、變譯理論與漢語古詩文翻譯

變譯理論是華中師范大學黃忠廉教授在不斷總結(jié)翻譯實踐的基礎(chǔ)上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1]“變譯是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變譯作為變譯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基石,增、減、編、述、縮、并、改作為變通手段,摘譯、編譯、述譯、縮譯、綜述、評譯、闡譯、譯寫、參譯作為變譯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展開了變譯理論的畫卷”。[2]

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浩瀚的漢語詩詞都是用文字表現(xiàn)的形象思維,是兼有音韻美、意境美和形態(tài)美為一體的一種特殊文學體裁。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是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更是存在于中國人骨子里的詩意,每每吟誦起這些耳熟能詳?shù)脑娋淇偰芤l(fā)受眾的心靈共鳴。如何將這些名篇佳句翻譯成壯語,讓沒有漢語基礎(chǔ)的壯族受眾也能感受到漢語詩句的魅力,引發(fā)共鳴,是衡量一個翻譯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變譯理論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也使得漢語古詩詞成功地翻譯成壯文并被壯族受眾所接受成為可能。不拘一格的變譯是相對于不增不減的全譯而言的一種翻譯理論。變譯理論在一個新的學術(shù)維度上擴展了翻譯理論的空間,豐富并構(gòu)造了翻譯學上的新的理論形態(tài)。[3]

變譯理論對于漢語古詩文壯譯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能夠指導譯者在忠實于原作意義的前提之下,自由行走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中,真實而自然地將源語的有效信息,按照目的語受眾的理解和欣賞習慣準確地傳達出來,讓目的語受眾也能真實地感受到源語中的文化底蘊。這里所說的“自由行走”并不是無原則的取舍,而是合乎法則,有章可循的合理變形。它猶如孫行者,雖然可以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卻時時刻刻離不開核心的取到真經(jīng)。變譯理論既可以指導譯者成功地走進漢語古詩文,很好地體會、理解透源語中的意境、韻味、以及表達形式,同時又能夠指導譯者,成功地走出文化的迷宮,將源語的信息不折不扣地傳達給目的語受眾。這一進一出之間,就是變譯理論的嫻熟運用,是各種變通手段相互合理作用的結(jié)果。

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壯譯本古詩文翻譯的特點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語言清新質(zhì)樸、旁征博引,實例鮮活生動、內(nèi)外并舉,不僅闡釋了一個國家領(lǐng)導人的執(zhí)政理念,也充分展現(xiàn)了習近平務實謙和的品格、自信豁達的胸懷,以及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真摯的為民情懷。該書一個重要的語言特色就是運用了大量的古詩文來論事說理,言簡意賅,豁然開朗,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產(chǎn)生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壯譯本中的古詩文翻譯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譯文風格的吻合

譯文風格吻合,指的是原作文本的歷史文化以及語言情感色彩等內(nèi)容在目標語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古詩文的翻譯,不僅要實現(xiàn)詩文本身的語言風格,還要反映作者賦予其中的附加色彩。如:

例1:中華民族的今天,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

譯文:Gij ngoenzneix Cunghvaz minzcuz,cingq ndaej gangj dwg“l(fā)ohcingq gwnzbiengz daih bienqvaq”.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中的詩句,意思是:不斷地變異、發(fā)展和前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詩風豪放,筆意雄奇,飽含哲理,敘事與議論結(jié)合緊密,活用典故。在壯文翻譯中,“人間正道”譯為“l(fā)ohcingq gwnzbiengz”,壯語的語序為“正道人間”。漢語中的“人間”和“正道”都可以在壯語中找到相應的詞語“gwnzbiengz”(人間)和“l(fā)ohcingq”(正道)來對譯,漢語的“滄桑”指的是“世事變化很大”,在壯語里,也可以相應找到“daih bienqvaq”(大變化)來對譯。源語和目的語在風格上的基本吻合和對等,使得譯文讀起來具有原詩的磅礴氣勢。

(二)詩句韻律的呈現(xiàn)

韻律是漢語詩歌和壯族民歌的共同屬性之一。漢語有4個聲調(diào),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就韻律來說,漢語古詩詞的押韻格式和韻律要求非常復雜,有首句入韻、偶數(shù)句押韻等。此外,漢語古詩文還講究平仄、對仗、雙關(guān)。而壯語則有8個調(diào)類,6種不同的調(diào)值。壯語不同的民歌格式也有不同的韻律要求,就字數(shù)來說有五言、七言、五三五、七三七等不同的形式。壯語也有自身獨特的韻律要求,如腰腳韻、勒腳韻、尾韻,偶數(shù)句尾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壯文版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考慮到漢語和壯語在字數(shù)和韻律方面的因素,通過運用變譯理論的各種手段實現(xiàn)了詩歌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如:

例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這是一首格律詩中的頷聯(lián),是兩個對仗的句子,寫到了山、水、路、柳、花、村??紤]到壯語的表達習慣,節(jié)奏和韻律等諸多要素,譯文并沒有刻意追求詞義完整,把它譯成“bya dangj raemx heux mbouj raen roen,liux amq va rongh youh mbanj ndeu”。這樣反而大損原文神韻,相反,譯成“bya dangj/raemx heux/mbouj raen roen,loeklak/youh haeuj/aenmbanj moq”(山擋水繞不見路,意外又進一新村),雖然使得“柳”“花”詞義丟失了,譯文也不能再保留原詩的上下句對仗的手法,但它既照顧到原詩的節(jié)奏,呈現(xiàn)出了二二三的節(jié)奏,又兼顧了壯語傳統(tǒng)的腰腳韻的民歌押韻格式,上句的腳韻“roen”和下句的腰韻“aen”壓腰腳韻。譯文不僅保持了原詩構(gòu)思上的峰回路轉(zhuǎn),還達到詩歌韻律美的統(tǒng)一。

(三)文化差異的化解

各個民族都有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而56個民族的文化不管特色如何,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一部分,共同形成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譯者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要善于處理這些文化差異,改用符合目的語文化背景的詞語來進行補償翻譯,否則,目的語所反映的詩文內(nèi)容就不會被譯文受眾所理解和接受。而譯者也應當在兩種文化的大背景下對語言差異進行對比,尋找最佳契合點,選取最合適的詞匯和手段來完成跨文化交際的任務。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壯譯本在化解文化差異方面確實有獨到之處。如:

例3:“吾日三省吾身”

出自《論語·學而》。當中的“三省”強調(diào)的就是多次反省,并非只是三次。在動詞前加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高,是古代漢語的一個特點,而壯語沒有類似用法。所以翻譯成壯文的時候,就要使用文義對等的詞匯,此句譯為:“Gou ngoenz laibaez bae genjcaz swhgeij”(我日多次去檢查自己)。漢語的“三”譯成了“l(fā)aibaez”(多次)。譯文這樣處理既貼切原文又符合壯語的表達習慣。

(四)傳神與達意兼具

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語言中作為喻體,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含義和聯(lián)想義,也會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情感聯(lián)想。因此在翻譯古詩文時,遇到特有的修辭手法,不僅要做到達意,還要盡量做到傳神?!吨螄碚穳炎g本也確實如此。如:

例4:“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

出自毛澤東的名作《憶秦娥·婁山關(guān)》中的一句詞句。雄關(guān):雄壯的關(guān)隘,即指婁山關(guān)。強調(diào)雄關(guān)像鋼鐵一樣堅硬,難以逾越。而壯語,沒有用鐵來比喻道路艱辛的習慣,為了傳達原詞句的神韻,只能換用符合壯語表達習慣的詞來表達,譯成“bya sang roen gyae nanz gvaqbae”(山高路遠難過去)。表面看好像丟掉了原詩句形象的比喻,但是壯語里的“bya sang”(山高)“roen gyae”(路遠)與后面的“nanz gvaqbae”(難過去)相搭配,已經(jīng)足以體現(xiàn)出征途之難,一樣具備原詞的表達效果和氛圍。

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古詩文翻譯變譯方法的運用

(一)參譯實現(xiàn)目的語的詩化語言

所謂“參譯”即采用詩歌的語言以及詩歌的韻律,參照源語的詩文進行對比翻譯,它是既考慮傳達原作意義,又照顧目的語的表達形式,且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的一種生態(tài)形式對等的翻譯方法。正如羅迪江、李佳云兩位學者所說的“詩歌翻譯如果沒有譯語形式與源語形式之間的生態(tài)對等,就不能稱之為詩歌的詩性翻譯?!盵4]所以,羅益民也感嘆:“在所有的文學樣式翻譯中,詩歌又是最難的。不論是傳統(tǒng)的形式性突出的,還是當代的形式性微弱的,都存在形式、意義和語言之間調(diào)和的問題”。[5]漢語和壯語在詞、短語、句子之間能夠找到一一對應的內(nèi)容,有時形象和意義甚至可以完全相等。就詩歌的詩性來說,壯族群眾與生俱來的傳統(tǒng)敘事方式就是唱山歌,壯語的民歌格式就是很好的詩性語言,只不過押韻的形式跟漢語有所區(qū)別而已。采用“參譯”的方法,就是運用符合壯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歌形式來表現(xiàn)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內(nèi)涵,在保持了原文詩性語言的同時,又實現(xiàn)了對源語信息最大限度的還原和再現(xiàn)。

例5:“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p>

出自清代文學家鄭板橋《竹石》中的兩句詩。詩的意思是說,經(jīng)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竹子依然那么堅強,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jīng)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

譯文:“Cien muz fanh hoenx lij giendingh,caih mwngz rumz doeng sae namz baek”。漢語詩句中的相關(guān)詞語都可以在壯語中找到一一對應的詞語,“千磨萬擊”對應壯語的“cien muz fanh hoenx”,“還堅勁”對應“l(fā)ij giendingh”,“任爾”對應“caih mwngz”,“東西南北風”對應“rumz doeng sae namz baek”,只是按壯語的構(gòu)詞特點微調(diào)了一個中心詞“rumz”(風)的位置,就實現(xiàn)了詩化語言的對等翻譯,無論是字數(shù)和節(jié)律都保持了原詩的風格。同時能按照壯語民歌腰腳韻的形式入韻,上一句句末的腳韻“giendingh”中“dingh”和下一句民歌歌詞中腰部位的“doeng”押韻,兼顧了內(nèi)容和形式的美,還符合壯語民歌仄起仄收的平仄的要求。上一句的“dingh”是第6調(diào),屬于仄聲字,是仄起之句。下一句的“baek”是第7調(diào),屬于仄聲字,是仄收之句。

例6:“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p>

譯文:“Duj va dog hai mbouj dwg cin,bak va caez langh cin rim suen.”這是出自《古今賢文》的句子?!耙换í毞拧睂ψg“Duj va dog hai”,“不是春”對譯為“mbouj dwg cin”,“百花齊放”對譯為“bak va caez langh”,“春滿園”對譯為“cin rim suen”。譯文與源語實現(xiàn)了詩化對等的翻譯,連詞語的次序都能夠?qū)崿F(xiàn)壯漢語一致,實現(xiàn)了形式、內(nèi)容與風格的高度一致。

(二)增譯實現(xiàn)目的語的完整性

增譯是變譯理論常用的手段之一,它是為了使譯文更有利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根據(jù)需要補充添加源語文本中隱含的字詞。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通過增加解釋補充的內(nèi)容以求譯文與原文內(nèi)容相符。翻譯時不受源語詞語表面語義的限制,不拘泥于源語句子的結(jié)構(gòu),用不同于源語的表達方式,把源語意思通過解釋性語言補充完整后表達出來。

例7:“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p>

這是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的詞句。詞,是漢族傳統(tǒng)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曲子詞。詞牌最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diào)的名稱,后成為特定詞體格式的標題,叫詞牌。詞牌決定詞的格式,與詞的內(nèi)容無關(guān)。不同的詞牌,其段數(shù)、句數(shù)、韻律、每句的字數(shù)、句式、聲律,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壯語沒有這種獨特的詩詞形式,無法再按照漢語詞牌的字數(shù)和聲律去一一對譯,只能采取增譯的方法,通過解釋補充的手段,把原詞句的內(nèi)容傳達出來。

譯文:“Gyoengq doengzhag cingqngamj cawqyouq mwh nienzoiq,funghcaij caeuq dungxcaiz ceiq ndei.”回譯過來就是:“同學們剛好處在青春年少的時候,風采和才能最好?!痹谠凑Z中,字面上只有“同學少年”,沒有出現(xiàn)復數(shù)的形式,翻譯成壯語之后,必須補上表示復數(shù)的集體量詞“gyoengq”(們)才符合壯語的表達習慣。此外,目的語還必須補充上“cingqngamj cawq ̄youq mwh”(剛好處在……的時候)才方便讀者了解。漢語四字格的成語“風華正茂”在壯語也無法找到對應的四字格的成語,只能采取解釋性的方式,把源語的內(nèi)容補充解釋完整,表示“人的風采和才能處在最好的狀態(tài)”,譯成“funghcaij caeuq dungxcaiz ceiq ndei.”(風采和才能最好),這樣目的語的受眾才能清楚明白。

例8:“位卑未敢忘憂國”

出自陸游的七言律詩《病起書懷》。這是該詩“頷聯(lián)”的上句,表達了詩人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憂國的赤子情懷。漢語律詩的詩句,除了嚴格的平仄要求外,還要求對仗。但是,此句翻譯成壯語之后,無法再按詩歌的字數(shù)和平仄要求來翻譯,對仗更加無從談起,便采用了補充解釋的方法表達詩句的內(nèi)容,變成了解釋性的句子:“Diegvih daemq hix mbouj gamj lumz vih guek faenyou”(地位低也不敢忘記為國分憂)。

(三)改譯服從目的語的表現(xiàn)形式

漢語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語言,用詞簡練,往往一個詞就包含豐富的內(nèi)涵。通常一句漢語詩詞,翻譯成壯語后既要保留其完整內(nèi)容,又要保持漢語古詩詞的固有形式,是非常難的。在這種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一些詩句采用了改變譯文形式的方法來處理,即把漢語的一句古詩詞適當?shù)財嗑?、變形,改成兩個分句來處理,或者把源語的句式結(jié)構(gòu)變形為目的語的句型結(jié)構(gòu)。

這里的“改”是為了更能適應目的語的表達習慣,避免“食漢不化”或原作與目的語“水土不服”而采取的一種靈活的翻譯方法,目的還是為了實現(xiàn)目的語受眾與源語的順暢溝通,更是為了避免古漢語與現(xiàn)代文表達上的“時差”而對原作做必要的補充完善。[6]96

例9:“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五》。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喻指做事情愈接近成功愈困難,因此更要努力、謹慎。譯文打破了漢語一個整句的格局,將原詩的一句改成了兩個分句:“Byaij bak leix roen,byaij goujcib leix ngamq ndaej dingz ndeu”。回譯過來就成了:“走一百里,走九十里剛得一半?!?/p>

例10:“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p>

譯文:“Seiqgyaiq cauzliuz hoenghhwdhwd,swnh de couh hwng,nyig de couh mied.”漢語原文包括四個短語,第一、二個短語為主謂關(guān)系,“世界潮流”為主語,“浩浩蕩蕩”為謂語。譯文將“世界潮流”與“浩浩蕩蕩”合譯成一個主謂結(jié)構(gòu),置于句首,改變了源語的句型結(jié)構(gòu)。而且,“浩浩蕩蕩”也改用了一個更具壯語構(gòu)詞特點的形容詞“hoengh”,后帶附加成分“hwdhwd”來表示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使得整個譯文,語義鮮明,更富有壯語句型特點,只是目的語不能再保留漢語原來四字一句的格式。

(四)編譯實現(xiàn)譯文詞句的完美呈現(xiàn)

編譯指的是編輯并翻譯,包括加工、摘取、合敘、概括、理順、轉(zhuǎn)述6種方法。經(jīng)過編譯的譯文更具層次性和邏輯性,更有利于目的語受眾準確、有效地理解復雜的源語文本信息。

在漢語古詩文中出于押韻和平仄的需要,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謂語前置或用被動語態(tài)、否定句式等特殊句式的現(xiàn)象。翻譯的時候,就有必要對原詩文的詞匯和語態(tài)做必要的編輯調(diào)整,改用符合目的語的詞匯和語態(tài)來表述。有時被動語態(tài)要換譯成主動語態(tài),肯定語態(tài)換譯成否定語態(tài)。

例11:“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p>

出自漢代桓寬的著作《鹽鐵論》卷二之憂邊第十二篇。當中的“知”是通假字,通“智”;“制”是“制定制度,管理方法”的意思?,F(xiàn)代文的意思是:聰明的人(往往會)根據(jù)時期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會)伴隨著事物(發(fā)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法。

這句在書中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翻譯方法,但都同樣換用了符合壯語表達習慣的翻譯方法,也就是在“bouxmingzbeg”(明者)“bouxcoengmingz”(知者)兩個表示人的類屬名詞前面都加上表示人的類屬量詞詞頭“boux”(個)。

譯文1:“Bouxmingzbeg rox aenvih seizgeiz mbouj doengz cix gaijbienq fuengfap,boux ̄coengmingz rox gaengawq hingzseiq mbouj doengz bae ceiqdingh cwzloz.”

譯文2:“Bouxcoengmingz rox gaengawq seizgeiz mbouj doengz bae gaijbienq geiqmaeuz,bouxgvai rox riengz saehcingz fazcanj fuengyiengq mbouj doengz bae ceiqdingh guenjleix fuengfap.”

此外,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和壯語的表達習慣,在6個地方分別補充了“rox”(知道)“mboujdoengz”(不同)“fuengfap”(方法)“cwzloz”(策略),原句的“制”,也相應地變成動賓詞組“ceiqdingh cwzloz”(制定策略)或者“譯文2”中的“ceiqdingh guenjleix fuengfap”(制定管理方法)。

(五)減譯讓譯文語言表達更充分

減譯是指翻譯時減掉漢語古詩文中的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詞語或者成分。減是總體上去掉源語中在譯者看來讀者不需要的信息內(nèi)容,有時會去掉源語中的殘枝敗葉,有時會擠掉多余的水分,在變譯中表現(xiàn)為對源語的必然取舍。減的目的在于以小見大,讓有用信息的價值充分展現(xiàn)出來,使目的語表達得更充分。[6]95

減譯后被去掉的成分在整個句子中沒有什么實在的意義,或者即便有了它,在目的語中反而顯得多余或累贅,或有違目的語表達習慣。減去的只是源語中的某些字詞,并沒有減掉它的意思。目的語中雖然沒有這個詞,但整個句子仍包含了該詞的意義,或譯文中這些詞語的意義不言而喻。

例12:“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p>

出自漢劉向《說苑·政理》。意思是從別人那里聽來的事情,沒有親眼所見的可靠;親眼所見的,又不如親自嘗試去做更有效果。句中4個“之”字,為代詞,代替聽來的、親眼所見的、親自嘗試的事物。翻譯成壯文后,都分別減掉了源語中賓語部分“之”的內(nèi)容。

譯文:“Aenrwz dingq nyi mboujyawx lwgda yawj raen,lwgda yawj raen mboujyawx caen ̄ndang bae guh.”(耳朵聽到不如眼睛看見,眼睛看見不如親身去做。)按源語的意義,譯文分別刪掉了應該作為定中結(jié)構(gòu)的四個中心語“Gij doxgaiq”(那些事物)“aenrwz dingq nyi”(耳朵聽到的)“gij doxgaiq”(那些事物)“l(fā)wgda yawj raen”(眼睛看見的)以及“gij doxgaiq”(那些事物)“caenndang bae guh”(親身去做的)。但是,即便去掉了這些內(nèi)容,譯文照樣傳達出源語的全部內(nèi)涵。

(六)綜合變譯表達豐富的內(nèi)涵

在翻譯實踐過程中,有時會碰到一些比較復雜的語段。單一的變譯手段不能解決問題,需要譯者根據(jù)具體情況,綜合運用變譯方法的各種手段,對原作進行整合處理,使目的語更加貼近原文內(nèi)涵。《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具體實例如:

例13:“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出自清代金纓《格言聯(lián)璧·學問》,現(xiàn)代文意為:一個人如果有遠大的志向,他的志向所歸,就沒有不能到達的地方,即使是山海盡頭,也不能限制;他的志向所指,就沒有攻不破的壁壘,即使是精兵堅甲,也不能抵御。

譯文:“Bouxvunz ndeu danghnaeuz miz ceiqheiq hunggyae,gij ceiqheiq de yaek guh daengz,mboujmiz dieggyae lawz mbouj ndaej dabdaengz,couhcinj dwg bya haij daemx gyaeuj,hix mbouj ndaej hanhhaed.Gij ceiqheiq de ceijyiengq,couh mbouj miz maz dingjdangj ndaej,couhcinj dwg bingak gyapgeng,hix mbouj ndaej dangj dawz.”

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句子,單純的一種變譯手段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必須綜合運用變譯理論中的多種手段,才能準確將源語轉(zhuǎn)譯為目的語。譯文當中既用到了編譯手段,理順了源語和目的語詞語的對應關(guān)系,用“bya”“haij”直接翻譯源語中的“山”和“?!?,也用到了增譯手段,把源語中的“趨”翻譯成目的語的“yaek guh daengz”(要做到)。還用到了減譯手段,將兩個句子中的結(jié)構(gòu)助詞“之”和句末語氣詞“也”都省略掉。此外還通過譯述的方法,將源語中的名詞“志”解釋性地釋譯成壯語的定中結(jié)構(gòu)“gij ceiqheiq de”(他的志氣)。另外,為了使得句子能更完整地表達,還用了增譯法,在句子的前邊,增補了一個假設(shè)復句“Boux vunz ndeu danghnaeuz miz ceiqheiq hunggyae”(一個人如果有遠大的志向)。

例14:“積羽沉舟,群輕折軸?!?/p>

出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一》,本義是:羽毛雖輕,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東西雖輕,積攢多了也能把車軸壓斷。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譯文:“Cwk bwnroeg daengz ruz caem,cwk huqmbaeu naenx raek sugci”(積累鳥的羽毛到船沉,積累輕的東西壓斷車的軸子)。在譯文中,通過綜述的方法,用解釋性的語言將整個句子翻譯過來。其中又用到增譯法,把原文的“羽”補充完整翻譯為“bwnroeg”(鳥的羽毛),把“軸”補充譯為“sugci”(車的軸子)指向更具體,增補了一個詞語“daengz”(到)。另外,還運用改譯法把原文動賓結(jié)構(gòu)的“沉舟”,翻譯成主謂結(jié)構(gòu)“ruzcaem”(舟沉)。在后一個分句還增加了一個“cwk”(積攢)和“naenx”(壓),保持跟前一個分句相同的句型結(jié)構(gòu),使得結(jié)構(gòu)相同的兩個分句并列在一起,起到更好的說理效果。整個句子中三個具有定中結(jié)構(gòu)的詞語“bwnroeg”(鳥的羽毛)、“sugci”(車的軸子)、“huqmbaeu”(輕的東西)分別采用了歸類合并的方法,按壯語的構(gòu)詞特點來處理,也就是中心語在前,修飾語在后,與漢語的結(jié)構(gòu)剛好相反。

四、結(jié)語

翻譯是一項繁重的工作,它要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中找到語言和文化的最佳結(jié)合點來呈現(xiàn)給目的語的受眾。翻譯活動既是翻譯工作者能力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責任與擔當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一個成功的譯者應當在兩種文化的大背景下對語言差異進行對比,尋找最佳契合點,選取最合適的詞匯運用最合理的手段來完成跨文化交際的任務。我國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就曾說過:“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7]可喜的是,我國日趨成熟的變譯理論為翻譯者拓寬了理論視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壯譯本的順利翻譯出版恰恰印證了變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積極作用。相信隨著譯者的不斷探索,滿足目的語受眾要求的更加精良的翻譯作品將會層出不窮。

福贡县| 嵊泗县| 阳朔县| 林芝县| 内乡县| 保德县| 江口县| 文水县| 禹州市| 轮台县| 普陀区| 莒南县| 屏东市| 鄂托克旗| 麻城市| 黔江区| 施甸县| 报价| 高阳县| 垣曲县| 阿荣旗| 吴忠市| 周至县| 上栗县| 大连市| 邯郸县| 江北区| 黄冈市| 浑源县| 平凉市| 新乡县| 磴口县| 京山县| 新晃| 吉林市| 嵊州市| 盐津县| 清水河县| 红安县| 中山市|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