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
隆冬時節(jié),古人沒有暖氣、空調(diào)等現(xiàn)代設(shè)施的加持,沒有電熱毯、暖寶寶等御寒神器的護佑,他們是怎么熬過漫漫寒冬的呢?
吃火鍋,飲美酒
御寒第一步,從吃開始。
冬天吃什么,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大話題,而火鍋從來就不只是現(xiàn)代人餐桌上的寵兒,古人以食御寒的辦法也是火鍋。這門飲食藝術(shù)在商周時期就非常流行。
商周時期,青銅器文化高度繁榮,人們常常用青銅器盛滿菜做火鍋,不過當(dāng)時的器具較小,只夠一人食用,故稱為“小火鍋”。
之后火鍋變得普遍起來,類型也更加豐富。在歷朝歷代的文物中都有火鍋出現(xiàn),漢代甚至出現(xiàn)了分格鼎,類似于現(xiàn)在的鴛鴦鍋。遼代壁畫中還出現(xiàn)了涮火鍋的吃法。
除了火鍋,美酒也是古人驅(qū)寒必備的飲品。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就寫到自己雪天飲酒的經(jīng)歷?!暗酵ど?,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弊罱K“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看來,在古人心中,與大雪天最配的應(yīng)該是煮一鍋火鍋,溫一壺美酒,與二三好友暢談吧。
手爐、湯婆子不能少
以食御寒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為了找到經(jīng)濟實用的御寒良方,古人可沒少在日常器物上花心思。
火盆是我國古代最常見的御寒用具,富貴人家的火盆做工精美講究,尋常百姓家里的火盆則多用泥土制成,雖然簡樸,卻是冬日里取暖的最重要器具。
在古代,貧苦百姓度過漫長寒冷的冬天并非易事,白居易的《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便生動地描繪了貧苦百姓在寒冬里的艱辛與窘迫。
手爐、湯婆子是古人的“暖寶寶”和“熱水袋”,它們既是古代御寒神器,也是現(xiàn)在大部分宮廷劇中的???。手爐多為銅制,爐內(nèi)裝有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湯婆子一般用銅或錫制成,里面灌熱水,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故又稱為“腳婆”、“湯媼”。蘇軾在冬天送給友人楊君素的便是湯婆子:“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裹之,可以達旦不冷?!秉S庭堅亦有“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到明”的詩句贊美湯婆子帶給他的冬夜溫暖。
屋中的“供暖系統(tǒng)”很重要
古代宮廷中為了保暖,往往采用大規(guī)模的“供暖系統(tǒng)”。
早在秦代,宮廷中就已經(jīng)開始用火墻和壁爐維持室內(nèi)溫度?;饓κ强招膲?,墻下有火道,熱力可順著空心墻傳遞到整個大殿。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nèi)其他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溫暖如春。
漢代,宮中設(shè)有溫室殿,以花椒為泥涂室做保溫材料,再掛上錦繡壁毯,設(shè)屏風(fēng),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地上再鋪上西域毛毯。在這樣的房間里生活,冬天自然不會感到寒冷。這種以花椒為保溫層的方法被后人效仿,《世說新語》載,西晉首富石崇“以椒為泥涂室”。而南北朝時期詩人庾信《夢入堂內(nèi)詩》中也有“香壁本泥椒”的記載。
九九消寒圖,文人雅士必備
按古代歷法計算,從冬至算起,以九天為一單元,連數(shù)九個單元,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明代時,又出現(xiàn)了一種九九消寒圖,以便一天一天數(shù)過這八十一天,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一般來說,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fēng)”,九個字均為繁體字,每字九畫,共九九八十一畫,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筆,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人們稱其為“寫九”。
更具有雅趣的九九消寒圖則采用圖畫的形式,也稱“畫九”。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yīng)一九,一朵對應(yīng)一天,每天根據(jù)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圖的一側(cè)常常寫有“試數(shù)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初回。梅花點盡無余日,看到今朝是杏株”的句子。當(dāng)八十一朵梅花被填滿,春天也就悄然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