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大四
摘要
寫作技法指導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教師富有層次和梯度地有序推進。用經(jīng)典來營造感染力,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借用教材中的文本資源,容易引起師生的回想和共鳴。通過文本比較,讓學生看到差距而驅(qū)動學習。最后需要通過必要的訓練和實踐,讓學生掌握技法,形成技能和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
寫作技法 經(jīng)典 教材 比較 訓練
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構(gòu)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因此,語文教學中離不開寫作技法的指導和實踐。如何讓寫作技法指導這個宏大的課題顯得有體系、有序列梯度,需要我們共同思考、探索和總結(jié)。
一、引用經(jīng)典以感染
經(jīng)典文學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魅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給大眾回味和啟迪,讓人沉浸其中,深受感染。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開展寫作技法指導,老師們偏愛引用經(jīng)典來營造一種感染力。
筆者曾經(jīng)在九年級教學“寫作中的留白藝術(shù)”中,開場便引入了文藝作品中一些“奇怪”現(xiàn)象:
(1)《紅樓夢》中黛玉臨死時說:“寶玉,你好……”
(2)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一幅畫中,一只小舟,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卻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
(3)據(jù)說過去的說書藝人,說到《三國演義》中張飛一聲怒吼,喝斷當陽橋,使夏侯杰肝膽俱裂,倒在馬下,他只是張口怒目,以手佐勢,不出一聲,而聽眾卻覺得雷霆于耳。
(4)金庸《雪山飛狐》中,胡斐在雪山與苗人鳳比武。這是胡家刀與苗家劍的生死決斗。面對殺父的仇人和心愛女人唯一的親人,胡斐抓住苗人鳳唯一的破綻,舉起了刀……
筆者問道:這些“奇怪”現(xiàn)象在文藝作品中不勝枚舉,你了解這種藝術(shù)手法嗎?能說說這種手法的妙處嗎?
這樣的開場,讓學生很快被這種藝術(shù)手法及其藝術(shù)效果所感染,從而產(chǎn)生繼續(xù)了解和探究的興趣。
二、借助教材以共鳴
教材中很多選文堪稱經(jīng)典,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樣板式的范例。有的篇目在立意結(jié)構(gòu)方面具有示范性,有的篇目在手法語言上具有借鑒性。而且,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數(shù)都由師生一起閱讀和理解,因而成為師生共同的經(jīng)歷和記憶。在寫作指導中借鑒教材中的文本資源,往往很容易引起師生的回想和共鳴。比如有位老師在教學“襯托”這一寫作技法時,為學生提供了教材中的三個語段,引導學生感知和理解。
語段1:臨放寒假的前一天,班里每人發(fā)一套寒假課外讀物。查老師在發(fā)書前告訴大家,有一套書是破損的,他不知該把那套書分給誰。一時間,班內(nèi)沸沸揚揚,有的建議摸彩,有的建議每個人補貼五分錢給受損失的人,那個善于運算的陳應達還計算什么概率,有的女生則大喊“上帝保佑”。賈里聽煩了,霍一下站起來:“分給我吧?!保ㄇ匚木秱ト思毎罚?/p>
語段2: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蕩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zhàn)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曹文軒《孤獨之旅》)
語段3: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朱自清《春》)
分析教材中的3個語段,語段1以周圍人的表現(xiàn)來塑造賈里的形象,即“以人襯人”;語段2以描繪周圍的環(huán)境來表現(xiàn)杜小康的心理和處境,即“以景襯人”;語段3以描繪昆蟲的特點來突出春花的艷與香,即“以物襯物”。
教材猶如一個寫作包。我們可以借鑒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寫景筆法、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精彩的人物描寫、《口技》中的正側(cè)面結(jié)合、《白楊禮贊》中的象征和欲揚先抑、《小石潭記》的移步換景與定點特寫……《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詳寫一件事,事后有感悟;《陽光地帶》中詳寫一件,略寫一段,點面結(jié)合,議論抒情表感悟;《紫藤蘿瀑布》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山連綿有波瀾;朱自清《春》中草、花、風、雨、人。
借鑒教材中的資源,可以使學生對寫作技法有更深入的認識,在共鳴中感到胸中有丘壑。
三、通過比較以激趣
因為比較,才會有天壤之別;因為比較,才會相形見絀;因為比較,才會見賢思齊。比較,是語文教學中常見和常用的策略,可以讓學生在落差中看到問題和不足,在巧妙中學習和借鑒他山之石,從而激發(fā)自我實踐的欲望和興趣。
例如一位老師指導學生“如何練就生動的語言”,舉出了這樣2組對比:
句1:不管是誰,心胸里都貯藏著無數(shù)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個小洞,就要流出來。
句2:不管是誰,心胸里都貯藏著無數(shù)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個小洞,就要噴濺出來。
比較下來,學生很快感受到“噴濺”一詞的表達效果,既表現(xiàn)了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觸即發(fā),又突出了漓江確確實實凝結(jié)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
句1:前幾天,我臉上長出了十幾個青春痘,我并不在意,哪想到越長越多了。
句2:前幾天,我這只有零星幾粒痘痘的臉上噌地又冒出十幾粒,我并不在意,認為這些小丘陵很快就會消失的。哪想到,這些小家伙頑強不屈,前赴后繼,越長越多,才幾天工夫就星羅棋布地在我臉上泛濫成災了。
這樣的比較,能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生動的語言所具有的感染力。
再如,指導“以人襯人”寫法,借助這樣的語段對比:
段1:有一回,我乘車旅行。列車飛馳,車廂里鬧哄哄的,旅客們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個少女躲在車廂的一角,全神貫注地讀著一本書。她讀得那么專心,還不時地往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本子上記些什么,好像完全沒有聽見周圍嘈雜的人聲。望著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輝中的安靜的側(cè)影,我心中充滿感動。
段2:車廂里,一個少女全神貫注地讀著一本書。她讀得那么專心,還不時地往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本子上記些什么。望著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輝中的安靜的側(cè)影,我心中充滿感動。
在比較中,兩段中“讀書少女”的形象給予讀者不同程度的感動,“以人襯人”技法產(chǎn)生的效果也會被學生清晰感知,因而給學生后續(xù)的寫作提供興趣和驅(qū)動。
四、開展實踐以體驗
寫作指導課,需要必要的訓練和實踐,引導學生進一步認知和探究,讓他們在實踐體驗中掌握技法,形成技能和素養(yǎng),增強學習的獲得感。而設計的訓練內(nèi)容,需要契合本課指導的主題和難度,主題上不可旁逸斜出,難度上不能好高騖遠。指導和實踐應一脈相承、相得益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例如指導學生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未必需要讓學生寫一篇大作,有時僅僅一個片段便足矣。筆者以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楊禮贊》中的“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語段為藍本,在分析范本的基礎上,設計了一項片段摹寫的訓練:
選取或凝視自己熟悉的某物象,展開細膩的繪形,少用或不用抒情、議論,并寄寓自己某種情感或思考于其間。
這樣的寫作實踐,于多數(shù)學生而言難度適中,而且與本次寫作指導的主題高度契合。有學生寫出這樣的片段:
懷念老街的路。如今雖然難得見它一次,可它仍保持著自己獨特的韻味。青黑色的石板中蘊著白潤,像被磨洗過一樣光滑。雖沒有上乘良玉的華麗,但它的每一寸肌膚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老街的路并不寬,有時一個人走過還得側(cè)著身子,無意間指尖滑過路邊的矮墻,墻上沾滿潮濕的苔蘚,指甲里頓時盛滿了歲月。老街上偶爾有幾個游客悠閑地轉(zhuǎn)悠著,他們很安靜,就像腳下這條石板路。水泥柏油鋪筑的大街上人頭攢動,而老街蹲守在角落里,獨自靜靜回味著過往的時光和記憶。
語段從老街的“石板”寫到“寬度”,再寫到“矮墻”和“苔蘚”,最后寫老街的那份“靜謐”?,F(xiàn)代都市的喧囂映襯出老街的落寞,作者的情感與思索不言自明,躍然紙上。
再如依托朱自清先生的《春》的結(jié)尾,筆者指導學生“讓結(jié)尾增色”,設計了這樣的寫作實踐:仿照《春》的結(jié)尾,就日常寫作練習中的某篇作文,重新為其寫段結(jié)尾,要求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盡量表達出自己形象的贊美和理性的思考,120字左右。
這樣的指導和實踐,學生們寫起來相對得心應手,也有利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快意。
寫作技法的指導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教師清晰完整地規(guī)劃,富有層次和梯度地有序推進,引導學生在切實有效的實踐中螺旋式上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前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