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海南三亞 572000)
在這個水乳交融的社會中,小說變成了一種最能夠直擊人心靈的創(chuàng)作題材,然而小說的誕生可以稱之為是一個孤獨的過程。小說的魅力還不僅僅于此,它是文學藝術(shù)寶庫中一顆閃亮的明珠,是人類精神花園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相信在我們不懈的思考與探索之后,會發(fā)現(xiàn)它更多的魅力與價值。
小說的誕生地是孤獨的個人。
當法國哲學家本雅明在上個世紀歐洲風雨飄渺的年頭寫下這句語錄式的話時,我猜想,在當時,他心中掠過的那些孤獨的背景肯定是:愛倫·坡、卡夫卡、克勞斯、羅曼羅蘭和托爾斯泰。
從以上小說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孤獨的冷焰灼痛了天才的靈感,使小說家的想象力在絕望中變得異常尖銳,生存的極限被想象的激情穿透,于是,小說在一片黑色的廢墟中破土而出。
本雅明說的是上個世紀歐洲的小說家,我這里要說的是活躍在我國文壇的女作家陳染和她的小說。
許多文學圈內(nèi)或圈外的,喜歡陳染的人都不約而同的說:陳染是孤獨的。她的孤獨可以殺人,讀陳染的小說我也有這種感覺。而且很強烈。無論是《與往事干杯》,還是《時光與牢籠》;是《無處告別》還是《角色累贅》;是《孤獨旅程》還是《人與星空》。她都靠一堆隱秘的激情編織著一個又一個日漸荒蕪的孤獨的夢,已經(jīng)徹底疏遠了消費時代的種種驚聲尖叫的時尚文學和那些與流行文化可恥結(jié)盟的“先鋒”藝術(shù)。唯其如此,陳染的小說讓人感到孤獨的同時又感到無宗無派,這是難能可貴的。尤其是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陳染的小說既不似傳統(tǒng)又不后現(xiàn)代;既不偽民間立場又不偽知識分子姿態(tài);既不新生代又不新寫實;她的小說既無可皈依,又無所歸宿,讓人讀后有點“獨行俠”的感覺。我因此將陳染的小說暫且稱作“非常小說”,并將《與往事干杯》和《嘴唇里的陽光》認為是其中的代表作。這些作品孤獨而沉默地流動在喜歡陳染的讀者之間。這些小說的存在,說明陳染以真正個人的方式明確無誤地出示了現(xiàn)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性,對當代日趨類同的仿制的小說(例如在《中國制造》后出現(xiàn)了《北京制造》、《上海制造》;在《烏鴉》后又出了《紅烏鴉》;《北京人在紐約》后又有《上海人在東京》;有了《誰動了我的奶酪》之后又有《誰動了我的小樹苗》、《誰動了我的教案本》……等等),不啻為依次打擊性的救贖,這就是說:只有孤獨到底,小說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我所說的“非常小說”,既是指陳染小說的風格,也指她小說中關(guān)注的人和事:毀滅的天才、秘密的戰(zhàn)爭、奇特的經(jīng)歷……。這些小說中的人和事令人揪心的痛,在作家懸念跌宕的敘事里呈現(xiàn)的是天才的奇特和主人公家世的沒落,并由此將一種深刻的人生困惑扎根在人物心靈深處,使讀者在偶然與必然、強大與脆弱、絢爛與墜毀、光榮與夢想等多重生命元素纏繞搏擊之中對命運這個幽深摸測的東西惶恐不安。
也正因此,陳染小說便有一種欲說還休,揮之不去的悲涼意緒,悲風凄雨像漫天迷霧一樣籠罩在小說上空,使文本透露出一種悲壯的美學基調(diào)。從這個意義上說,陳染的美學理想和藝術(shù)勇氣是建筑在深刻又精明之中的。可以坦率地說,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已經(jīng)不是烏龜?shù)弥镜臅r代,光靠鍥而不舍是難以取勝的,要取勝必得要有點精明勁道。
眾所周知,當日常生活中的瑣瑣碎碎被那些歡呼雀躍的人們頂禮膜拜并被捧成小說圖騰時,對生活悲劇的緬懷和重寫,無疑就是愚不可及的冒險營生。而陳染卻義無反顧地迷戀在這場冒險的行當中,將她孤獨的精神在作品中演繹得淋漓盡致。與那些喜歡到處發(fā)表看法的作家不同,很多年來,陳染總是獨自一人隱匿于城市的人群和喧囂之中。在鍵盤上敲打著她內(nèi)心的秘密和愿望,并在一次又一次神奇的眺望和想象中,讓奇跡在她冒險的敘事中發(fā)生、重現(xiàn)。平時只要一沖動,她就立即寫作。只要一投入寫作,她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做不了任何事情。她作品中的那些文字,都是在很執(zhí)著、很激情的狀態(tài)下寫出來的。
這似乎已經(jīng)不是在寫作,而是在做人。生活中的陳染就是沉浸在孤獨狀態(tài)中的,即使偶爾置身于茶樓酒肆之中,她那份安而不靜的孤獨依然有一種卓爾不凡的品質(zhì),不說則已,說了總是一些點穴的東西,準確、經(jīng)典,讓你想不到她剛才的孤獨不是在忍受,而是在享受。
雅明對小說的美學意義有一種意味深長的理解。他曾在一本書中告訴人們:“小說不是因為它為我們展現(xiàn)了別人的命運而有意義,而是因為這陌生人的命運燃燒著火焰為我們提供了從自身的命運中無法汲取的熱量?!痹谖铱磥?,陳染小說提供的正是本雅明昭示的那種意義。
21世紀肇始最先令人目光焦點聚集的,便是“情色”小說流派在文壇上橫空出世,在投身“情色”小說創(chuàng)作潮流中的,有些是“聞達于諸侯”已久的著名作家,這就需要我們對這道業(yè)界上獨樹一幟的景致“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了。
在這里,首先需要說的是,“情色”小說絕對不同于“色情”小說。是所謂“色情”小說,在體裁上主要的表現(xiàn)性、性欲、性生活就是“色”作為重點被突出,而“情”這一概念卻著墨很少。而“情色”小說重點在于表現(xiàn)“情”的概念,它也寫到“色”的敘述角度寫得比較有藝術(shù)性色彩。不像“色情”小說寫“色”的文字表現(xiàn)的那么不堪入目,或猥褻或曖昧。因言于此,“色情”小說必須被我們的堅決抵制并于譴責,但是“情色”小說卻可以在文壇占有了一席之地。近兩年“情色”小說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它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在這些作品中作者會著重表現(xiàn)中青年的感情生活。小說作品中主人公的感情生活成為了如今社會生活被了解的一個視眼,能夠像化學反應一樣來折射時過境遷的社會生活
葉兆言的小說《馬文的戰(zhàn)爭》有一對青年夫婦過著畸變的感情生活,他們已經(jīng)離婚但是仍然共同住在一所房子。據(jù)社會學家統(tǒng)計,中國的離婚率已經(jīng)達到已婚夫婦的15.6%左右。因為于國家目前富裕程度有限,像住房、社會保障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有一部分離婚夫婦住房沒有得到解決,子女歸屬不夠清晰于、夫婦一方的失業(yè)沒有經(jīng)濟來源等,像馬文那樣的“戰(zhàn)爭”時有發(fā)生還不在少數(shù)。由此看來,怎樣解決好“馬文戰(zhàn)爭”應該被當做社會的一個共同課題,而不只是馬文個人的事。
唐穎的小說《理性之年》,既表現(xiàn)了少婦舒歡對于感情生活中的“波瀾”,又表現(xiàn)她和洋人丈夫杰克之間在道德觀、價值觀之間的不同,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中西文化在的沖突問題,來啟發(fā)人們在感情生活上,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道德觀、價值觀;也不能把個人的感情世界完全封鎖起來。而是需要兩者結(jié)合,相輔相成。
以上這些“情色小說”和“色情小說”的專注于寫“色”完全是不一樣的,他們會把筆墨多用在人物的感情生活、感情世界、感情歷程上,是用寫“情”來表達作家們對當今社會生活、社會心理、社會問題不同體悟和看法。
第二,這些小說既體現(xiàn)了“情”,同時也涉及到“色”,只是這些小說中關(guān)于“色”的表現(xiàn),“度”掌握非常好。他們會寫的時候?qū)懙帽容^藝術(shù),講究審美效果,適可而止,點到為止,不寫具體的性行為,不描寫性器具,更沒有粗俗、下流的性描寫。這對于有一定審美情趣,文化素養(yǎng)的讀者基本都可以接受,也可欣賞。
第三,這些“情色”小說擺脫了模式化的寫法,不按套路,別具一格,獨辟蹊徑,在藝術(shù)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1.采用的“生活流”的寫法,例如:《馬文的戰(zhàn)爭》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描寫人,展開故事,恰好表現(xiàn)了馬文的特殊“戰(zhàn)爭”。
2.采用多種寫法寫人:例如:《幸福派》作品的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是因為作者有時在人物的行動中表現(xiàn)人;有時在人物的對話中刻畫人;有時在別人的眼中映照人;有時在肖像描寫中顯示人??傊?,然而這些“情色”小說雖然寫情深刻,寫“色”有度,也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性。那么為什么當前的“情色”小說很難在中國文壇上占得重要的一席之地呢?那是因為他們也有共同的缺少,即作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持創(chuàng)作者立場上的同情態(tài)度,而缺少對人物的批判。所以作家們或需要同情和批判相結(jié)合來提高“情色”小說的深度。
3.小說的隱私:個人隱私、朋友故事、間接素材;舉例:英兒《魂斷激流島》、《愛情伊妹兒》,后一本被眾多的人評論為出賣隱私(英兒與詩人劉湛秋相戀多年而未婚;顧城出國后,英兒和顧亦是特殊意義上的朋友,顧城殺妻而后自殺……)。還有記憶:記憶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例如:白、黑,印第安人記憶中的美國完全不同,白人記憶中的美國永遠是天堂,黑人則變成了被販賣、被奴役;印第安人則是殖民者來后祖先們到處在尋找居住的地方。另外:陳染《和人生活》中的很多關(guān)于主人公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狀況描寫都說明了記憶的復雜性。
曾經(jīng)是一個文學刊物上看到一句話:“女作家們不知何故總是并蒂開放,像北京的陳染和林白,武漢的方方和池莉,上海的衛(wèi)慧和棉棉……”
雙巖競秀似乎成了目前在文壇的公賽上的定論。張愛玲曾說過:“只有和蘇青并提她才心甘情愿?!蓖醢矐泴τ谧罱腥税炎约汉蛷垚哿岵⑻岵⒉桓吲d。其他并提的女小說家們不知對自己和其他女小說家并提有何感想,有無異議。
我個人覺得,女小說家的作品大多只是形似而被并提,氣質(zhì)和靈魂卻南轅北轍并不一樣。就像陳染、林白,兩人都是“女性個人化寫作”的代表作家,有些作品題材和故事情節(jié)形似。但是陳染的作品有一種強烈地孤獨、凄苦之美;而林白的作品則是柔順流暢,具有流水一樣的質(zhì)地。她用優(yōu)雅而精確的文學表達出自己的柔弱和敏感所承接和感覺著的一切。在這里,讓我們看看她對人工流產(chǎn)之痛的描寫:“那是一種悶痛,是痛的噪音,黑暗的痛,它使人無法叫喊只能呻吟……”
說到衛(wèi)慧和棉棉,恐怕全中國的大多數(shù)人沒有不知道的。我曾花三十分鐘翻閱《上海寶貝》,并沒發(fā)現(xiàn)一個警句,除了觸目皆是性描寫,看不出作者到底要告訴讀者什么東西。棉棉的名言是“用身體檢閱男人,用皮膚思考”。暫且拋開道德層面的批判,這句堪稱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話也并全無可取處,只是她的這句名言被很多的人斥之為不知天下竟有“廉恥”二字。
據(jù)說,衛(wèi)慧已鳴金收兵停止了和棉棉在筆紙上的交鋒,稱贊交好卻是不能。林白和趙玫對于棉棉卻是稱贊。這一點可以被解釋為年齡不同:“對待二十多歲的女人,四十多歲的女人會用寬容去欣賞她們,而同齡及三十多歲的女人就不容易原諒她們了?!边@里,順便說一句,盡管我也是四十多歲的女人,但我卻不會寬容她們,更不會欣賞她們。
說到天津女作家趙玫,我很喜歡她的語言,精致伶俐,常在人意料外之處異軍突起。她做的赴美人物訪談那本書上,在每一位人物的自敘之后,都有一段趙玫的評論,精彩之極這種特質(zhì)被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相對來說她的散文里,文字要平淡的多,這種特質(zhì)反而被體裁所淡化了。這說明她在采訪這些精英人物的時候,也動用了自己最精英的文字能力。
趙玫往往把書寫的極度的凝練,足智多謀的精密,有時會讓人透不過氣,這也是她一大特色。她作為敘述者,不知是她影響了筆下人物,還是筆下人物反過來影響到了她,那股子狠勁自上而下躍然紙上。而為人處世,她則是平易寬厚的,她的小說亦然佐證著這一點。她曾說:人活著就要追求一種有質(zhì)量的生存。
我們經(jīng)歷過農(nóng)耕文明,經(jīng)歷過工業(yè)文明,現(xiàn)在又發(fā)展到信息文明;我們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我們有著璀璨的文化。臺灣詩人余光中曾經(jīng)說過:政治是可以變遷的,而文化卻可以持久。小說是一種文化,它能夠承載歷史,它的世界是非常廣闊的,這里并沒有真正涉及到它的內(nèi)質(zhì),只是談了一點點小說的毛皮,但是我相信,我們會把這種代代相傳的文化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