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芙康
她們兩位,前前后后,與我互通電話數(shù)年,卻陰差陽錯,從未見過。那天,棱子偕小唐,在成都東站接我。來之前,她倆上網(wǎng)搜我照片,指望按圖索驥。未料,尋得若干,張張庸常,均不符想象,便索性憑著感覺,到出站口守株待兔。
棱子做過我文章的責編,小唐是棱子的知己。交情繁衍開來,始有這日三人握手。我們進得城中,回到小唐做老板的茶葉有限公司。公司坐落在成都有名的銀杏街上。每年黃金時節(jié),總有那么幾天,游人如織,環(huán)衛(wèi)工人會接到指令,放任葉片飄灑,以營造“純天然”的奇異。
古董級別的錦里,是蓉城王牌旅游地。如果用擬人手法,古街就像一位閱歷非凡的老者,衣裳、配飾源自明末清初,生理、心理典型川西民俗。于是,對本地、外地的人,皆能放射出春夏秋冬風流無限的吸引。
小唐公司所在大道,位居錦里東端邊緣地帶,而街名卻叫錦里西路,等于是說,濡染著錦里的福氣,卻又遠離古街的沸騰。事實上,此處確乎風水寶地。往西北不遠,是杜甫草堂;往東北不遠,是寬窄巷子。周圍三二百米距離的滄浪橋、琴臺路、百花潭公園,在很久很久的從前,便有了獨家履歷,并一概區(qū)別于口口相傳的故事,而是印進書里、刻在碑上的“歷史”。
公司門前,十米開外,豎立著“唐代羅城門遺址”的標志,由此朝右,一條小馬路,沿水流緩緩的錦江,幽幽南去。兩側(cè)雜樹繁花,混植垂柳、丹桂、海棠、玉蘭、銀杏,間或叢叢斑竹,在岸邊人家窗前,修剪成實用的綠籬。
賣茶,不似賣酒;喝茶,更不似喝酒。好茶進嘴,會跟好酒入口一樣,內(nèi)行一品,都會冒出一聲“好”,但軌跡則大有區(qū)別:前者的好,往往隨茶水結(jié)伴同行,慢慢地咽下去;后者的好,則通常與酒水背道而馳,急急地喊出來。又比方,二人對品佳茗,常常語少,且輕聲;二人對飲瓊漿,屢屢話稠,且高嗓。總而言之,茶容易讓人謙和,氣息抑下來;酒容易讓人自得,情緒揚上去。于是,小唐公司的位置,妥帖到不可思議,既離酒樓鬧市—箭之遙,又與茶肆雅居相得益彰。時間久了,在慢條斯里過日子的蓉城,公司的聲名脫穎而出。
似乎不只一個秋天,正逢銀杏葉揚揚灑灑,我與朋友坐于小唐的茶室,無聲地喝茶,卻忘掉說話。一排長長的落地窗外,無數(shù)金色葉片,灑脫墜落,仿佛挾帶風聲,透窗入耳,而著地的瞬間,又似有足音,讓人心顫,竟一時難辨喜耶悲耶。古語告誡:“少不入川,老不出蜀。”針對的就是四川的安逸。作為川人,自己少時偏偏出川,羈旅飄泊,老而又不得其門而歸。一輩子失策失誤,失卻了多少人生滋味。在一個“來了就不愿走”的下午,為了表達心意,我給小唐的公司,取了個別名:慢生活體驗基地。
總是不斷有人進來,生人,熟人,好朋友,回頭客。檢索諸位,大致可以看出,通常忙得不可開交的人,多無閑暇惠顧;而光臨的男男女女,多是面容平穩(wěn)、肝火不旺的慢性子。這些適宜此處節(jié)奏的知音,緩緩地走路,輕輕地說話,哪怕是詢價,亦是悄言細語。漸漸知道,來客登門,緣由不一,有的來買茶,有的來看茶,有的來喝茶,有的來聽茶。
——茶是可以聽的么?
人們以上課般的虔誠,商討般的自在,游戲般的快樂,四圍而坐。小唐,這位自稱“買賣樹葉子”的淑女,坐于長桌上首,以其二十多載的“盤茶”心得,敘說茶經(jīng)茶道、茶源茶史、茶情茶理、茶心茶意。大致半月一回的頻率,成了友朋趨之若鶩的保留節(jié)目。
一晃三五個年頭過去,小唐傳道授業(yè)的筆記,已存有厚厚一疊,有點集腋成裘的意思了。有一天,閨蜜數(shù)人,翻看那些卡片,幾乎異口同聲,突然頑皮地叫喚起來,打破了慣常的寧靜:“唐總,盤點一下嘛,出本書噻?!?/p>
于是,玩笑成真,春天過去,便有了一本由小唐所言組合的讀物,不妨稱作“唐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