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據(jù)說黑澤明導演老來膽囊出了問題,醫(yī)生勸誡他不要再吃雞蛋。黑澤明表示:“老夫本來不愛吃雞蛋,但你這么一說,我偏要吃!”他竟越吃越香。據(jù)說黑澤明還說過這樣一句話:“白天吃是為了補充身體,晚上吃是為了補益靈魂?!边@調(diào)調(diào),用《大宅門》最后一集里白景琦那句話說:“不是不叫我干什么嗎?我偏干什么!”世上還就是有這種快樂——擰著勁的快樂。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景:“我居然醒得這么早,好得意,那就獎勵自己多賴會兒床吧!”“我居然這么早做完了所有活,好得意,那就獎勵自己玩一會兒吧!”“我居然控制了一天的糖分攝入,好得意,那就來個甜品獎勵自己吧!”細想來,有種奇妙的幽默感:結(jié)果其實是一樣的嘛——先抑后揚,難道會更快樂一點?人類真會跟自己開玩笑。
話說,世上還沒有進化論時,許多學者認為人類比動物高貴之處,就在于有理性、有認知。貓看見鳥就會喉嚨呼呼地想撲,看見小魚干就會想吃。人類雖然也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但看見漂亮異性、紅燒肉和巧克力,總還會稍微矜持一點。這一矜持、一壓抑,就是人類比動物厲害的地方了。
眾所周知,人大腦里主司壓抑的,是前額葉皮層。這部分在人類青春期才成熟,所以小孩子往往不善于克制自己的本能。人越成熟,越懂得自我克制——其實是前額葉皮層成熟了,能壓抑了。
壓抑當然是痛苦的。為了中和這種痛苦,人類想出各種花招來延遲享受。最好的緩解之法,莫過于給自己的壓抑提供一個璀璨的前景。比如歷來的說法,“朝為田舍郎”,是為了“暮登天子堂”;“十年窗下無人問”也沒關系,將來“一舉成名天下知”。
當然還有自我認知上的滿足?!拔铱刂屏艘惶斓奶欠謹z入”=“我的身材會變得更好”=“我的意志力很堅定呢,嘻嘻”。將忍耐與克己當成一種美德,也是很常見的。
村上春樹說《桂河大橋》里,屢次被炸了橋又屢次拼命去修建的主角是“為了保持驕傲”。海明威讓老人圣地亞哥跟大魚鏖戰(zhàn)不休,最后一無所得,也是為了這個——把自我克制能力和自尊、驕傲聯(lián)系起來。
年長的人往往更能欣賞悲劇,更有耐心些,也更能吃那些苦的東西——孩子大多喜歡簡單明快的味道,比如爽朗的甜。
古來許多偉大故事,主角都需要克服一些障礙。孫猴子和唐僧不能一路坦途到西天,一定要有九九八十一難;賈寶玉不能直接跟林黛玉表白成婚過神仙日子,一定得彼此試探,一定要有家族紛擾。太順遂的主角,大家都覺得沒勁。要順遂,再壓抑,就像電影《英雄本色》中小馬哥最后的一聲怒吼:“我等了三年,就是想等一個機會,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p>
從旁觀者角度看,自然覺得人類真能折騰,還能從壓抑中找樂趣;但反過來也能證明,在這個擁擠的世界上,要活下去,每個人都忍了不知多少呢!
當然,過度壓抑也不好。按照兩年前《自然》雜志里科內(nèi)柳斯·格羅斯先生的說法,小白鼠被欺負多了,會產(chǎn)生逃避心理。作為人,壓抑久了,難免也會扭曲。就連嚴格的健身教練,都不排斥偶爾來一頓“欺騙餐”呢。
所以,一定給自己些許釋放空間,時不時給自己點慰勞——類似于黑澤明那種生了病偏要吃雞蛋,壓抑之下偶爾的享受,才最快樂嘛。因為壓抑本身并不是目的,壓抑短期沖動以便獲得快樂,才是生活值得過下去的理由。
別太沉迷于壓抑伴生的自豪感,嚴格來說,這簡直算一種認知失調(diào)。畢竟我們不是為了吃苦本身而吃苦嘛——苦有什么好吃的呢!
(平 素摘自《看天下》2019年第30期,黎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