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臨沂 276000)
近年來,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的數(shù)量較前有了顯著的增加,此類患者多為復合、多發(fā)損傷,常合并顱腦及胸、腹部損傷,四肢骨折多發(fā)且粉碎或者合并開放損傷。根據(jù)損傷控制理論,此類患者的救治在早期以生命維持為主,控制損傷、骨折的治療多在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但是,在臨床工作中,若等到患者病情穩(wěn)定再施行骨折手術,因傷后時間較長且伴有骨折端的短縮及骨痂生長,導致手術難度增加,若合并斷端皮膚有創(chuàng)面存在,則手術更是難以進行。近年來,侵襲性的手術越來越走向微創(chuàng)化,但這類延遲手術的患者及一些肥胖患者是難以采用微創(chuàng)方法進行手術。另外,在臨床工作中,很多四肢骨折患者在行閉合復位固定時,由于人力操作的局限,難以對骨折端施行有效的牽拉并維持,最后不得不行切開治療,既增加了勞動強度,又提升了手術的損傷和風險。為此,本文設計了一種下肢骨折牽開復位器(專利號:ZL 201820703356.5),現(xiàn)介紹如下。
1.1器械材料及制作 本器械由醫(yī)用不銹鋼制作,主要由撐開復位桿、弧形復位支架和兩端的固定連接器組成。撐開復位桿為套管樣結構,由螺桿、套筒、調節(jié)螺母及固定螺栓組成,螺桿為全螺紋柱狀結構,柱體對稱兩側為平面結構,插入套筒內,其外徑等同套筒內徑,調節(jié)螺母擰在螺桿上,旋轉調節(jié)螺母可實現(xiàn)螺桿在套筒內的伸長;套筒兩側有多個固定螺栓,擰緊螺栓可固定螺桿,套筒的另一端為盲端,通過錐形柄連接球頭,螺桿另一端亦通過錐形柄連接球頭,兩球頭分別與兩端的固定連接器相連接。固定連接器為立方體結構,一側為側面開口的球管狀槽(非貫通),其直徑等同球頭直徑,槽內一端有螺栓同螺母匹配,對側開有2條平行溝槽,與同樣開有平行溝槽的卡塊壓配,壓配后兩溝槽內容納外固定骨針,由螺栓擰緊固定?;⌒螐臀恢Ъ転?/4弧形結構,尾端由不同尺寸的卡扣同螺桿及套筒連接固定,其內有溝槽,容納帶有全螺紋的復位骨針,其上匹配有螺母。見示意圖。
1.螺桿 2.調節(jié)螺母 3.固定螺栓 4.套筒 5.復位骨針 6.固定連接器 7.外固定骨針 8.弧形復位支架
1.2使用方法 本牽開復位器主要適用于四肢長管狀骨骨折的閉合牽開復位,尤以下肢骨折最為適宜。術中先確認骨折斷端的大體位置,在骨折兩遠端經皮小切口0.5 cm,撐開皮下筋膜及肌肉形成一通道,插入帶有錐形頭的保護套筒,拔出錐形頭,保護套筒抵住骨質,以電鉆鉆入自鉆自攻的外固定骨針,分別于骨折兩遠端打入2枚骨針后,將其置于固定連接器的溝槽內,將卡塊壓配后擰緊螺栓固定。組裝撐開復位桿,螺桿擰好調節(jié)螺母,并插入套筒內,將螺桿及套筒兩側的球頭置入固定連接器的球管狀溝槽內,槽內螺栓暫不擰緊。此時適當牽開患肢,并旋轉調節(jié)螺母適當撐開骨折斷端,透視下確認骨折端短縮程度,繼續(xù)旋轉調節(jié)螺母直至骨折斷端撐開,此時透視確認斷端足夠撐開,根據(jù)兩側骨折端移位方向,在臨近骨折斷端的兩側經皮切口,在患肢的前側或外側經皮切口,避開血管神經,保護套筒保護血管神經及肌肉,于骨折的兩端分別經皮鉆入1枚單皮質復位骨針,取弧形復位支架固定于螺桿和套筒上,復位骨針置于復位支架溝槽內,兩側擰入調節(jié)螺母,先固定一側固定連接器的螺栓,根據(jù)骨折移位的方向旋轉另一側的復位骨針的調節(jié)螺母,透視下確認骨折端復位程度至滿意,此時將調節(jié)側的固定連接器螺栓固定,松開對側的固定連接器螺栓,通過復位骨針再將骨折端調節(jié)復位,透視下確認斷端復位,髓腔貫通,牽開復位成功,此時可根據(jù)手術方案,如果選擇髓內釘治療,可經皮開口插入髓內釘導針,可將牽開復位器撤除,然后常規(guī)進行擴髓并植入髓內釘即可。如果選擇微創(chuàng)接骨板植入,可經皮開口,插入接骨板,待鎖緊接骨板螺釘后固定牢固后可撤除牽開復位器,完成手術。對于骨折端伴有創(chuàng)面的患者,復位骨針可避開創(chuàng)面,同樣可實現(xiàn)骨折端的閉合牽開復位。
下肢骨折尤其股骨骨折后,治療多首選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1]。由于疼痛的刺激及骨折端受肌肉不同方向的牽拉,骨折端可發(fā)生短縮、成角、旋轉及側方移位,短縮、成角和旋轉都可以通過牽引床來糾正,而對于側方移位目前尚無有效的輔助器械進行復位。由于牽引床特殊的構造,術中操作繁瑣,在復位股骨干時由于下肢不能充分內收致有較高的股骨頸骨折并發(fā)癥發(fā)生[1]。對于體型健壯或肥胖的患者,由于牽引用力不是直接施于骨質,造成牽引效果欠佳,若強力牽拉甚至會發(fā)生會陰部的損傷,造成水腫乃至性功能障礙。
根據(jù)損傷控制理論,多發(fā)損傷的患者多在搶救復蘇生命后才進行骨折的最終治療,此時多為傷后多日,骨折端多伴有骨痂生長,無論徒手牽引還是牽引床牽引,對于骨折端的短縮、成角及側方移位都極難糾正,如果施行髓內釘固定或者MIPPO技術,斷端不得不選擇切開復位,這與微創(chuàng)的理念背道而馳。應用本牽開復位器,由于牽引直接作用于骨折兩端,不直接牽引周圍肌肉,牽引力大且能維持牽引效果,對于新鮮的纖維骨痂可在不切開的情況下而牽開,從而減輕了損傷。本產品尚可用于一種特殊情況,即患肢骨折雖為閉合骨折,但骨折周圍皮膚伴有創(chuàng)面形成,此時可通過本器械進行牽開,避開創(chuàng)面行閉合復位固定,可有效避免感染的發(fā)生。
本器械是筆者自行研制的一種新型下肢閉合復位裝置,并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同其他牽開器相比較,能通過體外自動復位骨折斷端,其牽開復位通過骨針直接作用于骨折兩端的骨質,牽開效果好,且能有效維持至內固定物植入,避免了人工維持及透視時的麻煩,是其他牽開器所不具備的[2];有創(chuàng)操作僅為多枚骨針的植入,通道小且有套筒保護,對血管神經及軟組織的干擾小,值得推廣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