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
幼兒品格教育是指讓幼兒通過園內(nèi)日常的學習生活學會遵守必要規(guī)則,并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與品德。幼兒階段的品格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長遠來說,孩子在幼兒階段形成的良好品德和正確的行為約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本文以此為中心,探究如何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品德。
幼兒正處在探索人生的初期階段。在這個階段,幼兒所經(jīng)受的一切常規(guī)項目活動以及品格教育都將直接關(guān)系到幼兒思想道德的成長。幼兒家長及幼師需要營造一個優(yōu)良、健康的學習教育環(huán)境,讓幼兒在初步認識世界時有一個良好的方向。幼師在進行品格教育時要融入生活中的各種大小事件,旨在提高幼兒的品格素養(yǎng),為幼兒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
如果幼師及幼兒家長沒有采取積極、良好的品格教育方式,幼兒很有可能會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筆者在多年的幼兒教學中發(fā)現(xiàn),幼兒的品格教育尚存在下述兩個問題。
第一,幼兒對周邊事物非常好奇,學習模仿能力強。但許多幼師尤其是幼兒家長常常會忽略這一點,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沒有為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榜樣,導致幼兒形成許多不良習慣。
第二,部分家長與幼師總是過度擔心孩子,不敢放手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事務(wù),對幼兒保護過度,最終造成幼兒成長中的性格缺陷以及必備生活技能的缺失。
(一)創(chuàng)設(shè)合適、利于幼兒成長的生活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許多研究表明,部分成人的極端舉動或多或少與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幼兒家長與幼師在日常生活中要為幼兒營造一個科學、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在優(yōu)良的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例如:家長想要幼兒學會尊重他人,僅憑言語上的說教,收獲頗微。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為幼兒樹立榜樣,尊重每一個人,在街上碰到清掃街道的環(huán)衛(wèi)工人,不可說“不好好讀書,以后只能當一個環(huán)衛(wèi)工”,而是應(yīng)該讓孩子上前說一句謝謝或者為他們送上一瓶水。如此,孩子們才會意識到職業(yè)并不分高低貴賤,要尊重每一份職業(yè)、每一個人。
(二)在激勵中促進幼兒良好品格的形成
幼兒多通過幼師和家長對他們的評價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家長和教師要脫離虎爸、虎媽或嚴師的形象,多多尋找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加以表揚、激勵,引導孩子朝著良好的品格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以從小事出發(fā),多鼓勵孩子。在平時吃飯時,教師可以在收餐時表揚那些不浪費糧食、不挑食的小朋友,讓他們再接再厲,同時也讓其他小朋友以他們?yōu)榘駱?。在幼兒午休結(jié)束時,教師也可以表揚那些自己穿衣服又快又整潔的孩子,在激勵的環(huán)境下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
家長要適時放手,不能過分溺愛孩子。部分家長生怕孩子受到半點委屈,什么事情都不讓孩子接觸,使孩子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家長要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從自己穿衣服、自己動手吃飯開始,一步步教導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四)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幼兒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他們喜歡模仿身邊任何人的行為和動作。因此家長以及教師需要注意自己在幼兒面前的行為,通過正確的行為示范對幼兒產(chǎn)生積極影響,起到榜樣的示范作用。
幼兒還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們無法分辨自己身邊人的行為是否正確,會模仿家長和幼師經(jīng)常做的行為,一旦養(yǎng)成習慣就難以消除。幼師、家長在平日里要給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榜樣形象。例如:有些家長喜歡隨地亂扔垃圾或者吐痰,孩子若看到便很容易模仿這個行為。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嚴格約束自己,換言之,自己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自身便要朝著那個方面發(fā)展。
總而言之,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品格教育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和家長要嘗試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加強幼兒品德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