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琛
攻擊性行為概念有三個要素:傷害意圖、傷害行為、社會評價。攻擊性行為不僅會傷害到他人,還會危及社會秩序,對自身的身心發(fā)展也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攻擊性行為是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問題,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因此我們需要從學校、家庭、社會和個人方面對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進行適當干預和幫助。
青少年處于邏輯思維發(fā)展階段,心態(tài)容易發(fā)生變化,本文將從個體和環(huán)境兩大方面對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心理進行分析。
(一)個體因素
1.個體生理因素對攻擊性行為的影響與人體大腦有關,因為行為是大腦認知的結果,認知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大腦的功能。
2.人格特點。具有攻擊性行為的青少年大部分都具有強烈的自我認同感,脾氣暴躁,容易被激怒;而被欺負的人通常是膽小、懦弱、自卑的。
3.個體固有經驗因素。社會學理論認為,遭受虐待和攻擊性行為之間存在著邏輯關系,即身體遭受虐待的經歷會導致攻擊性行為,并且受虐待的經歷對其日后的攻擊性和暴力行為有重要影響。
4.青少年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道德水平和青少年攻擊性行為呈正向關系,也就是說青少年的道德水平越高,其更加具有同理心和較強的共情能力,能盡量避免與他人發(fā)生沖突,減少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
(二)環(huán)境因素
環(huán)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大眾媒體因素。
1.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家長的情感支持行為會減少孩子的社會退縮和攻擊性行為。嚴厲的懲罰、父母暴躁的脾氣、虐待兒童等極端行為會導致孩子變得敏感,具有強烈的攻擊性,從而產生行為異常和心理障礙等問題。
2.研究表明,學校對青少年的社會行為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學校的整體風氣也會影響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
3.含有暴力情節(jié)的影視作品會對心智發(fā)育尚未完善的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容易導致發(fā)生校園霸凌事件。
(一)學校干預
第一,學校要加強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管理,如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育方式以及班級的環(huán)境。第二,學校要健全關于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規(guī)章制度,正確、嚴肅處理校園暴力事件,積極開展暴力防范的相關教育講座活動。第三,班級氛圍。師生、同學間良好的關系有利于減少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若班級發(fā)生暴力事件,教師與學校不加制止,則會助長暴力行為。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學生會更易發(fā)生攻擊性行為。
(二)家庭干預
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不容忽視。良好的教育方式、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對青少年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具有積極作用。家長不可體罰、虐待、溺愛孩子,避免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產生負面影響。有關學者表明,專制型和放任型的教養(yǎng)方式均會對子女產生消極影響。因此父母采取民主的教養(yǎng)方式,可以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從而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