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俗語是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活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口頭文化,它是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社會規(guī)律、世間百態(tài)的總結。通過對民間俗語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從中體會出一個地域、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意象。筆者認為,這些短小、意味、風趣的民間俗語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具有輔助作用。以民間俗語為切入點,尋找它與民間舞蹈的異同、特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以安徽淮河地區(qū)俗語為例,試圖總結民間俗語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作用。
[關鍵詞]民間俗語;民間舞蹈;安徽淮河地區(qū)
[作者簡介]張沁悅(1996—),女,四川都江堰人,北京舞蹈學院研究生部2018級舞蹈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
[中圖分類號] J7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46-0-03[收稿日期] 2020-10-03
一、民間俗語的概念以及與民間舞蹈的關系
(一)民間俗語的概念
在民間文化中有一種短小、精煉,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語言存在形式,它就是由人民群眾集體創(chuàng)造,世世代代流傳于人們口中的俗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將俗語界定為“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性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笨梢娒耖g俗語是一種獨立、成熟的語言表達形式,是民眾在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社會實踐中總結而來的生活經驗、科學知識。有時寥寥數(shù)語,便道出自然規(guī)律、社會現(xiàn)象以及深刻的認識和哲理。
(二)民間俗語與民間舞蹈的關系
1.民間俗語與民間舞蹈之異同?!八渍Z”是通俗化、簡單化的語言形態(tài),常常流傳在阡陌鄉(xiāng)野,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羅雄巖曾說,“舞蹈,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是以人體為表演中介的動態(tài)藝術,它不受語言文字的局限,可以溝通感情,使舞者和觀眾心靈產生共振?!睋?jù)此可以看出民間舞蹈的語言性。從某種程度來說,民間俗語與民間舞蹈是一種語言形態(tài)。在今天主要有兩類語言形態(tài),一類是以文字、符號、圖畫記錄在某一物質載體上的語言文字,如甲骨文、報刊等;另一種則是文字未產生之前的一切記錄人類文化的非語言文字,如舞蹈等。由此可以把民間俗語歸為語言文字,把民間舞蹈歸為非語言文字,它們是人民群眾表情達意的不同形式,都具有語言性,即二者具有“俗”的性質,通過“語”形式存在。前者以口頭流傳的形式敘述勞動人民的生活,后者以不確定、晦澀的身體語言體現(xiàn)了老百姓旺盛的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
民間俗語與民間舞蹈之特性。民間俗語是用嘴巴表達,亦可通過書面記錄的“語言文字”。在漢語中,往往習慣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一切抽象事物具象化、理論化,使得語意方面具有直接形象性、明確性,即使有模糊性、不確定性也可根據(jù)前后字詞來判斷語意,使得聽眾在思考時腦中便有了具體形象。如俗語“疾風知勁草”,聽見或者看見這句俗語,便會在腦中形成意象,“猛烈的風吹過后才能識別什么樣的草在嚴峻考驗下剛直”。又如俗語“臺上一分鐘,臺下三(十)年功”,寓意著沒有長期的刻苦磨煉,就不會有成功的表演。根據(jù)以上俗語,筆者總結民間俗語具有具象性、哲理性、通俗性,也是承載民族文化意象最為直接的形式之一。
作為非語言文字的民間舞蹈,其物質載體是“人”,通過人的肢體動態(tài)鮮活地保存民族文化。舞蹈在舞動時具有極強的現(xiàn)時性,通過不斷變化與層層遞進的身體變化形成身體意象;因此無法像語言文字那般理性、客觀且富含哲理。聞一多說過:“舞蹈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xiàn)?!币虼?,筆者從語言的角度將舞蹈的特征簡要歸結不確定性、模糊性、晦澀性。
由此可見,民間俗語與民間舞蹈二者具有互補性。舞蹈可以通過民間俗語來進一步升華,民間俗語可以通過舞蹈來表現(xiàn)。當然也不能盲目使用民間俗語,須厘清怎樣的民間俗語用于怎樣的民間舞蹈;因此要弄清楚民間俗語的分類,這樣才可充分發(fā)揮它的實用性、有效性。
二、民間俗語的分類—以安徽淮河地區(qū)俗語為例
筆者以安徽淮河地區(qū)俗語為例。安徽淮河地區(qū)的民間俗語在內容上可以劃分為描寫自然現(xiàn)象、生活狀態(tài)、價值觀念以及愛情等類型。在收集俗語時發(fā)現(xiàn)一個特別有趣的現(xiàn)象,安徽花鼓燈燈歌與當?shù)氐乃渍Z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很多俗語是由燈歌演變過來并為人們口耳相傳,成為具有當?shù)靥厣拿耖g俗語。
(一)體現(xiàn)自然現(xiàn)象的民間俗語
民間俗語中有大量關于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和總結,它是老百姓依據(jù)自然現(xiàn)象做出的對季節(jié)時令、天氣預測以及淮河風貌的描寫。如關于季節(jié)時令的民間俗語,“三九四九中心臘,河里凍死連毛鴨”“七月小棗八月梨,九月石榴亂趕集”;關于天氣預測的民間俗語,“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轉眼就來到”“云往東,一陣風,云往西,雨凄凄,云往北,一陣黑,云往南,大雨飄幾團”;關于淮河風貌的民間俗語,“太山石稀爛又硬,渦淮水翻開又冰涼”“三年收了大河灣,黃狗都做褲子穿,一年淹了大河灣,單被改成褲子穿”。
以上民間俗語,不乏關于老百姓對勞作、氣候等經驗的凝煉,以及對于母親河的描述,即使飽受洪水災害之苦依然深深的眷戀與熱愛。
(二)體現(xiàn)生活狀態(tài)的民間俗語
民間俗語大部分是老百姓對于其生活經驗的集中體現(xiàn)。羅馬詩人馬提阿爾說:“得有刺,得有蜜,身子還得小?!庇骷姨貍惼嬉舱f過:“短小、意味、風趣。”可見,民間俗語在只言片語中蘊藏著機鋒、棱角、智慧。如關于生活狀態(tài)的民間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擱了好鄰居,喝酒又帶花,擱不到好鄰居,挨板子又帶枷”。這些反映民間生活的俗語,簡潔傳神地描述了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充滿詼諧幽默又耐人尋味。
(三)體現(xiàn)價值觀念的民間俗語
語言往往是一個民族價值觀最直接的載體,而民間俗語則凝煉了老百姓的價值觀念,是對社會萬象的褒貶評價。如關于價值觀念的民間俗語,“三年不抽煙,省個大老腱”“一頓省幾口,一年省幾斗”“騎驢不知步輦的苦”“富住深山有遠親,窮住對門無親人”。這些俗語都是老百姓智慧的結晶,他們通過睿智的形式傳達著對社會人情世故的觀察與思考。
(四)體現(xiàn)于安徽花鼓燈藝術中的民間俗語
在安徽民間俗語中還有一類與民間舞蹈有著直接的關系,即由安徽花鼓燈燈歌演變而來的民間俗語,它是民間俗語的另外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花鼓燈燈歌唱詞之中記錄著這門藝術的起源、發(fā)展以及淮河兩岸人們生活的變遷,可以說是一門活的“口述史”。在燈歌中主要有勞動、愛情、描景以及說民俗等方面的內容。如關于勞動的燈歌,“小小水車咕嚕響,晝夜不停轉得忙。轉得東方太陽出,轉得禾苗往上長”;關于時政的燈歌,“十年春風化堅冰,十年春雨山河新,十年改革結碩果,豐衣足食好歡欣,玩起花燈心歡暢,再奪一個好年景”;關于愛情的燈歌,“送郎送到清河水,朝著清水跺三腳,紅繽子繡鞋跺斷了線,跺斷了三尺白裹腳,舍不得親郎干哥哥”“奴家門前一樹槐,手扶樹槐望郎來。娘問閨女看什么,我望槐樹多昝開,怎么好說望郎來”“我奴家今年一十九,又想留郎又嫌丑,蟲吃沙梨子心里啃,風亂楊柳亂點頭,滿心的愿意等郎求”;關于民俗的燈歌,“月兒彎彎照南墻,吃罷晚飯來乘涼。三五成群成雙對,一個個都到村頭上”。
花鼓燈燈歌與民間舞蹈密切相關,二者結合形成了淮河之上家喻戶曉的璀璨明珠。
以上對淮河地區(qū)民間俗語進行的分類,目的是使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表演、創(chuàng)作以及研究具有針對性以及實用性。
三、民間俗語對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妙用
(一)豐富學生的舞蹈文化背景知識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主要特點是“口傳身授”。二者無論在動作層面,還是韻律層面都需要達到“原汁原味”。許淑媖老師曾提出“元素教學法”,她認為民間舞教材建設需要到民間去找最核心的動律,這一動律包括兩個方面,身體運動的規(guī)律和一點內心的感覺,即“動律”和“韻律”。前者強調動作,后者是這個地域、民族的風格特質和審美情趣。沿著許淑媖老師的觀點,筆者認為民間俗語中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意象就是許淑媖老師口中的“韻律”。授課老師可以使用不同內容的民間俗語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啟發(fā)式教學。
體現(xiàn)于花鼓燈燈歌藝術中的民間俗語,主要有勞動、時政、愛情、描景以及民俗等內容。唱詞中記錄著這門藝術的起源、發(fā)展以及淮河兩岸人們生活的變遷,是一門活的“口述史”。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選擇準確的民間俗語,可以起到點化作用。如關于勞動的俗語“姐妹們,采種忙,歡聲笑語繞樹行。多采樹種多育苗,多栽樹綠化家鄉(xiāng)”。這句俗語描繪了淮畔人民勞動生活的情景,同時從側面反映出即使淮河年年發(fā)大水,人們依舊熱愛生活,從來沒有因為淮河水災而痛苦不堪。又如,“三月里,春風高,小奴家南湖把菜挑。路東里挑棵油餅菜,路西挑棵洋薺棵。付秧苗、小燕蒿,雙櫻好吃(咿喲)更難掏咯?!边@句俗語刻畫出淮河物產豐富的生動畫面。如果在教學中使用以上俗語,筆者認為,首先從心理上給學生關于民族情感的認識;其次,從文化方面豐富課堂的生動性,拓展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最后,學生即使受時間、空間的局限,也可從中找到地域、民族的歸屬感。
(二)填充學生的心理臺詞
根據(jù)前文的分析,在民間俗語中有故事內容、人物形象、情景等等。教師可以通過對民間俗語當中情景交融的描述性言語進行分析,作為學生在舞蹈表演過程中的心理臺詞,以彌補學生在表演時的“心理空白”。如“送郎送到清河水,朝著清水跺三腳,紅繽子繡鞋跺斷了線,跺斷了三尺白裹腳,舍不得親郎干哥哥。”這段民間俗語中有一個送郎的人物形象,出現(xiàn)在清河水的情境當中,通過“跺腳”這一動作的深化,表現(xiàn)出送郎人內心不舍和留戀的情景。“奴家門前一樹槐,手扶樹槐望郎來。娘問閨女看什么,我望槐樹多昝開,怎么好說望郎來”,有人、有景、有情展現(xiàn)一幅動態(tài)的畫面?!笆址鰳浠蓖蓙怼边@句話中有兩個動作,“扶”和“望”?!巴北憩F(xiàn)了這位少女盼望著心上人出現(xiàn)在自己的視野里,說明少女迫切與心上人見面的心理。但是當母親問她在看什么時,卻又不敢表露自己的心事。而“扶”便又多了一層含義,表面上是扶著樹在看槐花,其實用來掩飾自己情緒的一種方法,無論是心上人來,還是母親的疑問都可以巧妙地遮掩。這些生動細致的畫面,簡單的語言表達,把這位少女對真摯愛情的向往細膩地表達出來,同時從側面感受到她對愛情的向往。短短幾句便使我們感受到文字以外的意象。這些民間俗語通過教師與學生的想象力,結合演員的肢體表現(xiàn)能力,使它從語言文字轉化為非語言文字。既不失“原汁原味的場景”,又是經過藝術化加工的舞臺表演藝術。
(三)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
以人體保存文化和表現(xiàn)文化的民間舞,只有通過肢體才可以把浩瀚無垠的民族文化傳播下去。尤其在今天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下,中國民族民間舞舞臺表演人才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舞蹈演員要以怎樣的方式去詮釋不同地域、民族的民間舞蹈,以怎樣的情感與觀眾產生共鳴呢?民間俗語作為一種被凝煉的語言存在形式,凝結著每個地域、民族生活的人們留下的情感印記和思維模式。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飽含豐富民族情感的民間俗語進行收集整理,并與學生共同解讀探討,從而增強學生對民族情感的表達能力。
如“東山高,西山陂,馬頭城對著天河梢,小街子對著鳳凰橋”“太山石稀爛又硬,渦淮水翻開又冰涼”“三年收了大河灣,黃狗都做褲子穿,一年淹了大河灣,單被改成褲子穿”“淮河兩岸好地方,河南吃大米,河北吃雜糧”。諸如此類的民間俗語數(shù)不勝數(shù)。據(jù)歷史記載,1470—1991年的522年間,淮河流域平均每3年發(fā)生一次一般洪澇,導致百姓生活困苦。每年發(fā)大水莊稼被沖毀,來年沒有收成,百姓們只好沿街乞討。但是他們依然把淮河當作母親河,是養(yǎng)育他們生命的“血液”,并且通過某些形式表達出來。從以上民間俗語中體會出淮河兩岸百姓對于母親河的熱愛之情,那是一種“為你,千千萬萬次”的胸懷和深情。如果舞蹈演員細細咂摸這些飽含當?shù)仫L情的民間俗語,筆者認為今天的民間舞舞臺表演在情感表達上便不會趨同化、單一化、模式化,而是立足于那方情感的舞臺再創(chuàng)造,這也是我們追求的民間與舞臺、傳統(tǒng)與當下結合的表演方式。
四、結論
今天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人才培養(yǎng)的方式呈多元態(tài)勢。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全方面培養(yǎng),尤其從肢體開發(fā)和文化輸入兩方面入手,使得學生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既獲得對純動作的學習,同時又增強舞蹈背后文化含義的獲取。舞蹈動作固然重要,但是缺少鮮活的血液似乎也缺了點地域、民族的味道。從這個視角來看,民族文化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滲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作為民間文化的民間俗語便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通過這些短小、意味、風趣的語言文字,可以對中國民族民間舞這門非語言文字在教學上起到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蕊.淮河流域民間俗語研究—以蚌埠地區(qū)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02):107-108.
[2]張永芳.關于花鼓燈歌藝術特性的美學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151-152.
[3]陳德琥.從燈歌意象看花鼓燈藝術的文化特質[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11):113-117.
[4]談國棟,蒲春紅.俗語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譯[J].文教資料, 2006(21):118-119.
[5]羅雄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
[6]高度,黃奕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7]溫端政.俗語大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Abstract: Folk sayings are the oral culture that is active among the people through word of mouth, which are people's summary of natural phenomena, social laws, a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rrangement and analysis of folk sayings,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cultural image of a region and a nation can be realized. Therefo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se short, meaningful and funny folk sayings can play a supplementary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folk dance. This paper takes folk sayings as the starting point, looking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folk dance, and takes the folk sayings in Huaihe area of Anhui as an example, trying to sum up the role of folk sayings in Chinese folk dance teaching.
Key words: folk sayings; folk dance; Huaihe area of An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