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鈺
身處信息和知識時代,深刻的社會變遷,使得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種類更是千差萬別。但世界在變化,不變的是原則。如何辦好學(xué)校教育?我認為,建設(shè)一支有愿景、有凝聚力、有戰(zhàn)斗力的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這也對當代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待職業(yè),教師的愿景是什么?直面追求,教師能不能堅守初心?面對浮華,教師又該如何定位?這一切都指向了教師的教育信念和核心素養(yǎng)問題。基于學(xué)校文化,如何塑造教師隊伍的集體人格,將是當前教師隊伍建設(shè)的關(guān)鍵。
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要成長為教育者,進而成為教育家,就必須立教育情懷之魂,立教育理想之魂,立教育信仰之魂。教師的成長必須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為真正精神意義上的中國人,才能擔負起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大任,成為一個真正大寫的“人”。這與我國傳承千年而不衰的儒家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堅守獨善其身、周而不比、成人之美的君子風范,其核心理念雖跨越千年,但在現(xiàn)實時空卻回響不止。由此可見,我們的教師不僅要成為新時代的高效能人士,也要具備謙謙君子的古風。這樣的教師才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思想信念的播種者、時代精神的踐行者。
中國儒家思想以“君子”為典范,談的其實也是做人的根本。這與當代的教師觀在核心理念上是共通的,再一次證實了真正優(yōu)秀的品質(zhì)(例如擔當、奉獻、無我等)是歷久彌新的,是經(jīng)歷了千百年歷史的沉淀和錘煉的,是任何社會、任何時期都需要的精神財富。而作為育人者的教師,更需要將這種理念內(nèi)化為精神內(nèi)核,外化為集體人格。因此,教師隊伍的內(nèi)涵建設(shè)應(yīng)具備以下三方面特點。
一、君子厚德載物——共性原則
何為原則?估計所有人都考慮過,可能是一個人不可觸動的底線,也有可能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方式。“原則”指向千百年來人類歷經(jīng)生存變遷所提煉出來的公共品德,例如善良、公正、擔當、奉獻……這些既是品德,也是準則,適用于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如果從中國儒家思想的角度來評判的話,就是要用“君子”的目光來審視世界、詮釋世界。君子需懷德,有道德的人方能成為大寫的人?!吨芤住分刑岬?,“君子以厚德載物”,鮮明地指出了德和物的主屬關(guān)系,一定要以道德為基礎(chǔ),然后才能承載萬物。
由此可見,原則之于職業(yè)的不可或缺性,道德之于教師的重要性。教師不僅需立德,更需掀起一股君子之德風,去影響我們腳下“短短長長的碧綠的草地”,影響它們,讓它們起伏,產(chǎn)生有利于社會道德的那種波動。教師必須成為社會上的一股道德之風,去改變?nèi)碎g。
二、君子成人之美——利他思想
“利他”是當代社會思維的基石,也是當下教育的核心理念。有位大家就說:“要改變現(xiàn)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首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蔽覀兠總€人都有一套對世界的看法,作者管這個看法叫“思維定式”。但遺憾的是,我們大部分的思維定式都是緊緊圍繞著“我”展開的。這個“我”是物質(zhì)的、自私的。它要么把現(xiàn)象按照最簡單、最不費腦力的方式進行解釋;要么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詮釋、加工并做出反應(yīng)。因此,作者提出利他主義,唯有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才能破除“非你即我”的功利思想,最終結(jié)果一定能利每一個己。這其實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中國民間評判一個人是不是君子,主要就靠這個“成人之美”。標準非常通俗,但通俗并不一定是淺薄。美大體上是指好事,別人有好事,我們就要促成它。里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就是“人”。這個“人”并不一定是家人、友人,也不一定是認識的人,范圍之大,廣闊無邊。
師者,更應(yīng)具備這種高貴的品格。面對不如者,拉他一把;面對超越者,見賢思齊;面對競爭者,公平坦蕩。我們應(yīng)始終堅持一點:向別人投去欣賞的目光。這目光不僅投給別人,也是投給自己。就在這一瞬間,君子的成分又高了一度,雖只是目光而已,但高了一度。
三、君子周而不比——共贏思維
“共贏思維”是信息時代重點提出的一種雙贏模式,是基于互敬,尋求互惠的思維框架,目的是更多地分享、更多地合作、更多地互促,而非患得患失的敵對式競爭關(guān)系。共贏既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己利人(輸贏),而是從獨立走向互賴,把人引向更高的層次。這對于教師團隊建設(shè)是極為可貴的一種指引。中國儒學(xué)傳統(tǒng)也提出了“君子周而不比”這一理念?!爸堋保粗苋?、平衡、完整,作為它的對立面“比”,即粘連、勾結(jié)、偏窄。雖然對比鮮明,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有吸引力的卻是后者。為什么這種明顯不太好的事情,卻讓一般人覺得很親切?原因和人的生活有關(guān)。我們的生活、工作常常缺乏一種安全感,所以會急于物色幾個朋友,但是幾個朋友一旦形成,慢慢就會形成一個小圈子,叫利益共同體,和圈子之外的多數(shù)人明里暗里地產(chǎn)生比較、對峙,衍生出很多算計、防范。而作為君子,只會把朋友作為過渡,過渡到朋友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小圈子自然不復(fù)存在,自己的思慮也隨之越來越周全了。
學(xué)校即社會。教師之間、教師和家長、教師和領(lǐng)導(dǎo),往往會因為多種因素而形成一個個形形色色的圈子。如果圈子里的人是小人,就免不了與其他小圈子不斷地碰撞、交鋒,最后傷痕累累、苦不堪言;如果圈子里的人是君子,那將會與其他小圈子不斷交匯、融合,進而演變成一個無邊界的大圈子?!墩撜Z·衛(wèi)靈公》中有一句話為教師的發(fā)展指明了很好的方向:“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蔽覀兛梢岳斫鉃椋鹤鳛橐幻逃?,要嚴正而不爭執(zhí),合群而不偏袒,和諧而又獨立,與他人真正形成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xí)慣》一書中所追求的“互賴”關(guān)系、“共贏”模式。
一種好的思想可以改變一個民族,一種好的思想可以引領(lǐng)一種教育,一種好的思想可以塑造大批優(yōu)秀的教育者。沒有人能永生,但思想?yún)s會永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