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蘭陵縣第一中學 李夢桃
高中學生普遍存在畏懼寫作和閱讀以答題的現(xiàn)象,感覺這是學習上的兩只攔路虎。在寫作和閱讀中,尤其是對文學作品,比如散文類文本的畏懼和讀不懂、讀不明白、不會答題的反應比較普遍。就寫作而言,我在高一新生寫作指導第一課上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作上存在的困難與障礙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沒東西可寫的,占百分之三十三;二是不知道怎么寫的,占百分之二十七;三是不會擬題的,占百分之十八;四是不會進行細節(jié)描寫的,占百分之十三;五是分不清記敘文、議論文和散文區(qū)別的,占百分之九。
學生在寫文章遇到題目和寫作要求時“沒東西可寫”,腦子里一片空白,既沒有人物形象,也沒有事件情節(jié),更沒有自然風景和畫面,很多教師把這歸因為學生不關注生活,不留意身邊事物,不僅僅是沒有養(yǎng)成觀察生活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的問題,其實是連基本的善于觀察生活和善于留意身邊事物的意識也不具備,當然更談不上具備一定的觀察力了。心理學研究表明,觀察的前提是某事物引起了觀察者的注意,如果拋開被觀察事物自身的特點在引起注意方面的因素,觀察者本人對被觀察事物的感受力在觀察結果的呈現(xiàn)上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也是被很多人認可的事實。比如魯迅先生就曾說過,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先生所言“讀者的眼光”,從我的角度來看,當是就讀者個人的感受力的綜合體驗而言的。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論斷也是在談閱讀者的感受力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知結果就有所不同。這當然是就感受力已經(jīng)達到可以完全鑒賞這部作品的時候而言的。而當閱讀者對作品所描述的故事缺乏感受力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說什么”的閱讀感受,從而無法繼續(xù)閱讀下去,造成閱讀障礙和理解性障礙,即使這是一部經(jīng)典,是一部很多人都喜歡閱讀的作品。但就那些無法讀懂這部作品的閱讀者本人而言,它是根本不能引發(fā)起閱讀興趣和閱讀欲望的,因為讀者自身具備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欲望也僅僅局限于讀者自身已有的感受經(jīng)驗上。有人也把這種閱讀感受水平稱之為認知水平。
德國作家、詩人黑塞在談自己的讀書經(jīng)驗時,總結說:“讓每個人憑自己的愛好開始閱讀。”愛因斯坦也曾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種觀點,已經(jīng)普遍被廣大教育者所認可。在我看來,黑塞所言之“愛好”與愛因斯坦所言之“興趣”其實就是作為閱讀者個體本人自身的感受力觸角之所在領域而已。詩人、翻譯家王佐良先生在談自己學生時代的閱讀經(jīng)驗時也說:“我在那里(指公書林,當時武昌文化圖書科學校的圖書館)翻閱了許多英文小說。當時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數(shù)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僅僅摸著那些書,看看他們的封面、目錄和插圖之類也使我高興。當時《中學生》雜志正在介紹斯蒂文生的小說《寶島》,我讀得有趣,對作者的其他小說也產(chǎn)生了好奇心……”
王佐良先生的這段閱讀經(jīng)驗的真實描述,也告訴我們:閱讀是從閱讀者本人有感受力的地方開始的。你看當時年幼的王佐良先生,雖然“英文程度有限”“看不懂”英文原著,但是“摸著那些書”、“看看他們的封面、目錄和插圖之類也使我高興”,這些與書相關的具體的東西是年少時的王佐良先生可觸、可感、可知、可懂的,或者說是有感受力的,以此為起點,他對相關的英文小說也產(chǎn)生了閱讀興趣。這也足以證明感受力在閱讀指引方面的重要性??鬃铀^“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也可以理解為以學生自身特點和其所能達到的感受力為教學原點這一教學原則。在高中生閱讀和寫作教學中也要以此為抓手。
感受力是什么?就我看來,感受力就是可以引發(fā)感受者關注并且可以讓感受者覺察到其存在的狀態(tài)的意義和價值的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的能力。高中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如果想獲得長足的發(fā)展,需要對生活本身具有一定的或者是足夠的感受力,甚至達到敏感的程度。需要對生活場面、自然景物、人際交往、社會現(xiàn)象等的價值意義具備捕捉和覺察感受的能力。學生對四季變化、陰晴晦明缺乏感受力,眼里就沒有風景,筆下也不會有描繪;對舉手投足、言來語去缺乏感受力,眼里就沒有細節(jié),筆下也不會有故事;對生活現(xiàn)象缺乏感受力,即使能機械地背誦一些詞語篇章,也無法靈活、準確地還原這些詞語的內(nèi)涵,使用這些詞語,更無法理解篇章內(nèi)在的含義,當然也談不上讀得懂、看得明白和言辭豐富、寫得清楚。
有人認為,語言關乎思維,與感受力有什么關系呢?我說:思維的前提是認知。認知的基礎也是具備對事物起碼的感受力。學生的感受力強,就會對文本和作品中所描述的情節(jié)或闡發(fā)的觀點有感受力,從而產(chǎn)生共鳴和認同感,才能讀得懂文本和作品;對詞語的感受力強,才可以理解和把握詞語內(nèi)在的涵義,才可以從成千上萬的詞語中信手拈來那些自己需要的詞語,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就強。從這個層面上說,是感受力從基礎上成就了作者一篇篇佳作,也是感受力讓好的作品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讀者。
比如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多問他: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你嘗到了什么?你摸到了什么?你內(nèi)心的感受是什么?這種提示,可以讓孩子覺知自我,感受自我,命名自我的狀態(tài)。把外界事物與內(nèi)心感受建立起一種直接的聯(lián)系,是感受力訓練的絕好方式。對感受力的這種訓練當然越早越好,但是到了高中階段,正處青春期,學生各器官在迅速發(fā)育成長,也是進行感受力培養(yǎng)的極佳階段,而且,從難易度上來看,高中學生因為自主意識的增強,器官發(fā)育漸趨成熟,加之有相當程度的生活積累,在感受力的培養(yǎng)方面,比兒童期的訓練會更加容易些。比如可以有意識地提醒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自我訓練,教師進行相應指導、檢查、落實即可。比如,可以讓學生落實“一日三省吾身”,隨時問自己這些問題。在語文教學方面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寫周記的習慣,目的是把感受力的觸角深入日常生活中去,觀察和記錄見聞、感受、感悟,迅速提升對生活的感受力。
加強閱讀教學中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我們知道文學作品高于生活但又源于生活,直接從作品去理解作品對缺乏感受力的高中學生會有一定的難度。那么,讓學生回到生活,聯(lián)系生活,學生會加快對作品的理解。一位鋼琴大師訓練一位8歲的女孩演奏《梁?!窌r很困難,因為女孩對愛情沒有感受力,也談不上表達力,但是這位鋼琴大師非常成功地引導小女孩完成了這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的情感演繹。大師當時的引導詞是這樣的:你想一想你和媽媽愉快地玩耍,可是想媽媽又見不到媽媽時的那種感覺,把這種感情表現(xiàn)出來就可以了!這個成功的教育個案正是從學生的感受力入手的。
我在教學教育部組織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課文《哦,香雪》時也遇到了學生看不懂、不明白的很多情節(jié)。比如學生不理解香雪怎么會在同學中產(chǎn)生自卑感呢?不理解一個鉛筆盒怎么會在香雪的心中具有那么重的分量呢?我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班級中成績落后分數(shù)不如同學時的羞怯,學生很快就明白、就懂了。借助教材,重視規(guī)范訓練。在語文任務群中落實運用,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力,提升學生對詞語內(nèi)涵和內(nèi)容的感受力,同時也是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與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新編人教版高中教材《語文》第七單元第105頁,在單元學習提示中編者寫道:“通過文學作品對自然的描寫反觀自然,可以提升對自然美的感悟力,激發(fā)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p>
作為本單元學習的綱領性內(nèi)容,專家雖然使用的是“感悟”一詞,但是已經(jīng)涉及“感”這一個字眼。這既是訓練寫作,同時也是重視學生感受力的佐證之一。在高一語文必修上第123頁的“單元學習任務”中布置了這樣的寫作任務:“……以《我仿佛第一次走過》為題,寫一篇散文?!边@其實也是在訓練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