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嫚嫚
(山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長治 046011)
賀鑄,字方回,號慶湖遺老,北宋著名詞人。賀鑄的祖上是貴族世家,不過到了他的父輩,擔任的只是最低等的侍衛(wèi),且在他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賀鑄少時離家,輾轉各地,擔任的都是朝廷中名不見經傳的小官。早期原生家庭的貧困與沒落以及成年之后仕途的不順暢,對賀鑄的性格乃至他的作品風格都有很深的影響[1]。
賀鑄被時人稱為“賀鬼頭”,只因其相貌奇丑,面黑如鐵,眉目突出高聳。他生性耿直,具俠客之風,但其詞作卻是細膩婉轉,情思悠長,留下了多篇極具柔婉風情的作品[2]。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這篇可與蘇軾的悼亡之作《江城子》比肩的《半死桐》[3]。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沾才P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賀鑄的妻子趙氏出身高貴,是宗室之女,但在嫁給家族早已沒落且仕途不暢的賀鑄之后卻是勤儉持家、毫無怨言。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感情甚篤??梢哉f,對于抑郁不得志的賀鑄來說,賢惠的趙氏是自己貧乏生活的扶持者和苦悶心靈的解語花,為他帶來了很多的安慰[4]121。但是,趙氏卻并沒能與賀鑄白頭偕老,這對詞人的生活和心靈帶來的打擊可想而知。這首《半死桐》就是賀鑄為悼念趙氏所作。
《半死桐》創(chuàng)作于賀鑄的發(fā)妻趙氏剛剛過世之時。詞中的“閶門”是指蘇州城的北門,意為作者與妻子曾經共同待過的地方。第二次再過閶門之時,已經是萬事皆非了,趙氏已經不在人世。梧桐半死,正是賀鑄自身的寫照。賀鑄寫了很多以悼念趙氏為主題的詞作,其中《半死桐》在藝術表現(xiàn)上成就最高,歷久而不衰,感動了無數(shù)讀者。
《半死桐》能夠觸動歷代讀者的心弦,激起一種穿透時光的情感共鳴,與其高超的藝術表達密不可分。典型意象的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長鏡頭的畫面表達都是詞作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可圈可點的地方。
典型意象的運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借助意象,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時代的讀者實現(xiàn)了情感共鳴[5]。賀鑄的《半死桐》通過大量平實樸素、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典型意象來傳達對亡妻的思念,情中含悲,悲中有痛,恰如其分,營造了濃濃的哀婉憂愁的氣氛。
1.“梧桐”的意象
梧桐是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一個意象,如“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秋雨梧桐葉落時”,這一意象的出現(xiàn)會在作品中營造出孤獨凄苦之感。賀鑄的《半死桐》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化用白居易《為薛臺悼亡》中“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一句。在這里,夫妻兩人被喻為一棵梧桐,死去的一方從這棵梧桐之中抽離,剩下的那一方被喻為梧桐半死,精確展現(xiàn)了詩人在遭受妻子離世這個人生大悲大痛之后雖生猶死的精神狀態(tài)。
在《半死桐》中,梧桐除了表達一種凄清孤寂之感外,還有一層意味,即美好愛情的象征,早在《詩經·大雅》中就有“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之句?!拔嗤本拖襁B理枝一樣,讓人想到了琴瑟相合、白頭偕老的美好愛情,透過“梧桐”,我們仿佛看到了賀鑄與妻子的曾經,看到他們相濡以沫地走過幸福的時光,共面生活中的坎坷。但是,曾經的相知相惜相愛相守已經不存在了,只剩下一個孤獨的不如意之人直面慘淡的人生,這種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2.“雨”的意象
“雨”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和春花秋月、晨露斜陽并無二致,但歷代的文人騷客往往會因其而傷懷,慢慢地,雨也不再是單純的雨了,而蘊含了人生之思、人生之苦。文學作品中,作者對生年不滿百以及常有千歲憂的感嘆往往要借助一場雨才能夠更好地抒發(fā),若是一場凄風夾雜苦雨,那就是更好的人生表達與情感注腳了。悼亡詞中出現(xiàn)的雨,可以說恰如其分。
《半死桐》中的雨,是一場思念的雨,一場悲傷的雨。在妻子墳前徘徊留戀了一天的賀鑄,在黃昏時刻不得不離開妻子的“新居”,他一個人回到空落落的舊居,回到和妻子共同生活過的老房子,其間再無歡樂與安心,只剩下一個空曠的屋子和一個孤單失意之人,“空床臥聽南窗雨”,雨打窗扉,一聲聲都仿佛是敲在賀鑄孤獨悲傷的心上。透過雨,讀者能夠感受到賀鑄的孤寂,體味到其思念之情,品嘗到其孤苦的人生。
3.“新垅”的意象
“新垅”也就是新墳,《半死桐》中指的是賀鑄亡妻埋骨之所。對于中國人而言,“墳”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很忌諱的字。在文學作品之中,作為死者的安息之地,“墳”這一意象常常引發(fā)人們追昔悼今、感念逝者之情。
在《半死桐》中,“新垅”表明曾經深深相愛的兩個人如今已是天人永隔了,它本身就給詞增添了荒涼之感。同時,“舊棲新垅兩依依”,讓讀者看到了另外一種視角,天人永隔,生離死別,依依不舍的不僅是生者,不僅僅是賀鑄自己,而且已經故去的人對生者、對人世其實也有很多的不舍與擔憂。
在《半死桐》中,賀鑄選取了凡人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把厚重的悼亡之情寄托于眼前的景物,通過清麗哀婉的語言表達了濃厚的悲戚之情,實中有虛,虛寓于實,虛實結合,使得讀者同賀鑄一樣分不清哪是現(xiàn)實,哪是虛幻。
賀鑄所選取的景物,是悲傷凄苦的感情依托之所,更是夫妻深情的匯聚之處。眼前真實的景物背后卻是最深摯的情,一景一思緒,景景皆是情,看不見、無法觸及的深情借景物得以表達??梢哉f,在賀鑄的這篇詞作中,景即是情,情化為景,實化為虛,虛凝為實?!拔嗤┌胨狼逅?,頭白鴛鴦失伴飛”兩句緊接前句的“萬事非”,“梧桐”為實,“鴛鴦”為實,但梧桐同氣連枝、鴛鴦相依相偎卻又是虛,那都是曾經的情景了,也是賀鑄此生再也不能擁有的幸福。
最后一句“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中,一個“復”字,穿透時空,透過這個字,首先讓讀者看到了賀鑄此時此刻的孤寂,看到了其將來的無著無落,其次也看到了曾經賀鑄與妻子在一起時平凡溫情的美好,而這挑燈補衣的場景怕是此生只能出現(xiàn)在夢里了[6]。挑燈夜補衣寫的是曾經的夫妻生活,那時妻子還在世,夜晚在油燈下為賀鑄縫補衣服。挑燈夜補衣,似乎又是現(xiàn)在,在燈火昏暗、風雨交加的夜晚,作者的眼前似乎又出現(xiàn)了妻子挑燈補衣的場景,就像蘇軾的那句“小軒窗,正梳妝”,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讓讀者也和賀鑄一樣,在某個瞬間,似乎也分不清哪是現(xiàn)實,哪是虛幻了。
賀鑄是老來喪妻失伴,他們夫妻的感情與少年夫妻的濃烈不同,而是多了經過歲月淘洗,沉淀下來的厚重悠長、質樸純真。這種真情真意,本身就具備直達人心的力量。所以,在寫作手法上,賀鑄大量運用了長鏡頭似的白描,于平白的語言、細微的鏡頭刻畫中,一個歷盡人世坎坷、對亡妻一往情深的男子形象就浮現(xiàn)在了讀者眼前。
詞作中最突出的兩個長鏡頭是“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依依”與“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霸喜?,露初晞”取自古樂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痹喜荼揪驮陲L雨飄搖中,那么依托于小草的晨露也就更孤獨無依了。雖然它們很是晶瑩通透,可是當太陽升起來,當感受到光明與溫暖之時,也就是生命消逝的時候了,這像極了短暫辛苦的人生。透過原上小草,讀者看到了脆弱,看到了失去,看到了離別。在晨光微露之中,又仿佛看到一個因妻子離世而一夜白頭的男子默默地坐在墳前,心中的千言萬語再也沒人可以訴說。時光悄悄流轉,晚霞換了晨曦,太陽已經落山,這個痛失另一半的人艱難地從墳前站起,轉過身,依依不舍地離開,消失在田壟之間。
最后一句“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給我們展現(xiàn)了這樣一幅場景:詞人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曾經熱鬧溫馨的家,如今是悄無聲息,再也看不到那個相濡以沫的妻子了[7]。此時的詞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南窗之外雨叩窗欞。面對空落落的家,賀鑄的心也是無所依傍的,不禁又想起妻子還在世的時候:曾幾何時,也是這樣一個雨夜,詞人拿著一本書倚靠在床頭,他的妻子就坐在床邊,拿著賀鑄的舊衣在細致縫補,夫妻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閑話。平鋪直敘的鏡頭,寥寥幾個字的白描,卻有著直透人心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