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頭蘭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城東小學,江西 吉安 331600)
新課改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使得核心素養(yǎng)出現在大眾面前被眾人所熟知。如何提升學生整體的核心素養(yǎng)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的談資,是現今社會教育體系首要解決的問題。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學生間會因語文基礎能力的強弱而產生素養(yǎng)差距,它涵蓋了學生對自我語文學識能力的認知,培養(yǎng)學習能力和方法,以及在創(chuàng)造能力上的發(fā)散思維等。該核心素養(yǎng)需要教師引導并長期培育,來逐步幫助學生達到最終的成效。
第一,學生的閱讀興致表現不強烈,無法達到自主閱讀的能力。課內閱讀會有學校教師加以引導,但是被迫地灌輸內容并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學生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不能在課下進行鞏固,大大降低了其學習效率。而課外閱讀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外的接收能力,是為了提高其閱讀理解力及語文文化水平,拓寬學生的外界知識,積累閱讀經驗的方式。但是由于教師與家長的不認可和不重視,使得學生在語文素養(yǎng)方面的提升進度緩慢,以及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較少,課程繁復、作業(yè)居多,能夠涉獵課外知識的時間和方式少之又少,極大拖延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腳步。
第二,現代化科技的發(fā)展帶來的繁榮景象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一大體現,網絡科技帶來的影響也在逐漸加深。學生會受到諸多的影響,例如視頻、娛樂項目、手機游戲、網上購物等等,在沒有具備自身約束能力的階段,學生會沉迷并深陷其中,不僅會影響學習成績,還會大大降低對課內外閱讀的興趣,制約著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
第三,閱讀品質的參差不齊,導致學生的閱讀質量低下。信息化的發(fā)展,使得紙質書籍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同時電子類文學的迅速崛起成為現今社會的主要趨勢。電子類文學為大眾帶來了閱讀的方便,但同時文章內容的質量卻不再受到控制。質量低下的閱讀刊物在網絡中流傳,再加上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力度不足,使學生接觸到此類文學作品的機會隨之增多,學生的身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毒害。長期處于“亞健康”的閱讀方式,使得學生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大大降低,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造成整體一代的文化底蘊減少,形成“回潮”的現象。
就目前形勢而言,小學階段的學生尚不具備成熟的閱讀能力,無法自主進行閱讀理解。因此,教師需要采用策略性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指導。雖然小學生學習能力不強,但是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處于最好的階段,因此,正確的引導和培養(yǎng)會促使學生自發(fā)性地閱讀,并逐漸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閱讀的效率。為此,語文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兩方面要求:
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采取多種閱讀指導方式。第一種是日積月累式,類似于記日記,讓學生在閱讀期間看到自認為優(yōu)美的語句時記錄下來,并解讀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抒發(fā)的情感。此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為寫作儲備豐富多彩的語言。第二種是分享閱讀式,可以讓學生搜集英雄事跡,并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表述;或者閱讀自身感興趣的內容,如科學類書籍《十萬個為什么》,學生可以自發(fā)性地進行提問與解答,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促進了學生間的感情。第三種是教師教授速覽的技巧。由于小學屬于接受學習階段,所學的知識駁雜且寬泛,因此,課外閱讀涉獵的方向也尤為寬廣。但是學生精力有限,再加上課程與作業(yè),所需課外閱讀的時間相對較少。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速讀瀏覽這一技巧就變得相當實用,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業(yè)余時間,提高整體的閱讀效率。
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的年齡階段、學習能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閱讀學習的刊物,確保學生可以在目標性較強的閱讀當中,逐步有序、科學合理地提高其閱讀水平。在此期間,教師為學生選擇的閱讀刊物,難度切勿過大,否則會挫傷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此同時,所選擇的刊物不應只局限于語文知識層面,還可以使學生閱讀部分與物理、地理、歷史等內容相關的書籍,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調動學生主動提問、探究合作的欲望。
教師在教學期間,應該提升自身素質,學會多方位思考,深度挖掘教學資源,并根據學生的現實學習情況,因材施教。比如:為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搭船的鳥》這篇文章,教師可以上網搜集相關圖片,如翠鳥飛于湖面或者停于船頭的圖片,使學生能夠結合實物進行閱讀理解,充分具象化此情此景;又或者在講授《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教師可以實際操作進行課文講解,帶領學生到田地或者花園一類的地方,讓學生親自動手尋找書中出現的植物和種子,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能夠使學生對閱讀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具體。
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課后進行實踐操作,例如:讓學生去閱讀了解各個時代的風景樣貌、人物事跡、風俗節(jié)日等,使學生增加對閱讀的興趣,有效地提升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此種方法不僅讓教師在教學上有新意,使學生在學習中耳目一新,同時還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事物有探究的心理,并能夠將現實和想象相結合,加深學生想去閱讀的力度,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利于整體提高其核心素養(yǎng)。
相比之下,課上的學習任務在于接受新的知識,了解新鮮事物開闊學生的視野;課后的學習任務就在于對新學知識的鞏固并加深印象,使得學習變得有效率、有意義。再加上小學生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喜歡游玩是這階段學生的天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開展課下閱讀活動,根據學生愛玩的特點開展一系列閱讀活動,以此進行再教育,達到閱讀教育的高效化。此類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還可以鞏固學生課上學到的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增加學生的閱讀能力。
其一,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喜歡的書籍和故事,讓學生分享自身喜愛的讀物,通過這種方式傳遞課外知識更有效率。在開展活動期間,教師要合理地安排時間,可以利用課下,也可以利用語文課上最后的十分鐘,抑或是一星期準備一節(jié)語文課的時間來舉行活動。
其二,課外讀物并不是學生準備活動的全部,為了使活動充滿多樣性,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教師還可以舉辦類似比賽性質的互動,讓學生表述自己的故事,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寫作能力,使學生整體素質得以提升。舉個例子,在學習古詩詞之后,教師可以在學生對古詩詞產生興趣之際,讓學生收集相關詞句,間接地使學生了解作者生平、古詩意境,使得學生感受古詩詞帶來的文化魅力。
其三,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課外閱讀競賽類活動,并設計獎勵,以此調動學生參賽的積極性。在競賽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針對某本課外書籍撰寫書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意見。從閱讀感受深刻、論點準確、文筆能力較強等方面進行評定,表現優(yōu)異者給予表揚獎勵。通過采取這種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熱情,強化課外閱讀教學效果。
學生對于課堂上的內容如果沒有很深的記憶,會很快忘記。為了提升課堂效率,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需要從多方位采取方法,幫助學生達到鞏固并記住的目的。
一方面,教師應該開展全方位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會感受到疲勞,減輕學生的壓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大大增加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在此期間,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課外教學,還要在作業(yè)布置當中、教學活動當中、游戲與比賽當中,全方位滲透課外閱讀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課外閱讀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強化課外閱讀學習效果。
另一方面,學生提升核心素養(yǎng)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在校期間由教師帶領,離校期間則需要家長與學生進行互動。家長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喜好,一起進行閱讀方面的互動。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喜歡閱讀配有圖畫、淺顯易懂、故事新鮮有趣的書籍。例如,在小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海底兩萬里》的過程中,學生家長可以陪同學生一起閱讀,在完成整本書閱讀之后,由家長來針對書中的內容,設置相應的問題,成為學生的另一位老師。比如:尼摩船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星期五和魯濱遜之間是怎樣的關系?通過采取這種方法,能夠培養(yǎng)學生探究分析的能力,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從而培養(yǎng)其核心素養(yǎng),強化課外閱讀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的大背景下,在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落實各種策略,能夠促進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提高,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其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并增加創(chuàng)造力和寫作能力,擁有更好的發(fā)展思維。同時,教師在此期間也會獲得豐富的教學經驗,開展多樣化的教育內容,能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使教師與學生的素養(yǎng)獲得同時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