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素麗
(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5)
人體解剖學是重要的醫(yī)學課程,內容龐雜,知識體系建構難度較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人體解剖學需要對尸體進行處理,由于資源不足,實踐教學難以展開。為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補充教學資源,應建構互聯(lián)網平臺,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伴隨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人們進入了 “互聯(lián)網+”時代?!盎ヂ?lián)網+”并不是現(xiàn)代技術與行業(yè)的簡單融合,而是立足網絡平臺推動行業(yè)發(fā)展[1]。高職院校必需引入現(xiàn)代信息技術,加速教學體制改革的步伐,建構教育信息化系統(tǒng)。當代教育朝著信息化的方向邁進,煥發(fā)了生機與活力。未來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凸顯信息技術的價值,以實現(xiàn)教學體制改革的大目標。
人體解剖學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課程,是醫(yī)學教育的基礎。只有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效率,才能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奠定堅實基礎。人體解剖學理論性較強,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難免遇到阻礙。從整體上來看,高職人體解剖學教學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教學內容相對單一,教師照本宣科,要求學生對解剖學知識進行強制記憶,使學生混淆了重要概念,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之中。其次是教學理念比較滯后,教師以自我為中心開展授課,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面臨諸多挑戰(zhàn)。最后是教學方法不科學,部分教師并未依靠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網絡學習資源的應用范圍仍然有限,傳統(tǒng)教學方法弊端凸顯,不利于喚醒學生的學習動力。針對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工作,采用現(xiàn)代技術攻克教學挑戰(zhàn),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乘風破浪[2]。
虛擬仿真技術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代表,其能夠還原真實影像,創(chuàng)設具體的學習情境。解剖學課程屬于形態(tài)學課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標本形態(tài),通過形態(tài)差異辨析標本特征。當前尸體標本較少,高職院校獲得的教學資源有限,所有學生并非都能對標本進行細致觀察,需要依賴具體的實物模型,作為教學資源的補充。虛擬仿真技術具有模擬現(xiàn)實的特性,教師應用虛擬仿真技術提供解剖模型,可以輔助人體解剖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學生與教師可以在仿真場景中實現(xiàn)互動,教師可以對標本進行詳細解說,可以對模型結構展開深入分析。
在傳統(tǒng)課堂上,實物模型的造價比較高,成本相對較高,人為操作失誤會導致模型損壞,加大成本耗費量。模型內的精細結構無法探求,學生的實踐學習范圍有限。而應用虛擬仿真技術架構了實踐操作平臺,網絡平臺上匯總了大量的學習資源,提供了人體解剖虛擬軟件。教師可以對網絡軟件進行選擇,在可視化電腦操作界面中呈現(xiàn)實物模型,引導學生開展解剖實踐,對結構組織進行分層。解剖虛擬軟件中有闡釋說明,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語音提示開展操作[3]。除了電腦應用軟件外,手機上也有很多APP應用程序,能夠完成人體解剖實踐任務,如3D BODY等。虛擬仿真技術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優(yōu)勢非常明顯:一方面,虛擬仿真技術能夠降低成本消耗,避免實物模型受到損壞,無法投入繼續(xù)應用。虛擬仿真技術降低了尸體標本的需求量,滿足了教學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虛擬仿真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體解剖學教學不僅局限在課堂內,學生還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和手機應用APP進行自學,還原解剖實物模型。
問題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啟發(fā)作用,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問題教學方法最早由國外學者提出,其強調了問題的重要性,認為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始終貫穿問題,輔助學生解答問題。問題教學的基本步驟包括以下4個方面:一是教師需要圍繞教材的基本內容,對問題進行巧妙設置。二是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問題導向下開展自主學習,查閱與課程相關的資料。三是教師需要讓學生帶著答案進行小組討論,創(chuàng)造集體智慧成果。四是教師需要對小組討論的學習成果進行深入總結,歸納和指出學生身上的優(yōu)缺點。隨著我國教學體制的不斷改革,教師需要轉變個人角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4]。高校課程改革使活動主體發(fā)生變化,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了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問題導向,將問題作為指引學生前行的明燈,逐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解析能力。對醫(yī)學生而言,人體解剖學課程是入門級課程,理論知識點相對較多,不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醫(yī)學生大多對疾病問題感興趣,渴求通過病例學習知識[5]。在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之后,教師應該以病例為基礎,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病例的最佳應對方法。在問題教學時,教師要始終發(fā)揮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線上和線下的學習材料,快速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分析能力。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助推下,慕課應運而生。當前我國形成了多個慕課平臺,并在這些平臺中推出了大量的網絡課程。2014年,我國醫(yī)學慕課教育聯(lián)盟正式成立,聯(lián)盟的宗旨是為廣大學習者提供課程資源,實現(xiàn)優(yōu)質課程的交互共享,從而促進學習者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醫(yī)學人才。與傳統(tǒng)課程相比,慕課的優(yōu)勢十分明顯,首先是慕課類型更加多元,我國有很多慕課平臺,慕課平臺中有多門課程,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能夠拓展學習者的學習視野,豐富學習者的知識體系。其次是慕課更加開放,我國大多數(shù)平臺中的慕課都是免費的,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要靈活選擇課程,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學習者不僅可以在課堂中汲取知識,而且可以在課外補充知識[6]。最后是慕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者能夠個性化地開展自主學習,并根據(jù)個人情況決定學習時間的長短。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學習難度較大,容易造成學生熱情度下降,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慕課與傳統(tǒng)課程呈現(xiàn)差異,其依靠互聯(lián)網,整合了多個教學視頻、教學音頻、教學圖片等等。慕課可以被應用在學生的預習階段,也可以被應用在學生的復習階段。部分慕課后面設置了相關問題,深化了學生對重點知識、難點知識的認識。另外,慕課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信息提取的習慣,有利于更新學生的知識庫,促使學生開展持續(xù)性學習[7]。
互聯(lián)網與教育融合,使微課出現(xiàn)。微課即微視頻,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微課主要圍繞課程知識點展開,介紹了課程的重要知識,展示了精彩的教學活動。微課視頻內容雖少,卻蘊含著課程精華。一般來說,微課時長不超過10 min。為了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微課視頻的時長在3~5 min。人體解剖學課程知識龐雜,知識點具有零散性特征。為了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將微課作為教學輔助。首先,教師可以制作微課視頻,插入與人體解剖相關的圖像、FLASH動畫、視頻、音頻等等,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的理論認知。其次,教師可以突出微課視頻的主題,強化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并設置相關習題,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再次,教師可以在微課中介紹抽象知識點,建構完整的知識圖譜或思維導圖,使人體解剖學教學更加生動形象[8]。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對碎片化知識進行整合,按照脈絡梳理基礎知識,輔助學生開展課后復習。
隨著教學體制改革步伐不斷加快,傳統(tǒng)教學手段逐漸落后于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如何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就成為學校和教師關注的重點問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非常強大,可豐富課程內容,為學生直觀展示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解剖學課程具有抽象性特點,知識體系非常龐雜,應用多媒體技術生成了生動直觀的教學畫面,對復雜問題與抽象問題進行了闡釋,還原了人體結構,深化了學生對人體構造的認知,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在互聯(lián)網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教師可以廣泛運用多媒體技術,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以下4點:一是畫面播放不能過快,教師需要在多媒體課件上呈現(xiàn)標本、尸體模型等,為學生介紹神經的分支和走向、肌肉的層次與血管等等。有一些血管不易觀察,教師應該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放大,引導學生仔細分析。二是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應該具有豐富性和實用性,不能華而不實,影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吸收。三是在播放多媒體課件的同時應該與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捕捉學生的反映情況,洞察學生的狀態(tài)變化,對教學語言等進行適時調整。四是應該整合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適當滲透道德教育與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課程需要進行備課,高職教師擔負著重要的授課任務,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集體備課之中,按照教學大綱開展教學工作,制訂嚴格的教學標準。高職教師需要突出教學重點內容、教學難點內容,梳理教學整體思路,使具體教學工作滿足要求。在互聯(lián)網的作用下,教師的備課壓力大大減輕,教師可以設計電子教案,在電子教案中書寫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流程等。對于部分復雜難懂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制作FLASH動畫,在動畫中還原人體結構等。高職院校應該鼓勵教師分享多媒體課件,評選出其中的優(yōu)秀課件、精品課件,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管理工作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對教學質量產生重要影響,高職院校應該定期檢查教師的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等,評估教師的教學能力,并隨機聽課,及時發(fā)現(xiàn)教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人體解剖學成績主要由3個方面構成:一是理論考試成績,二是標本考試成績,三是平時成績。教師應適當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著重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解剖操作情況等等。教學評價對學生產生影響作用,標本考試應該囊括各個人體結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課后學習,了解人體解剖結構,在尸體、標本中快速指出結構位置。理論考試非常重要,教師要立足于教材,完善學生的理論知識體系,鍛煉學生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析能力,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提供改進建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互聯(lián)網改變了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與各行各業(yè)聯(lián)系緊密。將互聯(lián)網應用在教學工作中,建構了信息化教育平臺,提高了課程教學效率。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重要課程,對高職醫(yī)學生的發(fā)展而言至關重要,高職教師承擔著重要的育人任務,應立足于 “互聯(lián)網+”,依托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