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林林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81)
元好問評價陶淵明的詩語言平淡、自然質樸。蘇軾也曾言獨好淵明之詩,認為陶詩表面上淳厚清癯,實際上綺麗豐腴??梢?,陶淵明憑借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詩歌創(chuàng)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創(chuàng)作的山水田園詩開辟了詩歌的新境界,《歸園田居》(其一)是其田園詩中的名篇之一。盡管詩人用最日?;墓P觸來抒發(fā)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對官場的厭惡,但是細品起來則意蘊悠長。教授此課,追求問題設計的高層次境界,能夠拓寬學生思維的延展度,體會陶淵明田園詩的魅力所在。
詩眼可以說是貫穿詩歌的線索,一般是指詩歌中的關鍵字詞或者點睛之筆。教師可以通過分析題目引導學生找到詩眼,整體把握全詩。大體上可以認為《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歸”字是詩眼,以“歸”為切入點,可以設計提問:詩人要歸去哪?歸去如何?歸去原因是什么?找到詩眼并不是目的,關鍵是以“歸”字來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
一個“歸”字不僅統(tǒng)領了題目,而且貫穿了全詩。從題目中可以看出,詩人歸去的地方是田園,對應詩中的9—16句;歸去之后詩人感到安然、自在,對應詩中的17—20句;至于原因,則在詩開篇的1—8句說明了回歸田園的原因。學生對詩歌整體結構有了清晰的認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涵,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機械翻譯的教學模式。
課堂提問要善于抓住矛盾,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詩人首先點明了自己年少的時候就沒有俗世的氣韻,孫紹振先生在解讀這句話時提到:“俗”與“韻”是自相矛盾的,“韻”一般讓人想到風度、風雅之意。據(jù)此,可以提問為什么詩人說“適俗韻”呢?其實,詩人緊接著便談到自己生性喜愛丘山,借丘山來代指大自然,與俗韻相對,不直接言說世俗污濁不堪,反而用高雅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氣質與世俗不容,本性崇尚自然,無形之中加重了情感的分量。既然詩人無世俗之心,又怎么落入“塵網”中長達“三十年”?這與陶淵明的出身和時代背景有關,他的祖父、父親都曾入仕為官,他少有“大濟蒼生”的志向,但是到了陶淵明的時代,家室沒落以及當時門閥制度森嚴,自然受不到重視?!罢`”字是詩人對自己宦海生涯的否定,流露出自責不已之感慨,“三十年”是詩人有意夸大為官時間,突出懊悔之深。
課堂提問要找準因果聯(lián)系,指點學生透視本質。詩人用“塵網”暗喻官場的束縛壓抑,同時用“羈鳥”“池魚”暗喻自己的化身,表達了對舊林、故淵所代表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傲b鳥”和“守拙”的深刻含義是什么?“羈鳥”是說明了詩人仕途生涯的不自由,陶淵明本想做一只奮起高飛的鳥,但由于官場的腐敗黑暗,卻變成了受約束的鳥。生物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陶淵明向往田園正如籠中的小鳥向往自由?!笆刈尽北举|上是詩人要保持自己拙樸、愚直的本性,擺脫處處充滿投機逢迎的官場。“羈鳥”與“守拙”的寓意是不自由與自由的象征,“羈鳥”是形容詩人在官場中失群,悲傷寂寞,“守拙”是形容詩人于田園中蛻變,堅守我心,“既不醉生夢死,也不求身外之功名,而是善待自己的生命”,前是因后是果。
田園之景中,詩人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雞這些意象,恰恰修飾這些意象的詞可以作為課堂提問設計的出發(fā)點。
詩人為什么用估計的數(shù)字來寫方宅的大小和草屋的間數(shù)?簡簡單單的約數(shù)表現(xiàn)出鄉(xiāng)間人生活的閑適,“因為這種計數(shù)法正是鄉(xiāng)里人散淡心境的寫真,充滿著鄉(xiāng)居生活的獨特情趣”。
榆柳的樹蔭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樹和李樹排列在院子的前面?!笆a”與“羅”是需要分析的重點??苡郎蠋熢趫?zhí)教《歸園田居》(其一)時,就提問學生為什么榆柳會“蔭”,桃李會“羅”。引導學生注意到這里的擬人色彩,物本無情感,但是詩人移情于榆柳、桃李,使“蔭”“羅”都有一種主動呈現(xiàn)之意,讓人不由心生喜歡。
疊詞的運用為詩歌增添了情致,教師如果問學生“曖曖”和“依依”用得好不好,換成其他的疊詞行不行。學生無疑會回答用得好,不行。教師可以換另一種方式,提問他們:從這兩句話中,你能想象出當時村落和炊煙的狀態(tài)嗎?這樣的提問會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從而欣賞“曖曖”和“依依”的美?!皶釙帷焙汀耙酪馈睒嫵闪藭r間與空間統(tǒng)一的藝術美。此時正值夕陽西下,炊煙裊裊。空間上,“曖曖”是昏暗不明的樣子,展示了村落模糊不清的靜態(tài)美;“依依”是輕柔的樣子,展示出炊煙徐徐上升的動態(tài)美。兩個疊詞將村落與炊煙交織在一起,呈現(xiàn)出溫暖朦朧之態(tài)。
村落與炊煙所體現(xiàn)的動靜之美更為柔和,為狗吠雞鳴做了鋪墊。深深的巷子里傳來狗叫聲,雞站在樹巔鳴叫,一下打破了學生沉浸在村落與炊煙之美的狀態(tài)。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以動襯靜,但詩人為什么選取狗和雞而不選擇牛羊等動物呢?盡管雞犬是農村生活中常見的家畜,表達出濃濃的鄉(xiāng)間氣息,但這不足以解釋詩人選取的理由。深入挖掘,可以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思想,“是以老莊哲學為核心,對儒道兩家取舍調和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自然’哲學?!30讶寮姨摌嫷拇緲銦o爭的上古之世與道家宣揚的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式結合成一體,作為理想世界來歌頌”。
陶淵明對田園美景的勾勒,運用了白描的手法,選取最具生活化的意象,不加渲染烘托,卻仍美在清新淡雅,不失含蓄雋永。
結尾四句主要寫了詩人歸隱田園的感受,是一種精神上的宣泄與升華?!疤瘴痰慕艹鲋?,在于他處于以感情極盡夸張、文詞競為華麗的時代,卻獨辟蹊徑,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種話語的美,哪怕是對美的發(fā)現(xiàn)和欣賞,也是從容不迫的?!?詩人最后平淡的抒情筆觸里依然潛藏著課堂提問的要點。
室內庭院幽雅清潔,內心純凈安然。這句話出自《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币馑际钦f心靈澄澈才能生出光明來。詩人將自己的心融于大自然之中,內心空明純凈。久久困在樊籠中的我強烈地渴望自由,如今終于返回自然。“樊籠”與“羈鳥”是相照應的,詩人再次言說身處官場的不自由境地,不得不回歸自然。問題在于,詩人把鄉(xiāng)村生活描繪得閑適幽美,令人神往,實際上,鄉(xiāng)間的農民需要為農事勞作,不一定是如此悠閑,這是不是詩人的筆誤呢?“自然”僅僅指客觀的自然界嗎?
陶淵明并不是不知道農民的辛苦,也并不是筆誤。歸根結底,他寫田園詩不是為了反映客觀的農民生活境況,而是側重居處田園的恬淡感受,他是為了巧借鄉(xiāng)間田園的美景來塑造屬于自己內心的田園世界。所以,“自然”一方面是指客觀的自然界,另一方面是指詩人的真我的本性以及內心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
縱觀全詩,不論是表達對官場的鄙棄,還是對田園景象的描述,詩人都以自然本來的姿態(tài)抒發(fā)情感,不著一絲雕飾,詩中不加渲染的比喻、淡淡的白描卻有意無意在每個細節(jié)中盡顯風流。在《歸去來兮辭》他中說:“既自以心為形役”,自己的心需自己解放,便不為身外的世俗所役使,而是保持本心、順應自然、返璞歸真。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要由淺入深,通過陶詩存在的矛盾之處、景物描寫、關聯(lián)之處等角度進行藝術性設計,逐步啟發(fā)學生,以期達到學生在思考中享受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