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香港大學深圳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腦血管疾病具有三高特征,即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當前該病已經成為人類第二大致死原因。重癥腦血管疾病作為腦血管疾病的危重癥類型,常常伴有多種神經功能缺損,因此如何降低重癥腦血管的病死率成為了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就重癥腦血管病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開展分析,具體如下。
回顧分析香港大學深圳醫(yī)院ICU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重癥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資料,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齡分為56~73歲,中位年齡(72.35±2.36)歲,所有患者經搶救后,死亡40例、存活80例,分別將其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頒布的關于重癥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即患者梗死的面積大或者梗死涉及多個腦葉,出血量大,在腦內形成巨大血腫,直接破壞腦組織結構或者出血位于小腦、腦干、腦室等重要部位,患者于發(fā)病12h后進入ICU治療[1];(2)排除標準:排除疑似腦卒中,因血糖異常、高血壓腦病、中毒、癲癇后狀態(tài)、麻醉意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等引起的腦部病變[2]。
對120例重癥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根據客觀性劃分成四類;I類(不可干預因素):包含患者性別、年齡、有無家族史[3]。II類(可干預因素):包含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史、高脂血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4]。III類(并發(fā)癥因素):包含是否有肺部感染、上消化出血、顱內再梗死或出血、癲癇發(fā)作、多器官功能衰竭、電解質紊亂[5]。
相關數(shù)據的處理應用SPSS 21.0數(shù)據統(tǒng)計軟件予以處理,分別用均數(shù)()和百分數(shù)(%)表示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用t和χ2進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
實驗組男性21例(52.5%)、女性19例(47.5%),≤70歲7例(17.5%),>70歲33例(82.5%),有家族史12例(30%),無家族史28例(70%);對照組男性47例(58.75%)、女 性33例(41.25%),≤70歲52例(65%),>70歲28例(35%),有家族史25例(31.25%),無家族史55例(68.75%),經分析發(fā)現(xiàn):兩組在年齡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可見年齡是影響重癥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大危險因素。
表1 II類因素分析結果
表2 III類因素分析結果
根據表1可知,實驗組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史、COPD比例高于對照組,上述因素是重癥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從表2可知,實驗組在有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顱內再梗死或出血、癲癇發(fā)作、多器官功能衰竭、電解質紊亂方面的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
據統(tǒng)計重癥腦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中,發(fā)病2周內死亡所占比例為73.4%,2周后死亡所占比例為26.6%,迄今為止臨床上依然無改善患者預后,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6-7]。
本文通過分析重癥腦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險因素,發(fā)現(xiàn)年齡>70歲患者死亡率更高,主要是因為老年患者各項機能減退,免疫水平下降,各種內臟器官的代償功能和修復功能減退[8]。而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史、COPD的患者其死亡率也較高,因為這些疾病會降低患者機體的免疫水平,進一步加重病情;在并發(fā)癥方面,有上消化道出血、顱內再梗死或出血、癲癇發(fā)作、多器官功能衰竭、電解質紊亂的患者其死亡率也較高,這與馬國勝等研究結果一致[9-10]。
綜上所述,重癥腦血管病患者死亡與患者年齡、合并疾病、并發(fā)癥狀及疾病特征等多種因素有關,具體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