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建
摘要:為了使孩子能在數學課堂中快速掌握知識,當前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學習新型數學教學理念,充分培養(yǎng)孩子的發(fā)展能力,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真正經歷反復思考、認真總結、動手操作、不斷積累經驗的數學學習過程。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很好地使學生在自主的操作過程中,對其一數學問題擁有更加深層次和循序漸進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更好地建立對數學學科的本質認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4-0140-01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高低、強弱,會影響到他們對知識發(fā)生過程的認知,進而影響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可以更好的理解理論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1.1?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常采取“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同時為了節(jié)約課時時間、加快課堂教學進度,很多任課老師都會縮減甚至完全刪減掉學生的自主操作和練習的時間,因此學生接受知識的來源和途徑就只能是任課老師的講解和灌輸。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于被動性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從而喪失了進行自主操作和實踐的學習能力,對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的學習發(fā)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1.2?小學數學老師未能找到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
首先,小學學生的年齡層次較低、智力發(fā)展基礎有限,但是很多任課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卻未能拿捏好教學難度,從而使教學難度超出了學生的可接受范圍,阻礙了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學校教學資源和條件有限,并不能保證所提供的學習工具能夠滿足每一位學生的使用要求,而且任課老師又缺乏領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工具制作的意識,從而使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無法得以順利開展。
2.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2.1?整理數學教學計劃,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意識。
數學知識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小學數學是整個學習階段的起點和開始,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小就習慣數學的解題思路,利用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抓住數學問題的核心含義和價值,不斷總結學習經驗。一些隱藏的數學條件往往要通過多讀幾次題目才能發(fā)現。數學畢竟是一門以計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要結合一些實際的計算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比如:22+22+22+22+22+22,遇到這種問題,很多學生不假思索地就開始計算,但這種題往往有一定的規(guī)律,巧用規(guī)律可以節(jié)省計算的時間。通過式子我們可以看到這是6個4相加,即可以把22+22+22+22+22+22轉換為6×4=24,就能很快得出最終結果。
2.2?給予學生明確的操作方法指導。
科學、具體的操作方法,能幫助學生明確操作步驟,關注細節(jié),這既可避免操作失誤,也有利于操作目的的順利達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語言提示,或正確展示操作過程。以教學《圓的面積》為例,教師在示范拼割時,必須告知學生每一步的拼割要領,若換作其他的操作步驟,可能出現拼割后拼成的長方形不成形等問題;其次,在展示示范拼割后的長方形時,教師需要繼續(xù)引導學生。如,新拼成的圖形與原圖形相比,哪些要素發(fā)生了變化,哪些要素沒有發(fā)生變化;新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半徑、周長,有什么樣的對應關系。這樣,學生在接下來的動手操作時,才能在操作過程中帶著問題思考,并對所學新知產生基本的正確的認知。再次,要特別關注學困生的操作活動。學困生由于學習熱情較低、理解能力較差、動手能力較弱,在操作時可能無法順利完成。故此,教師需耐心地、甚至是手把手地輔導學困生。
2.3?提高學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操作意識及能力,是進行學生思維開發(f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學階段的學生興趣關注點較多,思維活躍度較高,因此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充分把握學生在這一階段性學習心理及學習特點,充分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關注點去進行教學學習工具的選擇,并啟發(fā)學生進行自主的教學工具的操作及學習。舉例來說,在進行平面幾何的教學時,任課老師可以準備很多圓形、方形及三角形等不同圖形的教學學習工具,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圖形進行觀察與學習;并在學生的初步學習與觀察后,引導學生利用白紙、剪刀、尺子等工具進行幾何圖形的自主制作,從而使學生在自主進行幾何圖形的制作過程之中感受幾何知識的魅力。
2.4?強化課堂的教學實例,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通過課堂數學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解決數學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空間觀念,鍛煉他們的數學邏輯和生活方面的思維能力,學會針對教學內容展開積極的思考,面對復雜的數學知識,能靈活運用數學邏輯思維對題目進行化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合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幫助他們找準解題的關鍵點和突破口,在數學教學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結語
總之,教師應要求學生在熟練動手操作后不斷總結提高,把動手操作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設計動手操作的方案,然后去實踐,像數學加一樣從易到難的解決問題。理論結合實踐不斷的去練習,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改進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更加的靈活運用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
[1]?杜衛(wèi)衛(wèi).淺談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10):42-43.
[2]?馬玲花.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策略[J].讀與寫,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