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苑菲,張歡
特發(fā)性炎癥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是一組以骨骼肌非化膿性炎癥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多發(fā)性肌炎、皮肌炎和散發(fā)性包涵體肌炎等多種亞型[1]。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肌肉力量和耐力降低、肌痛、疲勞,進而導致肌肉萎縮,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2-3]。由于嚴重的骨骼肌無力和肌肉萎縮,IIM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質(zhì)量低下[4]。目前關(guān)于IIM的治療以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靜脈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為主[5]。盡管這些藥物治療最初都有良好的效果,但由于長期用藥的不良反應,加上患者肌肉功能的進行性減退、合并心肺臟器受累等因素,大多數(shù)患者身體活動不足,繼而發(fā)展為持續(xù)性殘疾,嚴重影響生活質(zhì)量[6-7]。基于健康人群劇烈運動后肌肉組織有炎癥跡象的研究以及擔心IIM患者疾病惡化,早期研究不鼓勵I(lǐng)IM患者進行運動鍛煉[8-9]。但近年許多研究表明,對IIM患者進行運動康復訓練,訓練后未發(fā)現(xiàn)肌肉損傷的組織學證據(jù)或反映疾病活動度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變化[10-12]。因此,運動康復訓練作為IIM患者非藥物治療里的重要方式之一,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本文對IIM患者運動康復訓練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運動康復訓練是一種恢復患者運動功能的訓練方法。諸多研究表明,運動康復訓練具有增加肌肉力量、修復肌肉損傷、提高有氧能力,以及改善健康狀況等多方面的益處[13-18]。運動能夠促進提高神經(jīng)肌肉的適應性、增加肌肉纖維橫截面積、促進肌肉纖維的合成代謝反應[13],因而有助于恢復肌肉力量,延緩因疾病而造成的肌肉力量損失[14]。在加強血流限制的阻力訓練中,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訓練能夠引起肌衛(wèi)星細胞含量的大幅度增加,這可以提高訓練肌肉的再生潛力,對受損肌肉的修復具有一定作用[15-16]。同時,以有氧運動為主的訓練可以使與有氧代謝和肌肉蛋白合成的相關(guān)基因表達上調(diào),有助于提高機體的有氧能力,表現(xiàn)為最大攝氧量(VO2max)得到提高[17]。此外,有氧能力的提高也會影響心血管的適應性,對預防心肺臟器受累的并發(fā)癥有一定益處[18]。對于IIM患者,運動康復訓練不僅具有上述的潛在作用,還對降低疾病活動度、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有一定益處。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增加體內(nèi)的抗炎細胞因子、減少促炎細胞因子,使炎癥、纖維化相關(guān)的基因表達下調(diào),直接發(fā)揮抗炎作用;或通過提高最大攝氧量,激活迷走神經(jīng)產(chǎn)生抗炎活性,間接降低疾病活動度[13-14]。由于IIM患者長期服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容易發(fā)生代謝綜合征和胰島素抵抗[19]。運動訓練可以增加胰島素非依賴性途徑中葡萄糖轉(zhuǎn)運蛋白-4移位,導致骨骼肌葡萄糖攝取增加,從而減少胰島素抵抗,提高β細胞功能,降低與糖皮質(zhì)激素相關(guān)的不良反應的風險[20]。
運動康復訓練的安全性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諸多研究者對處于急性期和穩(wěn)定期的IIM患者分別進行了研究。Wallace等[11]對17例穩(wěn)定期IIM患者進行為期12周、每周3次的有氧訓練,發(fā)現(xiàn)患者未發(fā)生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改變和疼痛、疲乏的情況。Munters等[14]對21例穩(wěn)定期PM/DM(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多發(fā)性肌炎或皮肌炎)患者進行12周的耐力訓練,通過比較運動前后的肌炎損害指數(shù)(Myositis Damage Index,MDI)以及國際肌炎評估和臨床研究組6項核心標準,得出干預組患者的疾病活動度有所下降,并且一年后隨訪發(fā)現(xiàn)患者的服藥劑量只有輕微改變[13]。Arnardottir等[21]對7例穩(wěn)定期IIM患者進行12周、每周5次的抗阻訓練,訓練后患者的肌肉活檢結(jié)果沒有肌肉炎癥增加以及細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達的跡象,血清肌酸激酶無變化,內(nèi)皮細胞標志物EN-4陽性的區(qū)域明顯減少。這表明運動康復訓練對于穩(wěn)定期患者來說具有安全性。而另一方面,Alexanderson等[10]對11例急性期PM/DM患者進行阻力訓練,通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肌肉活檢、磁共振成像等途徑,證明沒有炎癥加重的跡象,只有2例患者分別由于疲勞和疼痛加劇而降低運動頻率。此后一項隨機對照研究中,Alexanderson等[22]對19例急性期PM/DM患者隨訪2年,結(jié)果表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和肌肉活檢均未顯示炎癥增加的跡象,除了在運動剛開始時以及增加運動負荷后出現(xiàn)短期的肌肉酸痛外,其他時間患者沒有不適癥狀的主訴。Varjú等[23]將10例急性發(fā)作2~3周后的PM/DM患者和11例穩(wěn)定期患者形成對照,在持續(xù)3周、每周5 d的力量訓練后,干預組患者均沒有出現(xiàn)肌肉功能降低和疾病復發(fā),這提示在IIM急性發(fā)作后的2~3周即開始運動康復訓練是安全的。Tiffreau等[24]對21例近期持續(xù)復發(fā)的PM患者進行4周的綜合訓練,發(fā)現(xiàn)干預組的血清肌酸激酶和C反應蛋白水平與對照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上述研究表明,運動康復訓練沒有使急性期IIM患者的癥狀加重以及疾病活動度增強,其對大多數(shù)急性期IIM患者具有安全性,僅在個別研究中報告了個別病例運動后疼痛、疲勞的情況[10,22]。
近年來,對IIM患者進行運動康復訓練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有氧、力量、耐力等方面的訓練,訓練時間為3~12周,一些研究者延長隨訪時間至1年或2年后[13,22]。不同研究對IIM患者運動康復訓練效果的評價指標不盡相同。
3.1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指的是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研究中以原地自行車運動和在跑步機上慢跑為主。Wallace等[11]對17例IIM患者進行12周、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蹬自行車運動,初始運動強度為60%最大心率,以后每4周增加10%,訓練后發(fā)現(xiàn)患者的VO2max提高了17.4%。Oliveira等[19]對6例DM和1例PM患者進行12周、每周2次、每次30~50 min的跑步機上快走訓練,目標心率與通氣無氧閾(VAT)和呼吸代償點(RCP)有關(guān),訓練后患者的VO2max、到達RCP和VAT時間分別較基線提高了13.3%、17.6%和25%,表明運動能顯著提高患者的有氧能力。該研究尚比較了訓練前后反映β細胞功能的參數(shù),發(fā)現(xiàn)有氧運動能夠提高β細胞功能,減少胰島素抵抗,改善機體代謝狀況。由此可見,IIM患者通過有氧訓練可以提高機體對氧的利用能力,延長有氧代謝供能的時間,也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18]。
3.2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旨在通過一定的運動強度與重復次數(shù),來增加肌肉圍度、提高肌肉力量,主要包括等張肌力訓練以及逐漸遞增負荷的抗阻運動[25]。Varjú等[23]對21例PM/DM患者進行3周、每周5次、每次40~60 min的屈伸和等張肌力訓練,重復次數(shù)為個人最大重復極限的65%~70%,訓練前后使用測功機和束帶測量肌肉力量,發(fā)現(xiàn)患者的近端和遠端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殘疾測試結(jié)果有顯著提高。J?rgensen等[26]對22例IIM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中,運動組患者進行12周、每周2次的血流受限阻力訓練,使用100 cm寬的充氣袖帶限制下肢肌肉的血液供應(袖帶壓力保持在110 mmHg),再進行下肢的屈伸和抬高運動,而對照組未進行訓練,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運動組患者的包涵體肌炎功能評定量表得分更高,提示力量訓練能夠緩解因疾病而造成的肌肉力量損失。這些研究表明,力量訓練主要提高了IIM患者的肌肉力量,減少殘疾和功能障礙的發(fā)生。
3.3耐力訓練 耐力訓練通常結(jié)合多種訓練模式,持續(xù)較長時間,以此提高肌肉的抗疲勞能力和恢復能力。Munters等[13]對9例PM和12例DM患者進行的隨機雙盲實驗中,運動組患者進行12周的耐力訓練(每次運動1 h,每周3次,包括30 min踏車,運動強度從50%VO2max開始,在1周內(nèi)逐漸增加至70%VO2max;20 min肌肉耐力訓練,伸膝肌在30%~40%最大力量下進行);而對照組不改變他們的運動和體力活動水平,結(jié)果顯示,運動組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肌力、VO2max、生活質(zhì)量評分(SF-36)、疾病活動度均得到改善。Tiffreau等[24]對21例PM患者進行的隨機對照實驗中,運動組患者進行4周的耐力訓練(每周7次,包括30 min蹬自行車,運動強度為60%最大心率;在60%最大力量下進行的肌力訓練,一組10次、一共兩組),而對照組在理療師的指導下進行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活動。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運動組的健康評估問卷殘疾指數(shù)(HAQ-DI)和疼痛水平更低,SF-36中的總體健康和生理職能維度得分更高,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述研究證實,耐力運動有助于有氧能力、肌肉功能和健康狀況等多方面的提高。
3.4其他訓練 為預防相關(guān)并發(fā)癥,部分研究中尚設(shè)計了呼吸肌訓練、吞咽訓練、關(guān)節(jié)活動度訓練等內(nèi)容。Varjú等[23]在研究中對IIM患者進行有效呼吸的指導,讓患者把手放在腹部和胸腔的不同部位感受和調(diào)整,結(jié)果顯示IIM患者的肺活量(FVC)顯著提升,呼吸肌得到鍛煉,這有助于預防肺功能降低的相關(guān)并發(fā)癥。Tiffreau等[24]通過被動運動和拉伸來訓練IIM患者的關(guān)節(jié)活動范圍,并對有吞咽肌無力的患者加強了吞咽訓練,1年隨訪發(fā)現(xiàn),這些輔助訓練有助于改善IIM患者關(guān)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延緩患者吞咽功能的衰退。上述研究證明,無論是全身肌群訓練,還是吞咽肌和呼吸肌針對性訓練,都具有顯著的訓練效果。但在臨床情景下,考慮到患者的病情差異和個體對運動量的耐受能力不同,為保障訓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應結(jié)合IIM患者疾病狀態(tài)和耐受能力設(shè)計不同的運動訓練形式。如Alexanderson等[22]研究中,根據(jù)患者功能指數(shù)(Fuction Index,F(xiàn)I)劃分不同的訓練內(nèi)容,嚴重肌肉損傷(FI<總分20%)的患者只能做抗重力運動,而較輕度損傷的患者接受額外的0.25~2 kg的袖帶訓練。Arnardottir等[21]設(shè)計了中等和簡單兩種訓練級別,F(xiàn)I得分>38的患者參加中等訓練項目,包括肩部活動性訓練、肩部、臀部、股四頭肌、頸部和軀干肌肉的阻力訓練,而簡單級別不包括肩部肌肉的阻力訓練,并且修改了臀部肌肉的訓練。分級別訓練方式更有利于提高訓練的安全性,患者也更易于接受。
由于IIM發(fā)病率較低,預后較差,因此原始研究數(shù)量較少、納入的樣本量不大。但現(xiàn)有研究表明,IIM患者進行運動康復訓練,對降低疾病活動度、增加肌肉力量、提高有氧能力以及改善健康狀況等均有幫助,但運動康復訓練的長期影響尚有待進一步研究,患者的長期依從性問題仍有待解決。國外對于IIM患者運動康復訓練的研究較豐富,且已經(jīng)有少數(shù)長期隨訪的探究,而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夠充分,今后應提高對IIM患者進行運動康復訓練的關(guān)注度,以促進我國IIM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改善和預后結(jié)局。
4.1運動跟蹤時間不長 由于IIM是一種進行性緩慢加重的疾病,部分研究雖然證明了運動干預在短期內(nèi)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但跟蹤時間不長,無法得出長期的影響和結(jié)局。目前研究中,對IIM患者的追蹤隨訪最短為3周[23,27],最長達104周[22],平均為18.36周。Varjú等[23]對10例早期康復和11例慢性穩(wěn)定期PM/DM患者的研究以及Heikkil?等[27]對22例IIM患者的研究僅持續(xù)3周,隨后沒有再進行追蹤隨訪。Alexanderson等[22,25]對9例PM/DM患者進行7周的力量訓練后,又于7年后對19例PM/DM患者進行24周的運動訓練,并延長隨訪時間至52周、78周和104周。雖然個別研究延長了隨訪時間,但平均來看,現(xiàn)有研究中運動跟蹤時間不長。由于運動干預對患者的積極影響無法在數(shù)周較短時間內(nèi)表現(xiàn)明顯,因此運動康復訓練對IIM患者的長期影響尚需更多的研究證實。
4.2運動評價指標不一致 既往研究對于IIM患者運動康復訓練效果的評價指標涉及多個維度,且不同研究對于同一維度的評價工具也不盡相同。其中以患者功能改善方面為主要評價指標,以疾病和健康狀況為參考指標。評價患者功能改善的指標主要包括有氧能力、肌肉力量、肌肉功能等方面。在有氧能力方面,測量指標有VO2max[28-31]、用力肺活量(FVC)[11,23]、最大呼氣流量(PEF)[21,27]等。在肌肉力量方面,有峰值等軸扭矩(PIT)[30]、手持式測力法[31]等方式。在肌肉功能方面,研究者設(shè)計了不同的運動試驗來評價,如6分鐘步行試驗、30秒坐立測試、10米定時步行等[11,29,32]。參考指標主要包括疾病活動度、整體健康水平、疼痛、疲乏等方面。其中研究者評價健康水平的量表各有差異,包括生活質(zhì)量簡表(SF-36)[2,10,13]、健康評估問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HAQ)[14,24,33]、諾丁漢健康簡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22]、兒童生活質(zhì)量量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PedsQL)[31,34]等。由于評價指標的不一致,研究之間的異質(zhì)性增大,不利于研究結(jié)果的比較及合成。
4.3患者運動訓練長期依從性尚需提高 運動康復訓練的研究通常持續(xù)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但對于IIM患者,運動鍛煉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能否堅持運動鍛煉對疾病發(fā)展和生活質(zhì)量有很大的影響。Munters等[13]對21例PM/DM患者1年的隨訪顯示,除5次自愿重復的最大負荷能夠維持訓練后的效果外,其余指標均退回基線水平甚至更低,表明患者在12周的運動干預后并未長期堅持該水平下的運動訓練。Alexanderson等[22]對19例PM/DM患者進行2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雖然干預組中每例患者都保持定期散步的習慣,但僅有5例患者能夠在2年內(nèi)堅持每周運動1~3次(而干預頻率為每周5次)。因此,IIM患者運動康復訓練的長期依從性較低是一個共性問題,這往往是因為患者在運動過程中感到肌肉酸痛和疲乏、缺乏監(jiān)督等因素[11]。鑒此,可以考慮利用患者身邊的支持系統(tǒng),如家人、朋友的鼓勵,起到一定監(jiān)督作用,讓患者出現(xiàn)積極的臨床結(jié)局,以此提高其長期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