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啟
宋詩是具有老年特征的詩歌范型,前人在比較唐宋詩的區(qū)別時多有此論調。清代張英說:“中年作詩,斷當宗唐律,若老年吟詠適意,闌入于宋,勢所必至。”①張英撰,江小角、楊懷志點校:《張英全書》上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501頁。錢鍾書也說過:“少年才氣發(fā)揚,遂為唐體;晚節(jié)思慮深沉,乃染宋調?!雹阱X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4頁。在對宋詩作形象化的比喻時,明代胡應麟認為盛唐詩歌如“枝葉蔚然,花蕊爛然”之樹,宋詩“若枯卉槁梧,雖根干盤曲,而絕無暢茂之象”③胡應麟:《詩藪》外編卷5,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198頁。。無論其褒貶之意如何,至少宋詩與老年的相似是一個共識。這種風格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背后是宋代文官政治的牢固確立,理性主義的高度發(fā)展,尊老傳統(tǒng)的發(fā)揚光大,老年題材時尚的持續(xù)升溫,高齡詩人及其晚年作品的大量涌現(xiàn)等等文化與文學現(xiàn)象。詠老成為宋詩的題材偏好,晚年的自我成為此類詩歌的主要表現(xiàn)對象。宋代詩人們勇于展示自己衰病的身體,用高度真實的筆觸構成對“老丑”形貌的自我凝視、對生理機能的自我省視,并試圖用理趣與戲謔完成對生命悲感的超越與解構。這種寫實精神直接促成了古典詩歌當中以丑為美的身體審美轉向,具有承前啟后的深遠意義。
老年是多愁善感的人生階段,因而也是詩意的人生階段。盡管孔子在總結自己不斷精進的生命過程時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并且確信“仁者壽”,但他對“五十而知天命”的認知其實充滿了無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嘆息也暗含青春易逝、人生易老之意,“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更是對身體與志氣雙重衰老的悲鳴。屈原《離騷》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諸語上承孔子下啟漢魏,為后世漫長的悲秋傷老、美人遲暮的文學傳統(tǒng)拉開序幕。《楚辭》的其他詩篇多有類似的語言,在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的《楚辭章句》中多將秋風、歲暮、日夕等表示時間節(jié)令的詞語解釋為傷老。到了個體生命意識充分覺醒的漢魏六朝之際,嘆老已經(jīng)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緒游走在詩人們的筆下。《古詩十九首》充斥著“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白露沾野草,時節(jié)忽復易”的促迫、凄楚的生命意識,對衰老乃至死亡充滿恐懼與傷感。之后借時令、美人、宴飲、養(yǎng)生抒發(fā)衰老之情的作品越來越多,并且出現(xiàn)了大量專門吟詠老年情態(tài)的詠老詩,同時逐漸由籠統(tǒng)的嘆老轉移到較為具體的身心變化描寫,其中身體描寫的集中點則在于白發(fā)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陸機的《百年歌》十首,從十歲寫到了百歲,其十曰“百歲時。盈數(shù)已登肌肉單。四支百節(jié)還相患。目若濁鏡口垂涎。呼吸嚬蹙反側難。茵褥滋味不復安”①陸機:《陸士衡集》卷7,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1頁。,所寫老年衰病身體之真實程度前所未見。
唐代詩歌雖然煥發(fā)著昂揚勁健的少年神采,但也浸透著普遍而濃重的傷老之感,并且出現(xiàn)了大量的專題詠老作品,集中于安史之亂到中晚唐時期,李杜與元白、韓孟詩派的大詩人皆為主力。這些作品一方面延續(xù)了先秦魏晉以來借傷春悲秋、惋惜時光來詠老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詠老開始與具體生活場景、體貌變化緊密結合,在自我關注之外也對不同身份尤其是底層老年人進行關注,同時將目光投射到了具有衰枯特征的植物、動物上面,露出日常化、形象化、多樣化的萌芽。其中,對于老年身體描寫較細致的是杜甫、孟郊、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如杜甫寫衰病之狀的《病后遇王倚飲贈歌》,將遭受瘧疾折磨的老年人身體痛苦情狀描摹得真切感人。韓愈寫齒落情形的《落齒》,將牙齒逐漸脫落的過程以及相伴而來的恐慌、苦惱、無奈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白居易寫早衰的《沐浴》,將四十歲即衰老無遺、有如殘骸的身體生動呈現(xiàn)出來,使人不免惻怛之情。元稹同樣寫早衰的《生春二十首》其十八,將天氣回暖時節(jié)足腫頭癢、白發(fā)叢生的細微感受勾畫出來,迥異于氣血壯盛之人。孟郊有著更為敏感的痛覺神經(jīng),他的身體書寫具有典型的韓孟詩派險怪夸張的特點,筆法镵刻得讓人觸目驚心,《秋懷十五首》組詩其二、其六、其十三即為代表。
身體是文學不可或缺的表現(xiàn)要素,也很早就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表現(xiàn)對象之一。早在上古時期產(chǎn)生的簡單描述生產(chǎn)生活的歌謠中,就充滿了豐富的身體動作,如描寫打獵的《彈歌》,描寫戰(zhàn)爭的《周易·中孚·六三》。而在《詩經(jīng)》當中,已經(jīng)形成了動作、體貌、服飾等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身體書寫范式,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國風》中描寫愛情與美人的作品,比如《周南·關雎》《秦風·蒹葭》中寫男子求女與相思的各種動作,《邶風·靜女》《召南·野有死麕》中寫男女約會的一系列動作,《衛(wèi)風·碩人》《鄘風·君子偕老》《鄭風·有女同車》中寫莊姜、宣姜、孟姜驚艷絕倫的美貌、服飾、體態(tài)等。在楚辭當中,對愛情與美人的描寫不僅辭藻華美,而且賦予了很多政治與人生的深刻寓意。這些描寫方式逐漸形成了一種美的身體書寫傳統(tǒng),并不斷發(fā)揚光大,直到南朝出現(xiàn)了專門描寫美女的題材類型——宮體詩,對晚唐五代花間詞派以及詞體艷冶特征的形成都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對于男子,身體描寫集中于戰(zhàn)爭、狩獵的威嚴和勇武,以及其他服飾體貌所體現(xiàn)的高貴、隱逸等方面,典型的如《詩經(jīng)·秦風·小戎》寫軍人的裝備,屈原《離騷》《涉江》寫自己的奇服,漢樂府《陌上?!穼懨琅_敷所夸飾的官員夫君形象,漢魏曹植《白馬篇》《鼙舞歌五首·孟冬篇》寫射箭的技藝與校獵的動作等等。不過相比女性而言,男性身體美在詩歌中的表現(xiàn)要弱勢和零散得多,即使魏晉時期對男性儀態(tài)之美的品藻風靡一時,卻并未在詩歌當中得到充分展現(xiàn)。
在唐代以前,詩歌當中展開鋪寫的身體無論男女一般來說都是美的,而鮮有人去著力展示老丑的身體,前面所舉陸機《百年歌》是一個極為個別的案例,當時罕有繼承者,真正的開端還要等到唐代。但是唐人寫老,并沒有擺脫悲哀的主色調。比如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不僅僅是在評論高適、岑參詩歌的藝術成就,更在于寫老年患瘧疾之苦,極力渲染自己的龍鐘病態(tài),從而反襯出對方的春風得意。杜甫一生困頓,多賴朋友接濟,他努力在詩歌中描寫自己的不幸,在酬唱詩中尤其如此,是希望對方能夠伸出援手,如其所言“鏡中衰謝色,萬一故人憐”①杜甫:《覽鏡呈柏中丞》,高仁標點:《杜甫全集》卷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46頁。,用意是十分明顯的。孟郊也是如此,韓愈《送孟東野序》說道:“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②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5頁。鳴不幸的目的,一在于抒發(fā)情緒,二在于呼喚救助,由此形成一種自哀自憐、自我丑化的悲劇美學風格。即便對于達者韓愈、白居易、元稹來說,面對坎坷的仕途、殘酷的黨爭、動蕩的政局、衰頹的國勢,再加上自身迅速衰殘的老態(tài),一樣容易消磨壯志,心中往往灌注著無可名狀、無法化解的憂傷。白居易宣稱居洛以后的詩歌“苦詞無一字,憂嘆無一聲”③白居易:《序洛詩》,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卷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70頁。,與事實并不完全相符,他的嘆老情緒、衰病憂懼是貫穿始終的。
宋人以選擇性的文學史記憶,將前述唐人確立為老年衰病形象的代言人,一寫落齒,會自然聯(lián)想到韓愈,一寫白發(fā)、脫發(fā),白居易的影子便浮現(xiàn)出來,一寫衰病交加,就聽到杜甫、孟郊的凍吟之聲。這種身體形象被宋詩一再強化,如曰“臂疼如子美,齒落如退之。腳患柳州腫,發(fā)垂孟郊絲”④王十朋:《乞祠不允》,《王十朋全集》卷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30頁。,“樂天悲脫發(fā),退之嘆墮齒”⑤陸游:《齒發(fā)嘆》,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卷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400頁。之類,和更早的沈腰潘鬢等形象一道成為身體書寫的經(jīng)典話語。唐詩為古典詩歌中的身體書寫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即衰病與身體的結合,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身體審美走向,開始對身體進行以丑為美的審丑書寫,然而這種轉向的真正完成還要歸功于宋詩。宋詩不僅以遠逾前代的創(chuàng)作規(guī)模和前所未有的精細刻畫將這種傳統(tǒng)牢固確立并發(fā)揚光大,而且善于轉悲為健乃至化悲為喜,呈現(xiàn)出了不同以往的情感基調和審美理想。
宋代詩人幾乎人人言老,形成了一種十分流行的題材傾向。從宋末元初的詩集編撰類目中,能夠直觀地看出宋人對此類題材的特別關注。這還要由類書分目談起。早在宋初李昉等人編撰的《太平御覽》“人事部”中就有“老壽”一類,多引經(jīng)史之書,而無詩歌。等到了南宋祝穆《事文類聚》那里,引文范圍已經(jīng)擴大到詩文領域,其中“樂生部”的“壽門”中就收錄有唐宋的九老會詩、五老圖詩、耆英會詩。接著,在宋刊本《后村先生大全詩集》殘本中出現(xiàn)了仿類書而題為“人事門:老”的第十一卷,侯體健指出“雖然宋人尚老,乃其時普遍的藝術精神,但以‘老’設類,在各種類編詩集中仍十分罕見”⑥侯體?。骸短瓝衽c類編:從編集傳播看兩種宋刻劉克莊作品集的學術意義》,《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又認為這種分類與劉克莊的生活遭際和寫作精神十分契合。方回《瀛奎律髓》對唐宋律詩進行分類編選和評點,其中亦設有“老壽類”,一開始便直接選用《事文類聚》“壽門”所錄之詩,同時又加上陸游的幾首詠老詩??梢娊?jīng)過兩宋詩人的大量創(chuàng)作實踐,“老”儼然可以獨立為一種詩歌類別了。
宋代詠老詩與衰病書寫息息相關,能夠全面地反映出老年人身體的特殊情狀,凡是關乎發(fā)、須、皮膚、體型、五官、四肢、腑臟的生理變化,以及對飲食起居、心態(tài)情緒的影響等等皆能夠真切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以白須白發(fā)最為常見⑦參見拙文《宋代白須白發(fā)主題詩歌論析》,《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數(shù)量十分可觀。宋人會把它們單個來寫,一詩一癥,也會采用多種組合,有專題,有兼寫,有勾勒,有描摹,有組詩分列,有多詩同題,不一而足。如李昉《老病相攻,偶成長句,寄秘閣侍郎》寫眩暈,宋祁《念衰》寫白發(fā)、頭暈、體弱、身懶,邵雍《老翁吟》寫白發(fā)、健忘、弱視、失眠。張師錫《老兒詩五十韻》寫白發(fā)、白眉、耳聾、眼暗、眼眵、頭暈、目眩、嘴顫、手抖、齒痛、流涕、流涎、體寒、消瘦、乏力、易困等。組詩言衰病者,如范成大《藻侄比課五言詩,已有意趣,老懷甚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可率昆季賡和,勝終日飽閑也》,十二首詩盡言身體不堪之狀,將臥病、目眵、眼花、枯瘦、骨疏、皮皺、脫發(fā)、虛弱等狀況和盤托出、娓娓道來;楊萬里《歲暮歸自城中,一病垂死,病起遣悶四首》是將一長詩分為四段,始敘入城歡會故友,次敘歸途中突發(fā)疾病,再敘次日扶病強起徘徊,最后言久病無聊杖策繞庭并誓言不隨老病消磨志氣;劉克莊《老病六言十首呈竹溪》除第一首回憶少年登科,最后一首自傷老邁之外,其余皆一詩一癥,有白發(fā)、耳聾、眼暗、齒落、扶杖、風痹、足跛諸種,又有《晨起覽鏡六首》皆寫偏盲之癥。
老年作為相對閑散的人生階段,擺脫了繁重的公務,往往成為很多宋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產(chǎn)期乃至井噴期。而此時的身體又不斷出現(xiàn)劇烈的生理變化,自然會被置于最為關心的題材之列而大量出現(xiàn)在詩歌中。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以及作品的增多,詩人們的詩藝也在進步,就像杜甫之詩在經(jīng)歷關輔、成都、夔州、湖南的過程中,“一節(jié)高一節(jié),愈老愈剝落也”①方回選評,紀昀刊誤,諸偉奇、胡益民點校:《瀛奎律髓》卷10,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第179頁。,而“東坡自南遷以后詩,全類子美夔州以后詩,正所謂老而嚴者也”②魏慶之編:《詩人玉屑》卷17,下冊,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388頁。。這種“剝落”和“嚴”,或許就在于對虛華浮靡的摒棄、對真實樸素的追求,即黃庭堅所云“皮毛剝落盡,惟有真實在”③黃庭堅:《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其八,劉琳等校點:《黃庭堅全集》第一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年,第57頁。。在前引諸多宋詩老年身體書寫之中,能夠感受到這種高度的真實,其逼真程度有如醫(yī)書。宋代士大夫大都博學多識,具有豐富的養(yǎng)生及醫(yī)療知識,還會在養(yǎng)病期間學習醫(yī)療保健知識,閱讀醫(yī)書、種植藥苗、煉制丹藥也成為閑退時的消遣,日常生活中又常與醫(yī)者、道士交往,這些都會對衰病癥狀的描繪產(chǎn)生或隱或顯的影響,部分學者型詩人還可能將考據(jù)癖帶入其中。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很難想象他們會如此描寫,這也可以為嚴羽評價宋人“以才學為詩”④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第26頁。的論斷提供一份證據(jù)。嚴羽的評價出于不滿,不過按照清人翁方綱的說法,“詩必能切己切時切事,一一具有實地,而后漸能幾于化”,此之謂“于肌理求之”⑤翁方綱:《神韻論中》,《復初齋文集》卷8,《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55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424,424頁。。才學若能有助于克肖事物、增強肌理,又有何不可呢?
寫實可以成為一種藝術追求,但不能損傷詩之為詩的神采與韻味,需要“于實際見神韻”以“化滯習”。按照翁氏的說法,這種神韻“無所不該,有于格調見神韻者,有于音節(jié)見神韻者,亦有于字句見神韻者,非可執(zhí)一端以名之也”⑥翁方綱:《神韻論中》,《復初齋文集》卷8,《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55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424,424頁。,宋人的方法則在于新奇的比喻與幽默的筆法。比如對白發(fā)的比喻,若按顏色通常比之于霜雪、銀絲、白羽,脫發(fā)比于落葉,紛亂比于飛蓬,亦有較為抽象的比于愁根,宋人則善于花樣百出、翻空作奇。他們會擺脫羈束,創(chuàng)造新的喻體。如蘇軾將之比于蟲羽,劉弇比于薄煙,沈遼比于霜林,陸游比于霜草、枯草,韓駒比于荒草,薛紹彭比于蓮帽,周密比于霜柳⑦詩題分別為《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發(fā)而寢》,《三用前韻酬達夫》其二,《西舍》,《貧甚作短歌排悶》,《避賊嚴陽山次蜀僧清雅韻》其二,《和米芾為梁唐不收慰問帖寄詩》,《病起偶成》。。還有反向比喻以創(chuàng)新出奇的,如釋智圓“華發(fā)如春卉,森森易滿頭。栽培全仗老,澆灌半憑愁”⑧釋智圓:《白發(fā)》,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3冊,第1548頁。云云,春草與華發(fā)在色澤上反差很大,相似之處僅在于二者皆易蔓延,但前者需要雨露等柔和之物的滋潤,而后者反而是依靠老、愁等衰煞之物滋養(yǎng)的。
也有詩人將舊有的喻體作進一步的組合、引申、聯(lián)想,使之呈現(xiàn)出嶄新的藝術效果。如蘇轍曰“枯木自少葉,不堪經(jīng)曉霜。病添衰發(fā)白,梳落細絲長。筋力從凋朽,肝心罷激昂。勢如秋后雨,一度一凄涼”⑨蘇轍:《病后白發(fā)》,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265頁。,以木喻人、以葉喻發(fā)、以霜喻白,以秋喻衰,以雨喻病,秋霜與秋雨合力對本來就已枯朽的樹木與稀疏的樹葉進行摧殘,比喻衰病對孱弱體質的破壞,從而形成藝術的張力。戴昺曰“短發(fā)如冬霜,一朝白一朝。又如深秋柳,槁葉迎風凋。白者不再黑,白者不復牢”①戴昺:《梳頭自嘆》,戴復古著,金芝山點校:《戴復古詩集》附錄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6頁。,與前詩意思類似,但要直白一些。仇遠曰“髟髟如素絲,不堪紉破襦。參差茁秋草,蔓衍不可除”②仇遠:《剪白須》,《金淵集》卷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冊,第9頁。,將白發(fā)比成素絲本十分老套,但說不堪縫紉比較別致了,秋草的比喻也很尋常,而茁壯蔓延的秋草卻超出了日常認知。
僅白發(fā)的比喻一項,宋人就能創(chuàng)造出如此多的變化,在其他項目以及各個項目的組合上,也可想而知。如陸游曰“病齒漂浮短發(fā)稀,此身猶墮亂書圍”③陸游:《宿近村》,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卷79,第4281頁。,把牙齒松動比為漂浮,非常奇妙;鄭獬曰“時于耳竅嘯秋蚓,并向目睛飛黑花”④鄭獬:《衰疾》,《鄖溪集》卷2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64頁。,將耳鳴、眼花比成異物作弄,十分貼切;范成大曰“日煖衣猶襲,宵長被有棱……伴坐跧如幾,扶行瘦比藤”⑤范成大:《藻侄比課五言詩,已有意趣,老懷甚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可率昆季賡和,勝終日飽閑也》其三,富壽蓀標校:《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39頁。,言天暖不減衣裳、夜長被冷如棱,坐著蜷縮如幾、走著枯瘦如藤,這種比喻和夸張非常有既視感和共情作用。項安世曰“老后人間百不堪,形容今似過時柑。液枯自斷仙無分,面皺猶宜佛作龕”⑥項安世:《胡仲方歸自武陵,已過賤生,尚煩追賀,托柑致頌,褒擬過情,輒次韻為謝》,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44冊,第27416頁。,將自己的面容比作失去水分的柑橘,頗有異趣。姜特立曰“歲月飛騰不可回,紅顏去盡老相催。自憐皺面無光彩,賴得春風為熨開”⑦姜特立:《春晚戲題》,錢之江整理:《姜特立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20頁。,前二句平淡無奇,后二句則大放異彩。
宋人對語言的創(chuàng)新非常講究,《唐子西語錄》曰:“東坡作病鶴詩,嘗寫‘三尺長脛瘦軀’,闕其一字,使任德翁輩下之,凡數(shù)字,東坡徐出其稿,蓋‘閣’字也。此字既出,儼然如見病鶴矣?!雹辔簯c之編:《詩人玉屑》卷6,上冊,第142頁。范成大亦用“閣”字,曰“繩倚扶枵骨,蒲團閣瘁膚”⑨范成大:《藻侄比課五言詩,已有意趣,老懷甚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可率昆季賡和,勝終日飽閑也》其四,富壽蓀標校:《范石湖集》,第339頁。。“閣”即放置之意,之所以能夠恰切地形容瘦弱,是因為它帶有一種不牢靠的拼接感、支離感,如果沒有精準高超的練字、練意能力,是無法從龐大的漢字庫中搜索到這個字的。不過我們要知道,宋詩的語言創(chuàng)新多半是以追求真實、克肖物態(tài)為目的的,總會把神似嚴格建立在形似的基礎上。如果傳統(tǒng)的語言組合、意象搭配不能滿足這個要求,那他們就要打破這個傳統(tǒng),去向豐富而真實的生活和語言中尋找。如淺見洋二所指出的那樣:“我們也許可以這樣來說明所謂的‘日常性’,即它是一種處于‘規(guī)范’之外的現(xiàn)實。與處于‘規(guī)范’之內的單一、固定、必然的現(xiàn)實相反,處于‘規(guī)范’之外的現(xiàn)實更趨于多樣性、偶然性。因為我們原本就認為,‘規(guī)范’指的就是為排除多樣性、偶然性而制造的秩序?!雹猓廴眨轀\見洋二:《“形似”的新變——從語言與事物的關系論宋詩的日常性特點》,《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60—261頁。對于老年身體的現(xiàn)實而言,這種多樣性、偶然性其實并不是太顯著,因為生理的變化幾乎人人一致,所以在形似、神似之外還要有一層巧似的追求,上述種種比喻手法的使用就是巧似追求的結果。雖然現(xiàn)實都是相似的,但在造語上面要造成一種邂逅與巧遇,為單調無奇的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驚奇,這便有了神韻。
另外一點,我們還應看到宋人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挖掘與制造笑料的本領,將生活和生命的莊嚴感和悲劇性進行解構。身體的生老病死無法避免,宋人沒有刻意回避和美化,而是以克肖、求實的態(tài)度直接面對,同時以嘲謔、嬉戲的方式一笑了之。前引諸詩中提到的“白發(fā)如春卉”、白發(fā)不堪縫紉、“殘齒如敗屐”、齒豁如狗竇、面皺如枯柑、皺紋待春風熨燙等等比喻其實都是十分戲謔的。幽默感能夠提升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這是毋庸置疑的。再如程俱、劉克莊的同題《齒落》詩形容咀嚼之態(tài)為“牛呞老更加”①程俱:《北山集》卷10,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0冊,第93頁。“嚼比牛飼衰畢現(xiàn)”②劉克莊著,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卷23,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302頁。,李綱形容老年散發(fā)之態(tài)為“野馬就羈靮,何如霧生鬃。握發(fā)諒未能,散發(fā)聊與同”③李綱:《次韻謫居三適·旦起理發(fā)》,《李綱全集》卷18,上冊,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第241頁。,蘇軾為以梳發(fā)代替洗澡的合理性做辯解時舉例說“老雞臥糞土,振羽雙瞑目。倦馬風沙,奮鬣一噴玉。垢凈各殊性,快愜聊自沃”④蘇軾:《次韻子由浴罷》,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卷42,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302頁。,張耒形容年老怕冷曰“冷欺病骨不敢前,縮頭蟄戶如寒鱉”⑤張耒:《雪后贈徐仲車》,《張耒集》卷16,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277頁。,一比為牛反芻,一比為馬揚鬃,一比為雞臥糞、馬滾沙,一比為鱉縮頭,皆使人忍俊不禁。
還有一些似乎很尋常的身體反應,在宋人筆下卻如同一出短小的情景喜劇。如蘇軾寫流放儋州時酒后面紅,仿佛鶴發(fā)童顏,曰“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⑥蘇軾:《縱筆三首》其一,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卷42,第7冊,第2327—2328頁。,此“小兒”乃其幼子蘇過,也是一善謔者,他的“誤喜”未必不是故意為之。范成大寫自己長久臥病不起,偶然傍晚放晴,窗隙陽光照亮了一線浮塵,風聲也鉆進來呼嘯,死寂的臥室變得有生氣了,“捫虱天機動,驅蚊我相生。偶然成一笑,栩栩暫身輕”⑦范成大:《藻侄比課五言詩,已有意趣,老懷甚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可率昆季賡和,勝終日飽閑也》其六,富壽蓀標校:《范石湖集》,第339頁。,捫虱驅蚊的運動和成就感使得詩人覺得身體好像輕松許多,不禁露出了許久未見的笑容。楊萬里寫自己不耐涼風大作,急去堵門,結果顧此失彼,“胡床東鄉(xiāng)坐,秋風忽凄其。老夫衰病骨,急令閉東扉。西扉亦半掩,壓風作東吹。何必風及我,風入涼自馳”⑧楊萬里:《新秋晚酌》,薛瑞生校證:《誠齋詩集箋證》第3冊,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1801頁。,涼風的闖入使得衰病的詩人無處躲避,雖是傳統(tǒng)的悲秋傷老題材,這種活潑卻前無古人。陸游寫長期患腰病,行動不便,曰“病侵腰膂兩經(jīng)秋,欲下繩床不自由??椭岭y令三握發(fā),佛來僅可小低頭”⑨陸游:《老病謝客或者非之戲作》,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卷29,第1993頁。,用戲謔的口吻把病痛寫出了高貴的尊嚴感。樓鑰寫齒落欲盡的悲傷,曰“零落殘牙齒,年來落欲空。得魚惟食凍,舍肉只餐蔥”⑩樓鑰:《齒落戲作》,顧大朋點校:《樓鑰集》卷10,第2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52頁。,想吃魚卻只得吃魚凍,想吃肉卻只得吃調味的蔥,可憐又可謔。
使用典故來調侃是一種雅謔,為滿腹經(jīng)綸的宋人所慣用,在老年身體書寫上亦是如此。如姜特立曰“衰鬢已凋潘岳,便腹頓減邊韶。陋姝何必豐臉,爛飯須要長腰”?姜特立:《余行年七十有七,腰圍頓減,殆不勝衣,齒亦搖脫可念也》,錢之江整理:《姜特立集》,第172頁。,前二句用潘岳始見二毛、邊韶大腹便便的典故,前者基調為悲,后者基調為喜,后二句言白發(fā)不要緊,反正是“陋姝”,但瘦腰還是需要的,因為長腰米做的爛飯比較好吃。這番歪理說完,悲的基調就完全被丟棄了,使人絕倒。又曰“目深顴起貌嶄然,長臂厖眉聳兩肩。宛似阿羅老尊者,不妨時說小乘禪”?姜特立:《老丑戲題》,錢之江整理:《姜特立集》,第181頁。,運用佛教典故,戲言看似老丑實為尊者之貌。劉克莊曰“放逐歸來寂寞濱,顛毛雪色面皮皴。怪奇昔有觀邕者,老丑今無看玠人”?劉克莊:《癸丑記顏》,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肪?9,第1090頁。,后二句用蔡邕長相奇異被人圍觀以及衛(wèi)玠姿容秀異被人看殺的典故,“怪奇”和“老丑”皆指詩人現(xiàn)在的“顛毛雪色面皮皴”。蔡邕的典故很好理解,衛(wèi)玠的典故似乎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詩人采用的是一種戲謔的反向用典方法。以上為事典。語典者如劉攽曰“此身敢與世崢嶸,禿發(fā)衰顏太丑生”?劉攽:《酬晁美叔》,《彭城集》卷15,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99頁。,“太丑生”源自李白《戲贈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中的“太瘦生”,是調侃杜甫的話,劉攽加以變化用來調侃自己,十分幽默。
宋詩的身體衰病書寫典型地體現(xiàn)了宋人嚴謹?shù)膶憣嶏L格,巧似的修辭藝術,輕松的戲謔筆法,在事物、意象、情境的選擇和使用上都與傳統(tǒng)詩歌有所差異,具有別樣的“肌理”和“神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詩歌賦、比手法高度融合與發(fā)展的產(chǎn)物,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瑣碎與平淡,飽含著文人趣味的生動與活潑。
杜甫、白居易、盧仝詩中出現(xiàn)了“老丑”一詞,杜詩四首、白詩六首,盧詩一首,其中兩首形容他人,余皆自指。該詞在宋詩中出現(xiàn)了74次,大多為自我形容或自我指稱?!袄稀惫倘伙@得悲哀,但站在社會與倫理的視角來看,“老”象征著資歷、權威、聲望,具有德、壽、福的崇高面相。與此同時,“丑”亦有其崇高性。
首先,審丑是一種高級審美。童慶炳認為:“丑的對象,其外在的形態(tài)對審美感官具有阻拒性,它不會順利地給人們帶來快感。但它卻具有一種吸引力,而且促使人們從對象的外在表象中解脫出來,去關注與追尋對象內部的真實與蘊含的意味,這樣,丑的對象就給人帶來一種更深刻的、更震撼人心的美感?!雹偻瘧c炳:《審美及其生成機制新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16—217頁。意即表面上美的東西是一種淺層次的感官美,會阻礙人們用心靈探究和欣賞深層次的內在美。用形神論來說,就是形的存在阻隔和湮沒了神的發(fā)揮。宋人雖然喜愛摹形,但更看重形的傳神功用,蘇軾就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②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卷29,第5 冊,第1525—1526頁。云云。那么如何傳神呢?審丑就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因為“丑”的外形不具有誘惑力,容易傳達內在神韻,甚至“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直接透露著內在的精神。也就是說“丑”具有剝落的作用,呈露出真實。比如《莊子》中混沌、支離疏、哀駘它、跂支離無脤、甕大癭等丑怪的人物,他們的外形屬于抽象化的設計,能體道傳神。再如蘇軾贊賞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③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第3冊,第1110頁。,乃因“質”“癯”的丑本身是一種剝落狀態(tài),一種真實的傳神狀態(tài)。葉夢得《石林詩話》載名相杜衍:“自少清羸,若不勝衣,年過四十須發(fā)即盡白……歐公嘗和公詩,有云:‘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弥笙?,常自諷誦,當時以謂不惟曲盡公志,雖其形貌亦在模寫中也?!雹苋~夢得:《石林詩話》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4頁。杜衍早衰癥狀嚴重,應該十分忌諱別人的評論才對,歐陽修之所以直言“貌老”而能得其歡心,就是因為巧妙利用了老丑形貌的剝落和傳神作用,視為“憂國”之德的直接顯現(xiàn)。宋人鐘愛枯木、怪石、瘦馬等丑的詩歌與繪畫題材,也都屬于剝落傳神的高級審美表現(xiàn)。
其次,從道德層面來看,儒家反對好色,主張好德,于是欣賞丑婦就成為某種好德的行為。宋人對丑婦有很多稱頌,如許月卿曰“丑丑婦斟薄薄酒,丑婦添翁多少壽”⑤許月卿:《題明皇貴妃上馬圖》,《先天集》卷1,《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20冊,第547頁。,張侃曰“薄薄酒,無余味。丑丑婦,有余妍”⑥張侃:《薄薄酒三首》其三,《張氏拙軒集》卷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1冊,第383頁。之類,還有專門的《丑女歌》《丑婦謠》《丑婦吟》。更有甚者,董嗣杲《陌上二首》直接將漢樂府《陌上?!分兄矣谡煞虻拿琅_敷換成了丑女,曰“恨鵑啼桑顛,丑婦淚如洗”⑦董嗣杲:《英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9冊,第231頁。云云,讓人哭笑不得。又有宋伯仁曰“美婦未必美,所美貌徒美。丑婦未必丑,所丑行不丑”⑧宋伯仁:《丑女歌》,《西塍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第186頁。,思路與“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說法類似。可以說,丑婦在宋代獲得了和貞婦、節(jié)婦一樣的美名。這與唐代的情形不同,唐詩寫丑婦幾乎都是嘲笑的態(tài)度,如司空圖曰“丑婦競簪花,花多映愈丑”⑨司空圖:《效陳拾遺子昂》其二,祖保泉、陶禮天箋校:《司空表圣詩文集箋?!肪?,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6頁。,王季友曰“昔時霜臺鏡,丑婦羞爾形”⑩王季友:《別李季友》,彭定求編:《全唐詩》卷259,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889頁。。白居易雖然同情“老大嫁作商人婦”(《琵琶行》)的歌女,卻在另一首詩中坦言婢女老丑即行更換,“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①白居易:《追歡偶作》,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卷34,第532頁。??梢姡迫撕苌倌軌虬l(fā)現(xiàn)丑婦象征的美德。
顧隨說:“天下之丑有多種,老即其一。未有老而不丑者,老而不丑,不是妖怪就是神仙,非常人也?!H故傷老丑’(按,出自《述懷》),老杜敢說,老杜不干凈而好。老杜如樹木之老干,有力。”②顧隨:《顧隨全集》卷6,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16頁。這里的“不干凈”就是凸露筋骨、直面本相,不做刻意掩飾,宋詩極力將這種精神發(fā)揚光大了。宋詩的日?;瘯鴮懖粨衩莱螅瑢懥撕芏喑蠊?、丑陋乃至丑穢的事物,顯示了宋人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但這樣的審丑與之前對美女、美男子的審美一樣,都屬于他者審視,而寫老丑多為自我審視,其動機或為自憐、或為自省、或為自嘲,其目的不是為了展示丑,而是為了展示“我”。在一個理性精神和嘲謔精神都高度發(fā)達的宋代,這個“丑”就是一個直見本我的高級美形態(tài)。宋詩在追求老年身體書寫的形似與巧似的時候,“我”的生命、哀樂、情感、思緒就隨之顯現(xiàn)出來了,然后宋人還會不吝筆墨地大談特談古往今來、天地萬物的各種道理,使得這個“我”完全從老丑的外殼中跳脫出來,成為理性的和幽默的主宰。
邱志誠認為中晚唐到宋代,身體才真正成為審美對象而進入審美視域,并將宋代的紋身和纏足視為“唐宋審美文化、身體文化轉型的表征之一”③邱志誠:《國家、身體、社會:宋代身體史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352頁。,此種論斷雖有不少可以商榷的余地,但也指出了宋代審美文化的特異之處。這種變化之所以發(fā)生,邱先生歸因于城市空間的變革與市民文化的繁榮,其實這也是宋代理性精神所賦予的將主體客體化、對象化的審美方式所致。在突出自我主體性的同時,宋人也將其客體化了,乃至將衰病的體貌當作把玩的對象,構成自嘲,構成“縱浪大化中”的眾多個體之一,外化為春生秋死、節(jié)氣流轉中的一物,顯示出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傷春悲秋的新型生命感知,這樣才完成了身體審美的轉向。
宋人作詩看重實際的生活,熱衷日常的話語,重視生命的全部感受,不論妍媸大小,一一形之筆下。當他們逐漸步入老年的時候,絕對不會無視和掩飾比年輕人多得多的身體苦痛。加上許多宋人閑退以后事務較少,一己的身心狀態(tài)就會占據(jù)更多的注意力,從而成為詩歌主題。這里沒有多少建功立業(yè)的宏大敘事,就是渺小的、自私的、真實的小我。只不過此時的“我”處在一個老年的狀態(tài),沒有強健的體魄,也失去了青春的面龐,外在的形狀逐漸變得“老丑”?!拔摇笔敲煨〉模袄稀笔强杀?,“丑”是可謔的,這三種因素疊加,會激發(fā)出一個更為詩性的“我”出來。宋人在深沉的自我凝視、大膽的自我解剖之中,通過對須發(fā)、牙齒、面容、身形和病痛惟妙惟肖的展示,再搭配上充滿奇思妙想的修辭與彰顯戲謔精神的自嘲,構建出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的身體審美形態(tài)。這種新型的老年書寫與身體審美,是沿著詩歌史的脈絡一路生長出來的,它在唐代萌芽,在宋代開花結果,成為垂范后世的獨特文學樣式。就像清代的大畫家鄭板橋所評論的那樣:“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芍^盡石之妙矣。東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則石之千態(tài)萬狀皆從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東坡胸次,其造化之爐冶乎?”④鄭板橋:《鄭板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163頁。米芾未必不知丑的真諦,只是沒有一下子提煉出來而已。這是蘇軾與米芾的胸次,也是宋代詩人的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