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淼
(沈陽市婦嬰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婦科盆腔手術患者術后由于體位因素、術中血管損傷因素,血流緩慢,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5%~16%,已經引起臨床醫(y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1]。因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病較隱匿且缺乏特異性,早期采取預防措施在外科護理工作中變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研究對90例婦科盆腔手術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觀察對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沈陽市婦嬰醫(yī)院收治的盆腔手術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護理干預措施?;颊吣挲g在38~76歲,平均年齡為(54.6±6.7)歲,體質量47~69 kg,手術時間62~230 min,術中失血量100~420 mL。所有患者無嚴重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疾病。
1.2 護理方法
1.2.1 風險評估:入院后對患者進行術前下肢深靜脈血栓wells評分,并詳細詢問既往病史,對于曾有血栓栓塞病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以及評分≥1分的中高危患者,進行重點防治。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可給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療[2],預防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加強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下肢靜脈血栓的認知。
1.2.2 心理干預:術前與患者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盡量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及焦慮,對不良心理情緒加以疏導,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從而增強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
1.2.3 加強術前下肢血運情況觀察:術前測量患者大腿及小腿周徑,觀察并記錄肢端循環(huán)情況,包括:腿部皮溫是否升高、有無腫脹、麻木、顏色有無變化及足背動脈搏動有無減弱等。
1.2.4 術中護理:手術過程中使患者保持合適、舒適的體位,在小腿及腘窩處墊上高度適宜的軟墊,避免靜脈叢因長時間壓迫而出現血運循環(huán)障礙。同時術中穿好彈力襪,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1.2.5 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回到病房后,在患者絕對臥床期間,將護理床搖至頭低腳高位,使下肢抬高20°~30°。囑患者繼續(xù)佩帶彈力襪,增加靜脈回流,降低血栓發(fā)生風險。術后嚴禁擠壓下肢,每日可按摩雙下肢4~5次,每次10 min左右,并注意保持肢端溫暖。術后每日記錄生命體征及肢端循環(huán)情況并測量患者大腿及小腿周徑,若與術前測量結果相差過大,或左右腿測量結果相差過大,應警惕靜脈血栓形成可能,盡早完善下肢靜脈彩超檢查。
1.2.6 指導康復鍛煉:術后及時進行康復鍛煉是預防靜脈血栓的關鍵。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盡早鼓勵患者進行活動,促進下肢功能恢復。下肢早期運動特別是膝關節(jié)伸屈運動及足踝主、被動運動,能增加股靜脈血流速度。督促患者家屬每2~3 h幫助患者進行翻身、更換體位、活動下肢各個關節(jié)及按摩肢端肌肉,鼓勵患者在床上做屈伸足趾、踝關節(jié)等活動。
1.3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例數,住院時間,通過發(fā)放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統(tǒng)計護理滿意度。
經過護理干預的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2例,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2%,經過抗凝治療后均恢復正常,無嚴重并發(fā)癥出現。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時間(8.5±2.3)d。通過調查隨訪,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為93%。
近年來,隨著術后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升高,患者并發(fā)靜脈血栓的風險及預防已經逐漸開始引起重視,護理模式的選擇在醫(yī)療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出,可以說是決定患者手術成敗的關鍵。常規(guī)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中最為廣泛應用的護理模式,但其僅僅是對患者的病情、生活方式、治療等方面進行簡單干預,缺乏特異性和全面性,而護理干預則是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與患者進行更為深入溝通,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手術、并發(fā)癥等進行詳細了解,幫助患者克服對手術的恐懼和焦慮,同時將可能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采取提前干預措施[3-4]。從本研究中可以發(fā)現,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的實施,無論在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住院時長還是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模式。因此在婦科盆腔手術患者圍術期中選用綜合護理進行干預,能夠明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也取得顯著的護理成效,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