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yer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走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因此決定了我迥異的旅途。”
這幾句詩來自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所寫的《未選擇的路》。在詩中,那條未走的路被他在長久的將來嘆著氣反復念叨著,盡管他并不確認那條路上是否有更好的風景。
在我們熟悉的這個三維空間,遺憾如時光不可逆轉(zhuǎn)地成為既定事實。此刻一旦流逝,未發(fā)生的可能性便不會再發(fā)生,無論它的結(jié)果多美好、多讓人憧憬;而親自走上的路、親手犯下的錯、親口嘗過的苦果,讓人只恨沒有后悔藥。
聰明的人學會了計算“機會成本”——原意是指面臨抉擇時,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在這種算法下,哪怕人們兢兢業(yè)業(yè)地努力,達到了一些“小目標”和成就,卻因沒有走到“最優(yōu)路徑”上獲得更大的成功,小成就也便成了挫敗,遺憾接踵而來。
在不用上班的周末,我有時會睡個懶覺,然后和室友喝下午茶,再在沙發(fā)上慵懶地看電視,那么這一天算是有些許遺憾地虛度了;有時又會早起看書,學習第二專業(yè),處理文件和待辦事宜,或是在社區(qū)做半天的志愿服務,可這樣的一天就了無遺憾嗎?還得看怎么比。如果同樣的時間我用以加班和精進專業(yè),日后職業(yè)生涯得以突破,擔任更重要的工作,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那之前看起來充實又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豈不也是虛度?
用機會成本來衡量“遺憾”并不少見,尤其是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如何用有限的資本創(chuàng)造出盡可能多的價值,是每個企業(yè)賴以維系或成功的要義。要最大程度地避免遺憾,企業(yè)管理人須得將每個“下一塊錢”用在能產(chǎn)生最多利潤“增量”的地方。生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我們用“效用”而非利潤衡量生活。
記得多年前我在高三備考時十分擔憂自己“偏科”,因為主觀興趣讓我偏向某些學科,而且客觀上將精力分配給不同的科目也是挑戰(zhàn)。我的最后結(jié)果略去不表,但應是留有一些遺憾的——因為直到好幾年后,我才接觸“機會成本”的概念。從機會成本的角度而言,復習的時間分配應與每門科目能額外提高的分數(shù)的期望值成正比,這樣的思維方式,比當年我幼稚地“死磕”數(shù)學最后一道大題要理智多了。
人無完人,神奇的自然界中,宏觀事件可以和微觀電子一樣呈現(xiàn)概率分布,許多事情哪怕做到完美也不可控。所以遺憾的不可避免是無需辯駁的。但我遺憾自己沒能早些明白的道理,不過是該以什么目標與何種方式去選擇罷了。希望你我保持理性,減少迷茫,能在選擇的過程中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