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月鵬 汪志榮 史怡然 楊 巧 潘聲遠
(天津理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安全工程學院,天津 300384)
當今社會經(jīng)濟快速增長使得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建筑、路面等各種人工不透水構筑物不斷增加,這不僅改變了原有下墊面屬性,還導致城市地表徑流量和徑流水質發(fā)生巨大變化[1]。屋面作為承接大氣干濕沉降的主要載體,占城市不透水下墊面的50%~75%[2]。由于干濕沉降和屋面材料自身老化、腐蝕導致的屋面徑流污染日趨嚴重。眾多研究發(fā)現(xiàn)屋面徑流污染嚴重,屋面徑流中污染物濃度隨降雨時間增加而逐漸降低,并存在顯著的初期沖刷效應[3-5]。由于屋面徑流量較大,因此一些城市將屋面徑流收集存儲,用于綠化灌溉或者直接入滲補充地下水,這對緩解城市缺水和減緩地下水位下降具有重要意義。
生物滯留池是低影響開發(fā)(LID)技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城市地表徑流控制措施之一,其包括填料、植物、微生物3部分,具有良好的水質控制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懸浮物(SS)和重金屬的去除主要依賴生物滯留池的過濾截留作用,SS和重金屬的去除較為穩(wěn)定,去除率高達90%[6-9]。然而生物滯留池對徑流中TN和TP的去除仍然存在去除率波動大,易浸出等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生物滯留池對徑流中TN的去除率為-123.0%~84.2%, TP的去除率為77.3%~97.1%[10-15]。同時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TP存在易浸出,去除率為負值的現(xiàn)象[16]。
生物滯留池的土壤層一方面控制著整個生物滯留池的滲透速率,另一方面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環(huán)境,在水量和水質控制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生物滯留池的進水方式?jīng)Q定了使用場景,如在人行道、中間隔離帶可以設置成側向進水,而在一些洼地則可以設置為表層進水,充分發(fā)揮地理位置優(yōu)勢。目前的生物滯留池絕大多數(shù)高出地面,徑流難以自然流入,重新規(guī)劃建設費時費力,改進生物滯留池的進水方式最為經(jīng)濟。
本研究以屋面徑流作為生物滯留池的控制對象,研究不同土壤層厚度和不同進水方式對生物滯留池出水水質的影響。
1.1.1 實驗場地
為了最大程度模擬實際生物滯留池的運行環(huán)境,需要將生物滯留池置于土壤中,故在教學樓外選擇了一塊離雨落管較近的林地作為實驗場地。首先根據(jù)實驗需要,挖掘出長、寬、深分別為3.0、2.5、1.0 m的池子,用于放置生物滯留池。
1.1.2 生物滯留池的安裝
如圖1所示,實驗設計了3個生物滯留池。生物滯留池的主體為長0.8 m、寬0.8 m、高0.8 m的防腐木箱,內部鋪設防水膜(0.5 mm厚),底部安裝穿孔排水管,排水管一直延伸到箱體外部,外部接球閥。在生物滯留池內部排水和防水工作結束后,將其放置于室外挖掘好的池內,然后開始裝填料。
1.1.3 生物滯留池植物的選擇
通過之前研究草、鳶尾(IristectorumMaxim.)和八寶景天(Hylotelephiumerythrostictum(Miq.) H.Ohba)對生物滯留池出水的影響發(fā)現(xiàn),種植八寶景天的生物滯留池出水明顯好于其他幾組,因此本研究選擇種植八寶景天。
生物滯留池內部介質包括粗砂、土壤、礫石和土工布,表1為生物滯留池填料的理化性質。按照圖1的結構填充生物滯留池,分別裝填1.44、1.40、1.35 g/cm3的粗砂、土壤、礫石,土工布厚度為0.6 mm。土壤層每裝填5 cm,層間打毛。在土壤層裝填完后種植八寶景天,種植密度為25棵/m2。
1.3.1 生物滯留池的進水與出水
選擇天津理工大學校園內一屋面,并選擇一個雨落管,該雨落管控制的屋面面積大約為215 m2。降雨時收集雨落管流出的全部徑流,并將收集的徑流倒入聚乙烯桶中,降雨停止后一天開始生物滯留池實驗。將存儲的屋面徑流攪勻,先采集1.5 L存儲后的水樣分析水質指標,然后將收集的屋面徑流平均分為3份,分別作為3個生物滯留池的進水。通過此種方法收集屋面徑流,受到降雨量、徑流系數(shù)等的影響,每次生物滯留池的進水量也有所變化。將均分后的徑流一次性分別加入3個生物滯留池中。
注:15 cm-表層表示生物滯留池內部土壤層厚度為15 cm,進水方式為表層進水,其余類推。圖1 生物滯留池的結構Fig.1 Structure diagram of bioretention cells
表1 填料的理化性質
在取樣口開始出水時,開始記錄時間并分別收集0~5、5~10、10~15、15~20、20~30、30~40、40~50、50~60、60~90 min的全部水樣,記錄體積,然后取1.5 L用于測定SS、pH、COD、TN、TP等水質指標。pH、SS、COD、TN、TP分析方法分別為玻璃電極法、重量法、重鉻酸鹽法、堿性過硫酸鉀紫外分光光度法、鉬酸銨分光光度法[17]。
1.3.2 生物滯留池對屋面徑流的控制效果
得到水質數(shù)據(jù)、水量數(shù)據(jù)后,計算進出生物滯留池的污染物總量和各污染物的總去除率。
實驗期間共采集4次屋面徑流,分別為2018年8月13日、8月19日、8月30日和9月19日。生物滯留池實驗控制的屋面徑流水質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屋面徑流污染較嚴重。屋面徑流的pH較為穩(wěn)定,基本是中性。COD、TN為《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劣Ⅴ類。屋面徑流中TP濃度較低,為GB 3838—2002 Ⅰ、Ⅱ類,因此下文中生物滯留池出水TP濃度不再分析,只分析TP的去除率。
2.2.1 pH和SS
表3為生物滯留池出水SS和pH。在土壤的緩沖作用下,生物滯留池出水pH為7.20~7.71,出水SS為9.2~34.5 mg/L。
2.2.2 COD
如圖2所示,4次實驗3個生物滯留池出水COD均大幅低于進水。對于不同土壤層厚度的表層進水生物滯留池而言,生物滯留池進水COD質量濃度為173、212 mg/L時(即圖2(c)和圖2(d)),裝填15 cm土壤的生物滯留池的出水COD質量濃度約為裝填20 cm土壤的生物滯留池出水的1.4~3.5倍;生物滯留池進水COD質量濃度為142、125mg/L時(見圖2(a)和圖2 (b)),不同土壤層厚度的表層進水生物滯留池前期出水COD質量濃度接近,后期依然是裝填20 cm土壤的生物滯留池出水COD略低一些,由于裝填15 cm土壤的生物滯留池出水量更大,所以出水COD總質量較大。這說明土壤層越厚越有利于降低進水中的COD。
對于不同進水方式而言,當進水COD質量濃度較低時,側向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出水COD質量濃度略低;當進水COD質量濃度較高時,側向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在前期出水較高,后期兩種進水方式的生物滯留池出水COD質量濃度無顯著差異。
2.2.3 TN
如圖3所示,8月19日生物滯留池進水TN較低,為2.91 mg/L,8月13日生物滯留池進水TN質量濃度為6.54 mg/L,而8月30日和9月19日生物滯留池進水TN質量濃度較高。4次實驗生物滯留池的出水TN質量濃度均大幅低于進水,說明3個生物滯留池對TN的去除效果較好。
對不同土壤層厚度的表層進水生物滯留池而言,裝填15 cm土壤的生物滯留池出水TN質量濃度,無論進水TN質量濃度高低,均高于裝填20 cm土壤的生物滯留池出水TN質量濃度,裝填15 cm土壤的生物滯留池出水TN是裝填20 cm土壤生物滯留池的1.3~5.7倍。
表2 生物滯留池進水水質
表3 生物滯留池出水pH和SS
圖2 生物滯留池出水COD變化Fig.2 Changes of COD in the effluent of bioretention cells
圖3 生物滯留池出水TN變化Fig.3 Changes of TN in the effluent of bioretention cells
對于不同進水方式同樣土壤層厚度的生物滯留池而言,8月19日側向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前期出水顯著高于表層進水,后期出水TN幾乎一致。8月13日兩種進水方式的生物滯留池出水TN相當。8月30日和9月19日生物滯留池出水TN同時還受進水量的影響。8月30日進水量為42.5 L,側向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前期出水TN質量濃度遠高于表層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后期則略高于表層進水的生物滯留池。而9月19日進水為75.0 L,側向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出水TN是表層進水生物滯留池的2.9~3.7倍。
生物滯留池出水pH與SS隨時間基本無顯著變化,SS去除率為92.2%~98.7%。
圖4為3個生物滯留池分別對8月13日、8月19日、8月30日和9月19日屋面徑流中COD、TN和TP的總去除率。
裝填15、20 cm土壤,表層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對COD的去除率分別為71.1%、91.7%,對TN的去除率分別為65.6%、93.8%,對TP的去除率分別為15.2%、70.1%。裝填20 cm土壤的生物滯留池各污染物的去除率至少高20百分點,TP甚至高約55百分點。這說明生物滯留池內部土壤層厚度對屋面徑流中污染物的去除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裝填20 cm土壤表層進水和側向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對COD的去除率分別為91.7%、90.4%,對TN的去除率分別為93.8%、86.5%,對TP的去除率分別為70.1%和72.7%。側向進水的生物滯留池除了TP去除率略高于表層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外,其余均是表層進水生物滯留池污染物去除率較高,高約1.3~7.3百分點??傮w來看,兩種進水方式的生物滯留池污染物去除能力相當,表層進水略優(yōu)于側向進水。
(1) 實驗采集的屋面徑流污染嚴重,屋面徑流的COD、TN為GB 3838—2002劣Ⅴ類,而TP質量濃度較低,為GB 3838—2002 Ⅰ、Ⅱ類。
(2) 生物滯留池出水pH和SS無顯著變化,而對于不同土壤層厚度的表層進水生物滯留池而言,土壤層為20 cm的生物滯留池出水污染物質量濃度低于土壤層為15 cm的生物滯留池;對于不同進水方式的生物滯留池而言,表層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出水COD質量濃度較高,TN較低。
圖4 生物滯留池對屋面徑流中污染物的去除率Fig.4 Removal efficiency of pollutants in roof runoff by bioretention cells
(3) 3個生物滯留池的SS去除率為92.2%~98.7%。土壤層為20 cm的表層進水生物滯留池污染物去除率顯著高于土壤層為15 cm的表層進水生物滯留池。土壤層為20 cm的表層進水生物滯留池對COD、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別為91.7%、93.8%、70.1%。
(4) 表層進水和側向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對COD、TN和TP的去除能力總體相當,裝填20 cm土壤,表層進水和側向進水的生物滯留池對COD的去除率分別為91.7%、90.4%,對TN的去除率分別為93.8%、86.5%,對TP的去除率分別為70.1%和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