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勇,朱小明,蒲建軍
(1.甘肅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2.甘肅暢隴公路養(yǎng)護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截至2017年底,甘肅省公路隧道共計435座(單洞),運營里程總計566 790 m。受地質條件、建設質量、運營管養(yǎng)等因素的影響,部分隧道在投入運營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1]。路面底鼓為最常見的隧底結構病害,對行車安全、舒適度造成嚴重影響。如何對隧道既有病害進行分析、預測,并提出可靠有效的整治措施,是隧道養(yǎng)護技術發(fā)展的重要方向[2]。
針對路面底鼓病害,國內多采用注漿(鎖腳)鋼管樁[3]、樹根樁進行局部控制[4],抑制病害的進一步發(fā)展;或采用仰拱拆換方案進行結構重建[5],但是對既有結構擾動較大[6]。本文針對南陽山隧道既有路面底鼓病害,通過檢測、監(jiān)測分析,查明病害主因,為最大限度降低交通影響,提出了微型鋼管樁與型鋼混凝土底板的仰拱加固整治措施,可靠、有效地解決隧道病害。
南陽山隧道位于G1816烏瑪高速甘肅省和政縣境內,隧道按照山嶺區(qū)高速公路分離式斷面設計,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為80 km·h-1,建筑限界凈寬10.25 m,凈高5 m。隧道上行線全長3 290 m,下行線全長3 328 m,于2010年建成通車。
南陽山隧道海拔約2 150~2 438 m,為侵蝕構造中低山地貌。地層巖性主要為出露第四系全新統(tǒng)和更新統(tǒng)地層,下伏上第三系棕紅色泥巖,近水平沉積,泥巖縱波速度為1 800~2 400 m·s-1,單軸飽和抗壓強度為2.18~4.81 MPa,軟化系數0.37~0.48,屬極軟巖,地質條件較差,除進出口為Ⅵ級圍巖外,其余段落均為V級圍巖。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及第三系碎屑巖類層間水,呈弱堿性,對鋼筋混凝土無腐蝕性。
隧道Ⅴ、Ⅵ級圍巖采用礦山法原理設計,一次拱圈襯砌、仰拱采用45~50 cm厚模筑C25型鋼混凝土,二次拱圈襯砌、仰拱采用35 cm厚模筑C25素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共同組成永久性承載結構,見圖1。兩次襯砌之間設復合式防水板、環(huán)向透水軟管,二次模筑外拱腳設縱向排水盲溝,通過橫向排水盲溝將水經中心水溝排出隧道。
圖1 隧道V級圍巖段襯砌結構設計
經過數年運營,南陽山隧道上、下行線部分段落路面出現底鼓、開裂,檢修道錯臺,結構存在隱患,影響行車安全。根據《公路隧道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JTG H12—2015),南陽山隧道上、下行線土建技術狀況等級評定為4類,需要對交通進行管制,盡快維修整治。
經現場詳查,隧道上、下行線共6處(560 m)路面出現底鼓(其中4處嚴重,2處中等),主要表現為:路面多條縱向裂縫,中線隆起拉裂,最大隆起高度達32 cm,電纜槽傾斜變形,見圖2、3。
圖2 隧道路面底鼓典型現場照1
圖3 隧道路面底鼓典型現場照2
(1)地質雷達隧底檢測。采用地質雷達對全線隧底進行了掃描,沿行車道、超車道各布設一條測線,檢測結果表明,南陽山隧道仰拱埋置深度普遍偏淺,平均比設計埋深淺23.5 cm。
(2)隧底取芯。本次南陽山隧道取芯共計14處,取芯位置均在路面病害處。芯樣觀測表明:病害區(qū)個別芯樣總厚度滿足設計要求,但是大部分芯樣未見仰拱結構層或仰拱結構層厚度不足,部分有仰拱芯樣埋置深度偏淺,與地質雷達揭示深度基本一致;大部分芯樣多呈短柱狀,破碎較嚴重,混凝土膠結質量較差,不密實,底部多為大塊石,普遍含有虛渣;隧底均為第三系泥巖,潮濕狀。
(3)凈空斷面。采用激光斷面儀對隧道病害段23個斷面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部分斷面已侵入隧道內輪廓,未侵入建筑限界,結構存在變形,但是滿足使用要求,應按照規(guī)范加強監(jiān)測。
在隧道6處路面底鼓位置各布設1個監(jiān)測點,為方便對比分析,在檢測結果揭示有隧底缺陷無病害段(參照點1)、無隧底缺陷無病害段(參照點2)也各布設1個相同的參照點。測點布設在行車道中線路面以下1.5 m處,測試傳感器采用光纖光柵單點式位移計(自帶溫補),最大量程300 mm,精度小于0.3%FS,見圖4。
圖4 隧底單點式位移計安裝
通過3個月(2018年3月~6月)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底鼓嚴重段SK50+500、SK51+360兩個斷面的病害繼續(xù)發(fā)展,累計變形量分別為20.5、14.9 mm;底鼓嚴重段XK50+145、XK50+050斷面的病害發(fā)展緩慢,累計變形量分別為6.3、5.6 mm;底鼓中等段SK49+655、SK50+540病害發(fā)展迅速,累計變形量達27.6、30.8 mm;參照點1處斷面病害發(fā)展緩慢,累計變形量僅4.6 mm;參照點2處斷面變形量存在波動,累計變形量為-1.19 mm;推測隧底變形呈階梯增長。
底鼓嚴重段由于前期(傳感器布設前)變形量大,已經釋放了該段時間內的大部分聚集應力,目前(傳感器布設期間)處于放緩變形階段;而底鼓中等段由于既有結構缺陷,隧底大部分的聚集應力正在釋放,路面變形量相對較大,推測累積一定變形量以后又會進入相對放緩的階段;部分監(jiān)測數據波動、異??赡芘c過往重車擾動有關,需要進一步監(jiān)測分析。監(jiān)測數據折線分析見圖5。
圖5 變形監(jiān)測折線分析
通過現場調查、專項檢測、變形監(jiān)測,分析南陽山隧道路面底鼓病害的主因為基底圍巖遇水劣化、隧底結構缺陷2個因素共同作用、影響。
南陽山隧道洞身段主要為第三系泥巖,局部段穿越砂巖、礫巖層。該段地表水容易下滲,若隧底排水不暢存在滯水,則基底泥巖遇水容易軟化、膨脹,成為路面底鼓的外力條件。
地質雷達檢測、取芯揭示隧道既有仰拱存在埋置偏淺、厚度不足、無明顯結構層等缺陷,既有仰拱結構與拱圈襯砌成環(huán)受力較差,局部位置容易應力集中,在上述膨脹外力的作用下,隧底結構最終拉裂、錯臺,表現為路面底鼓、開裂。
監(jiān)測數據表明:既有隧底結構存在缺陷的段落,路面底鼓病害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逐漸顯現為表觀病害;已經凸顯的表觀病害,將會呈階梯形階段發(fā)展的趨勢,收斂的可能性極小,故需要采取措施進行整治,確保隧道運營安全。
根據路面底鼓病害主因分析及預測,本著“對癥下藥、徹底根治”的原則,采用微型鋼管樁與型鋼混凝土底板加固隧底圍巖、既有仰拱的方案進行整治,見圖6。
圖6 微型鋼管樁與型鋼混凝土底板整治設計
(1)先拆除兩側電纜槽蓋板及電纜槽,采用臨時托架將電纜槽內通信、電纜線等掛于兩側邊墻,拆除該段消防管道。
(2)在兩側墻腳打設Φ108中空注漿鎖腳鋼管,鋼管長6 m,縱向間距75~100 cm,每側1根,角度以30°~45°為宜;注漿孔徑20 mm,漿液采用水泥砂漿,注漿壓力建議值為0.5~1.0 MPa,鋼管端頭設150 mm×150 mm×10 mm Q235錨墊板。
(3)分段跳槽破除路面板及部分填充層,根據實際開挖基底虛渣情況,下挖至中心水溝底標高,開挖成弧形,要求全面清除隧底虛渣,新建型鋼混凝土底板以下采用C20混凝土換填澆筑并找平。
(4)拱腳打設Φ108鎖腳鋼管,長6 m,每側1根;隧底打設Φ108×6注漿鋼管豎樁,縱橫向間距100、120 cm,注漿參數同兩側墻角,鋼管端口開口焊接縱向鋼帶,隧道中線不布設,防止注漿堵塞原排水系統(tǒng)。
(5)架設[32槽鋼縱梁與I22b型鋼橫向支撐,槽鋼與型鋼采用鋼板與高強螺栓連接,形成整體受力的鋼結構框架;拱腳鎖腳鋼管端頭采用鋼墊板鉆孔與槽鋼焊接牢靠;要求槽鋼密貼開挖斷面,提前鉆孔,縱梁在原隧道施工縫處斷開,確保隧道協(xié)調變形。
(6)布設橫撐縱向連接筋,環(huán)向間距50 cm,上敷設單層抗裂鋼筋網片,兩側通過植筋與既有襯砌可靠連接。
(7)現澆C30混凝土底板,頂部確保橫坡,恢復混凝土路面、電纜槽及排水邊溝等其他附屬設施。
(8)疏通全隧縱向排水,確保排水通暢;對于無法疏通的段落,應進行排水恢復。
(9)在砂、礫巖地質段上設防滲引排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滲;并對隧址區(qū)地表排水設施進行完善恢復。
(1)為保證施工安全及質量,維修隧道必須封閉施工。
(2)隧底加固前應該輔以必要的臨時支撐,確保隧道施工安全。臨時支撐可采用型鋼與鎖腳錨桿組合體系,型鋼采用I20b,縱向間距1 m,榀間設Φ22縱向連接筋,環(huán)向間距1 m,型鋼拱腳采用鋼墊板、螺栓坐落在可靠的基礎上;鎖腳錨桿采用Φ22螺紋鋼,長3 m,豎直角度30°~45°,每榀臨時支撐拱架左右拱腳各設2根,共4根。臨時支撐型鋼拱架可根據施工需要拆除安裝,重復使用。
(3)鎖腳錨管施工前先標識出鉆孔的位置,以孔角30°/45°進行鉆孔,鉆孔深度大于錨管錨固長度的95%,但超長值不大于10 cm。
(4)必須清理干凈現場鉆孔排渣與注漿的散流漿液,不得遺留在型鋼混凝土支撐板的下方及板體范圍,以免破壞混凝土的完整性,并影響基底受力傳遞。
(5)跳槽開挖每次不得大于1板(5 m左右),并根據二襯施工縫進行適當調整;底板施工縫與二襯施工縫一致。施工過程中加強監(jiān)控、量測、觀察,確保結構穩(wěn)定及施工安全。
G1816烏瑪高速南陽山隧道是一個由圍巖劣化、結構缺陷引起路面底鼓病害的典型案例。本文結合現場調查、專項檢測、變形監(jiān)測等方法,對病害原因進行了分析,對病害發(fā)展趨勢進行了判斷,最后提出了針對性的整治方案,為同類病害隧道維修整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