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秀
北京自從成為都城之后,歷經(jīng)元、明、清三代不斷營建,使北京逐漸變成商業(yè)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的消費城市。其間出現(xiàn)了不少馳名中外的老字號。這些老字號各有一番不平常的經(jīng)歷,各有一套獨到的經(jīng)營方法。它們產銷合一,勇創(chuàng)名牌,保證質量,服務周到,使它們的產品歷久不衰,至今仍為廣大消費者所喜愛。本文擇要介紹一下北京的藥店、文化店、鞋帽布店的由來。
久享盛譽的中藥店
在北京,同仁堂藥店幾乎家喻戶曉,它與杭州的胡慶余堂、廣州的陳李濟、漢口的葉開泰,并稱中國四大藥店。
同仁堂創(chuàng)辦于清初,為樂尊育所創(chuàng)。樂氏原姓岳,祖籍浙江紹興。明朝末年他孤身一人來到北京,以走街串巷,行醫(yī)賣藥為業(yè)。長期棲身于前門外大柵欄的一個客棧。客棧主人姓樂,山西人,身邊無子女,僅有老妻相伴,靠招待來往販賣藥材的客商為生。岳某每次到京,便在此處落腳,如此二十余年,與樂老夫妻相處甚好,頗受老夫妻的信任。清朝初年,樂老夫妻回籍省親,乃將店鋪委托岳某代為照料。樂老夫妻一去不返,杳無音信。岳某遂改姓樂氏,繼承了這個客棧,并取名“同仁堂”??滴跫河夏辏ü?669年),同仁堂由單純的客棧改為兼帶行醫(yī)賣藥。
乾隆十八年(1753年),同仁堂失火,被燒成一片灰燼。在此之前,樂尊育的孫子樂禮因病亡故。失火后,樂禮長子亦故去,只剩下張世基的女兒樂張氏和她的幼子。張世基原姓程,因過繼給清官御藥房領班張清一而改姓。張清一死后,張世基承襲了御藥房領班的職務,每年代收代購送往宮中的藥品。當時供奉的藥品用的是育寧堂藥店的名義。自從張世基將女兒嫁給樂尊育的孫子樂禮以后,張樂兩家的關系變得密切起來。同仁堂失火后,張世基為了維持同仁堂這塊招牌,也為了接濟自己的女兒(樂張氏)和外孫,在官府的支持下,招商承辦同仁堂,他出資兩萬兩銀子,重新修建了同仁堂。同仁堂由此易手。
道光十四年(1834年),同仁堂第二次失火,張家又奏請宮中預支藥銀四萬兩,重新修建同仁堂。這時,張姓尚存股金一股半,樂姓有一股。后來,其他的幾股逐漸折損,由樂家收買,出現(xiàn)了樂氏重掌同仁堂的趨勢。
同仁堂靠張家在御藥房的關系,漸漸地向宮中滲透,但宮中供藥的主要來源,還是育寧堂。咸豐皇帝奕詝繼位,凡帶“寧”字的均要避諱。育寧堂因犯圣諱,不準再由它供給宮內所需藥品。從此御藥房用藥改由同仁堂供給,同仁堂就此興旺起來。
北京早年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要吃丸散膏丹,請到同仁堂;要吃湯劑飲片,請到鶴年堂?!柄Q年堂總店設在今宣武門外菜市口,相傳創(chuàng)辦于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末年。據(jù)說,鶴年堂原來是嚴嵩花園內的一個廳堂的名字,堂懸漆匾,為嚴嵩親手所書。嚴嵩敗落后,這塊匾流于民間,后來成為藥店的名字,至今還懸掛在鶴年堂內。
從清代起,菜市口被封建統(tǒng)治者作為處決犯人的刑場。據(jù)說,鶴年堂因位于菜市口,所以曾經(jīng)擔負過一項非常奇特的職責,那就是負責設宴招待行刑的劊子手和監(jiān)斬的官員。每逢官家行刑殺人,鶴年堂都在頭一天得到這樣的通知:“明日有差事,進備酒菜,日后付款?!柄Q年堂接到通知后,不敢怠慢,馬上準備美酒佳肴。第二天,監(jiān)斬官劊子手們在未殺之前,先齊集鶴年堂大吃大喝。吃喝時把刑具、大刀陳列在柜臺上。酒足飯飽后,便大搖大擺地走上斷頭臺。開斬那天,街市兩旁商店閉門停業(yè)。地下、房上人頭攢動,觀者如堵。死者家屬多向劊子手饋以厚禮,請他們在人頭落地時,用一個大饅頭塞住脖腔,以防鮮血噴出。鶴年堂為此還曾被人誤認為賣過人血饅頭,或用人血饅頭制藥。這當然是好事者杜撰出來的。
鶴年堂在四百多年的歷史中,股東多次易人,其最后一位股東是劉一峰。劉是在1927年從王、于二位股東手中把鶴年堂購買過來的,經(jīng)過整頓,生意極為興旺。劉的父親劉輔庭曾任過同仁堂經(jīng)理,所以鶴年堂的丸散配方和炮制,與同仁堂大致相同。
清末民初,北京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三伏熱,您別慌,快買聞藥長春堂,抹進鼻內通肺腑,清暑祛火保安康。”所謂聞藥,就是長春堂藥店生產的避瘟散。避瘟散是一種消暑清熱的涼藥,為紅、白粉面,使用者只要用手捻一點,往鼻孔里一揉,閉口深吸氣,立刻覺得一股清涼氣息從鼻而入,沁人肺腑,頓感周身涼爽舒適。長春堂也便因出售這種聞藥而聞名于世。
清朝乾隆末年,有個名叫孫振蘭的游方郎中,從山東老家來到北京走街串巷,行醫(yī)賣藥。由于為人精明和氣,不久便在前門外長巷頭條開了一家小藥鋪。當時以賣聞藥為主,生意日漸興隆。小藥鋪傳到孫振蘭的孫子孫崇善手中經(jīng)營時,由于孫崇善研制出一種新的聞藥——避瘟散,而使長春堂名聲大振。
約在1914年前后,日本商品大量傾銷我國市場,其中就有祛暑的仁丹和清涼聞藥寶丹。對長春堂出售的聞藥沖擊很大。孫崇善暗想:“偌大的中國,難道就造不出類似仁丹、寶丹之類的藥嗎?”他日思夜想,潛心摸索,決心要創(chuàng)出一種新藥來與日貨爭奪市場。
孫崇善,號之明,因曾在房山縣顧冊娘娘廟受戒,做了火居道士,故經(jīng)常出入廟宇。一天,他猛然間發(fā)覺佛像前燒的香味兒很好聞,于是他便把香條研碎試聞,覺得香面又粗糙又干燥,很不理想。為此,他專門去請教在日本人開設的川田醫(yī)院里工作的華人藥劑師蔡希良先生,請他幫助研制。幾經(jīng)試驗,在香面中陸續(xù)加入多種藥物,終于試制成功了一種新的聞藥——避瘟散。
1925年五卅運動抵制日貸,避瘟散也起了作用。到1933年左右,避瘟散終于取代了日貨寶丹而獨霸市場。
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北京淪陷,日本人限制避瘟散向各省郵寄,長春堂聞藥銷售量驟減,由每年250萬盒,下降到64萬盒。日本人并未以此為滿足,又將經(jīng)理張子余綁票,強迫長春堂以200兩黃金贖身。事后不久,長春堂因不慎失火,而付之一炬。日本投降后,軍統(tǒng)特務馬漢三,又以莫須有罪名將張子余關押,張家花了300兩黃金才將張子余贖出。長春堂屢遭劫難,從此不振。
解放后,長春堂枯木逢春,重放異彩。
名揚京畿的鞋帽布店
解放前,北京的上層社會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頭頂馬聚源,腳睬內聯(lián)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恒(四大恒指舊北京的四個錢莊)?!?/p>
先說瑞蚨祥。瑞蚨祥是北京專營綢布皮毛的大商號。1870年前后,由山東章邱人孟鴻升在濟南創(chuàng)辦。當時,規(guī)模很小,名稱瑞蚨祥布店。約在1890年,盂雒川(孟鴻升之子)派人到北京,在前門外鮮魚口內租房設莊,批發(fā)大捻布。由于大捻布適合社會需求,兼之經(jīng)營得法,因此生意做得很順手。沒幾年,瑞蚨祥布店因買賣興隆而改名為瑞蚨祥綢布店。到了1895年,瑞蚨祥綢布店在北京大柵欄正式開設門市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燒殺搶掠,大柵欄變成一片廢墟。瑞蚨祥遭此浩劫,無力出資恢復,準備將門市部撤銷,后經(jīng)多方襄助,重新開業(yè)。開張后,除經(jīng)營綢緞布匹外,兼營進口商品,如呢絨、鐘表、化妝品等,成為一個綜合性商店,每日銷貸額高達數(shù)千兩現(xiàn)銀。這在北京的同行業(yè)中,是首屈一指的。
瑞蚨祥經(jīng)營范圍廣,生財有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它的銷售對象,成為北京財力雄厚的大商號。解放后,公私合營。至今仍顧客盈門。
再談內連升,道光成豐年間,河北省武清縣有個名叫趙廷的,自幼在一家制鞋作坊學徒,人本心靈手巧,又肯刻苦鉆研,很快就掌握了制鞋的全面技術。后來因不愿寄人籬下,遂萌發(fā)了自己開業(yè)的念頭。經(jīng)過走親訪友,暗中籌措,于1853年冬天在北京東江米巷(今臺基廠)正式創(chuàng)辦內聯(lián)升鞋店。為了內聯(lián)升這個字號,趙廷曾煞費苦心,到處求教。“內”指大內,即清朝的宮廷,用“內”字來標榜自己的鞋店與眾不同,說明它是供奉宮廷用鞋的鞋店。“聯(lián)升”則是取“連升三級”之意,是為了迎合當時官場中追逐功名利祿之輩幻想平步青云,連年升發(fā)的心理。故在民國以前,內聯(lián)升主要是為當時的皇親貴戚、京官外官制做靴鞋。清王朝垮臺后,靴鞋被淘汰,內連升改做禮服呢面和緞子面的千層底鞋,服務對象仍是前清遺老和新權貴、政客及富賈豪商等。這種千層底鞋價值現(xiàn)洋三元多,那時一袋面粉才賣一塊多,所以普通勞動人民是穿不起的。
內聯(lián)升為了打開銷路,一方面力求選料精美,做工精細;一方面挖空心思,專門收集王公貴族和知名的京官外官的鞋子尺寸、樣式及特殊喜好(如當時袁世凱等人的鞋碼,在鞋店記事簿上都有詳細記載),匯編成冊,名曰“履中備載”。內聯(lián)升由于對上層人物服務周到,所以逐漸揚名京外,大發(fā)其財。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東江米巷成了一片火海,內聯(lián)升在劫難逃,毀于一旦。趙廷又施展當年開業(yè)之法,很快又籌集到一筆資金,在奶子府重新開業(yè)。1912年2月,袁世凱發(fā)動北京兵變,內聯(lián)升被搶掠一空,從此一蹶不振。后來遷往前門外廊房頭條,慘淡經(jīng)營,直至解放。
舊北京帽店很多,馬聚源雖然出名,但趕不上黑猴兒帽店。據(jù)傳說,明末清初,北京西山腳下住著一個獵人。一次,他在深山狩獵,遇上一只類似猴的怪物,便將它射死帶回家中。后經(jīng)一位老人指點,才知道這個黑怪物名叫墨猱,其皮十分珍貴。于是,獵人將墨猱皮賣給了一個大官,得到一筆很可觀的錢。獵人用這筆錢開了一個帽店,買賣十分興旺,為了感謝小怪物帶來的好處,獵人用術頭做了一個墨猱擺在店前。過往行人不識墨猱,看其類猴,就稱之為黑猴兒,后來便成了帽店的字號。這不過是一個杜撰出來的故事罷了。其實黑猴帽店另有一番來歷。
明朝末年,從山西來了一個做帽子的手藝人,落腳在北京鮮魚口,開了一個小帽店,字號是楊小泉,買賣做得還過得去。這個手藝人沒有什么嗜好,只是養(yǎng)了一只黑猴常隨左右。由于他做活非常認真,從不偷工減料,帽子質量深受顧客好評,買賣越做越紅火。天長日久,楊小泉帽店的名聲漸漸傳開,來往顧客雖不知手藝人的名字,但只要一提那個“養(yǎng)黑猴兒的”,人們就自然知道是他。后來,猴子和手藝人相繼過世,后人為了保住帽店聲譽,就在店門口用木頭做了一個黑猴,用以招攬生意。果然事從人愿,帽店買賣很是興旺。
入清以后,社會生活日趨安定,商品經(jīng)濟也隨之迅速發(fā)展起來,人們對鞋帽的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清朝貴族及八旗官兵需要大量的皮帽、氈帽,楊小泉帽店生產的帽子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于是,有人仿效楊小泉帽店開辦了楊少泉帽店(亦在鮮魚口內)。楊少泉帽店為了招攬生意,取得信譽,也在店門口安放了一個木制黑猴,買賣因此興隆,甚至超過了楊小泉帽店。
楊少泉帽店的出現(xiàn),使不少人看到,經(jīng)營黑猴兒商品,有利可圖。于是,又有人辦起了田老泉帽店(也在鮮魚口內),亦在門前擺出一只木制黑猴。帽店的字號由小而少,由少而老,一個比一個“輩”大,規(guī)模也一個比一個大,大有后來者居上的趨勢。發(fā)展的結果是,田老泉帽店由于資本雄厚,經(jīng)營品種齊全,沒用多長時間,就迫使楊小泉帽店倒閉,楊少泉帽店也越來越不景氣。而黑猴兒商品卻越來越紅,為京內外顧客所喜愛。
解放后,鮮魚口內的幾家帽店都合并到震寰帽店。楊少泉帽店和田老泉帽店前的兩個木制黑猴,也移置震寰帽店門前。1957年,木制黑猴被說成是為資本家樹碑立傳,而被取締?!拔幕蟾锩遍_始后,黑猴兒商品又被當做“四舊”,遭到“橫掃”。1980年,震寰帽店的退休老工人,在房山縣琉璃河辦起琉璃制帽廠,繼續(xù)制作黑猴兒牌帽子,年產各種剪絨皮帽萬頂以上,由前門大街各家帽店經(jīng)銷。
聞名遐邇的文化店
北京既是一個消費城市,又是一個著名的文化城,歷代文人墨客云集在這里,因此北京的文化用品商店也隨之興旺起來,其中以榮寶齋、寶文堂、老二酉堂較為著名。
榮寶齋的前身是松竹齋,創(chuàng)建于1672年。創(chuàng)辦松竹齋的是一個姓張的浙江人,他因在京為官,有一些積蓄,于是就拿出一部分錢來開了這個專門經(jīng)營文房四寶的商店。
松竹齋除經(jīng)營文房四寶外,還做一種名曰“掛筆單”的生意。所謂筆單,就是書畫篆刻家們經(jīng)過名家推薦訂出其作品出售的價格標準。松竹齋代客訂購這些作品,可以從中得到提成。同時,掛筆單的書畫篆刻家們又都在松竹齋購買紙墨筆硯等文化用品。僅這兩項就可以使松竹齋獲得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但是,松竹齋的主要收入還是靠經(jīng)銷信紙、信封、稿紙、仿紙、扇面等大眾化的文化用品。經(jīng)過多年經(jīng)營。松竹齋不但蜚聲士林官場,而且連喜歡附庸風雅的普通人,也都以光顧松竹齋為榮。
松竹齋的店主畢竟是官宦人家,不諳經(jīng)商為賈之道,尤其是張家的后代,好交游,廣結友,揮金如土,耗費了不少資財,再加上鴉片戰(zhàn)爭以后,社會經(jīng)濟越來越不景氣,當年門庭若市的松竹齋逐漸出現(xiàn)了難以維持的局面。店東為了把這個聲譽卓著的老店維持下去,于1894年,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將店名改為榮寶齋。
民國以后,榮寶齋為了擴大經(jīng)營,除大力充實北京總店以外,先后在上海、天津、漢口、南京等大城市開設分號,并精選熟悉業(yè)務的人員擔任經(jīng)理,廣泛發(fā)掘,收藏珍品,與許多書面畫界名家來往甚密,為他們廣開方便之門,獲得很高的聲譽。
榮寶齋的業(yè)務搞得最有起色且揚名于海內外還是1933年以后的事。那時,榮寶齋繼承中國傳統(tǒng)印刷術,經(jīng)營木版“彩印詩箋”信箋(供文人雅士書寫函扎、填詞作賦使用),被魯迅、鄭振鐸兩位先生贊為諸箋肆中之“白眉”。魯、鄭二先生甚愛刻印精美的箋紙,經(jīng)過不斷收集,編成《北平箋譜》,竟無人愿意為之出版,最后還是榮寶齋慨然承諾。
抗日戰(zhàn)爭開始,日寇侵入北平,榮寶齋的業(yè)務再度衰落,幾處分店也急轉直下。到全國解放前夕,北京總店負債累累,瀕于倒閉。
解放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榮寶齋起死回生,日放春暉,為海內外顧客所矚目。
提起北京的老二酉堂,今天的青年人恐怕知道的不多。
老二酉堂創(chuàng)建于明朝末年,中間幾經(jīng)易手,到清代光緒年間,被一個名叫陳蔭棠的人接辦。陳某最初只是印售木版唱本(京劇唱詞選段)。這些唱本雖不能登大雅之堂,但頗受粗通文字的廣大市民、店員、職工和農民的喜愛,又因印制唱本成本低,發(fā)行量大,獲利快,所以老二酉堂很快就賺了一筆錢。
后來,陳蔭堂結識了清宮內的一名太監(jiān),靠這個太監(jiān)幫助,承攬了給清宮裝訂玉牒的業(yè)務。玉牒是皇室的家譜。裝訂玉牒用的紙是專門為皇室生產的榜紙。這種紙比最好的宣紙還要好,每張約合四塊銀元。老二酉堂借著裝訂玉牒的機會,藏匿了大量的榜紙。清廷退位后,就用來刊印古籍,同時出售給書畫家寫字作畫,因而發(fā)了一筆大財。
民國期間,陳蔭棠還將經(jīng)由那個太監(jiān)之手弄到的清廷殿版《四書》、《詩經(jīng)》等書翻印出書。殿版《四書》、《詩經(jīng)》原是清廷御制的非賣品,多發(fā)給八旗子弟上學使用,也分送給滿漢大臣,一般人是得不到的。老二酉堂因此走紅。陳蔭棠看到印制古籍有利可圖,便大量印制古籍,同時非常重視出書質量,很快就成為北京紅極一時的古籍書店。
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日本侵略者聽說老二酉堂存有榜紙,便登門敲詐,使老二酉堂蒙受巨大損失。解放后二酉堂并入新華書店。
寶文堂對于今天的青年人并不陌生,至今還經(jīng)??梢砸姷匠鍪蹖毼奶糜≈频耐ㄋ鬃x物。
寶文堂開創(chuàng)于道光年間,以經(jīng)營帳本為主。至同治初年,因業(yè)務不振,虧損太多,瀕于破產。1866年,劉永福(即中法戰(zhàn)爭中著名的黑旗軍首領)出資,委托他在京城的同族兄弟劉永和把寶文堂接收過來,改為以經(jīng)營圖書為主的書鋪。后來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能夠印刷、出版、發(fā)行的書店,以出版古典通俗文藝讀物為主,服務對象主要是廣大農村讀者。
1929年以后,寶文堂出版的木版書因受上海出版的鉛印、石印書競爭的影響,在農村也不太受歡迎了。在競爭面前,寶文堂銳意改革,借款購置鉛印設備,發(fā)展出版發(fā)行業(yè)務,使寶文堂在強手如林的情況下立于不敗之地。
九一八事變以后,寶文堂編輯、出版了大量抗日文藝叢書,聯(lián)合各地說唱藝人,隨說,隨唱,隨賣。這種方式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說唱讀物由于出版周期短,供貸及時,銷售地區(qū)廣,發(fā)行量很大。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北平陷落,日本憲兵隊曾到寶文堂翻箱倒柜,檢查抗日書籍。因寶文堂早有準備,將《大戰(zhàn)喜峰口》、《馬占山抗日救國》等宣傳抗日的書籍轉移收藏,使日寇一無所獲。
新中國成立之后,寶文堂公私合營。1954年,經(jīng)中央批準,寶文堂與中央一級的通俗讀物出版社合營。1958年,通俗讀物出版社撤銷,寶文堂成為中國戲劇出版社的一個附屬出版機構?!拔母铩焙螅?jīng)國家出版局批準,又恢復了寶文堂的名義,繼續(xù)出版通俗文藝讀物。
解放前,北京的老字號多如牛毛,遍布街巷。經(jīng)營得法,聞名于世的亦不在少數(shù)。本文雖然僅從三個方面,介紹了九個老字號,但由于它們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抑或能使讀者從中多少了解一點有關北京老字號的情況。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與編輯部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