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不僅承載著國家記憶,也是民族文脈延續(xù)的載體。面對這些回歸祖國的國寶珍品,我們需要做的不只是感嘆和敬畏,更需要一份守護之心,保衛(wèi)我們的文明與精神不再失落。
2019年9月1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潮涌動,“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此拉開帷幕。
此次展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聯(lián)合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30家國內文博機構,精心遴選25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歸案例,調集600余件文物參展,涵蓋瓷器、玉器、陶器、青銅器、書畫、錢幣、古籍、文獻等十幾個門類,可謂國寶云集、精彩紛呈。
這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回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xiàn)。這些文物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珍貴遺產,還承載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文脈永續(xù)的見證。
風雨滄桑話回歸
風雨滄桑,七十年文物追討與回歸,亦是一段民族復興的艱辛歷程。
清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末期。英法聯(lián)軍攻陷北京,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并把有“萬園之園”之稱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付之一炬,園內文物被洗劫一空。此后國力衰微,江山蕭瑟,中華民族備受內憂外患困擾,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海外。這些文物如同流離失所的孩子,飄零異鄉(xiāng),成為國人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迅速出臺了若干關于防止文物流失的暫行管理辦法,著手加強文物保護,大力扭轉文物流失的局面。國家領導人統(tǒng)籌指揮,海外華人傾囊相助、慷慨捐獻,積極搶救了大批珍貴文物,《中秋帖》《伯遠帖》《瀟湘圖》《五牛圖》等一系列國寶級文物成功回到祖國懷抱。一些外國政府還主動向新中國返還文物:蘇聯(lián)從1951年至1954年先后三次向中國返還《永樂大典》共64冊;民主德國在1955年向中國返還《永樂大典》3冊和義和團旗幟10面。這兩批文物,開啟了中國流失文物回歸歷程的嶄新篇章。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和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合作的日益密切,我國依靠國內立法基礎和國際公約,深入廣泛地開展國際合作,整個國際返還網絡逐漸形成。一大批珍貴文物,以海外華人、國際友好人士捐贈的形式回歸祖國。例如美國企業(yè)家莫里斯·格林伯格將以重金購得頤和園寶云閣銅窗,無償贈還中國;菲律賓華人莊萬里將珍藏的232件書畫作品慨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將自己收藏的一塊王處直墓甬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無償捐還中國,還有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蟬冠菩薩像等。
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國際公約框架下,我國與20多個國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簽署雙邊協(xié)議,建立合作機制,國家政府間追索返還實踐逐步深入。2014年由中國主導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敦煌宣言》,呼吁歷史流失文物應回歸原屬國,為完善文物返還國際秩序提供了可行方案。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已成功追回流失文物15萬余件,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性進展,進入了全方位發(fā)展、多層次提高的新階段。
革故鼎新圓歸夢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個單元,以文物回歸典型案例為呈現(xiàn)重點,通過回歸文物真品和文獻影像等輔助展品的展示呼應,全景描繪流失文物70年回家之路的壯麗圖卷,展現(xiàn)中國政府追討文物的艱辛歷程和重大成果,折射出中華民族從屈辱危亡走向自強復興的歷史進程。
在展廳入口右側最醒目的位置,6件圓明園獸首并排陳列,揭開展覽的序章“圓明夢歸”。這6件圓明園獸首也是本次展覽備受關注的文物熱點之一。
此次展出的6件圓明園獸首分別為鼠、牛、虎、兔、猴、豬。十二獸首銅像是圓明園中海晏堂前噴水池的噴水設施的主體部件,由清代宮廷畫師郎世寧設計,清宮廷工匠制造,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藝術特征。近距離觀察獸首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不僅造型準確,而且刻畫細膩,纖毫畢現(xiàn),非常傳神,從材質到細節(jié)均展現(xiàn)了非常高的工藝水平。展覽利用背景墻對圓明園歷史場景進行了簡單的復原,讓獸首融入當年的歷史環(huán)境中,6件獸首仿佛恢復了昔日神采,訴說著回歸的欣喜與漂泊的艱辛。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那場劫難,十二獸首銅像亦未能幸免,被英法聯(lián)軍搶走,自此遠離祖國,下落不明。直到1980年,猴首和豬首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才重現(xiàn)世間。此后,十二獸首銅像中的馬、牛、虎先后出現(xiàn)在國外拍賣會上。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在一些愛國人士和收藏機構的努力搶救下,牛、猴、虎、豬、馬五首先后回歸祖國。2013年4月26日法國PPR集團董事長弗朗索瓦-亨利·皮諾將鼠首、兔首捐贈給中國。
馬首是第一件在國外被拍賣的獸首。20世界80年代末,在美國紐約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馬首被我國臺灣企業(yè)家王定乾購得,后來他將銅像轉售給蔡辰洋,至2007年在香港重新拍賣。國家文物局獲悉后,第一時間與拍賣公司聯(lián)系,提出中止拍賣,促成文物回歸的設想。2007年9月,企業(yè)家何鴻燊以高價拍下馬首,并表達了捐獻給國家的意愿。2019年1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何鴻燊將圓明園馬首銅像正式捐贈給國家。國家文物局將馬首劃撥北京市圓明園管理處收藏,展覽結束后,漂泊159年的馬首將重回圓明園的懷抱。
如今,除龍首在我國臺灣外,十二獸首已有7件正式回歸,尚有4件不知所蹤。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承載著歷史記憶,是中國過去百年恥辱的見證,其回歸的意義已然超過了獸首本身的價值。
獸首回歸,舊夢終圓。我們依舊在尋找,相信隨著國家的日益強盛,十二獸首終有一天會重聚圓明園,再現(xiàn)昔日風華。
協(xié)和萬邦重器歸
本次展覽展出了不少著名青銅重器,如圓明園青銅虎鎣、皿方罍(léi)、秦公金飾片、曾伯克父青銅器等,它們都是文物回歸的重大成果。其中皿方罍又稱皿天全方罍,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器型高大,富麗堂皇,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稱為“方罍之王”。
皿方罍制作于商代晚期,罍蓋呈廡殿頂形,通體集立雕、浮雕、線雕于一身,四角與四面中間飾有八條粗大扉棱,以云雷紋襯地,肩、腹分別以大獸面紋為主紋,空隙處填夔龍紋,在主紋和扉棱上再飾云紋,前后兩面正中,上下排列兩立體獸首,左右兩面肩部各有一獸首銜環(huán)。罍身作長方口,直頸,高圈足。罍器蓋刻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銘文,器身刻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銘文。據專家分析,銘文中的“皿”應是器主族氏名,為商周時期的一個很有影響的大族。皿方罍造型本自商代帝王的宗廟,紋飾結構具有商周宗教活動中常見的犧牲、神格化紋飾等較完整的表達特征,專家推測應是一件祭祀時裝酒的器物。
2018年1月14日,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國家寶藏》演繹了國寶皿方罍歷經一個世紀的漫漫歸鄉(xiāng)路。扮演器身的黃渤一句“我就想回個家,怎么就這么難”,令觀眾淚目……
1922年,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連降暴雨,皿方罍被沖刷出地表,為當地一農民所發(fā)現(xiàn)。當時這個農民并不知道這件寶物的價值,只當是普通生活器具放在家里。后來,一名古董商聽到消息,以高價收購。農民見此物值錢,怕賣低了價錢,便讓兒子拿著器蓋去問附近一學校校長。校長一見器型精美,知是寶物,當下愿意出高出古董商一倍的價格購買。農民兒子急忙抱著器蓋大呼著往回跑,古董商見勢不妙急忙丟下幾百大洋,不顧器蓋,抱器身而去。自此罍蓋與罍身分離,罍蓋幾經輾轉,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館,罍身則長期流失海外。
20世紀90年代,罍身在日本被發(fā)現(xiàn),中日雙方幾經協(xié)商,欲促成蓋身合璧,因故未果。2001年3月,罍身驚現(xiàn)美國紐約佳士得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以924.6萬美元高價成交,創(chuàng)下了當時亞洲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最高拍賣記錄,一時間全球轟動,引發(fā)青銅器收藏熱潮。2014年,罍身再次亮相拍賣會,湖南省博物館牽頭與拍賣公司協(xié)商洽購事宜,得到了國內收藏界一些收藏家的大力支持。經過多方努力,漂泊近一個世紀的罍身最終在2014年6月28日回歸中國,與罍蓋合體,由湖南省博物館保存,為文物回歸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皿方罍被以獨立展柜放置在展廳的核心位置,在幽冷光線的照射下,煥發(fā)出獨特的藝術神韻,一種久遠的歷史氣息和不可撼動的威嚴與霸氣撲面而來。皿方罍只是千千萬萬回歸文物中的一個案例,這些國寶,不只價值連城,更是我們民族代代相傳的根源。
70年來,為了讓流失在世界各地的國寶回家,無數中國人在默默努力著,守護著。讓國寶回家,只有回到自己的家里,這些國寶代表的中華文化才會得以傳承,國寶才能“活”起來。
中國人正頑強地從全世界的拍賣行追回中國文化遺產,多措并舉、協(xié)和萬邦,這是國家軟實力的增強,更是民族文化的自信的提升。
郭家瑞,就職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