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飛鵬 趙一諾 國際關系學院
在互聯(lián)網(wǎng)還未誕生或興起時,處在不同國家的人們對其他國家及其文化了解甚少,文化之間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造成了許多的問題。而電影《刮痧》正是將故事的背景放在這一時代,以“刮痧”為引,講述了許大同一家從分離到團聚的故事。
在中國人的意識中,交朋友講“朋友,以義合者”“士為知己者死”,即使自己吃虧也不能讓對方失了面子,否則會影響人際關系。而西方人更傾向于以客觀事實為鑒,直抒胸臆,認為這種做法并不會影響友情。
在影片中,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和他老板的兒子保羅無意間發(fā)生了沖突。許大同讓丹尼斯給保羅道歉,丹尼斯沒有同意,許大同二話沒說就給自己的兒子丹尼斯一個巴掌,這個讓他的美國老板很吃驚,表示不解,他認為“孩子打架一會就好”,因為在美國父母們常能寬容孩子們的頑皮、淘氣,不太注意小節(jié)。在法庭上,當法官提問許大同的上司,問他是否看到許大同動手打了自己的孩子。上司認為自己誠實說出事實不會有錯,陳述了許大同打過孩子這一事實,可是卻被許大同認為是背叛,“我打孩子是對你的尊重,給你面子”,而上司則認為“什么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直接導致了關系的破裂和后來的辭職。
中國人的倫理觀,是在長期的農(nóng)業(yè)社會中建立起來,是適應了當時社會的。倫理觀直接體現(xiàn)在家庭中,父親擁有權(quán)威,妻子、兒女遵從于他;晚輩孝敬長輩,長輩關愛晚輩。這點完全不同于美國互為平等的家庭地位和強烈的個體意識,即孩子與父母間是獨立平等的,父母有義務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個性。單從這一點出發(fā),電影中的許多地方便可以得到解釋。
孫子出事,夫妻二人擔下所有的壓力,對爺爺進行隱瞞,因為他們是晚輩;為了給父親辦美國綠卡,許大同甚至在法庭上承認刮痧是自己所為,因為他是兒子;許大同被他人指責誤會,辭掉工作,簡寧默默守護他,替他打掃住處,因為她是妻子;當爺爺知道所有事情,他費力的用中文和畫畫的方式,告訴許大同上司事情的真相,因為他是父親。上司對這一切表示不理解時,簡寧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因為他是中國人?!痹S大同的言行和態(tài)度帶有典型的中國情感型文化的特征,在西方法治社會,理智超越情感,許大同的行為不僅不會被理解,更可能會被起訴“干擾司法公正”,所以他在前期的官司中處處受挫。
美國人理性而嚴謹,按照規(guī)則生活,理大于情,這些構(gòu)成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相較于美國人更加感性,依賴經(jīng)驗,注重感受,習慣于依靠關系解決問題,更加相信自己的朋友,這是典型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對于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要想融入美國社會,試圖去理解并內(nèi)化這種思維方式是至關重要的。
法庭上面對許大同“七經(jīng)八脈”“就像小溪流向江河”“丹田”這類中醫(yī)理論的解釋,這些美國人一致表示不理解。在第一次法庭傳訊時,許大同拜托的是自己的一位律師朋友,然而他的領域卻與官司毫不相干。盡管他強調(diào)過更專業(yè)的人士可能更利于官司,可是許大同仍然要求他的幫助,而事實確實是約翰是解決經(jīng)濟糾紛的律師,完全不適合辯護虐童案件。在這位律師朋友看到丹尼斯背后的烏青,選擇無條件相信自己所見,而不愿聽許大同的辯解。他認為許大同有所隱瞞,責備他沒有說出所有的事情。美國人講求事實依據(jù),在原則上很少顧及人情,許大同的這種做法落在他們的眼中自然難以理解。
“刮痧這個事,在中國幾千年了,這怎么到這就說不清了”??v觀整部電影,對于“刮痧”這一中國傳統(tǒng)療法的不同認識是造成許大同一家從分離到回歸的直接原因。同時,我們也能看到電影中的不同文化實體的人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上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在這一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雙方都在互相影響。在聽了許大同父親的闡述后上司約翰親身去體驗“刮痧”并為許大同辯白作證,在圣誕夜帶著家人向丹尼斯母子表達關懷;兒童福利機構(gòu)的負責人對于己方律師在法庭上對《西游記》的故意扭曲和對法官的撒謊表示譴責。同樣,許大同與簡寧也并非全憑一時沖動行事而缺乏理性。我們能看到二人為了贏得官司,深夜在家中一遍又一遍排練證詞;也能看到二人為了孩子,依照律師的建議分居。
最后許大同的老板約翰去決定親自體驗刮痧的效果。他的這次親身體驗讓他充分了解了“刮痧”的醫(yī)學原理,意識到刮痧確實是一種很好的治療方法而非是一種虐待方式,意識到只是因不了解中國文化引起的誤解,并極力為其正名,最終找到法官為許大同辯白作證,這場由文化差異引發(fā)的沖突才算是解決了。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了不同文化實體的人們在文化上的沖突,進而體現(xiàn)為行為上的不同。影片結(jié)尾,誤解的消除成就了故事的圓滿結(jié)局,正如導演鄭曉龍所說,“不同的文化之間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懷,回避矛盾,放棄自己,互相對立都不是文明的出路”,正說明了在跨文化交際中,只有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及策略、主動提高跨文化意識,才能夠促使文化從碰撞、沖突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