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孟子的生命觀

2020-01-17 03:26:55慕嬌嬌常開霞
湖北社會科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孟子儒家孔子

慕嬌嬌,常開霞

(1.中北大學 信息商務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2.中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晉中 030051)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孟子·告子上),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死亡,太史公說人固有一死,德國哲學家云格爾提出,只有死亡是確定的。[1](p5)作為哲學的終極問題,如果洞悉了生命,看透了死亡,哲學上很多爭論都會迎刃而解。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正所謂“求觀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四書章句集注)。孟子的思想透徹著對他人的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自己生命的敢于犧牲,這就是守死善道的超越性,更體現(xiàn)出舍生取義的崇高價值。這奠定了后世的儒家生命觀:人之生固然可貴,但是比生命更可貴的是道,即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鬃拥娜?、孟子的義和儒家的道都有高于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不是碌碌無為,也不是行尸走肉,而是為了維護基本的價值而死而后已。將自己的全部生命獻身于永恒之道,盡管孟子這種只關注永恒真理的思想讓他在諸侯爭霸中無用武之地,但是孟子的生命觀一定程度上也實現(xiàn)了哲學的突破,[2](p12-13)讓人對宇宙和生命的本質(zhì)認識進一步提高,將人類文化建立在理性和道德之上。概括之,孔子將生死之問和日常倫理聯(lián)系在一起,平實中無處不滲透著智慧,體現(xiàn)著深刻的人道思想。孟子繼承了孔子“超越自己和階層、關懷天下”的道德良知,在孔子士志于道理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以身殉道的踐行原則。孟子的一個重大哲學貢獻就是將孔子的士志于道思想上升到舍生取義的高度,建立了影響東亞歷史幾千年的道德價值。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儒家思想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倫理,盡管國外很多對中華傳統(tǒng)缺乏了解學者認為儒家思想的倫理學多于哲學,但是如果他們能夠深入研究儒家的生命觀,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儒家哲學之深奧和超越程度之高。孟子生命觀的價值并不在于將穿褲子還是餓肚子的問題用魚和熊掌的無與倫比的絕佳文采和對答如流的超高辯才表達出來,更在于他給后世提供了一個在歷史抉擇面前的選項原則。每當國家危亡,百姓涂炭,山河破碎,那些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士人就會挺身而出,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孟子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觀念。一方面,在孟子的生死觀貫穿著儒家士志于道的主線,包含著義利關系、道德抉擇、圣人君子、修齊治平等踐行內(nèi)容,對于當今社會具有指導價值,在哲學上具有啟蒙性。另一方面孟子的生命觀融通知識、道德和修養(yǎng),對人類的生命困惑有著極大的啟示意義,研究孟子的生命觀對緩解生存壓力也有著現(xiàn)實意義。

一、孟子生命觀的生死之道

(一)追求道德生命的不朽。

孟子以天下為己任,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直面生死,開創(chuàng)了道尊于勢的哲學思想,并且始終在捍衛(wèi)這一思想。在孟子的生命觀中,生命非常可貴,但是道德生命更加可貴。孟子生命觀的出發(fā)點便是追求道德生命的不朽。孟子的無我精神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因此他說,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士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也能保持清貧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這是對全世界知識分子的道德良心要求,也是他們內(nèi)在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體現(xiàn),之所以具有這種特質(zhì),是因為士人長期以來接受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教育,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價值系統(tǒng)和信仰,并且依靠自身較高的修養(yǎng)來應對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在道德境界的士,死只是職責的結(jié)束,生命的價值不在于肉身的存在或者消亡,而在于事業(yè)未竟還是大業(yè)已成。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jīng)·第七章),正是因為以圣人為標桿,努力構(gòu)建這種無我的精神,才能夠?qū)崿F(xiàn)生命的不朽。道家雙元哲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化,被國內(nèi)外學者認為是最深奧的哲學之一,但是道家的生命觀更多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世情懷,比如后世道者的壺天創(chuàng)世傳說。而相比之下,儒家的生命觀更體現(xiàn)出對悲天憫人和現(xiàn)實的關注,重于實,而輕于虛。同時,和道家的自然生命觀不同,儒家是道德生命觀,孟子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抉擇中,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舍生取義。道德生命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孟子的浩然之氣正是來自對道德生命的追求,才能夠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

人與動物的不同在于人活著不是只為了吃飯,如果“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論語·陽貨),那么人和禽獸無益,人的生命就失去了其意義。在孔子看來,人活著要實現(xiàn)生命的意義,這就是道,只有道的永恒,才能實現(xiàn)生命的不朽。而孟子對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內(nèi)實現(xiàn)道做出了具體的闡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孟子對于義利之辯有著極為精彩的回答,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要以道為最高追求,而不是以利為最高追求。如果人人都以利為最終目標,那么人就會變成利益的機器和程序?!吧舷陆徽骼鴩R印Hf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梁惠王章句上)”但是可惜的是歷史上滅亡的王朝沒有吸取教訓,直到今天很多國家也沒有深刻理解此國之大忌,如果舉國爭利,在教育、醫(yī)療等領域都爭相逐利,那么其危險是不可而喻的。在孟子道德生命中,有很多價值重于生命。

(二)面對死亡的選擇。

在對死亡的態(tài)度上,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且增加了九死不悔的殉道思想。佛教傳入之前,國人并沒有靈魂不滅的認識。所謂魂是天之氣,魄是地之氣,人死之后靈魂化為氣會回歸天地。和西方的不朽觀念不同,中國百姓諱談死亡,甚至刻意回避“死”這一詞語??鬃游粗芍赖挠^念并非如一些西方學者所說是逃避回答死后世界的問題,而是毫無掩飾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因為直到今天,人類都沒有回答這個問題。沒有人說得清楚死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也沒有一個曾經(jīng)死去的人回來告訴我們答案,所以孔子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毫無保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正因為生必有死,孔子才要在有生之年去探索道的意義,才提出朝聞道夕可死。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死亡觀,他也認識到正因為人之必死,所以乞求于鬼神和道術(shù)指望不死是沒有意義的,生死有命是一個客觀事實。人唯有在有生之年發(fā)憤圖強,而別無他法。在何種情況下才能不懼死,孟子給出了比孔子更為清晰的答案。孟子將人自身的道德擴展到家國天下,以內(nèi)心之道德對抗天下之武力,不可謂不強大,實現(xiàn)了主觀道德和客觀世界的哲學統(tǒng)一。對于孔子只說以身殉道,而孟子作了更為清晰的闡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在死后的世界上,儒家死后的世界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死者的尊重,死者為大,儒家祭祖,是為了對表達死者的懷念,而不是神靈的庇佑。二是死后的世界無關鬼神,而是對死者生前名節(jié)的崇敬。孔子從不提倡厚葬,但將全部的感情凝結(jié)在祭祀活動之中。為了強調(diào)死者的尊重,后世用多個雅言替代了死亡這一詞語,比如“故”“崩”“轟”“卒”“逝”“歿”“殞”“殤”“羽化”“犧牲”等。岳飛、文天祥、于謙、史可法之所以永存于世,是因為他們立德、立言、立功,以德行感動世人,以經(jīng)典流傳于世,以不世之功永遠銘記。孟子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是何種形態(tài),但是孟子強調(diào)了對死者的尊重,事之以禮,正如死者活著時一樣,故而孟子厚葬其母,是因為不忍心蛆蟲腐其遺體。

惟送死以當大事(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的生命觀中,死亡比生命更為震撼,因為人可以活很久,但是只能死一次,并且永遠不會回來。胡適等諸多學者都普遍認為,孔子最早的職業(yè)是祭祀者,也就是一個祭祀禮儀師,他必然對生死有眾多感悟。之所以說孔子對生命最為尊重,是因為表現(xiàn)出對死者的尊重:“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這和遠古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在那時,“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鬃右远Y給死者以最大的尊重,這奠定了我國死者為大的傳統(tǒng)。禮事生死,荀子對此提出更明確的解釋,“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荀子·禮論),人的一生要做到生有其命,死有其禮,這樣才算完整,所以自古以來,才會有不得好死的說法,這個死說的不是死的過程,而是更多指死后的世界。和莊子的以天地為棺槨的思想相比,顯然儒家思想對死者更為尊重,避免白骨露于野。孟子強調(diào)對死者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子將送終看作比贍養(yǎng)老人更重大的事,足以見得對死者的尊重。這不僅是出于禮法的要求和對孔子思想的繼承,更是對死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和對死亡的正視。因為人只要活著,就能夠有很多機會,但是人要是死了,就永遠不會回來,而且必須任由活人擺布,因此必須將對他們的記憶和保護用最高之禮。

在死亡的超越上,除了立德、立言和立功的三不朽,孟子還發(fā)展了殉道思想,

超越死亡,人類超越死亡的方式是生殖,孟子超越死亡的方式是舍生取義,這是立德、立言和立功的極致表現(xiàn)。三不朽是儒家實現(xiàn)永生的一種方式,勇敢面對小我的死亡,而實現(xiàn)種群和價值的永續(xù),只要以實現(xiàn)道為宗旨,就不會終生被死亡的恐懼所困擾,能夠從容對之。

二、孟子的天人之道

(一)孟子生命觀的天道思想。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儒家貫徹生死命定的思想,孟子認為不做而成、不求而致即為天命。所以真正的儒家學者都不追求長生不死。孟子尊天命,信奉盡心知命,繼承了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的思想?!度龂萘x》中諸葛亮祈壽的經(jīng)典故事顯然是受到道家思想影響的杜撰,真實的歷史是孔子生病,子路祈禱于鬼神,孔子認為無益處于治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孔子并沒有崇尚后來道家的祈壽思想,對生死淡然。孟子對宗教的看法繼承了孔子的唯物性,他甚至提出“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換言之,他認為集高度知識、道德和修養(yǎng)于一身不可知的圣人可以被稱作是神。

孟子天道思想的另一個貢獻在于他畏天命,知天知命,將士道與天命合二為一。在如何踐行天道上,孔子認為,只要生的時候做好“仁”,死的時候就無悔,此乃最大功業(yè)。而孟子將天命和性善結(jié)合在一起,提出了有道伐無道的思想。孟子對天道和天命的看法遵循客觀規(guī)律,秉承事在人為的原則,凡事必須要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孟子·盡心下)道德是一個踐行的過程,這不只是說說而已,大丈夫不能被金錢所收買,所以,孟子拒絕齊宣王的百金饋贈,孟子給予的解釋是“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孟子·滕文公下)。人生在世,不能夠為金錢所誘惑,這是孟子的道德原則,同樣非義字才不取,即使簞食瓢飲也要在道義的基礎收取,如果符合道義即使是堯舜的天下也可以接受。孟子安死而不患死,甚至對于死亡坦然面對,孟子稱盡其道而死者為正命,對于不正之道所得,孟子也鄉(xiāng)為生死所不受。將仁人志士自己不懼死的精神發(fā)展為孟子生命觀的核心,同時包含著對天下蒼生生命的愛惜。建立了“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的生命觀。提出了人要想安身立命,就要修身以自省,以知天命(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不論生命長短,都要修身以待,養(yǎng)護本性,發(fā)四端之情,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所謂“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保献印けM心上)

(二)孟子生命觀的人道思想。

1.孟子貴生惡死,立足當下。

儒家的道之不朽對當下的生命的關注,追求現(xiàn)世個體生命的圓滿與幸福,而不把希望寄托于來生。天道遠離人間,人道永存世上,在先秦生命主體意識逐漸覺醒的背景下,對生命的關懷日益凸顯。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身之本又在道德。人道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人道思想強調(diào)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里體現(xiàn)出了深刻的人文關懷思想,在先秦時代,諸侯伐戮,百姓骨露于野,縱橫之士為了成就諸侯的霸業(yè)和自己的富貴只是想到如何殺伐稱霸,比如李斯一生的夢想就是做倉鼠,而不是做廁鼠。但是孟子對于這種“何以利我國”的思想就表現(xiàn)出了反對,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認為人民是本,關注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命質(zhì)量,將人民的幸福作為根本,而將王侯霸業(yè)視為有害之物。要實現(xiàn)大道,就要重視對個體生命的維護。孟子認為要當生命立足當下的意義就要讓天下蒼生安居樂業(yè),老有所養(yǎng),能夠養(yǎng)生送死,而非此生受苦等到來世。從某意義上說“三年之喪”“慎終追遠”不僅是出于對死者的尊重,更是對活人生活的狀態(tài)的關注,為了讓人民活得更好,是“民之厚德”(論語·學而)。

自古以來,多少士人為了為民請命而寧可放棄自己的生命,都是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影響。孟子為天下蒼生奔走呼號,敢于對權(quán)勢凜然視之,而不是為王侯將相出謀獻策,這注定了他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沒有現(xiàn)實的市場。因為無論是梁惠王還是齊宣王關注的都不是百姓的養(yǎng)生送死,而且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千秋霸業(yè)。像公孫衍和張儀這樣一怒而諸侯懼的人物,孟子認為他們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因為不行正道,即使再有權(quán)勢也難受人尊敬。進而孟子提出了大丈夫人格應該是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和貧賤不移的經(jīng)典論斷。同時,孟子很好地詮釋了孔子狂者進取,剛健有為的精神,他從來不像一些衛(wèi)道士般偽善推辭,大膽地喊出了“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保献印る墓拢?/p>

2.孟子反對攻殺,尊重生命。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成仁?!保ㄕ撜Z·衛(wèi)靈公)這最能反映出儒家和孟子生命觀的本質(zhì),犧牲自己,保護他人。孟子反對殺,他強調(diào)為了道義要勇于犧牲生命,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個體生命的忽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生命觀是建立在對生命的尊重之上的,靈魂的不朽來自對生命的尊重。孟子認為,殺別人的父親和殺自己的父親類似,因為“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孟子盡心下)。這是一個極具開創(chuàng)性的思想,孟子認為士尚志,尚志就是仁,殺一無罪,非仁。今天在我們看來,不殺無罪是基本的道德準則,但是在孟子的時代,殺伐屠戮是建功立業(yè)的手段,所以才會有秦王的不世之功,被法家所稱頌。孟子有大志,其大志并不是建立在王侯將相的生命觀之上,他要踐行一條不同的道路,他認為天下不是哪個君主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民為邦本,只有尊重人民的生命才能夠?qū)崿F(xiàn)天下有道。

孟子反復告誡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要有不忍人之心,不要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讓生靈涂炭?!靶幸徊涣x,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孟子·公孫丑上)君主手握生殺大權(quán),殺人要謹慎,不要聽左右和諸大夫的一面之詞,即使是“國人皆曰可殺”,也要在察之的基礎上才能夠?qū)嵭?。孟子認為不嗜殺天下之民才能夠引頸而望,盡管統(tǒng)一天下的是嗜殺的秦,但是始皇帝二世而亡,只有15年的短暫壽命,遭滅族之禍。武力或許可以短暫征服,但是永遠不可能收獲人心,因此只有仁政才能夠?qū)崿F(xiàn)長治久安。顯然孟子反對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的征伐。孟子更反對無罪而殺,對于百姓和士人如果濫殺,那么士民就要拋棄君王,反之,殺桀紂這樣的昏君,不算是弒君。孟子還強調(diào)君子不攻,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如果老弱轉(zhuǎn)乎溝壑,那么國君即使“倉廩實,府庫充”,也不算天下有道。國君不仁,可以得國,就像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但是永遠得不到天下,所以才會二世而亡。

孟子的高度人文關懷,也體現(xiàn)在對生命的博愛,以“恩足以及禽獸”,表達了對動物的憐憫之心,“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開篇就用齊宣王對牛的不忍人之心,表達了對齊桓晉文之事的反對,提出了自己的王道,孟子描繪的愿景是讓百姓上養(yǎng)父母,下養(yǎng)妻兒,不挨餓受凍,老人能穿帛吃肉,而不是如秦國之虎狼之師,驅(qū)兵百萬,斬首升級。

3.生命的價值在于尊嚴。

孟子認為生命全部價值來自生命的尊嚴,尊嚴超越了生命的本身,這才會有舍生取義的詮釋。在孟子的生命觀中,很多東西和生命一樣可貴,甚至超過了生命本身,比如仁義禮智信,這就增加了孟子的選擇。在“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的選擇下,如果是嗟來之食,那么路上的餓殍也不會接受。孟子已經(jīng)明確表達了他的觀點,通俗地說,在餓肚子和穿褲子之間有氣節(jié)儒家士人會選擇后者,因為他們寧可餓著肚子也不愿意不穿褲子出去見人,這既關乎禮,又關乎道德。所以才會有不食嗟來之食,才會有寧死不食周粟,才會有名節(jié)重于生命之說。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才去追求衣食住行,但是在孟子的生命觀中,衣食住行超越了生命本身,如果讓士人光著身子生存,那么就會認為這是不如禽獸。人的生命全部價值來自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如果“率獸食人”,那么即使征服天下,也是像動物般活著。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禮樂思想,也將禮樂思想和人的尊嚴結(jié)合起來。禮樂思想在生命超越上起了積極的作用,從本質(zhì)上來說,離開了禮樂文化,人的尊嚴就無從談起,因為在赤誠相見的條件下,象征著尊嚴的禮樂文化就消失了。道家的無為而治,和孔子的禮樂文明,荀子的“化性起偽”截然相反,而實際上,禮樂并不是如莊子所說,削人之性、侵人之德、失其常然,(莊子·駢拇),在人人都有愚人之心的這種無知無欲的狀態(tài)下,社會就難以進步,畢竟塔斯馬尼亞人的原真生態(tài)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民族的延續(xù)。但也必須看到,比起儒家的群體秩序,道家個體自由同樣具有進步意義,盡管出世的思想較為消極,但是比起法家純粹的統(tǒng)治技術(shù),還是具有超越性的。如果從哲學的視野來看,道家比儒家的思想更加超越現(xiàn)實權(quán)勢而存在,甚至借用無為而治的思想激烈地批判現(xiàn)實。老莊之自然生命說,從更廣博的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深刻而又辯證的自然哲學,不能夠簡單用倫理學觀點予以否定。

4.生命的價值來自人的發(fā)展。

孟子認為人的生命價值即人之道,要有人獸之辯才能體現(xiàn)出人之道,還專門探討了“牛之性猶人之性與(孟子·告子上)”。孟子和荀子一樣強調(diào)人之道,孟子所謂的人之道即人不教則為禽獸,“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正如孟子所說,人的天性就是動物性,人如果不受到道德的教育,那么原始的動物本性就得不到抑制。只有教育才能夠釋放人的生命。在這方面,荀子強調(diào)外在法度約束,但是對后天教育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孟子。和荀子不同的是孟子認為生命之道,以人性為本,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四心的作用至關重要。盡心、知性、知天是一條生命的踐行之路,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而違背內(nèi)心則會帶來無盡的痛苦。

同時孟子的生命觀和修身文化密不可分,立志向?qū)W修身齊家都是為了踐行生命之道,修身是成就獨立人格和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手段?!柏矇鄄毁E,修身以俟”,孟子以立志為修身之先,志于生命之道,通過心性之道,追溯生命的本源;通過內(nèi)圣實現(xiàn)外王,以養(yǎng)心和養(yǎng)氣實現(xiàn)不動心和寡欲;以四端之心啟發(fā)君主推行仁政,實現(xiàn)覺君行道之目的。在修身上,孟子提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這建立了東亞長期以來的憂患文化,至今還在日本、韓國有著深刻的影響。生活不是享樂,而是要有憂患意識,人在修身過程中要不斷挑戰(zhàn)身心的痛苦,為了承擔重大使命而做好準備。因此,孟子所說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并不是佛家的修來世,而是為了能夠?qū)崿F(xiàn)當下體道行仁的永恒超越。在生命的歷程中,“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孟子終身所憂,上至天行之道,下至庶民之苦,國家命運、家之前途、身之榮辱,無一日空閑。

孟子的內(nèi)心修養(yǎng)和荀子不同,孟子強調(diào)自我教育,演繹生命,生命價值是養(yǎng)成的,強調(diào)對內(nèi)心世界的調(diào)整來應對外在環(huán)境的改變。孟子生命觀之所以體現(xiàn)出生命的價值,就是孟子時刻在強調(diào)人的主體價值和地位。所以孟子才會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但是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卻容易導致唯心主義。這也是長期以來儒家強調(diào)德治而導致現(xiàn)實困境的原因,

三、孟子舍生取義的殉道觀

(一)殉道是最高的價值。

孟子的思想和蘇格拉底一樣,都是將生命的價值建立在真理高于一切的標準之上。儒家思想強調(diào)道尊于勢,對生命和尊嚴的關注實際上就是對道德和理性的追求。不只是孟子,全世界的哲學家都會認同,除了殉道沒有什么是值得死的,因此古人才會發(fā)出“生死雖殊道義存,人身生死猶晝夜”的吶喊。荀子之所以說大哉,死乎(荀子·大略),就是因為殉道之意義重大。小人一生鉆營,至死方休,君子專注修養(yǎng),一生不懈。生死的價值在于不是茍且偷生,為道而死是雖死猶生。這樣才能實現(xiàn)終始俱善,人道畢矣。孟子的生命觀貫徹了儒家精神始終,如果用金錢可以收買,用權(quán)勢可以恐嚇,那是一群沒有信仰的人們。而孟子將殉道視為最高理想,因為他就身處天下無道、刀革兵禍和民不聊生的時代。只要堅持以身殉道的最高理想,金錢就是身外之物,刀兵也不能恐嚇,美色更不能利誘,因為內(nèi)心會有一個永恒的堅持。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孟子沒有等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到來,但是哲學上的公理只有當我們感同身受時才會真正理解,要想深刻感受以身殉道者的高貴,就要深入到孟子之后2000多年的時代。

所謂道尊于勢還是勢壓于道,根本就是在評論和看待一個問題是站在權(quán)力和君主利益的角度和還是站在道德與正義的角度,是人性戰(zhàn)勝權(quán)勢還是君主集團戰(zhàn)勝正義。道尊于勢在今天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中,仍然是一種難以實現(xiàn)的高貴品格。士為知己者死,孟子信奉的原則是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孟子從不強調(diào)愚忠愚孝,也不是站在君主等統(tǒng)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他的一生都在為天下蒼生奔走呼號。在君主專制的時代,孟子敢于發(fā)出這樣的聲音,本身就是一種面對道尊于勢的態(tài)度。孟子眼中的大丈夫和孟嘗君的三千食客不同,并非“主賣官爵,臣賣智力”的效忠關系,而是只服從于真理和道理的一種生命態(tài)度。所以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代,只有孟子敢于大聲喊出,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敢于在天下事上發(fā)出理性的聲音,而不為權(quán)力給自己帶來的生命威脅而恐懼。這類似康德在啟蒙精神中所說的道德勇氣,都來自外在超越的動力。這既有宗教的救世情懷,又有知識分子的道德承擔。所以孟子才能夠提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德責任,時刻準備殉道這一天的到來。

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之所以要殉道并不是為了死而死,而是要凸顯守死善道的超越性。孟子明白士人無兵無權(quán),要想明道救世,只能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以超越宗教的殉道情操實現(xiàn)死亡的超越。這種精神讓他建立了舍生取義的崇高殉道價值,在道義和生命之間,他義無反顧選擇前者。越是在天下無道的時代,孟子的生命觀就越顯示出其意義,不只是中國歷史上,在日本、朝鮮、越南概莫能外,道義是仁人志士唯一的憑借。

(二)舍生取義殉道觀對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影響。

在日本武士道中,視死如歸的精神就來自孟子義利選擇,即使是死,也要優(yōu)雅。明治維新中,舍生取義的精神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坂本龍馬將孟子的“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作為座右銘,最終舍生取義換來大政奉還。孟子的生命觀對日本的影響主要有兩大學派,山鹿素行的士道派和山本常朝的葉隱派。在日本,無論是士道論還是葉隱,其高雅文化多出自于孟子,區(qū)別是葉隱的死狂是無條件的忠于領主,而士道論是忠于最高的道。即孟子所說的紂王無道,武王即可伐之。本質(zhì)上來說,信奉葉隱的武士道精神源自“侍”,即領主的家臣,而信奉士道論的武士代表則是明治時期以天下為己任的維新志士。

對士道論的影響方面:山鹿素行的士道論繼承了孟子的尊重生命的思想,反對犬死,將為道犧牲看作最高價值。明治維新的志士多半是繼承了山鹿素行的思想,坂本龍馬等脫藩就是打破了過去藩主至上的觀念。此外,荻生徂徠的先王之道對孟子的思想也繼承頗多,在融合朱子學的基礎上,對孟子的生命觀進一步進行了發(fā)展。

對葉隱的影響方面:《葉隱聞書》強調(diào)向死而生,縱觀《葉隱聞書》全書,在理論上從沒有超越孟子的思想,但是融合了日本藩鎮(zhèn)割據(jù)和幕府時代忠于領主的文化。全書一句話總結(jié)了山本常朝給武士制定的準則,那就是看透生死。但是山本常朝并沒有看透生死,在“頭顱被砍下也要從容做完一件事”[3](p8-10)的表達上,其實還要歸結(jié)于禮文化?!叭鐬樗揽?,則事無不成”,這顯然是孔子狂者進取和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結(jié)合。葉隱強調(diào)心中不畏死,一心奉公,但是山本常朝的奉公是侍奉主公,而不是孟子所說的天下人。因此,山本常朝的武士道精神更多來自先秦武士文化的影響,在生死抉擇時強調(diào)宗族榮譽而忘生死,因此自殺的傳統(tǒng)實際上源于我國先秦,而非日本。這源自于我國“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禮記·曲禮)”的傳統(tǒng)。在先秦時期,武士殉主是被高度贊揚的,因此葉隱并沒有突破食君祿報君恩的范疇,而在山鹿素行士道派的眼中,唯有殉道才是值得贊揚的,而不是“食人之食死其事?!?/p>

從朝鮮半島早期到李氏朝鮮時代,孟子生命觀塑造了朝鮮半島的儒家品格。四端七情之爭本質(zhì)上是對孔孟思想的路線之爭,和我國儒家相比,朝鮮儒學重理、重情、重實,[4](p26-29)這和孟子的生命觀有著很大的關系。殉道的義理精神,同樣構(gòu)成了朝鮮半島文化的基礎,為了實現(xiàn)忠君愛國,安國保民,他們都有超越生死的勇氣。比如忠孝信義和視死如歸的花郎道,具有東道西器思想的開化派,兩班的忠義節(jié)烈等。還比如鄭夢周忠于社稷重于生命;吉在忠臣不事二君,守節(jié)義投身山林;生六臣死六臣禍及家族而不顧,只為墩尚名節(jié);朝鮮四大士禍不懼生死,踐行了儒家臣死諫的文化。

在越南,孔子的影響力要遠大于孟子,儒家思想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本土化特征,比如在《明道》十四篇中孔孟思想都被本土化。但是孟子的天命觀和忠孝節(jié)義等觀念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接受,也產(chǎn)生了朱文安、阮秉謙和黎貴惇這樣的大儒。如阮秉謙多次提到天命,做出了“無緣富貴皆天命,何必強求苦自身”的詩句。舍生取義的思想在越南被廣泛認同,每當國家遭遇入侵,推崇以身殉國的忠義之士,崇尚不畏強暴、剛正不阿的精神。孟子從道不從君的取舍觀念在越南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如阮廌在救國事業(yè)上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民族自尊,而非愚忠愚孝。

四、孟子生命觀的現(xiàn)實困境

荀子說,義為天下最貴,屬實如此。富貴多士,貧賤寡友,自古以來是焉,舍貴為賤、舍富為貧,即使可以做到文章不廢,但也難做正身之士。因為不仰祿就無以為生,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并耕而食的生存壓力可想而知,而無暇顧道。很多游士貧不足以自存,溫飽尚且不能維持,讓他們站在道德的高度不食嗟來之食,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李斯對此概括為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高尚之士往往自尊心強烈,讓他們長期食不果腹在現(xiàn)實中是不可能的。中國的“道”和西方的教權(quán)不同,沒有教會制度支撐其尊嚴,始終懸浮于半空,靠知識分子的自身尊嚴不足以抗衡權(quán)勢階層。因此像張儀以妾婦之道入仕,李斯枉道而從勢甚至后世諸多士人媚世攀權(quán)就成為為了生存而必需的選擇。而修身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困境,修身作為內(nèi)化手段,其成效很難為人所知。因此在士文化逐漸淪亡的過程中,修身變成了取譽的手段,以修身為取譽,以取譽為上達的途徑。盡管在天下無道之時,總會有一些知識分子以身殉道,甚至前仆后繼,但是只是延續(xù)了知識分子舍生取義的傳統(tǒng),卻沒有實現(xiàn)道的扭轉(zhuǎn)。從歷史的維度來看,中國古代士人存在性格缺陷,正如梁啟超所說,二十四史是帝王家譜,實際上這是在指責古代文人喪失了道德良知和獨立尊嚴,甚至在治學和為人上都屈從權(quán)勢,對真理的獻身精神尤為不足。尤其是在科舉制度產(chǎn)生之后,讀書人一生都奉獻給朝廷,或苦讀半生,或鉆營官場,未形成以真理為大的獨立精神。在權(quán)勢面前,道義很難掌握話語權(quán),所以才會出現(xiàn)洪武帝刪節(jié)《孟子》中民貴、民權(quán)、民憤、民抗,君暴、君貪、君輕、君奢的逆天之行。中國的哲學家早就意識到,如果沒有知識的支持,一味強調(diào)道德,道德就會淪為封建權(quán)勢的統(tǒng)治工具,因為追求知識本身的求真態(tài)度才是最高的道德,即孟子所追求的終極大道。但是可悲的是孟子以生命捍衛(wèi)道義,舍生取義的哲學思想還是被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利用,甚至發(fā)展出一套綱常名教,獨立自尊的士人變成了敢當犬馬的士大夫,而對道德生命的內(nèi)在追求反而發(fā)展成了具有外在束縛和強烈譴責性的“吃人的禮教”。這并非孟子的理論出了問題,也并非舍生取義之生命觀被證偽,而是因為其道德理想要求過高。

生者必有死,中國人的生命觀是天人合一觀念的延伸,孟子為生命價值建立了最高的道德標準,既沒有讓真理匍匐于上帝的啟示之下,也沒有讓道義屈服于權(quán)勢的恐嚇。我國哲學的修養(yǎng)源自道德,而非宗教,源于價值內(nèi)化,而非外在超越。要想填補哲學的空白,就要負起責任,不以西方流行的新奇之論和新詞來隨意博眼球,而是要回到哲學的突破維度上,重建孟子的生命觀哲學。因此研究者要在孟子的生命觀中,追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偉大動力,發(fā)掘東方哲學的理性之光,以文化自覺的傳統(tǒng)克服淺薄的功利意識和對西方哲學的盲目崇拜。

猜你喜歡
孟子儒家孔子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磨刀不誤砍柴工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孔子在哪兒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
如果孔子也能發(fā)微博
聰明語文(2013年4期)2013-05-20 05:36:22
邢台县| 普格县| 固安县| 泾阳县| 昆山市| 连南| 江孜县| 舟山市| 凯里市| 女性| 嘉祥县| 开平市| 勐海县| 青龙| 壶关县| 南城县| 乐安县| 肇源县| 顺义区| 文化| 满城县| 乐亭县| 弥勒县| 徐汇区| 井陉县| 铜梁县| 汤阴县| 涟水县| 广汉市| 庆元县| 会东县| 阿拉尔市| 北安市| 宜都市| 湟中县| 大洼县| 苍山县| 桃江县| 阳江市| 桂林市|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