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舉,唐星梅
(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安徽合肥23005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多黨合作制度發(fā)展成果的基礎上,立足國情,放眼世界,以政治家的戰(zhàn)略眼光,不僅提出了“新型政黨制度”這個科學論斷,而且基于對多黨合作制度產生、發(fā)展、完善的歷史實踐的客觀分析,在政黨制度模式、政黨之間關系、政黨制度評價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形成了系統(tǒng)性的理論體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執(zhí)政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時也為解決當今世界其他類型政黨制度所面臨的難題和困境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進一步增強了多黨合作制度話語權的國際影響力。
西方理論界一般是根據一個國家實際執(zhí)掌政權的政黨數(shù)量對政黨制度進行分類的,通常分為三類,即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這種分類方法在劃分兩黨制、多黨制方面是可行的,但是對一黨制的劃分不嚴謹,有些國家實行的一黨制,比如法西斯一黨制和非洲一些民族國家的一黨制,是一黨專制,不存在競爭性政黨關系,這些國家的小黨在現(xiàn)行政治體制和政黨制度下,根本沒有執(zhí)政的機會。而有些國家的一黨制存在競爭性的政黨關系,其他政黨可以通過選舉上臺執(zhí)政,比如新加坡、上世紀80年代前的韓國,雖然允許其他政黨參與競爭性選舉,但執(zhí)政黨通過嚴格管制甚至壓制等方式,限制其他政黨的競選活動和權利,確保個別單一政黨(如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韓國民主正義黨)能夠長期執(zhí)政。二戰(zhàn)后,有些西方學者認為傳統(tǒng)的政黨制度三分法已經無法全面概括當今世界的政黨制度類型,對政黨制度進行了更細致的分類。薩托利按照競爭體制與非競爭體制對政黨制度進行分類,將極化的多黨制、溫和的多黨制、兩黨制、主導黨體制歸為競爭性政黨制度,把一黨制、霸權黨制歸為非競爭性政黨制度。按照這種分類,薩托利把多黨合作制度劃為霸權黨制?!盵1]這種分類的依據既沒有考慮到各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國情是選擇政黨制度的基礎因素,也沒有綜合當代世界各國政黨政治的具體實踐,明顯帶有西方學者固有的意識形態(tài)偏向和思維定式,因而是不科學的、不統(tǒng)一的。
眾所周知,政黨制度起源于西方。在近代西方政治發(fā)展進程中,兩黨制、多黨制等多樣化的政黨制度取代了封建等級和宗教特權制度,在政治權力更迭、國家和社會治理、利益代表和表達、政治社會化、政策制定以及精英遴選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一定歷史時期推動了人類政治文明的發(fā)展進步。但是,作為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核心制度,無論是兩黨制還是多黨制,亦或是其他類型的西方政黨制度,都有著內在的、深刻的、難以克服的缺陷。特別是在向發(fā)展中國家移植的過程中,這些缺陷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泰國、烏克蘭、伊拉克等國家推進西方式民主化,不僅沒有給本國人民帶來向往已久的民主和富裕,反而給他們帶來貧窮動亂和連綿戰(zhàn)火。道理其實很簡單:這些國家的歷史和國情與西方國家迥異,這種移植過來的非內生式民主自然也就解決不了自身的問題。所以“在全世界,找不到一個不屬于西方殖民體系,光憑‘民主’發(fā)達的例子”。[2]
“歷史證明,深刻的錯誤比膚淺的正確更有利于推進人類政治文明的發(fā)展?!盵3]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適合國情的政黨制度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多黨合作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深刻認識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不能不顧國情簡單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國家的政黨制度,必須創(chuàng)建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政黨制度。在探索適合國情的政黨制度的過程中,經歷了“由西向東,由外而內,反求諸己,走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道路,最終在本國土壤中培育生長出來了適合自己的政黨制度”[4]——一種本質上既不同于歐美資本主義政黨制度,也有別于原蘇東社會主義政黨制度以及第三世界國家政黨制度的多黨合作制度。2014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指出,“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tǒng)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5]突出強調了在政黨制度的選擇上,文化傳統(tǒng)、歷史發(fā)展、基本國情等因素的決定性條件。在此基礎上,2018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lián)界委員聯(lián)組會議時,提出了“新型政黨制度”這個科學論斷,他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chuàng)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6]
這個科學判斷正是基于對近年來,以兩黨制、多黨制為代表的西方舊式政黨制度結構性缺陷和獨具中國特色的多黨合作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的客觀分析,不再簡單地按照數(shù)量或競爭關系來劃分政黨制度的類型,而是以“新”和“舊”對政黨制度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標準科學而統(tǒng)一,內在邏輯嚴謹,內容廣泛而深刻,不僅強調了選擇政黨制度要適合國情,而且強調了政黨制度要與時俱進,立“新”除“弊”,不斷發(fā)展完善。新舊對比,高下立判,脫離了西方學者以往關于政黨制度分類標準的傳統(tǒng)窠臼,打破了西方學術話語權對政黨制度類型的固有詮釋。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續(xù),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與精神層面的集中表達?!盵7]在影響政黨制度的各種因素中,傳統(tǒng)文化是深層次的因素。也就是說,無論是什么類型的政黨制度,都能從該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根源。西方政黨制度是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文化演進的結果,建立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基礎之上,以權力制衡為宗旨,屬于競爭性的政黨制度。兩黨制或多黨制國家的政黨,政黨與政黨之間是平行、并列的關系,要么成為執(zhí)政黨、要么成為在野黨,沒有第三種選擇,各政黨為了爭奪執(zhí)政地位不擇手段,“為反對而反對”是這些國家競爭性政黨關系的常態(tài),不同政黨圍繞權力、利益展開激烈博弈,甚至導致政黨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一些政黨出于贏得競選、參與組閣等政治需要,有時雖然也存在一定的合作關系,但這種合作是短暫的、不牢靠的,一旦利益籌碼不再誘人,曾經的政治伙伴轉眼便分道揚鑣,競爭和對立仍是其政黨關系的本質特征。
多黨合作制度是建立在“和合文化”基礎之上的。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就追求和而不同,提倡兼容并蓄,善于吸納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并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這種文化中孕育的多黨合作制度,自然與中華文化精神深度契合,并在內容和形式上得以充分體現(xiàn),形成了全新的和諧共生的合作性政黨關系。中國共產黨堅持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共同的思想基礎上團結合作,形成了“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zhí)政、多黨派參政”的格局,以合作、協(xié)商代替對立、爭斗。在2013年年初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主黨派是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8],深刻揭示了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在多黨合作制度框架下的政黨關系,即在政黨關系上,民主黨派是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友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9],而不是在野黨、反對黨。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是我國國體、多黨合作制度對民主黨派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黨派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不僅團結合作,而且互相監(jiān)督。由于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更需要民主黨派的民主監(jiān)督,目的是更好地幫助中國共產黨執(zhí)好政、掌好權,這與西方在野黨、反對黨對執(zhí)政黨的制衡監(jiān)督有著本質區(qū)別。這種政黨關系早已超越了西方政黨競爭共存關系,突破了西方政黨制度利益代表的局限,避免政黨互相傾軋造成的政局不穩(wěn)和政權頻繁更迭,保持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在世界上創(chuàng)設了一種嶄新的政黨關系,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政黨關系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新型政黨制度”科學論斷的基礎上,用三個“新”科學總結了多黨合作制度與世界上其他類型政黨制度相比所具有的獨特優(yōu)越性——“新就新在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shù)人、少數(shù)利益集團的弊端;新在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jiān)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新在它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qū)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6]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新”對如何評價政黨制度提出了兩個核心標準。
一個是“民主”。政黨制度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西方政黨制度雖然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和實現(xiàn)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發(fā)展,資產階級已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方向,與無產階級在根本利益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西方政黨制度也就蛻變?yōu)橘Y產階級特別是壟斷資產階級維護其根本利益、調和不同階層和利益集團之間內部矛盾的工具。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fā)展,民眾利益訴求更加多元化,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妥協(xié)性和包容性下降,資產階級政黨代言民意、整合民意的難度進一步加大,西方國家普遍陷入深刻的民主危機。多黨合作制度繼承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突破了西方政黨制度利益代表的局限,具有廣泛性、包容性等鮮明特征。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自誕生之日起,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之外,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特殊利益。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有著各自聯(lián)系、相對穩(wěn)定的群眾基礎,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吸納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既能夠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時又統(tǒng)籌兼顧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具體利益,能夠廣泛、真實地體現(xiàn)人民利益,契合了人類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方向。同時,多黨合作制度始終堅持協(xié)商民主原則,既堅持“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杜絕了“議而不決”,又充分聽取“少數(shù)人的意見”,避免了“多數(shù)人的暴政”。作為中國特色的民主形式,協(xié)商民主正受到越來越多國家政黨的高度認同,為深陷西方政黨制度陷阱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
另一個是“有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多黨合作制度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建設不斷推進,在政治參與、利益表達、社會整合、民主監(jiān)督、維護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國奇跡”背后的制度優(yōu)勢,而多黨合作制度正是我國制度優(yōu)勢的重要支撐。多黨合作制度構建了團結合作的黨際關系,政黨之間形成了相互依存、彼此合作的良性關系,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長期以來,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結合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緊扣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積極建言獻策,認真履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職能,為中國共產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種團結合作的黨際關系有效避免了西方國家政黨之間為了各自利益相互拆臺,導致國家機器低效運轉,甚至出現(xiàn)“政府關門”“治理癱瘓”等現(xiàn)象。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黨制度類型、政黨之間關系和政黨制度評價標準等方面的戰(zhàn)略思考,不僅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了我國多黨合作理論,而且構建了我國多黨合作制度話語權,為解決當今世界政黨制度所面臨的難題、創(chuàng)新民主實現(xiàn)形式、推動世界政治文明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如英國知名社會學家馬丁·阿爾布勞所指出的,“中國應該更加理直氣壯地向世界介紹新型政黨制度和協(xié)商民主”[12],搶占世界學術制高點,掌握話語主動權,打破國際上的話語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