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閩楠微扦插繁育體系的建立

2020-01-18 02:16肖業(yè)玲童再康吳建輝
浙江農(nóng)林大學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褐化菌苗頂芽

肖業(yè)玲, 童再康, 吳建輝

(1. 浙江農(nóng)林大學 省部共建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 浙江 杭州311300; 2. 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鎮(zhèn)人民政府, 浙江 建德311605)

閩楠Phoebe bournei為樟科Lauraceae 楠屬Phoebe植物, 常綠喬木, 分布于江西、 福建、 浙江南部、廣東、 廣西等地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 為中國特有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閩楠材質優(yōu)良、 用途廣泛, 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 是優(yōu)良珍貴用材和園林綠化樹種[1-2]。 然而, 由于長期人為破壞, 閩楠自然繁育率低, 自然資源已接近枯竭[3]。 種子繁殖是楠木常規(guī)的繁殖方式[4], 但是種苗繁殖效率低, 生長周期長, 具有很高的雜合性, 很難保持其優(yōu)良性狀。 目前, 在扦插繁殖中, 基質、 生根促進劑質量濃度、 季節(jié)等3 種因子都會影響閩楠嫩枝扦插生根率及幼根生長[5-6]。 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是建立珍貴樹種無性繁殖體系的重要手段, 這一技術不僅能縮短育種周期, 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繁育良種, 還能為轉基因平臺的搭建打下基礎。 以閩楠近成熟種子為外植體進行組培快繁技術研究未見報道。 因此, 本研究以閩楠近成熟胚為外植體建立閩楠微扦插繁殖體系, 探討抗褐化劑和生長素對近成熟胚萌發(fā)以及微扦插生根的影響,以期獲得閩楠微扦插繁殖的最佳培養(yǎng)條件, 為閩楠良種的快速繁殖、 后續(xù)生理及分子研究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閩楠果實在未成熟時為青綠色, 質地較硬, 等到發(fā)育至成熟時果皮變?yōu)樽虾谏?同時果肉變軟, 擠壓有汁液流出。 由于未成熟的閩楠種子組培萌發(fā)率較低, 而成熟種子外部的果肉易霉爛, 組培污染率較高, 因此以果皮顏色變?yōu)樽虾谏馕疵黠@變軟的近成熟果作為試驗材料。

2017 年11 月19 日于江西婺源上梅洲塘村和馬家村采集閩楠近成熟果實。 選取長勢良好、 樹干通直、 結實量較多的7 個株系, 采集光滑飽滿、 無病蟲害的果實, 沙藏保存, 每隔5 d 噴水1 次。

1.2 試驗方法

1.2.1 外植體消毒處理 取閩楠近成熟果實于組培瓶中, 流水沖洗2 h 后, 用體積分數(shù)為75%的乙醇浸泡30 s, 無菌水沖洗3~4 次后, 加入質量分數(shù)為0.1%的氯化汞(HgCl2)溶液消毒8~10 min, 期間搖動組培瓶2~3 次, 使消毒液與果實充分接觸, 隨后用無菌水沖洗4~5 次。 在超凈工作臺上, 用無菌濾紙吸干表面水分, 用鑷子將果皮撥開, 用解剖刀將種皮劃開。 將去掉種皮的胚快速接種至培養(yǎng)基中, 每瓶接種2~4 個。 培養(yǎng)溫度為(25±2) ℃, 光照/黑暗周期為18 h/6 h, 光照強度為2 000~2 500 lx。

1.2.2 胚褐化試驗 以1/2 MS 為基礎培養(yǎng)基, 添加0.2 mg·L-1的IBA。 將種子消毒后去掉種皮, 分別切去全部子葉、 切去一半子葉, 與保留全部子葉(ck)作為對照組, 每組試驗至少接種5 瓶, 每瓶4~6 個胚, 重復3 次, 統(tǒng)計褐化率。 褐化率=褐化植株數(shù)量/接種植株數(shù)量×100%。

1.2.3 褐化程度和褐化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以1/2 MS 為基礎培養(yǎng)基, 添加0.2 mg·L-1的IBA, 分別添加1.00、 2.00、 4.00 g·L-1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和0.25、 0.50、 1.00 g·L-1的維生素C(VC)。 取接入培養(yǎng)基0, 3 和10 d 的7 號株系近成熟胚, 測定其褐化程度等生理指標。 褐化程度: 取0.5 g 胚, 加入預冷磷酸緩沖液(pH 7.0)3 mL, 快速研磨, 將研磨液倒入離心管中, 用7 mL 緩沖液沖洗研缽, 合并后4 ℃離心(1 200×g)10 min, 取上清液3 mL 于比色皿中, 在475 nm 測光密度, 重復3 次。 以光密度代表褐化程度, 光密度D(475)越大代表褐化程度越大[7]。 PPO 活性: 取0.5 g 胚, 加入預冷的磷酸緩沖液(pH 7.0)3 mL, 研磨, 轉移至離心管中, 再用7 mL 緩沖液沖洗研缽, 合并提取液, 4 ℃離心(1 200×g)10 min, 取上清液為粗酶液, 將0.5 mL 鄰苯二酚加入2 mL 磷酸緩沖液(pH 7.0)中, 加入0.5 mL 酶提取液, 立即于波長410 nm 下測定光密度, 2 min 后再計光密度, 以不加酶提取液的反應液為對照, 重復3次, 以2 min 內(nèi)光密度上升1 為1 個酶活單位[8]。

1.2.4 不同抗褐化劑對胚萌發(fā)試驗 采用的實驗材料為3 號株系, 以1/2 MS 為基礎培養(yǎng)基, 添加0.2 mg·L-1IBA, 分別添加1.00、 2.00、 4.00 g·L-1PVP 和0.25、 0.50、 1.00 g·L-1VC, 每組培養(yǎng)基均添加30 g·L-1蔗糖, 7 g·L-1瓊脂, pH 調至6.0, 每個處理接種15 瓶, 接種2~4 個胚·瓶-1, 重復3 次。 培養(yǎng)45 d后統(tǒng)計萌發(fā)情況, 并計算每個處理相應的萌發(fā)率。 萌發(fā)率=萌發(fā)植株數(shù)量/接種植株數(shù)量×100%。

1.2.5 不同吲哚丁酸(IBA)質量濃度對胚萌發(fā)試驗 以1/2 MS 為基礎培養(yǎng)基, 設計單因素試驗, 分別添加0.2、 0.5、 1.0、 1.5 mg·L-14 個質量濃度的IBA, 以不添加植物生長素為對照(ck), 附加2 g·L-1PVP,7 g·L-1的瓊脂, 蔗糖30 g·L-1, pH 調至6.0, 每個處理接種15 瓶, 重復3 次。 培養(yǎng)45 d 后統(tǒng)計萌發(fā)情況, 并計算出每個處理相應的萌發(fā)率。

1.2.6 不同抗褐化劑對微扦插生根試驗 采用5 號株系作為實驗材料, 以1/2 MS+1.5 mg·L-1IBA 為基礎培養(yǎng)基, 分別加入0.25、 0.50、 1.00 g·L-1VC 和1.00、 2.00、 4.00 g·L-1PVP, 以不添加任何抗褐化劑的基礎培養(yǎng)基作為對照(ck), 每個處理接種10 瓶, 接種3~5 個芽·瓶-1, 重復3 次。 30 d 后統(tǒng)計生根率、 平均生根數(shù)和平均根長。 生根率=生根植株數(shù)量/接種植株數(shù)量×100%; 平均生根數(shù)=所有生根植株總的生根數(shù)量/生根植株數(shù)量; 平均根長=所有生根的長度總和/生根植株數(shù)量。

1.2.7 不同質量濃度IBA 對無菌苗微扦插試驗 以1/2MS 為基礎培養(yǎng)基, 采用6 號株系, 分別添加0.2和1.5 mg·L-12 個IBA 質量濃度, 以不添加IBA 的培養(yǎng)基為對照(ck), 附加2 g·L-1PVP, 7 g·L-1的瓊脂, 蔗糖30 g·L-1, pH 調至6.0, 每個處理接種15 瓶, 重復3 次。 培養(yǎng)45 d 后統(tǒng)計生根情況, 并計算出每個處理相應的生根率。

1.2.8 繁殖系數(shù) 閩楠近成熟胚接種30 d 后去掉頂芽, 60 d 后側芽可用于微扦插, 微扦插苗生長60~90 d 后可進行移栽, 每年每株無菌苗最多可剪取4 次芽用于微扦插。 去掉頂芽60 d 后統(tǒng)計長度大于1 cm 芽的數(shù)量, 每個株系至少統(tǒng)計5 株。 繁殖系數(shù)=平均新生側芽數(shù)量。

1.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處理

采用Excel 2007 與SPSS 20.0 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子葉切除處理下的胚褐化

從表1 可見: 雖然不同株系胚褐化率有所差異, 但是整體表現(xiàn)出相似的規(guī)律, 即保留全部子葉時褐化率最高, 其中1 號株系褐化率最高, 達60.81%, 而不留子葉時褐化率最低, 在6 號株系中褐化率僅為13.84%。 然而, 對萌發(fā)后無菌苗后續(xù)生長觀察發(fā)現(xiàn), 切除全部子葉的無菌苗較細長, 長勢較差, 真葉無法正常展開。 因而, 后續(xù)研究中采用保留全部子葉、 通過抗褐化劑控制子葉褐化程度的方法來提高胚的萌發(fā)率并保證無菌苗的生長。

表1 子葉切除對胚褐化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cotyledonectomy on embryo browning

2.2 不同抗褐化劑下子葉褐化和PPO 活性

2.2.1 子葉褐化 如圖1A 所示: 閩楠近成熟胚在1/2 MS 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3 d 時開始發(fā)生褐變, 在未加入任何抗褐化劑時, 種子褐化程度較重, 10 d 時光密度D(475)達1.2, 且萌發(fā)較為遲緩。 而添加VC 和PVP 的種子褐化程度降低, 生長狀況漸好。 不同種類和質量濃度的抗褐化劑對抑制褐化的效果不同, 添加了PVP 或VC 時在第3 天時都有不同程度褐化, 其中褐化程度為添加1.00 g·L-1PVP>2.00 g·L-1PVP>4.00 g·L-1PVP。 VC 褐化值在0~10 d 均低于PVP 和ck, 到第3 天時, 添加0.50 和1.00 g·L-1VC 的褐化值均下降, 到了第10 天時, VC 褐化程度均呈上升趨勢, 當VC 的添加量為1.00 g·L-1, 培養(yǎng)10 d 時,種子褐化率最低, 為25%。

2.2.2 PPO 活性 分析PPO 活力(圖1B)可見: 在添加了PVP 的培養(yǎng)基中, 子葉中PPO 活性在第3 天時與ck 大致相等, 呈平穩(wěn)狀態(tài), 到第10 天時, PVP 組的活性高于ck 組, 其中, PPO 活性為添加4.00 g·L-1PVP>1.00 g·L-1PVP>2.00 g·L-1PVP。 VC 組在整個過程中, 子葉中PPO 活性一直呈下降趨勢, 第3天時, PPO 活性為添加1.00 g·L-1VC>0.25 g·L-1VC>0.50 g·L-1VC, 到了第10 天, PPO 活性為添加0.25 g·L-1VC>0.50 g·L-1VC>1.00 g·L-1VC, 且一直低于PVP 組和ck 組。 因此, 添加的最適抗褐化劑為2.00 g·L-1PVP。

圖1 不同抗褐化劑對子葉褐化及PPO 活性的影響Figure 1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nti-browning agents on browning and PPO activity

2.3 不同抗褐化劑對胚萌發(fā)的影響

從表2 可見: 以1/2 MS 為基礎培養(yǎng)基, 添加0.2 mg·L-1IBA, 3 號株系在添加PVP 誘導近成熟種子胚的萌發(fā)效果較好, 而添加2.00 g·L-1PVP 的效果最好, 萌發(fā)率為83.57%, 添加VC 時胚萌發(fā)則較差,在添加0.25 g·L-1時, 胚萌發(fā)率為53.06%。

2.4 不同質量濃度IBA 對胚萌發(fā)的影響

從表3 可以看出: 閩楠近成熟胚萌發(fā)對IBA 較為敏感, 較低質量濃度的IBA 誘導即可萌發(fā), 且萌發(fā)率較高。 IBA 質量濃度為0.2 mg·L-1時效果最好, 萌發(fā)率最高的6 號株系可達89.71%。 隨著IBA 質量濃度的升高萌發(fā)率下降, IBA 質量濃度達1.0 mg·L-1及以上時, 萌發(fā)率低于ck。 閩楠近成熟胚萌發(fā)較適IBA 質量濃度為0.2 mg·L-1。

表2 不同抗褐化劑下胚萌發(fā)的變化Table 2 Change of different anti-browning agents on cotyledon embryo germination

表3 不同質量濃度IBA 下胚萌發(fā)的變化Table 3 Change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BA on cotyledon embryo germination

2.5 不同抗褐化劑對無菌苗微扦插生根的影響

從表4 可見: 以添加1.5 mg·L-1IBA 的1/2 MS 培養(yǎng)基為基礎培養(yǎng)基, 添加PVP 誘導閩楠無菌苗微扦插生根效果較好, 頂芽生根率均達100%。 其中, 添加2.00 g·L-1PVP 在接種15 d 開始生根, 至30 d 時,頂芽平均生根數(shù)為3.86 條, 平均根長1.56 cm; 側芽生根率為60.27%, 平均生根數(shù)為1.55 條, 平均根長0.85 cm。 添加VC 時生根效果較差, 僅在添加0.25 g·L-1時有66.81%的頂芽生根, 但是生根數(shù)量與平均根長均明顯低于添加PVP 的培養(yǎng)基, 而隨著質量濃度的升高, 頂芽微扦插后無法生根。 在添加了VC 的生根培養(yǎng)基中, 側芽均無法生根。 在不添加任何抗褐化劑(ck)中頂芽生根情況也沒有添加PVP 效果好, 閩楠近成熟種子微扦插生根較適用的抗褐化劑為2.00 g·L-1PVP。

2.6 不同質量濃度IBA 對無菌苗微扦插的影響

如圖2 所示: 閩楠微扦插生根較慢, 平均15 d 左右開始生根。 從表5 可以看出: 在無菌苗繼代生根培養(yǎng)中, 1.5 mg·L-1IBA 效果最好, 生根率最高, 頂芽生根率均達100%, 15 d 可發(fā)新根, 平均生根數(shù)約2.85 條, 平均根長為1.07 cm, 側芽生根率為52.24%, 平均生根數(shù)約1.48 條, 平均根長為0.56 cm。閩楠無菌苗微扦插生根較適培養(yǎng)基為1/2 MS+1.5 mg·L-1IBA+2.00 g·L-1PVP。

表4 不同抗褐化劑下微扦插生根的變化Table 4 Change of different anti-browning agents and concentrations on rootage after microcuttage

表5 不同質量濃度IBA 處理下無菌苗微扦插的變化Table 5 Change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BA on micro-cutting of sterile seedlings

2.7 不同株系的繁殖系數(shù)

從表6 可見: 4 號、 5 號、 6 號株系生根率均為100%。 其中4 號株系的無菌苗芽小而短, 可用于微扦插的芽較少, 因而繁殖系數(shù)偏低, 而3 號株系有較多叢生芽現(xiàn)象出現(xiàn)(圖2G~I), 繁殖系數(shù)高。 綜上,閩楠無菌苗微扦插體系中, 3 號、 5 號、 6 號株系表現(xiàn)較好, 其中3 號家系繁殖系數(shù)為24.40。

表6 不同株系繁殖系數(shù)的變化Table 6 Change of reproductive coefficient of different families

3 結論與討論

PPO 是一類廣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氧化酶[9], 在褐化過程中起關鍵作用[10]。 當細胞中的膜結構遭到破壞后, 原本綁定于膜上的PPO 隨即被激活[11], 將酚類物質氧化生成醌類物質, 再經(jīng)非酶促反應聚合形成褐色物質, 對植物產(chǎn)生毒害作用[12]。 褐化發(fā)生與外植體體內(nèi)酚類物質的含量呈正相關[13]。 由于細胞中含有較多的酚類化合物, 閩楠近成熟胚在組培體系中萌發(fā)時, 子葉褐化情況較為嚴重, 對其萌發(fā)以及后續(xù)的生長均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 在切除子葉后發(fā)現(xiàn), 胚在培養(yǎng)基中的萌發(fā)率明顯提高, 但由于缺乏子葉所提供的營養(yǎng), 其后續(xù)生長較為緩慢, 葉片無法正常展開。 因此, 本研究保留子葉以保證無菌苗萌發(fā)后的生長, 同時通過添加抗褐化劑的方法來抑制子葉褐化。 抗褐化劑按作用原理可主要分為2 種: 一種是具有還原能力的抗氧化劑, 另一種是具有多孔洞結構的吸收劑。 還原型抗氧化劑主要有維生素C(VC)、 硫代硫酸鈉(Na2S2O3)和硝酸銀(AgNO3)等, 添加這一類抗褐化劑可以改變外植體周圍的氧化還原電勢, 從而抑制酚類氧化, 減輕褐變。 而吸收型抗褐化劑主要有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活性炭(AC)等, 這類抗褐化劑具有特殊的孔洞結構, 能夠吸收固定酚類物質, 阻止其與PPO 的接觸, 從而起到減輕褐化的效果[1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還原型抗褐化劑VC 能夠抑制PPO 活性, 對子葉褐化的抑制能力較強, 但是它同時也影響了其他生理過程, 最終造成胚萌發(fā)受阻。 而吸收型抗褐化劑PVP 不影響PPO 活性, 對子葉褐化有一定的抑制能力, 能夠顯著提高胚的萌發(fā)率, 同時對無菌植株的后續(xù)生長也無明顯抑制。 因此, 本研究中閩楠胚萌發(fā)培養(yǎng)基中添加2.00 g·L-1PVP 顯著抵制PPO 活性, 這與陳夢倩等[15]研究的抗褐化劑對香港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hongkongensis褐化的影響試驗結果一致。

適宜質量濃度的抗褐化劑不僅能夠緩解子葉的褐化和促進胚的萌發(fā), 同時在微扦插生根時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本研究中, 添加2.00 g·L-1PVP 時頂芽和側芽的生根情況最好, 與不添加任何抗褐化劑的對照組(ck)相比, 所生出的根較為粗壯, 顏色也較淺。 而VC 作為一種還原劑, 雖然能強烈抑制褐化, 但同時也抑制了植物組織其他正常的生理活動, 導致微扦插生根率降低。

添加適量的IBA 能夠顯著提高生根率和不定根以及試管苗的生長速度。 本研究表明: 添加0.2 mg·L-1IBA 能夠促進閩楠近成熟胚萌發(fā)。 隨著IBA 質量濃度的升高, 萌發(fā)率下降。 IBA 質量濃度達1.0 mg·L-1及以上時, 根粗短、 植株小、 長勢慢, 不利于后期生長, 這與二花蝴蝶草Torenia biniflora的組織培養(yǎng)及植株再生現(xiàn)象相似[16]。 添加高質量濃度的1.5 mg·L-1IBA 能夠促進閩楠無菌苗生根, 頂芽生根率為100%, 平均生根數(shù)為3.86 條, 平均根長為1.56 cm; 側芽生根率為60.27%, 平均生根數(shù)為1.55 條, 平均根長為0.85 cm, 比添加低濃度IBA 效果顯著。

圖2 閩楠近成熟胚微扦插繁育情況Figure 2 Micro-cutting and breeding of near mature embryos of P. bournei

猜你喜歡
褐化菌苗頂芽
款冬無菌苗的扦插與分株繁殖※
溫185核桃內(nèi)種皮褐化程度與土壤相關性分析
‘洛陽紅’牡丹腋芽培養(yǎng)過程中褐化的防止技術研究
切花紅掌組培繁殖技術研究
不同處理對牡丹葉柄離體培養(yǎng)時褐化的影響
青牛膽不定芽誘導及生根培養(yǎng)研究
豬丹毒的發(fā)病機理與防制措施
脫毒馬鈴薯費烏瑞它不同薯塊對產(chǎn)量的影響
豬丹毒的發(fā)病機理與防制措施
仔豬白痢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免疫方法
洞头县| 江达县| 图们市| 武汉市| 新巴尔虎右旗| 肥城市| 民和| 柳州市| 邳州市| 上思县| 贡山| 耿马| 杭锦旗| 遂平县| 南部县| 泾源县| 徐水县| 盐城市| 桑植县| 日照市| 宁海县| 三都| 高州市| 怀集县| 临泉县| 江华| 衡山县| 出国| 绥宁县| 磐石市| 呈贡县| 锡林浩特市| 宁晋县| 榆树市| 平度市| 商南县| 安图县| 建始县| 县级市| 蒙阴县| 大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