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亮亮
[摘要]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應(yīng)利用漢字的構(gòu)字特點,即音、形、義融合的特點,并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jié)構(gòu),創(chuàng)設(shè)豐富有趣的情境,運用多種方式系統(tǒng)地開展識字教學,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漢字教學;音形義;融合
漢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是傳承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但長期以來,低年級的漢字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師將漢字當作簡單的符號來教學,讓學生一筆一畫地死記硬背;二是漢字講解違背科學原理,漢字知識講述得不夠準確。這些簡單粗暴的識字方法忽視了漢字的構(gòu)字規(guī)律,丟失了漢字的文化情感,讓漢字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教師應(yīng)該學習漢字有關(guān)的知識,充分挖掘漢字的構(gòu)字原理,把握漢字與兒童認知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實現(xiàn)科學的漢字教學。
一、圖文對照,從一個字走向一幅畫面
漢字具有典型的圖文特點,教師要發(fā)揮漢字的這一特點,在識字教學中給生字配上一幅甚至一組畫,讓靜止的文字鮮活起來,使“圖”與“文”巧妙地結(jié)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如“月”字是一彎皎潔明亮的新月,“山”字好似一座連綿起伏的山峰……教師指導學生比較圖畫與文字,使其感受漢字從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演變成一個個方塊字的過程。圖文對照能讓學生的漢字識記過程變成一個有意義、充滿趣味的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漢字字形之美、之趣、之妙。
如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中“串”字的教學:
師:聽說青蛙要寫詩,池塘里的小伙伴都趕來幫忙了。瞧,誰來了?(出示: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誰來喊喊他們的名字?
生: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師:“一串水珠”,你讀得真標準。這里有什么字音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1:“串”是翹舌音,不能讀成平舌音。
生2:“串”是前鼻音。
師:是的,我們一起讀,把“串”讀準。
師:瞧,荷葉上的水珠,他們挨個排在了一起,我們用一根線把他們穿了起來,這就是“一串水珠”。這個“串”字可有意思了。(出示:圖、古文字、現(xiàn)代漢字)看看這個“串”字,再看看這串糖葫蘆,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糖葫蘆的棍子就像“串”中間的一豎,棍子上的兩個山楂就像“串”的兩個“口”。
師:你真會觀察。“串”這個字就像是一串糖葫蘆呢!在課文里,水珠們挨在了一起,就成了“一串水珠”。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一讀它。
生(齊讀):一串水珠。
二、形義關(guān)聯(lián),從一個字走向一種方法
崔巒在《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中指出:“要想取得理想的識字效果,我們要力求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使學生對要認的字產(chǎn)生強烈、深刻的印象。要利用動作情景等方式加強漢字與事物的聯(lián)系?!币虼耍湍昙壵Z文教師的識字教學方法眾多,如編兒歌、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但對于字形復雜的漢字,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字形與字義聯(lián)系起來。如在教學“彎”“躬”時,教師可以先不急著教學生字,而是出示谷穗的實物,讓學生直觀地觀察、觸摸,感受“谷穗彎彎”。教師再引導學生關(guān)注“彎”這個字:“彎”字中有個“弓”,弓是彎彎的?!皬潯焙汀肮倍加小肮?,那么這兩個字都有“彎”的意思?!肮庇袀€身字旁,就是彎下身體的意思。最后,教師讓學生邊做鞠躬的動作邊體會“躬”的意思。在這樣的教學中,一些筆畫復雜且抽象的漢字就會在字形、字義的關(guān)聯(lián)中,逐漸形象化、直觀化和生活化。這樣不僅能貼近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還能幫助學生掌握一種科學高效的識字方法。
如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四季》中“彎”“躬”的教學:
師(拿出谷穗實物):這一粒一粒的谷子去了皮就是我們吃的米,全部長在頂端,很重很重哦!大家用兩只小手捧捧看,重不重?
生(捧捧谷穗):重!
師:是呀!所以谷穗的身體都壓彎了。讀好這個詞“谷穗彎彎”。
生:谷穗彎彎。
師:谷穗沉甸甸的,“彎彎”要讀得慢一點、重一點,小火車往后開。
生:(開火車讀)谷穗彎彎。
師:“彎”字下面是個“弓”,(出示弓圖)瞧,弓就是彎彎的。還有一個字里也藏著“弓”,你們找到了嗎?
生:躬。
師:“躬”字左邊是身體的“身”,右邊也是“弓”,身體彎下去就是鞠躬。請你做鞠躬的動作。
生做鞠躬的動作。
師:這就是鞠著躬,讀好這個詞“鞠著躬”?!爸弊质禽p音,要讀得輕而短。
生:(開火車讀)鞠著躬。
師:當人們看到彎彎的谷穗,就知道秋天到啦!大家一起讀這一小節(jié)。
三、追根溯源,從一個字走向一連串字
清代張行孚說:“古人造字之始,即以字形象物之形,即以字音象物之聲。”漢字的起源、演變中包含豐富的文化信息:作為一種象形、表意文字,漢字的字音、字形,甚至構(gòu)字元素都是遠古先民生活印跡的反映。識字教學應(yīng)該在兒童入學的第一時間引領(lǐng)兒童探秘漢字的起源、追溯漢字的由來,讓學生感受漢字的神奇與美麗,培養(yǎng)學生親近漢字、熱愛漢字的感情。例如,在“采”“集”這兩個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字都有“木”,木是樹的意思,一般帶木的字都和樹有聯(lián)系。然后,教師讓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采”字的意思,引導學生根據(jù)圖畫猜測“集”字的意思,進而讓學生明白“采集草籽”的意思。在追溯字源、解析字理的過程中,教師要從部首的本義出發(fā),追溯其意義的演變過程。這樣不僅能厘清部首形、義之間的關(guān)系,還能促進學生對同類部首生字的識記。今后,在學習這一類字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自主識字,達到“認識一個偏旁,學會一組生字”的效果。
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中“采”“集”的教學:
師:聽了老牛的話,青蛙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生: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圍種些草,就能賣出去了。于是,它就去采集草籽,撒在泥塘周圍的地上。
師:為了種草,青蛙先——采集草籽。(出示詞卡)“采”“集”兩個字的底下都有一個——“木”。木就是“樹”。“采”之前我們學過了,它的意思是什么?
生:“采”字的上面表示手,下面的“木”就是一棵樹,它的意思是“用手去摘樹上的果子”。
師:你對漢字很有研究?!安伞本褪怯檬秩渖喜烧?,那么“集”呢?看看圖,(出示圖片)猜猜“集”本來是什么意思。
生:“集”是一只小鳥停在樹上。
師:說得有點意思。“集”原本的意思是小鳥停在樹上,鳥兒們都到樹上來集合了。那么“采集草籽”就是小青蛙一粒一粒地去草叢里采摘草籽,再把它們收集起來。誰來讀好這個詞?
生:(指名讀)采集草籽。
音、形、義的完美融合決定了漢字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一種情感的表達、一種文化的積淀。在低年級學生識字的起始階段,教師讓他們對漢字音、形、義融合的特點進行綜合感知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不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能巧妙地把識字教學與朗讀、理解、想象、表達結(jié)合起來,以識字教學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因此,在識字教學時,教師不應(yīng)把漢字看成一個個無生命的符號,而要把它們當成一個個浸潤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鮮活生命。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shè)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的識字情境,引領(lǐng)學生走進漢字王國,感受漢字魅力,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進而主動識字、寫字,最后逐漸形成獨立識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