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萍 史旦萍
【摘要】作為祖國的希望和接班人,小學階段是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最關鍵時期。特別是農(nóng)村小學生從小就應該接受良好的文明禮儀教育,營造氛圍滋潤孩子的心靈,通過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共同提高孩子的文明禮儀素養(yǎng),讓他們在活動中成長,在評價中改變,爭做華小亮節(jié)少年。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活動促成長
禮儀是人類文明程度和道德修養(yǎng)的—種外在表現(xiàn),它也是人與人之間順利交往的通行證。因此,將孩子們培養(yǎng)成“小淑女”和“小紳士”是非常必要的。我校是身處蘇浙皖三省交界的一所偏遠農(nóng)村小學,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不是很高,迫切需要改變。近兩年我校結合“竹文化”,以“校園文化的育人成果——竹之七德為引領”,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研究,塑造師生良好的社會形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我校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了以下一些具體做法。
一、整合資源習禮儀
1.營造氛圍,滋潤心靈
農(nóng)村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氛圍對孩子的成長與良好的禮儀習慣的形成無疑有著很大的影響。
首先,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文明禮儀的養(yǎng)成有很好的效果。如在樓梯走廊上張貼“腳步輕輕勿擾他人”“不爭不搶靠右行”,水池和飲水機旁“有序排隊不擁擠”“請不要讓我流淚”,餐廳里“輕拿輕放有秩序”“文明就餐不說話”,草地上“小草青青,請勿踩踏”等一些關于文明禮儀的宣傳標語。再針對我校竹文化設計了竹文化走廊介紹竹和與竹有關的東西,粘貼竹之七德相關的對聯(lián)、詩歌和故事。
其次,家庭中的文化氛圍渲染尤為重要。科學研究顯示,家庭氛圍也是影響兒童品德和良好禮儀行為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建議家長們在家里開辟出一個房間作為專門的書房,沒有條件的也可以布置一個專門的書柜,在墻上貼上一些讀書的格言和警句,讓家長和孩子在每天晚飯后或者空余時間擠出專門的20分鐘來閱讀和分享,進而營造一個很溫馨的文化氛圍,從而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2.結合教材,延展內涵
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和語文、英語等課程都有機滲透了文明禮儀教育的一些基本常識,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關禮儀教育的內容,把它們融入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例如,在—年級的道德與法治中有這樣一課《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在這課中我們就可以結合與他人在一起玩時該注意哪些禮儀來教學。在《請幫我一下吧》這課中就可以讓孩子們知道遇到困難時該如何做才能得到他人幫助的禮儀常識。在二年級語文下冊中有一些口語交際也可以滲透很多禮儀的知識,如注意說話的語氣、圖書借閱公約等,在平時的經(jīng)典誦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千字文》中也可以進行潤物細無聲的禮儀熏陶。但這些涉及的內容還不夠全面和到位。因此,我校組織班主任、德育能手和帶頭人等一些有德育經(jīng)驗的教師,再聘請外校的德育專家,結合本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禮儀文化水平,著手編寫適合本校學生實際、淺顯易懂、有趣的禮儀知識普及教材。每周將開設一節(jié)專門的文明禮儀課,為學生掌握好禮儀知識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3.家?;ヂ?lián),擴展范圍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所學校。對于小學生來說,最早的文明禮儀知識的習得都是在家庭中。對于我們農(nóng)村孩子而言,家庭教育往往是傳統(tǒng)的家長一言制占據(jù)了主要位置,而且一些年紀較大的家長平時在不經(jīng)意間會有一些不文明的語言動作,也會讓孩子在日積月累中受到影響而導致文明禮儀的缺失,更加談不上禮儀教育的與時俱進了。只有讓家庭與學校攜起手來,共同創(chuàng)造文明禮儀的教育氛圍,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經(jīng)常邀請家長參與到學校的“家長伴我讀”“故事家長進班級”“同讀一首詩”和“家長志愿者”等各項共育活動中,我校的微信公眾號上定期還會推出“家校共育”的知識,只有提高家長的文明素養(yǎng)才能充分發(fā)揮家長言傳身教的作用,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才會提高。
4.社會共育,力促成長
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一條統(tǒng)一的教育戰(zhàn)線,才能讓我們的孩子真正認識到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文明禮儀習得的重要性。在暑假中,每年我們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參加每個自然村里舉行的暑期活動,一般3次左右,以退休教師和派出所民警為主,進行“生命的教育”“紅色革命教育”“文明主題教育”等主題講座,村委領導、本校老師代表也是全程參與,聽完后還要組織學生說說或者寫寫感受。另外村里還會組織學生參觀村史館和重要的文化建設,讓孩子們慢慢地熟悉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愛護家鄉(xiāng),促進自身文明素養(yǎng)的形成。
二、融合活動促成長
1.明之以禮,開展認知活動
文明禮儀知識的掌握是學生形成良好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基石。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還不夠成熟,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得到足夠的發(fā)展。因此對孩子文明禮儀的認知也要分年齡、分層次。
如要求低年級的孩子見到老師、家長、同學能主動打招呼說聲“您好”或“你好”,跟人道別時能說聲“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說“請”“能不能”“行嗎”,得到別人關心、幫助時要說“謝謝”,做了一些錯事要及時對人說聲“對不起”“請原諒”等等。中年級除了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禮儀,還應適當增加看見老人、孕婦能夠主動讓座,能夠主動幫助同學解決困難,對于老師、家長的要求能認真去完成不敷衍等要求。高年級又在低中年級的基礎上提高要求,能用禮貌的語言和動作表達自己的要求,還能主動和家長、老師溝通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遇到不順心的事會控制自己的脾氣等等?!獋€好習慣至少需要堅持21天才能養(yǎng)成。所以需要我們的老師、家長堅持不懈地進行明確的教育和引導。
平時在生活中還可以讓孩子們觀看一些有趣的中華禮儀動畫視頻,熟記一些禮儀格言,開展一系列的禮儀知識小競賽。
2.動之以禮,開展實踐活動
我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讓每個節(jié)日、每種儀式中都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儀內涵。我校抓住這些教育的契機,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
節(jié)日活動明禮儀。例如在三月份,組織學生開展“我是小雷鋒”的活動,讓學生之間能互幫互助,講文明,懂禮貌;“三八節(jié)”為母親、老師或者其他女性親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們能尊重自己的親人和長輩;清明節(jié)參加網(wǎng)上祭先烈活動和帶領四年級各班代表去“湯松林”烈士墓前進行祭奠活動,讓他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五一”勞動節(jié)期間,讓孩子做一天的小當家,在家里幫助家長打掃衛(wèi)生、下地除草、買菜、洗衣、做飯等,體會勞動者的平凡和偉大,懂得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重陽節(jié)”組織所有學生自愿捐水果、牛奶、餅干等食品,由大隊委的學生代表送至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幫老人打掃,給老人表演節(jié)目,逗老人開心,教育學生懂得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儀式活動促發(fā)展。例如,德育處在一年級的入學儀式上,安排每一個孩子和父母手牽著手在紅地毯和氣球門中走過,讓他們感受被尊重的這一激動時刻,學校還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一袋開學禮物,讓孩子們知道學校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之情。三年級的成長儀式上,除了讓家長、孩子、老師聯(lián)合表演節(jié)目,還有互贈書籍或者綠植的活動,在現(xiàn)場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對家長、老師吐露心聲,有的孩子還與家長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六年級的畢業(yè)季孩子們主動為學校做—件力所能及的事,有的添置圖書,有的送上一幅字畫,還有的為學校種上一棵樹。從這些活動中讓孩子們能感受學校文明禮儀的氛圍。
三、評價激勵促改變
禮儀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行為的約束是要靠管理制度來實現(xiàn)達到的。我們學校圍繞竹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育人模式,培養(yǎng)了師生具有“竹之精神”的真品行(即“竹之七德”):正直、奮進、虛懷、質樸、卓爾、善群、擔當,展示了師生“亮節(jié)向上”的風貌。
1.發(fā)七德卡評亮節(jié)少年
德育處大隊部結合班主任和老師們的想法設計了竹之七德的“七德卡”和評選七德卡的方法和條例。在平時教學和生活中,每位老師和班主任每周都可以針對孩子的各方面好的表現(xiàn)對照評比條例來頒發(fā)相應的卡,如果集滿兩張就可以得到一張七德卡,集滿兩張七德卡就可以得到一張亮節(jié)卡,亮節(jié)卡由校長親自頒發(fā),得到亮節(jié)卡的孩子將會得到一次免費進行社會實踐的機會。該活動至今為止已經(jīng)堅持3年了,所有去參加社會實踐的孩子都非常的開心,也激起了其他孩子的集卡熱情。
2.獎七星評亮節(jié)中隊
學校大隊部每個月對每個年級都會根據(jù)各方面的得分情況獎勵相應的星,得到七顆星的中隊被評為亮節(jié)中隊,在升旗儀式上為得獎中隊隆重頒發(fā)錦旗。這樣的制度評選大大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性,孩子們的文明禮儀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早上你走到校園門口,耳邊經(jīng)常會聽到“老師好”“老師早”等清脆響亮的打招呼聲;在課間你走到低年級教室門口,孩子們馬上圍過來嘰嘰喳喳地喊“老師你好”;地上有一張紙屑,不用老師提醒馬上就會有孩子跑過去撿起來;紅領巾廣播臺經(jīng)常能聽到哪個學生撿到多少錢主動上交,哪個孩子主動給老人讓座還不留名……午餐浪費糧食少了,隨便講話的人沒有了;在課間追逐打鬧,大喊大叫的人慢慢也少了很多,整個校園的氛圍有了明顯的改變。
文明禮儀教育應該采用多種不同的方式,還要與日常養(yǎng)成、行為訓練等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從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入手,持之以恒地不斷訓練,才能讓我們農(nóng)村的孩子們享受到良好禮儀習慣帶給他們的快樂幸福的人生。我校將一如既往地在學校竹文化背景下堅持文明禮儀的研究,讓文明之花開滿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