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娟 ,高鳳菊 ,陳文憑 ,王興華 ,李全永
( 1.禹城市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禹城 251200; 2.德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 德州 203015)
為害大豆的地下害蟲很多,發(fā)生的種類因地而異,在中國發(fā)生較為普遍且危害嚴重的主要是蠐螬和地老虎。其中,在黃淮海夏大豆生產區(qū)以蠐螬發(fā)生和為害較嚴重[1]。2020年受氣候因素影響,黃淮海地區(qū)大豆田蠐螬嚴重發(fā)生,濟南、菏澤、濟寧、德州等地區(qū)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嚴重的地塊大豆出現(xiàn)成片早衰死亡現(xiàn)象。我們對蠐螬高發(fā)地塊及時采取措施,進行了有效防治工作,起到良好的效果,現(xiàn)對蠐螬的形態(tài)特征、危害癥狀、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蠐螬(grub)是金龜甲的幼蟲,是鞘翅目金龜甲總科幼蟲的總稱,別名白土蠶、核桃蟲。蠐螬體肥大,較一般蟲類大,體型彎曲呈C型,多為白色,少數(shù)為黃白色;上顎顯著,腹部腫脹,體壁較柔軟多皺,體表疏生細毛;頭大而圓,多為黃褐色,生有左右對稱的剛毛。有假死和負趨光性,并對未腐熟的糞肥有趨性,喜歡生活在肥根類植物種植地。
蠐螬口器屬于咀嚼式,食性較雜,可危害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牧草、果樹和林木。蠐螬喜食萌發(fā)的種子、幼苗的根、莖;苗期咬斷幼苗的根、莖,斷口整齊平截,地上部幼苗枯死,造成田間大量缺苗斷壟或幼苗生長不良,使雜草大量出生,過多的消耗土壤養(yǎng)分,增加了化除成本或為下年種植作物留下隱患;成株期主要取食大豆的須根和主根,蟲量多時,可將須根和主根外皮吃光、咬斷。蠐螬地下部食物不足時,夜間出土活動,危害近地面莖稈表皮,造成地上部植株黃瘦,生長停滯,癟莢癟粒,減產或絕收。后期為害造成千粒重降低,不僅影響產量,而且降低商品性。蠐螬成蟲喜食葉片、嫩芽,造成葉片殘缺不全,加重危害[2]。
今年大豆生產上蠐螬發(fā)生嚴重,主要是在大豆結莢鼓粒期,通過咬斷根系破壞輸導組織,導致植株無法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死亡。
蠐螬屬鞘翅目(Coleoptera)金龜甲總科(Scarabaeoidea),是世界上公認的重要地下害蟲,可危害多種植物,是近幾年危害最重、給農業(yè)生產造成巨大損失的一大類群。蠐螬在中國分布很廣,各地均有發(fā)生,但以中國北方發(fā)生較普遍。中國蠐螬的種類有1 000多種,其中為害大豆的種類主要有:華北大黑鰓金龜(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鰓金龜(H.parallela)、銅綠麗金龜(Anomala corpulenta)。其中發(fā)生在黃淮海夏大豆區(qū)為害最嚴重的是暗黑鰓金龜。蠐螬是一類生活史較長的昆蟲,每年發(fā)生代數(shù)因種、因地而異。一般1年1代,或2~3年1代。
蠐螬發(fā)生最重的季節(jié)主要是春季和秋季。蠐螬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土壤濕度密切相關,連續(xù)陰雨天氣、土壤濕度大,蠐螬發(fā)生嚴重[3];有時雖然溫度適宜,但土壤干燥,則死亡率高。低溫、降雨天氣,很少活動;悶熱、無雨天氣,夜間活動最盛。連作地塊,發(fā)生較重;輪作田塊,發(fā)生較輕。蠐螬在土壤中的活動與土壤溫度關系密切,特別是影響蠐螬在土壤內的垂直活動。通過對高發(fā)地塊實地調查,今年禹城市暗黑鰓金龜發(fā)生嚴重,其次是銅綠麗金龜,暫未發(fā)現(xiàn)大黑腮金龜。
1年發(fā)生1代(東北2年1代),以3齡幼蟲筑土室越冬,少數(shù)以當年羽化尚未出土的成蟲越冬。以幼蟲越冬的一般春季不為害,4月初至5月初開始化蛹,蛹期15~20天,6月上旬開始羽化,7月中旬至8月上旬為成蟲活動高峰期。卵盛期在7月中旬,卵期8~10天,單雌平均卵量57粒左右,成蟲壽命約70天左右。幼蟲共3齡歷經315天左右。7月下旬卵孵幼蟲危害至秋末,然后深入15~40厘米的土中越冬。成蟲活動適宜氣溫為26.5℃左右,相對濕度在80%以上,具群集食葉習性。白天潛伏,黃昏活動、取食、交配、產卵[4]。具趨光性和假死性。有多次交尾習性。卵分批散產于5~10厘米土中。7月下旬為孵化盛期。初孵幼蟲即可為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幼蟲為害盛期,為害可至秋末。以成蟲越冬的于翌年4月上旬出土活動,6月上旬至7月上旬為活動盛期,9月下旬絕跡。
1年發(fā)生1代,幼蟲共3齡,3齡幼蟲食量最大,為害最重。以3齡幼蟲在土壤中越冬,當春季土壤10厘米溫度高于6℃時,越冬幼蟲向上遷移開始活動,取食作物和雜草根部,3月至5月短時為害,5月份化蛹,月底成蟲開始出現(xiàn),6月中旬進入活動盛期。產卵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出現(xiàn)新1代幼蟲,8月中下旬是為害盛期,可為害至10月中旬。秋后10厘米內低于10℃時,幼蟲開始下潛越冬。越冬深度大多在20~50厘米。
大黑鰓金龜2年發(fā)生1代,成蟲和幼蟲均能越冬,越冬成蟲4月下旬開始出土,6月至7月份交尾、產卵,7月中下旬進入卵孵化盛期,孵化幼蟲除了極少數(shù)當年化蛹羽化外,大部分在當年秋季10厘米土壤溫度低于10℃時,開始向深土層移動,低于5℃時,開始越冬,越冬幼蟲5月上中旬上升至耕層為害。
結合灌水消滅低齡幼蟲。三年內沒有深耕的地塊在秋種前可以進行深耕,深耕同時撿拾幼蟲,同時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以降低蟲口數(shù)量。
在成蟲發(fā)生期利用成蟲趨光和假死習性,采用風吸式太陽能殺蟲燈進行誘殺,可兼治其他具趨光性和假死性害蟲。
4.3.1 藥劑拌種
可用25%辛硫磷微膠囊劑0.5公斤/畝,拌種250公斤/畝,殘效期約2個月,保苗率為90%以上;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畝加水25公斤/畝,拌種400~500公斤/畝,均有良好的保苗防蟲效果。拌種簡單有效,可保護種子和幼苗免遭地下害蟲的危害。
4.3.2 土壤處理
可采用噴灑藥液、施用毒土和顆粒劑于地表、播種溝或與肥料混合使用[5],但以顆粒劑效果較好。常規(guī)農藥有:5%辛硫磷顆粒劑2.5公斤/畝。
4.3.3 撒施毒餌
谷子煮至半熟,以1公斤/畝拌入5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畝,隨種子混播于穴內。如播后仍發(fā)現(xiàn)蠐螬危害時,可在危害處補撒毒餌,撒后用鋤淺耕,效果更好,也能兼治螻蛄、金針蟲等其他地下害蟲。
2020年,山東省德州地區(qū)禹城市蠐螬危害主要在大豆結莢鼓粒期,我們對高發(fā)地塊及時采取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無人機噴灑3%辛硫磷顆粒劑2~3公斤/畝,取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另外,進入9月份,天氣干旱,及時對大豆田進行灌水[6],通過與沒灌水的地塊進行對比,灌水的地塊蠐螬明顯比沒灌水的地塊危害要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