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逸
(常熟市中醫(yī)院骨一科,江蘇 蘇州 2155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盤退變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因素。艾灸是中醫(yī)針灸療法中灸法,是指體表特定部位、穴位采用艾熱刺激,艾熱是由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所產(chǎn)生,運用調和氣、消腫散結、祛濕散寒、溫通經(jīng)絡、回陽救逆等法治療疾病[1-2]?;诖耍敬窝芯烤桶闹委熝甸g盤突出癥所致肢體麻木的改善情況進行如下分析。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其中肢體麻木患者84例,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n=38)、觀察組(艾灸治療n=46)。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2~75歲,平均(51.33±4.62)歲。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2~76歲,平均(51.31±4.60)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研究有可對比性。
1.2.1 對照組
常規(guī)治療:予以甘油果糖氯化鈉注射液(西安利君康樂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3797,規(guī)格:2.25 g)250 ml靜脈滴注,1次/d,鹿瓜多肽(黑龍江江世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11,規(guī)格:16 mg)靜脈滴注,6 ml/次,1次/d,舒血寧(山西太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4021962,規(guī)格:5 ml)靜脈滴注,20 ml/次,1次/d。
1.2.2 觀察組
加用艾灸治療:艾灸穴位:止痛穴、足三里、委中、承山、腎俞、命門、腰眼、腰陽關、環(huán)跳、秩邊等,采用溫和灸,1次/d,每次20~30 min。
(1)比較兩組治療1個月后療效,治愈:肢體麻木消失,區(qū)域皮膚麻木情況恢復,患者無復發(fā);顯效:肢體麻木較治療前范圍縮小,好轉,皮膚感覺較治療前恢復,無明顯復發(fā);有效:肢體麻木較治療前改善,但出現(xiàn)復發(fā);無效:患者無改變。(2)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腰椎Oswe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問卷表對患者腰椎功能情況進行評分,一共10題,得分0~5分,得分越低腰椎功能恢復越好。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和n表示計數(shù)資料,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腰椎功能治療后評估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ODI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ODI評分對比(±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n=38) 39.24±5.19 30.58±3.75 8.337 0.000觀察組(n=46) 39.32±5.14 24.37±2.63 17.561 0.000 t 0.071 8.896 P 0.944 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神經(jīng)系統(tǒng)早期多為皮膚感覺過敏,隨病程發(fā)展出現(xiàn)刺痛、感覺減退、麻木。肢體麻木是指肢體感覺喪失,臨床予以藥物治療通常配合理療同時進行,促使患者快速恢復[3]。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較高,兩組ODI評分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低,表明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肢體麻木,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更好的改善腰椎功能。艾灸產(chǎn)生于中國遠古時代,是傳統(tǒng)針灸醫(yī)學的一個主要部分。針灸療法和針灸同樣通過刺激穴位或特定部位來刺激經(jīng)絡、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身體組織、系統(tǒng)失衡,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然而,艾灸療法有其自身獨特的作用特點[4]。與針灸不同,艾灸是通過溫熱、感冒等非機械刺激,發(fā)揮邪氣、平衡陰陽、防治疾病、康復保健的作用。灸療達到治療的目的是是通過艾火刺激特定部位。機制與局部溫熱刺激相關,艾火產(chǎn)生的局部溫熱刺激能夠擴張毛細血管,加強局部循環(huán)(血液和淋巴),局部皮膚新陳代謝,平滑肌解除痙攣,使病理產(chǎn)物消失,促進吸收藥物[5]。
綜上所述,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肢體麻木,可提高療效,促進腰椎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