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飛
摘 要:區(qū)域地理教學過程中,答題模板教學往往受到師生的青睞,模板的陳列往往成為副板書的主體內容。但對于模板,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陷入“識記—遺忘—再識記”的惡性循環(huán)中,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識記而輕理解。運用遷移思維、原點思維、逆向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來搭建思維腳手架,往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模板建立的地理基礎、地理現(xiàn)象背后所蘊含的地理原理,將地理現(xiàn)象生活化或強化知識間內在聯(lián)系,提升模板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思維腳手架;答題模板;思維方式
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高三區(qū)域地理教學過程中,答題模板教學模式往往受到許多教師的推崇。根據(jù)建構主義認知理論,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不可否認,由師生共同構建的地理答題模板在幫助學生解答綜合題時,的確有著它獨有的優(yōu)勢,表現(xiàn)為:答案要點全面、思維角度開闊、心中有模板遇題不慌張。但是,海量的答題模板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記憶負擔加重,自主思維能力下降,盲目套模導致的看似要點全面卻抓不住重點等。一味地機械建模,只能實現(xiàn)短暫的“同化”[1](將模板結合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卻沒有真正實現(xiàn)破模(理解模板)。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遺忘了建模的過程,遇到新的問題或情景時,又需要重新去“順應”[1](認知結構或圖式遇到新的外部刺激影響而發(fā)生改變),而導致莫衷一是。
地理答題模板多如牛毛,答題模板的歸納概括在許多教輔資料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從教學實踐來看,最普遍的答題模板往往遵循這一通用的范式,即“地理現(xiàn)象+地理原理”,以影響優(yōu)質農產品的自然因素為例(來自教輔資料《風向標新高考主題式導學》),答題模板如圖1所示[2]。
機緣巧合,在浙江省十校聯(lián)盟2019年10月高三聯(lián)考試卷中第22(2)題考查了白城市水稻品質優(yōu)良的原因(掃描圖2二維碼查看試題,例1)。從閱卷過程來看,27所省一級重點中學地理選考生的平均得分為2.72分,滿分為5分。從學生的答案組織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答案要點不完整,條理不清晰(因果關系表述不當或錯誤)等。究其根源,學生在應用答題模板時往往存在偏差,簡單機械的“記模和套?!?,重結果輕過程,重識記輕理解。
一、思維腳手架的概念
腳手架是為了保證各施工過程順利進行而搭設的工作平臺。何為地理思維腳手架?筆者認為,所謂思維腳手架是指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某一地理現(xiàn)象,運用遷移思維、原點思維和逆向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通過師生協(xié)作構建的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語言或對地理現(xiàn)象的本質進行“提綱挈領”式的解讀。它是地理現(xiàn)象與地理原理之間的溝通橋梁,為引出地理原理起到鋪墊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模板的建構過程,將地理知識生活化或強化知識間內在聯(lián)系,進而提升模板的思維品質(模板不再是地理知識的簡單堆砌,能夠傳遞一種思維方式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為消除前文中傳統(tǒng)建模中的弊端,筆者建議在地理建模過程中遵循以下范式:地理現(xiàn)象+思維腳手架+地理原理,并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建構答題模板。思維導圖學習方式充分運用左右腦機能,利用思維的規(guī)律,協(xié)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fā)展[3]。
二、思維腳手架的搭建策略
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幫助學生搭建思維腳手架,這不僅直接關乎答題模板的效度(在考試過程中調動運用模板來輔助解題的效果),而且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搭建思維腳手架時通常采用如下策略。
1.發(fā)散遷移思維,地理現(xiàn)象生活化
發(fā)散遷移思維主要是靠“類比”進行的,通常是通過地理情景的相似性來建立“連接關系”,以實現(xiàn)思維的遷移類比推斷。將遠離學生生活場景的一些地理現(xiàn)象與學生身邊的地理現(xiàn)象相“類比”,通過對身邊地理現(xiàn)象的探究,推導出思考問題的角度、思考方式,并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最后加以推廣。仍以前文中影響優(yōu)質農產品的自然因素為例(圖3)。
與上述地理現(xiàn)象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如2017學年第一學期浙江“七彩陽光”期中聯(lián)考卷第29(2)題:簡析呼瑪縣大力推廣水稻種植的原因(掃描圖2二維碼查看試題,例2),學生往往把這類試題當作農業(yè)區(qū)位因素來作答,導致失分率極高。筆者在試卷講評課中,通過讓學生探究“簡析淳安縣大力發(fā)展山核桃種植的原因”,加以類比,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當學生能夠運用發(fā)散遷移思維,將地理現(xiàn)象生活化(能用生活化的語言解讀地理現(xiàn)象),那么,理解問題就會更加深刻,地理原理的推導就會水到渠成,更加有利于對答題模板的課后自主消化。
2.關注學科前概念,原點思維找落腳
地理學科包羅萬象,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錯綜復雜。因此,許多概念源于其他學科,如輻射(物理學科概念)、生物多樣性(生物學科概念)、元素礦物(化學學科概念)等。學生對這些學科概念的認知水平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對地理問題、地理現(xiàn)象的理解。所以,教師在進行地理概念教學時應當對前概念充分予以了解,才能做到精準教學。
何為原點思維?筆者認為,所謂原點思維,是指“從思維的原點出發(fā)考慮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就是某一地理現(xiàn)象背后蘊含的地理原理,是解釋地理現(xiàn)象時的思考依據(jù)和出發(fā)點。例如,旱澇災害這一地理現(xiàn)象背后的思維原點就是水循環(huán)這一原理。在考慮旱澇災害的成因這類問題時,應從水循環(huán)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降水、蒸發(fā)、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思考,就會更加符合認知規(guī)律。再如,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這一地理原理則是解釋一切氣溫、地溫高低問題的思維原點。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在一些涉及抽象概念的建模過程中,事先了解學生前概念,并盡量從思維原點的角度加以解釋,筆者將以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這一模板建模過程加以闡述。眾所周知,影響氣溫的因素主要包括:緯度、大氣環(huán)流、下墊面(地形、洋流、海陸位置)和人類活動等。目前,市面上所暢銷的各種教輔資料,大多通過觀察1月、7月世界平均氣溫分布圖的判讀,歸納概括出上述因素。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的確對上述影響氣溫的因子背得滾瓜爛熟,但在考試過程中卻屢屢失分。追本溯源,學生對上述影響氣溫因子的認識不深刻,對各種因素的氣溫的影響力大小、影響范圍大小沒有概念,只是純粹記憶有哪些影響因子罷了。接下來,筆者將展示在“影響氣溫的因素”這一建模過程的教學流程(圖4)。
通過上述教學流程可得出“腳手架”化后影響氣溫的因素答題模板如圖5所示。
通過上述建模過程,學生能夠加深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明晰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是解釋氣溫、地溫高低的思維原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原點思維方式。如學生在解答內流湖、咸水湖等成因問題時,也應回歸水循壞這一思維原點。
與此同時,為強化學生對氣溫影響因子的理解,通過案例分析和地理易錯題練習講解,讓學生逐漸樹立“空間尺度”意識(表1)。
3.逆向思維,開枝散葉
浙江新高考2019年4月第29(1)題:“21世紀以來黃河三角洲河道未發(fā)生擺動,說明主要原因(掃描圖2二維碼查看試題,例3),曾令無數(shù)考生猝不及防、扼腕嘆息。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多數(shù)學校對于河流改道、辮狀水系等相似問題進行過微專題探究。從“改道”到“不改道”一字之差,本質上是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考查和檢驗。
逆向思維是指換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善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fā)展,從問題的相反面進行深入探索,是擺脫常規(guī)思維羈絆的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許多地理現(xiàn)象可以運用逆向思維來思考,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運用逆向思維構建答題模板,前景廣闊(圖6)。
運用逆向思維構建答題模板的關鍵在于抓住地理現(xiàn)象的本質、核心特征,并運用逆向思維倒推背后的地理原理,這要求師生能夠“提綱挈領”地抓住某一地理現(xiàn)象本質。例如,分析赤潮發(fā)生條件時,應當抓住的本質是“藻類的爆發(fā)性繁殖”,并從影響藻類大量繁殖因素倒推地理原理。
三、反思與小結
筆者曾經(jīng)一直有這樣的困惑,課堂中歸納概括過相似的或一模一樣的答題模板,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卻屢屢失分。細細想來,這樣的模板是“老師的模板”,而非“學生的模板”。地理答題模板不應該只是地理知識點的堆砌,更應該傳遞一種思維方式,教會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模板”。只有學生的思維活躍了,才能從不可勝數(shù)的模板中跳出來,從簡單機械的記模、套模,到遇到新情境下或不良結構時,擁有自主建模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時常本末倒置,盲目追求答題模板的數(shù)量和全面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卻不斷走下坡路,地理變成了“記背”地理。建模的目的是為了破模,為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遷移思維、原點思維、逆向思維等),為了追求考試時“心中無模勝有?!钡闹琳榫辰纾@才是建模的真正意義所在
[1]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 季鳳軍,耿夫相.風向標新高考主題式導學[M].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6.
[3] 陸海芳.改善思維方式 教學生會學地理[J].地理教育,2015(S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