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霞 楊青華
摘 要:“人口”是高中地理的基礎和主干知識,是地理學科高考命題的核心內容之一。文章針對“人口”中人口增長與分布、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兩個微專題分別從高考解析、知識精析、真題透析等方面進行剖析,以期為復習備考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口;微專題;高考命題
人口是人文地理學科的基礎主干知識,也是地理學科命題的核心內容之一。教育部考試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文科)·地理》對人口模塊的考試范圍要求為: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qū)分布;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環(huán)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qū)別。結合課標要求,從中可提取以下核心概念:人口數量增長、人口空間分布、人口結構、人口流動、人口遷移、環(huán)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專題核心概念知識構建如圖1所示。
微專題1? ?人口增長與分布
一、高考解析
★核心考點
人口自然增長過程及時空差異,人口結構及問題,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考情解讀
考點知識明確,主要考查人口增長、人口結構及其問題和人口分布。近三年高考題集中考查人口增長、人口結構及影響。從考試大綱文科綜合高考四大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在學科素養(yǎng)上,著重考查綜合思維能力、區(qū)域認知能力和人地協調觀。
★命題熱點
在命題方向上,特別體現新課標“運用圖表資料、結合實例”,注重對地理圖表和真實情境資料的解讀分析。命題角度一:結合人口統(tǒng)計圖表考查人口分布及增長特點;命題角度二:結合統(tǒng)計圖考查人口問題。在命題立意上,體現能力立意和素養(yǎng)立意,重點滲透地理核心素養(yǎng)中的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在命題形式上,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
二、知識精析
★知識網絡(圖2)
★重點突破
1.人口增長
(1)人口數量的相關計算和判斷。某地區(qū)人口的增長數量=人口自然增長數量+人口遷移數量(遷入人口數-遷出人口數);人口自然增長數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總數=(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總數。如果只考慮人口自然變化,自然增長率> 0(圖3中A~B段):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自然增長率由正值減小到0(圖3中B點):人口數量達到最大值;自然增長率<0(圖3中B~C段):人口數量不斷減小;自然增長率由負值增大到0(圖3中C點):人口數量達到最小值;增長率數值增大,說明增速加快;增長率數值減小,說明增速變緩。
(2)影響人口數量增長的因素。包括資源供給量、經濟發(fā)展水平、社會保障制度、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受教育水平、生育觀念、自然災害等。
(3)人口自然增長快慢的判斷。依據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的數值判斷。1.0%或10‰左右及以下一般認為比較低(?。?大于1.5%一般認為比較高(大)。人口自然增長緩慢: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低或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低;人口自然增長較快: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高。
依據2:經濟發(fā)展水平。一般經濟發(fā)展水平高地區(qū)人口自然增長緩慢,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低;經濟落后地區(qū)人口自然增長較快,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高。
2. 人口結構及其問題的分析
人口結構包括人口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文化素質結構等。最常見的表示人口結構的是人口金字塔圖(圖4),判讀步驟如下。
(1)找塔型,析類型。
(2)找比重,判內容。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口所占比重或數量的計算,可分析判斷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老齡化、人口性別比例失調)、人口問題出現的原因(人口增長過快、老齡化——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狀況、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別比失調——生育觀念、人口政策、工業(yè)發(fā)展需要、戰(zhàn)爭等)和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
(3)找特殊,析原因。同一金字塔圖的內部結構也有較大差異。影響人口金字塔結構的因素包括政策(計劃生育或鼓勵生育)、較大的自然災害、戰(zhàn)爭、生育觀念、工業(yè)發(fā)展、人口移動等。以圖5為例,分析其特殊變化的原因。①處10~14歲年齡段的人口比重突然變小,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計劃生育導致出生率突然降低;重大災害導致死亡率上升;人口的大量外遷。②處20~24歲年齡段的人口比重突然增加,其變化可能是就業(yè)、升學等導致的人口大量遷入。③處男女人口比例失調,其原因可能是戰(zhàn)爭導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紡織工廠建設導致對女性職工需求增加。
合理的人口結構會促進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不合理的人口機構會引發(fā)人口問題。主要的人口問題有人口增長過快、人口老齡化、少子化、人口性別比失調等。近年高考多聚焦在人口年齡結構,根據各人口年齡段數據的變化,尤其是0~14歲人口和65歲及以上人口的變化,對具體的人口問題進行判斷。
3.人口分布特點的描述
(1)描述方法:靜態(tài)分布,用整體掃描,局部聚焦的方法。首先,根據人口分布密度或等值線等資料,對均勻性進行描述。其次,從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角度,即選擇描述均勻性與否的空間坐標。如山地/平原,沿海/內陸,城市/鄉(xiāng)村,高緯度/中低緯度,行政區(qū),胡煥庸線等。表述為:×多×少,集中分布于×或沿×分布。動態(tài)分布,可以從方向、范圍、形態(tài)和速度等多角度進行描述。
(2)趨向性。世界人口分布趨向于氣候溫暖濕潤的中低緯、地勢低平的平原和沿河、近海地區(qū)。中國人口分布特點,胡煥庸線將我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部分,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4.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氣候、水源、土壤和資源等;人文因素包括社會經濟條件、開發(fā)歷史、交通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其中,經濟發(fā)展水平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最為顯著。
☆特別提醒
(1)人口增長中的“增長”指人口數量的變化,而不一定是數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長或負增長。
(2)對人口問題的分析,在解題時要注意對材料或圖中數據信息的提取。關于人口問題的判斷,經常通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如人口紅利等,分析時要注意對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齡段的關系,根據各人口年齡段數據的變化,尤其是0~14歲人口和65歲及以上人口的變化,對具體的人口問題進行判斷。
(3)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可能是多種。在綜合題中需要將各影響要素按照主次順序分別分析,在選擇題中一般是選擇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另外,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是復雜的,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尤其注意特殊區(qū)域的人口分布和影響因素,如非洲和南美洲熱帶地區(qū)的人口稠密區(qū)位于高原、山區(qū),而非平原,主要是受氣溫、降水、瘧蚊等因素的影響。再者,影響因素非一因一果,也不是多因一果,而應該是多要素互為因果,形成一個有機體的因果關系。
【解析】本題組考查人口的結構變化及影響。圖6為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實線表示歐盟籍各年齡段人口/歐盟籍總人口,虛線表示非歐盟籍各年齡段人口/非歐盟籍總人口。第1題,因缺少歐盟籍和非歐盟籍人口數量的資料,因此不能據圖判斷出歐盟籍和非歐盟籍男性人口數量的多少,A項錯誤;與歐盟籍相比,非歐盟籍25~50歲男性和女性比例相當,50歲以上人口比例較小,B、D項錯誤。勞動人口通常指15~64歲的人口,非歐盟籍勞動人口的比例明顯大于歐盟籍,C項正確;第2題,歐盟籍人口問題表現為,勞動力不足、社會負擔大,老齡化嚴重;而非歐盟籍人口年齡結構以勞動力為主。隨著非歐盟籍人口遷入歐盟,有利于減緩歐盟的老齡化進程,使歐洲勞動力缺口縮小,B項正確、D項錯誤;由于非歐盟籍人口基數較小,不會引發(fā)人均消費和收入的劇烈變化,A、C項錯誤。
參考答案: 1.C? ?2.B
四、仿真練習
根據聯合國人口老齡化統(tǒng)計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qū)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比例達7%以上,就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圖7顯示我國遼寧省2000—2010年間人口總數、老年人口(65歲以上)占人口總數比重與少兒人口(0~14歲)占人口總數比重的變化。讀圖完成1~2題。
(2019年鄭州市第二次質量預測)人口年齡結構對區(qū)域發(fā)展至關重要,其中20~39歲黃金年齡勞動力最具經濟活力。讀我國某市1990~2015年不同年齡段人口占全國同年齡段人口比重統(tǒng)計表(表1),完成3~4題。
一、高考解析
★核心考點
人口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影響,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考情解讀
考點知識明確,主要考查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時空特點及其帶來的影響。從考試大綱文科綜合高考四大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在學科素養(yǎng)上,著重考查綜合思維能力和區(qū)域認知能力。
★命題熱點
近幾年考查頻度較高,在命題方向上,角度一是結合統(tǒng)計資料考查我國人口遷移的原因,角度二是與工業(yè)擴散、產業(yè)轉移和國土開發(fā)等資料相聯系,要求學生能夠分析某時期某區(qū)域的人口遷移案例,并探討人口遷移對人口遷入地與遷出地的影響,趨利避害,促進人口遷移與社會協調發(fā)展。在命題形式上,以選擇題為主。
二、知識精析
★知識網絡(圖9)
★重點突破
1.人口遷移坐標統(tǒng)計圖的判讀方法
人口遷移坐標統(tǒng)計圖是根據人口遷移的相關數據繪制的圖像,主要呈現形式是點狀圖(三角坐標統(tǒng)計圖)、線狀圖(曲線圖或折線圖)、面狀圖(結構類圖等),即利用點的坐標、線的升降起伏、面的結構等來顯示人口數據的變化情況和發(fā)展趨勢,如圖10所示。判讀內容包含以下幾點。
(1)判讀“機械增長”。遷入率大于遷出率說明該地人口機械增長為正值,反之為負值。
(2)比較人口遷移的數量。遷出人口數=人口基數×遷出率;遷入人口數=人口基數×遷入率;如廣東的人口基數大于上海,在遷入率相同的情況下,廣東的遷入人口數量高于上海。
(3)判斷經濟發(fā)展水平。影響該地區(qū)人口遷移主要因素是經濟發(fā)展水平時,如果人口遷入大于遷出,可說明該地區(qū)經濟較發(fā)達。反之則為經濟欠發(fā)達。
(4)推斷人口遷移的影響。遷移人口以青壯年為主,會加速遷出地人口老齡化進程,延緩遷入地老齡化進程;提高了遷入地的城市化水平。
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都可能成為人口遷移的推力因素或拉力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氣候、資源、水源、土壤、自然環(huán)境、自然災害等。人文因素包括經濟、交通、政治、軍事、文化等。在諸多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對人口遷移起著主導作用。
(1)看生產力水平的發(fā)展。生產力水平較低時,自然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大;生產力水平較高時,社會經濟因素影響較大。
(2)看經濟發(fā)展的地域差異。由落后國家或地區(qū)遷移到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往往經濟因素是主導。
(3)看年齡分布特點。青壯年人口遷移,主要是經濟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遷移,主要是家庭因素或環(huán)境因素;青少年人口遷移,主要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4)看性別與文化素質差異。重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遷入;輕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則對女性人口遷移吸引力較大;文化素質高的人口大量遷入地區(qū),一般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達;文化素質較低的人口大量遷入地區(qū),一般以勞動力導向型產業(yè)較多。
3.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1)國際人口遷移分為兩個階段(表2)。
[時期 19世紀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 特點 以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由舊大陸移向新大陸 人口從發(fā)展中國家流向發(fā)達國家;外籍工人逐漸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遷出地區(qū) 歐洲、非洲、亞洲等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遷入地區(qū)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西歐、北美、大洋洲、西亞、北非等 原因 歐洲的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fā) 遷入地區(qū)經濟發(fā)達,西亞、北非等地石油等資源的開發(fā) 意義 在客觀上開發(fā)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yè)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的狀況,促進遷入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 ][表2 國際人口遷移的兩個階段]
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國際人口遷移表現出新的特點,其中科技移民、勞務輸出和國際難民遷移是三種常見形式,具體如表3所示。
[形式 科技移民 勞務輸出 國際難民遷移 遷移人口類型 高素質人才 外國廉價勞動力 戰(zhàn)爭難民、政治難民 遷移原因 尋找更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條件 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勞動力不足,尋找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戰(zhàn)亂、種族沖突、政治迫害 遷移方向 發(fā)展中國家流向發(fā)達國家 發(fā)展中國家流向發(fā)達國家,人口稠密區(qū)流向人口稀疏區(qū) 流向和平國家、能提供避難的國家 產生影響 發(fā)展中國家在人才和經濟上蒙受雙重損失 已成為當代國際人口遷移的主流,緩解發(fā)展中國家就業(yè)壓力,賺取外匯 給遷入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帶來問題 ][表3 國際人口遷移的三種常見形式]
(2)國內人口遷移從1949年以來分為兩個階段(表4)。
[時期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遷移方向 1949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地遷移 由東部遷往西北和東北;由沿海遷往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 遷移的流量增大,以自發(fā)遷移為主 由中西部遷往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qū);由農村遷往城市;由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遷往經濟發(fā)達地區(qū) ][表4 國內人口遷移從1949年以來分為兩個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鄉(xiāng)村—城鎮(zhèn)人口遷移的態(tài)勢趨緩,但流動人口在城市(尤其是一線大城市)內部的空間分布特征和城市間的遷移行為規(guī)模和強度迅速上升。
4.人口遷移的影響
從三個角度分析人口遷移的影響:①從辯證角度: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②從區(qū)域角度: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影響;③從三大領域角度: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社會三方面的影響。具體如圖11所示。
5. 人口問題(圖12)
★特別提醒
(1)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的主要區(qū)別(表5)。兩者的共同點都是人口的空間移動,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有沒有“永久性”或“長期性”變更定居地。
(2)在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時,一方面應抓主因。影響某地人口遷移的因素不止一個,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點分析。一般情況下,在現代社會中,經濟因素是主要的因素。但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另一方面要重具體,即對人口遷移因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固定模式來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遷移現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樣的。例如,同樣是老年人的遷移,美國老年人向“陽光地帶”遷移,主要是氣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國老年人則多出于家庭因素考慮向成年兒女居住地遷移;第三是要看變化,目前產業(yè)結構調整也成為影響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
(3)人口遷移對城市化和就業(yè)結構也會帶來影響。對城市化的影響表現為:大量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fā)展;隨著人口規(guī)模的擴大,城市的用地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城市功能區(qū)布局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郊區(qū)不斷出現住宅小區(qū),促進了郊區(qū)城市化的進程。對就業(yè)結構的影響表現為:伴隨人口遷移,會不斷出現新的職業(yè)。如學齡兒童遷移人口增多,則遷入地應增加或加強中小幼教師的師資力量。
(4)人口合理容量有三個特點。一是臨界性。如果某地人口數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相當,表明人口與其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基本協調。二是警戒性。人口合理容量并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需要達到的人口數量,人口控制目標應低于人口合理容量,并以此作為人口控制的警戒線。三是相對性。相同面積的土地在不同地區(qū)、不同自然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同一地區(q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人口合理容量也是不相同的。
(5)活動建議。①開展辯論活動。例如,圍繞“人口多好,還是人口少好”“人口遷入好,還是人口遷出好”等辯題組織辯論。②社會調查。調查自己家庭或祖輩的戶籍,是否有過遷移或流動,分析原因。
三、真題透析
(2018年高考全國Ⅰ卷文綜測試)戶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戶籍管理機關登記了戶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實際居住在某地一定時間(半年以上)的人口。圖13示意近十年來我國某直轄市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數量變化,據此完成1~2題。
【解析】 本題組考查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及人口數量變化的區(qū)域差異。第1題,據材料可知,戶籍人口是指具有該行政區(qū)域戶籍的人口,包括實際在住和流出的;常住人口是指一個行政區(qū)內實際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戶籍且實際在住的,也包括無戶籍但實際在住的,即外來人口。據圖可知,該直轄市戶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說明該市是一個人口流出地,外來務工人員少于外出務工人員,故A項錯;外出務工人員多為青壯年,所以會加劇本地老齡化程度,B項錯;由圖可知,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數量差距隨時間變化略有縮小,說明本地勞動力需求數量有所增加,故C項對;該地戶籍人口數量曲線斜率變化不大,說明該地人口增長率較穩(wěn)定,且不能判斷是自然增長還是機械增長,因此,不能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增加的結論。圖中2015年戶籍人口增加很少,說明該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沒有增加,故近十年來該直轄市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增加是錯誤的,D項錯。第2題,該直轄市戶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說明該市是一個人口遷出地。北京、天津、上海位于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是人口遷入地區(qū),重慶位于我國西部地區(qū),是人口遷出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