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遙
部編版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及新課程標準都體現(xiàn)出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語文教材構成系統(tǒng)之一的助讀系統(tǒng),在學生自主對課文進行探究和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進行研究,分析部編版教材中助讀系統(tǒng)的具體構成要素及學段分布比例,探索部編版教材助讀系統(tǒng)的編排規(guī)律與特色,提高教師對助讀系統(tǒng)的重視程度,并提供實際應用的具體建議,使教師能夠高效使用教材。
一、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的內容分析
助讀系統(tǒng)顧名思義是輔助閱讀的材料系統(tǒng),閻立欽認為:“在教材中能夠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同時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材料是助讀系統(tǒng)的范疇。”[1]朱紹禹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指出:“教材編寫者為了實現(xiàn)學生養(yǎng)成自讀習慣,幫助學生解讀選文,增強學生解讀課文、理解知識的能力而設計的一系列材料,即助讀系統(tǒng)。”[2]
借助助讀系統(tǒng)學生可以加深課文理解,明確學習方向。助讀系統(tǒng)要素包括泡泡語、課下注釋、單元導讀、資料補充、生字詞表和插圖。本文基于當前的研究現(xiàn)狀,將助讀系統(tǒng)各要素分為提示類、注釋類、圖像類這三部分。
1.提示類助讀系統(tǒng)內容分析
提示類助讀系統(tǒng)既能幫助教師明確教學方向,厘清教學思路,還能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明確課文設置知識點,促進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提示類助讀系統(tǒng)包括泡泡語、單元導讀和課前提示三部分。
(1)泡泡語
泡泡語在教材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在課文旁、課后習題、語文園地等都有泡泡語。根據不同泡泡語的內容和功能,劃分為提示型、思考型和示范型。
提示型泡泡語即提示學生關注課文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三課《荷花》中的泡泡語“挨挨擠擠、冒,用得真好”,這句提示語提示學生關注動詞用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學生通過這個知識點,可以學會運用形象生動的動詞來描繪所觀察到的事物。
思考型泡泡語以疑問句式呈現(xiàn),引導學生順著提問方向進行探究思考,從而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讀過程中沒有想到的方向。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二十課《雪孩子》中出現(xiàn)的泡泡語“看著雪孩子變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學生通過思考,對課文會產生更加深刻領悟。
示范型泡泡語指對學生起到范例、指導作用,一般指一些實操性的操作,引導學生根據泡泡語進行模仿操作,落實到筆頭、手頭和口頭。實際操作更有利于學生將相關知識牢記在心,并增加語文體驗感,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3]。
通過圖1可以看出,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泡泡語呈現(xiàn)次數逐步遞減,與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符合。年齡越小的學生需要借助更多的提示語來輔助其進行閱讀;學齡段越高的學生逐漸掌握進行獨立閱讀的方法,倘若設置過多的閱讀提示也不利于兒童養(yǎng)成自我閱讀的能力,所以泡泡語的呈現(xiàn)減少,由此可以看出,部編版教材在泡泡語編排與組織體現(xiàn)出心理順序,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2)單元導讀
單元導讀指在每個單元前的一段提示性材料,是對整個單元主題的高度概括。部編版教材中的單元導讀編排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從“內容主題”和“語文素養(yǎng)”兩方面來組織[4]。根據這個單元結構形成一條貫穿于整個單元的線索, 將各種語文素養(yǎng),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閱讀策略等,分布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口語交際、語文園地中,讓教學目標的呈現(xiàn)更加清晰。
“內容主題”是凸顯文學色彩的語句、名人名言、簡短的古詩詞,用以高度概括本單元主題。另一部分“語文素養(yǎng)”是本單元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單元導讀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基礎上指導了相應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即教學目標的提出。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研讀單元導讀,著眼于整個單元進行教學。
(3)課前提示
課前提示即課文標題下、文章內容前對課文學習的提示性內容。課前提示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明確學習重點與方法,了解課文大致內容,是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輔助工具。同時,教師根據課前提示,掌握課文整體基調,確定教學目標。課前提示與單元導讀相類似,但更具有針對性。
筆者通過翻閱部編版教材,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所有的略讀課文都設置了課前提示,但在精讀課文前出現(xiàn)的比例就很少。這說明在部編版教材的編寫理念中,略讀課文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獨自閱讀課前提示,明確該課文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思考內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善于利用課前提示,逐步掌握自主閱讀的能力。
2.注釋類助讀系統(tǒng)內容分析
注釋在教材中對課文起到解釋、補充的作用,在語文教材中,課下注釋是最為常見且熟悉的助讀方式。但在部編版教材中除了課下注釋,還包括生字詞表、資料袋等多種形式的注釋方式。注釋類包括課下注釋、生字詞表、資料補充這三部分。
(1)課下注釋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課下注釋主要特點為更加精簡,突出編寫的整體性[5]。注釋內容大部分是簡單介紹作者姓名、國家、選文出處,而還有部分課下注釋對文本內容進行解釋。出現(xiàn)文本內容注解的多為古詩詞,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闡釋,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
同時,課下注釋的排版也有所創(chuàng)新,關注到學生使用上的便利性以及實用性。這一變化體現(xiàn)在古詩詞的課下注釋呈現(xiàn)形式變?yōu)榉謾谂虐妫s短了每一行的寬度,并減少了可容納的字數,使得閱讀起來更加省時省力。將古文的注釋陳列在古詩詞的右邊,知識點的呈現(xiàn)更加清晰,有利于學生一一對照,培養(yǎng)好的學習習慣。
(2)生字詞表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一至六年級幾乎所有課文后均附帶生字詞表,生字詞表將學生在本篇課文所需會讀會寫的字詞分開呈現(xiàn),讓學生明確學習字詞時的重難點。根據不同學段,生字詞表逐步簡化。該特點與課程標準中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相契合,同時部分略讀課文不涉及字詞表,體現(xiàn)略讀課文主要重點內容不在于字詞,而是文本內容本身,重在學生閱讀策略的培養(yǎng)。
(3)資料補充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課文后設置了資料袋和閱讀鏈接,給學生提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補充知識。通過提供與課文相關聯(lián)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自主學習,更加全面地了解相關信息,如作者、文章背景,從而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知識的掌握,并加深學生對課文情感的理解。
3.圖像類助讀系統(tǒng)內容分析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相比其他版本最大的特色就是插圖,插圖多為水彩畫、水墨畫,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畫面清新且和諧立體。同時,顏色運用飽和度高,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愉悅的情緒。這些插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發(fā)揮其輔助作用,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6]。
通過對部編版教材全頁無圖像頁面的數據統(tǒng)計(見圖2),能夠看出教材內插圖數量隨著年級遞增而逐漸減少。學生年齡越小,對事物注意程度不高,越需要依靠助讀系統(tǒng)來吸引注意力,同時也為兒童掃清理解課文時所遇到的障礙。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插圖量,有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促進知識間的碰撞。
二、給教師使用助讀系統(tǒng)的建議
第一,利用助讀系統(tǒng)設計教學。教師要善于利用助讀系統(tǒng)中的各個要素,發(fā)揮不同要素的作用。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提示進行預習,讓學生在上課前先對今日所學內容產生初步了解,有利于教學進度的展開,提高教學的效率。
第二,適當時候補充教學內容。針對部編版教材中注釋較少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適當補充資料,而不是一味依賴教材不進行創(chuàng)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思考還需補充哪些教學資料,一成不變不利于提升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進行增減,也是教師的責任之一。
第三,樹立整體意識協(xié)調各要素。助讀系統(tǒng)由各個要素組成,同時助讀系統(tǒng)又是教材的構成要素,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注意部分之間的配合。如助讀系統(tǒng)是穿插于選文系統(tǒng)和練習系統(tǒng)中的,練習系統(tǒng)的課后練習無法脫離課文和助讀系統(tǒng)存在,因此,教師要樹立整體意識,做到統(tǒng)籌兼顧,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閻立欽,倪文錦.語文教育學引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6.
[2] 朱紹禹,傅永安,劉淼.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84.
[3] 葉蓓蓓. “部編版”小學語文低段教材助讀系統(tǒng)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15-16.
[4] 向春芳.抓住“單元導語”,實現(xiàn)“一課一得”—說說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單元目標”[J].課程教育研究,2018(30):53.
[5] 黃思.“部編版”語文七年級助讀系統(tǒng)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16.
[6] 劉新榮.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特點及教學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2):147.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