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平
眾所周知,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充滿情感與想象、結構跳躍、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之美的文學體裁。詩歌是文學王冠上閃光的明珠。在我國,詩歌就像我們民族的基因,流淌在每一滴血液里,支撐著每一次心跳。如果沒有詩歌,我們的生活無法想象。
不論時代怎樣變化,不論人們對文學的要求怎樣變化,詩歌要表達人類情感這一主題不會變。愛要優(yōu)雅地表達,恨要痛快地宣泄,詩歌應該是飽含深情的文字,是扣人心扉的文學。詩歌用簡潔的語言文字直接表達情感,更因其充沛的情感力量直達人心,溝通不同國界、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心靈。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更需要詩歌,需要寫詩來刺激情感,需要讀詩來補充能量。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漢、壯、苗、彝、瑤、回、傣、布依、蒙、白、仡佬等11個民族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息繁衍。這里四季如春,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生、宜長、宜居、宜人。這里歷史悠久,古老神奇,人杰地靈,山川秀麗,民風淳樸,文化豐厚。壯族的長詩《幽騷》,彝族的古歌《木臘米臘》,壯族的壯錦和苗族的蠟染……是各族民間文學和工藝的精華。壯族的“隴端節(jié)”、苗族的“踩花山”、彝族的“火把節(jié)”、瑤族的“盤王節(jié)”,一個節(jié)日一個傳說,一個傳說一個向往,體現(xiàn)著各族人民對美好未來和先進文化的執(zhí)著追求。清代文學家方友石,現(xiàn)代著名作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楚圖南,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狂飆詩人柯仲平等,都是這塊具有深厚民族歷史文化積淀的土地哺育出的俊杰……
在這片熱土上,淵源流長的民族文化或區(qū)域文化已成為一面振奮民族精神、走向時代進步的鮮艷彩旗,加之“老山精神”及“西疇精神”的誕生,更為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深厚的文化背景與精神養(yǎng)分,提供了文藝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雖然由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諸多原因,文山封閉時間較長,富資源、窮經(jīng)濟的落后面貌還未根本改變;雖然由于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影視等多媒體的影響,全國文藝事業(yè)一度左右彷徨,陷入困境,走入低谷,但在這片歷史悠久、產(chǎn)生了“老山精神”、“西疇精神”的熱土上,始終有那么一群人,自甘寂寞、淡泊名利,甘做文藝麥田的守望者,一次次頂住物欲橫流的誘惑,以文藝作為生命的支點,以對這片熱土的熱情與信仰,對人的生命活力與精神力量的張揚之情,增強文化自覺,提高文化自信,植根壯鄉(xiāng)苗嶺,筆繪文山神采,進行著頑強不懈的文化苦旅,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具有本地特點、民族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的詩歌作品,履行了詩人的社會擔當和責任,詩意呈現(xiàn)出對本土文化的取舍和歌唱,歌頌共產(chǎn)黨,歌頌祖國,歌頌民族團結,贊美家園,從每首詩的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詩人對邊疆文山這片溫暖的土地熾熱而深摯的大愛。
由此,我們可以明了詩人的情懷:是不雕琢,不做作,純樸一生的情懷;是內(nèi)心強大,視野開拓,不功利,率真、善良,一生有夢的情懷。什么叫夢?夢就是愿望,是理想,是孜孜以求的渴望。
時代需要創(chuàng)新精神,一個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個既有科學素養(yǎng),又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人?,F(xiàn)實生活需要詩性作為底色。這樣的底色,無時不滲透文化自覺的意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有本土情懷,又有國際視野。
我們不一定寫詩,不一定做一個詩人,但是,我們必須要有詩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