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一體”訓仁與以“公”釋仁:二程仁說的比較

2020-02-14 05:53朱漢民李立廣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程頤一體

朱漢民 李立廣

[摘?要]?二程共同建立了理學,推動了仁學的本體化。但是二程在“仁”的訓釋上差異明顯,分別以“萬物一體”訓仁和以“公”釋仁。其實二者的差別體現(xiàn)在“仁之本體”與“仁之用”、生命境界與道德實踐、體認天理與大公無私幾個方面。兩種仁說上的差異,與二程兄弟的氣質(zhì)個性與思想境界不同有關(guān)。

[關(guān)鍵詞]?程顥;程頤;萬物一體;以“公”釋仁;仁說

[中圖分類號]??B244.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0)01—0029—05

A?Comparison?between“Everything?as?One”and

“Public”?Interpretation?of?Benevolence:

Ercheng?Benevolence?Theory

ZHU?Hanmin,?LI?Liguang

(Yuelu?Academy,?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Abstract:Although?Ercheng?jointly?established?NeoConfucianism,?they??promoted?the?ontology??of?benevolence.?However,?there?are?obvious?differences?in?the?interpretation?of?benevolence?between?the?two?processes,?namely??“the?unity?of?all?things”?and?the?“public”.?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can?express??“the??noumenon?of?benevolence”?and?“the?use?of?benevolence”,?the?realm?of?life?and?moral?practice,?and?the?recognition?of?heaven?and?selflessness.?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kinds?of?benevolence?is?related?to?the?different?temperament?and?personality?of?Ercheng?brothers,?but?these?two?benevolence?theories?can?be?said?to?have?their?own?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

Key?words:?Cheng?Hao;?ChengYi;?“everything?as?one”;?with?“public”?explanation?of?benevolence;benevolence?theory

以“萬物一體”訓仁與以“公”釋仁是本體論仁學階段兩種代表性仁說,前者即指程顥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莫非己也”[1]15;后者即是程頤的“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個公字”?[1]153。二程雖然共同體貼出一個“天理”本體,都是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但在“仁”的訓釋上差別較大,一個以“一體”訓仁,一個以“公”釋仁,這兩種訓釋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了程顥、程頤兄弟哲學思想的差別問題,他們的仁說之間為什么會有這些差別?如何評價這些思想差別?

本文認為,程顥、程頤兄弟仁說的差別,可以看做是“仁之體”與“仁之用”、生命境界論與道德實踐、直覺工夫與窮理去欲之間的差別,由此,二者仁說也各有利弊。他們的仁說之所以存在這些差別,與他們的氣質(zhì)個性與思想境界不同有關(guān)。

一?“仁之體”與“仁之用”

就本體論仁學而論,“萬物一體”思想來自張載《西銘》,其中“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深受程顥贊許:“訂頑一篇,意極完備,乃仁之體也。學者其體此意,令有諸己,其地位已高?!盵1]15所謂的學者其體此意,即“通萬物而謂之道,體萬物而謂之性”[2]64。程顥深會此意(西銘某得此意)[1]39,據(jù)此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論斷。

程顥的以“萬物一體”言仁,既是本體論,又是境界論。在本體論上,“萬物一體”言仁,確定了“存理”之必要性,在境界論上,其確立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的體認天理方法。

程顥的“萬物一體”論,其“一體”是具有本體意義的性、理。萬物一理、萬物一性就是“一體”之仁。他說:

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只為從那里來?!吧^易”,生則一時生,皆完此理。[1]33

天降是于下,萬物流形,各正性命者,是所謂性也。[1]30

從理上看,萬物自然生生,理便在其中,因此,天地萬物都有是理,此理即生生之理,故可稱為“萬物一體”。從性上看,天地萬物發(fā)育流行,就是生生之理的顯現(xiàn)過程,也是各正性命的過程,即“性者萬物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2]21。從本體論上來看,萬物之理就是萬物之性。因此,萬物一體是建立萬物皆有其性(理)的基礎(chǔ)之上,所謂一體之仁,就是生之性、生之理。

“萬物一體”是通過仁者內(nèi)心的體證。這種本體之仁是一種形上存在,因此,“一體”之仁難以言說,需要主體的內(nèi)在體證。他說:

醫(yī)書言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圣之功用。仁至難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1]15

醫(yī)家以不認痛癢謂之不仁,人以不知覺不認義理為不仁,譬最近。[1]33

在他看來,孔子通過“推己及人”來詮釋“愛之仁”,是在人與人之間將心比心,即這種“能近取譬”是在人情上釋仁,只是“仁之方”。與之不同的是,程顥認為,“萬物一體”是在性理上言仁,故而難以名狀,只能通過主體的整體性思維去把握,真切地體悟我與萬物之間的一體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就如人的手足一樣,如果缺乏這種“感通”知覺,就不屬于己了,即“不認痛癢謂之不仁,人以不知覺不認義理為不仁”。程顥也是以譬喻的方式詮釋了一體之仁,這種“感通”,就如“切脈最可體仁”?[1]120,本質(zhì)上是一種內(nèi)在直覺。

所以,他強調(diào)“感通”的目的即是要人通過直覺來體認到仁體是一個形上的存在,但是這個仁本體其實也是人文化的道德倫理:

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1]121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1]77

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于人身而言之,乃所謂道者也。[3]344

作為萬物中的一類,人與萬物一樣都有其性理。就人自身而言,這種性理就是父子君臣等一類的道德倫理,也即“仁之理”,而且這類“倫理”,非人為安排的,其與天理一樣都是自然的“定理”,這樣,人文之理與自然之理統(tǒng)一起來。天理本體與仁本體合一,使儒家倫理獲得了宇宙本體意義,而具有普遍性、絕對性、權(quán)威性。本體論仁學所謂的“存理”,即主體能夠覺識、體證這一形上仁體的存在,以摒棄一切不合理的情感、欲望等形下的經(jīng)驗,來明理、體仁、復性。

程顥以“一體”言仁,其哲學價值在形而上的層面上肯定了“仁”的本體性。但是,若要存理、體仁,就得是“以物待物,不以己待物,則無我也”[1]125。這就需要超越作為個體存在的情感、經(jīng)驗,也就涉及到主體如何處理內(nèi)外、主客關(guān)系,以及作為個體存在的內(nèi)外、主客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仁體以什么方式呈現(xiàn),這類問題則由程頤的“仁之用”來解決。

程頤提出以“公”釋仁,把內(nèi)外、主客關(guān)系、己與他、個體與群體、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一體”關(guān)系,確定為“公”,即“仁之道”。從某種意義上說,程頤以“公”釋仁,是“一體”釋仁自然的展開。程頤說:

又問:“如何是仁?”曰:“只是一個公字。學者問仁,則常教他將公字思量?!盵1]285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做仁。公而以人體之,故為仁。只為公,則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也。[1]153

仁道難名,惟公近之,非以公便為仁。[1]63

程頤教人思量“公”,即思量內(nèi)外、物我之間的“一體”關(guān)系,這樣就能體悟到仁。就此而論,其與程顥一樣,也需要對天理的內(nèi)在體認;不同的是,程顥強調(diào)“仁之體”就存在于我們的本心之中,如果每一個體從自己的內(nèi)在本心出發(fā),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仁之體”,進而達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的“大我”“無我”的精神境界。但是,程頤關(guān)注到個體自我是具有情感欲望的存在,這些個體之“私”可能與“仁之體”是有沖突的,所以他強調(diào)個人應(yīng)該要“無私”,以持守崇高的天理。雖然“無我”與“無私”本質(zhì)上都是“公”,但是他將程顥基于人的內(nèi)在體驗與生命境界上的“廓然大公”轉(zhuǎn)向外在“公”與“私”的對立,所以他的仁學主要體現(xiàn)為“仁之施”“仁之用”。因此,仁之“一體”與仁之“公”的關(guān)系就是體用關(guān)系,正是這種關(guān)系的存在,所以他強調(diào)“非以公便為仁”。

因此,程頤的興趣不在于“萬物一體”的精神境界,他把對仁的內(nèi)在體驗引入外在道德實踐中,他說: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比收哂眯囊怨?,故能好惡人。公最近仁。人循私欲則不忠,公理則忠矣。以公理施于人,所以恕也。[1]372

在程頤看來,好人惡人是“仁之用”,即仁者用公心處理現(xiàn)實中己與人之間關(guān)系,就此而論,人不循私逞欲,是心之公,也就是“忠”,以之施于人叫做“恕”,即一貫之道。這樣,程頤把人心之公,轉(zhuǎn)化為孔孟的忠恕之道,而忠恕正是原始仁學的踐履功夫,所以他說:“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則自忠恕,其致則公平?!盵1]153在他看來,忠恕之道是公平處事原則,人的德行修養(yǎng)必自忠恕始,做到了忠恕,那么就能做到公平??梢?,以“公”釋仁的理論價值就在于“公”所具有的實踐性、現(xiàn)實性。

此一思想也被朱子所吸收,他對程頤以“公”釋仁的實踐面向又作了一番論證。他說:“公卻是仁發(fā)處”?[4]116,認為公是仁的發(fā)用,即“公”是“仁”的方法,只有做到了“公”,才是行仁。對于“仁”與“公”之間的關(guān)系,他又做了進一步闡釋:“仁在內(nèi),公在外?!薄拔┤?,然后能公。”“仁是本有之理,公是克己工夫極至處?!盵4]116實質(zhì)上,這種關(guān)系就是體用關(guān)系。正是“公”的實踐面向,是仁體的發(fā)用,是克己的功夫,所以朱子也強調(diào):“公不可謂之仁?!盵4]117

如果說“一體”釋仁的旨趣在于主體內(nèi)在的體驗,通過對內(nèi)在心性的自我超越,以獲得對形上仁體的體證,那么,以“公”釋仁的宗旨則在于其對外部世界的關(guān)切,通過維護內(nèi)外、主客關(guān)系統(tǒng)一,使己與人、個體與整體、人與社會保持一體關(guān)系,是合內(nèi)外之道在道德實踐層面的展開。

二?生命境界與道德實踐

理學家建構(gòu)的仁學,“有一個最終目的,便是引人成圣”[5]370。如何才能成為圣人,這不僅要有崇高的生命境界,還需要堅實的道德踐履。

程顥提出的“一體之仁”,既是一種本體論,更是一種“生命境界”論。程顥心目中的一體之生命境界,與仁作為形而上的本體一樣,難以用語言名狀,故而需要人內(nèi)心去體識。程顥反復說:

人能放這一個身公共放在天地萬物中一般看,則有甚妨礙?雖萬身,曾何傷?[1]30

若夫至仁,則天地為一身,而天地之間,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夫人豈有視四肢百體而不愛者哉?[1]74

子曰:至公無私,大同無我。雖眇然一身,在天地之間,而與天地無以異也。夫何疑焉?佛者厭苦根塵,是則自利而已。[1]1172

“渾然與物同體”“天地為一身”和“人與天地一物”都表明人與天地萬物構(gòu)成了一個宏大生命體,在這個生命體中,人與天地萬物同性、同理,同生共在同一時空中,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這個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中,如果“人特自小之”,則是不仁,只有把自己放到天地萬物中當作一物來看,則有與天地同流,萬化歸一的生命體驗。這種生命境界則要求每一個生命要超越個體“小我”,才能達到對“大我”境界的體證,即“至公無私,大同無我”的內(nèi)在體驗。

“萬物一體”之仁說,提升了人的生命高度,以天人一體之視閾來審視人自身,即人與天地萬物一樣源自生生之仁,并與萬物息息相關(guān)。即是:

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仁也。人與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1]120

人只為自私,將自家軀殼上頭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佗底。放這身來,都在萬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1]33-34

在他看來,仁者即以萬物一體的“大我”,超越了自身的形質(zhì),消弭主客界限,內(nèi)外兩忘。進而言之,這種“大我”就是“不能有諸己”,也即是“無我”。這樣立身于天地之間,才能與萬物大同;如果人只為“自我”“私己”,必然會漠視“天理”“仁體”,唯有視己如物,使“小我”的境界得以提升、擴展,才有崇高的生命體驗,即其所謂的“大小大快活”。這種境界體驗即要求每一個生命要超越個體的情感、欲望,才能達到對仁本體(性理)的體證,否則就是自私、自小,而不仁。要而言之,想成圣人,必絕私己,即“無我”。

“廓然而大公”是一種內(nèi)在體驗。程顥所說的“大公”,是摒棄“小我”,而“無我”,主要體現(xiàn)在心與情上。他說: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yīng)。[1]460

圣人致公,心盡天地萬物之理,各當其分。[1]142

這種“大公”就如天地無“私心”、圣人無“私情”一樣來對待萬物,以超然曠達的胸襟來順應(yīng)一切外物。這種“廓然而大公”仍然著力于圣人的人格修養(yǎng)和生命境界上,他所說“圣人致公”實質(zhì)上就是明理,也即體仁。他并沒有以“公”來統(tǒng)一內(nèi)外、主客之間關(guān)系,他的興趣在于使“仁的理解內(nèi)在化、境界化”。[6]265

程頤的以“公”釋仁引出“無私”論。如果說“一體”之仁是在生命境界上,引出了主體內(nèi)在心性的超越性,那么以“公”釋仁,則是在實踐層面上,觸發(fā)了公與私的緊張。因此,在其仁說上,程頤就強調(diào)了“克私奉公”的必要性:

雖公天下事,若用私意為之,便是私。[1]77

子曰:公天下之事,茍以私意為之,斯不公矣。[1]1222

子曰:理與心一,而人不能會為一者,有己則喜自私,私則萬殊,宜其難一也。[1]1254

程頤則把“廓然而大公”這種境界體驗外在化,以之來裁量內(nèi)外、己與他者之間的關(guān)系,在他看來,“公天下之事”則不能存有“私意”,“有己”即是自私。

實際上,公與私在孔孟仁學中并不是截然對立的。儒家所推崇的井田制就涉及公與私問題,孟子說:“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7]87若依孟子所論,也只是先公后私,而非因公廢私。有論者指出:“只有在‘公‘私的價值義上,孔孟儒家才講‘大公無私和‘公正無私;并且,此所謂‘無私,不是‘無我‘無己,不是對私利的否定,而是不奸邪、不偏私?!盵8]57-64

但在程頤以“公”釋仁的學說中,公與私的對立十分尖銳。其突出表現(xiàn)如下:其一,一體之公與個體之私不容并立。只要有“私意”“有己”的存在,則會打破一體的和諧,即“私則萬殊,宜其難一也”,難以達到一體之仁的境界,這仍是內(nèi)在體驗,與存理滅欲的工夫有關(guān)聯(lián);其二,公與私的關(guān)系,就是“無我”與“有己”的關(guān)系。在實踐層面上,實踐主體只要懷私處事,就無法做克私奉公。其三,大公無私是圣人人格修養(yǎng)功夫。“圣人無私無我,故功高天下,而無一介累其心?!盵1]1271在他看來,道德主體做到無私、無我,就是圣人。

這種公私觀進入心性領(lǐng)域,即與道德主體內(nèi)在的“無私”“有己”密切相關(guān),這樣,對人的道德評價只簡約為一個公私之分,反映到價值上就是一個義利之辨。

三?識心工夫與去私工夫

二程兄弟的“識心”與“去私”都是成圣的功夫,但是程顥所主張的仁之“一體”提升了人的生命境界,突出了儒家內(nèi)向的識心工夫;而程頤“以公釋仁”則強調(diào)了外在的道德準則,并由此提出存理滅欲、克己去私的工夫。

程顥認為,仁是“萬物一體”的本體和境界,這須借助于自我內(nèi)心之仁的體認才能實現(xiàn)。所以,大程提出體認“仁體”的工夫,以破除“我”與“物”、主體與客體的對立,回歸到“理一”的本體之仁與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程顥的“識仁”是一種直接體悟仁道本體、進入天人境界的工夫。先秦儒家以“仁”為重要的道德原則,宋儒進一步將“仁”本體化,“仁”成為“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最高境界,而所謂“識仁”,也就是對人物同體的仁之存在、境界的直覺、體悟。程顥說: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茍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1]16-17

程顥的“識仁”,不是在自我之心外的“防檢”,更非自我之心外的“窮索”,而是對自我內(nèi)在之心的察識,意識到“萬物皆備于我”,體悟到吾心之仁乃天地之仁,天地之仁亦吾心之仁。所以,程顥強調(diào)從自我主體之“心”去體悟、察識形而上之仁體。他說:

學者識得仁體。實有諸己,只要義理載培。[1]15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言不與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1]15

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當處便認取,更不可外求。[1]15

由此可見,程顥的“識仁”方法,也就是一種對自我內(nèi)心的體悟、察識的內(nèi)求方法。

當然,程顥以“一體”訓仁,側(cè)重于本體、境界之仁,能夠強化道德主體性,充分調(diào)動人的主體能動性。但是,以“一體”訓仁,易于使人脫離生活實際,而遺身忘世,其弊如朱子所言:“泛言‘同體者,使人含糊昏緩,而無警切之功,其弊或至于認物為己者有之矣。”[9]3281朱子擔心“一體”訓仁,導致物我不分,會消彌了人的主體意識,進而失去了警惕、省察的修養(yǎng)功夫,至于“格物”,則更無從談起。朱子亦云:“學者若得胸中義理明,從此去量度事物,自然泛應(yīng)曲當。人若有堯舜許多聰明,自做得堯舜許多事業(yè)。”[4]237明理、體仁不是終極目的,圣人還要以此去度量事物、做堯舜事業(yè)。如果圣人只論生命境界,則勢必遠離人的生存現(xiàn)狀和生命本身,這其實是宋儒所不愿看到的。需要指出的是,程顥提出的圣人人格境界太高,非是常人所能企及。程顥“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寬而有制,和而不流;忠誠貫于金石,孝悌通于神明。視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陽之溫;聽其言,其入人也,如時雨之潤。胸懷洞然,徹視無間”?[1]637,足以見其胸懷澄澈、氣象渾然。其“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物而無情”的超然、灑落的生命態(tài)度,以及與萬物為一體的生命體驗,尤為難得,豈是一般人所能學到、做到的?

相對而言,程頤的“反躬在致知,致知在格物”?[1]316,則顯得平實多了。程頤以“公”釋仁,故而在修養(yǎng)工夫上,主張通過在實踐層面的“克己去私”的工夫,進而達到對仁的遵循。所以,程頤特別強調(diào)理與欲、公與私的對立: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雖有意于為善,亦是非禮。[1]144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1]312

敬則是不私之說也。才不敬,便私欲萬端害于仁。[1]153

既是私意,如何得仁?凡人須是克盡己私后,只有禮,始是仁處。[1]286

與“私欲”相同意義的,還有“自私”“私意”“私心”“私己”“有己”等等,在程頤看來,這些個體之“私”都會妨礙人的明理、復性、得仁。

原始儒家一直強調(diào)義利之辨,從孔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的“舍利取義”,到董仲舒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再到程朱理學,依然固守儒家這一價值傳統(tǒng)。但在理學階段,儒家的人格目標由“為君子”轉(zhuǎn)為“成圣人”,由此產(chǎn)生了求仁與成圣的功夫不同。其一,孔孟的求仁是訴諸人的感性經(jīng)驗,是仁之方,程頤的成圣是訴諸人的道德理性,是復性、明理;其二,理欲之辨、公私之辨是義利之辨合乎邏輯地發(fā)展。原始仁學中的義利之辨只是一種價值導向,孔孟在如何進行價值選擇方面卻沒有申而論之,而程頤通過理欲之辨、公私之辨對其作出了理論上的補充和完善,是對這一命題的深化,換言之,存理滅欲和克私奉公的價值取向依然是舍利取義。若要明理,誠如程頤強調(diào):“損人欲以復天理,圣人之教也”?[1]1170,“無人欲即皆天理”[1]144。若要成圣人,不得不存理滅欲。但他又認為克私奉公也是成圣的法門:“圣人無私無我,故功高天下,而無一介累其心。蓋有一介存焉,未免乎私己也。”[1]1271“圣人自是至公,何更避嫌?”[1]234因此,在程頤看來,存理滅欲、克私奉公都是十分重要的成圣功夫。

四?二程不同仁說形成的原因

從程顥以“一體”訓仁,到程頤以“公”釋仁,體現(xiàn)出理學時期本體論仁學發(fā)展多樣化形態(tài)。為什么二程兄弟的仁說會有這種差異呢?這就涉及儒家哲學乃至中國哲學的形成特點。理學的義理構(gòu)架往往與理學家的生活世界及個人氣質(zhì)個性有關(guān)。二程兄弟兩種仁說上的差異,確實與二人的生活世界、氣質(zhì)個性、思想境界的不同有密切關(guān)系。

二程的學術(shù)差異與二人的氣質(zhì)個性有關(guān),朱子曾經(jīng)作過比較:“明道說話超邁,不如伊川說得的確?!薄敖裰胂蟠蟪谭蜃诱撸斪R其明快中和處;小程夫子者,當識其初年之嚴毅,晚年又濟以寬平處?!薄懊鞯勒Z宏大,伊川語親切。”“明道十四五便學圣人”,“伊川謹嚴,雖大故以天下自任”。[4]2358-2361程顥的“超邁”“宏大”“明快中和”的個性和“學圣人”的志向,使其對仁的闡釋趨于內(nèi)在化、境界化;而程頤的“的確”“嚴毅”“親切”的性格,以及其“以天下自任”的抱負,對仁的理解自然趨向于外在性、嚴厲性。

[參?考?文?獻]

[1]?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4.

[6]?陳來.仁學本體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4.

[7]?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8]?郭齊勇,陳喬見.孔孟儒家的公私觀與公共事務(wù)倫理[J].中國社會科學,2009(1):57-64.

[9]?朱杰人.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2019-10-1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宋學源流(19ZDA028)

[作者簡介]?朱漢民(1954—),男,湖南邵陽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猜你喜歡
程頤一體
程門立雪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間,一葦渡綠江
一體推進“三不”體制機制
程門立雪:北宋學者程頤的家風故事
“一體一核五翼”:德育項目共同體建設(shè)初探——以勞動教育為例
雄渾豪邁于一體靈秀磅礴熔一爐
傳祺GS4200T手自一體豪華版
程門立雪
抬頭辯解,
抬頭辯解,不如低頭認錯
拜泉县| 太和县| 玉溪市| 林芝县| 池州市| 健康| 普宁市| 德清县| 霍城县| 蓬莱市| 浦北县| 馆陶县| 蓬安县| 邛崃市| 石屏县| 玛曲县| 克拉玛依市| 宁都县| 安远县| 广德县| 益阳市| 武威市| 河池市| 柘城县| 双鸭山市| 永康市| 大荔县| 桑植县| 泊头市| 江陵县| 宜兰市| 海丰县| 油尖旺区| 三门峡市| 错那县| 石楼县| 上虞市| 萍乡市| 太和县| 阿荣旗|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