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垚 都松陽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在教育理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學生雙階段學習等方面的特殊性,給黨建工作帶來新挑戰(zhàn)。新時代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建工作,必須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fā)揮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戰(zhàn)斗堡壘作用,全面提升黨組織掌舵領航、溝通協(xié)商能力,并運用法治思維,系統(tǒng)科學地創(chuàng)新優(yōu)化黨建工作結構體系和運行機制,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建工作新機制。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 ?高校 ?黨建工作
一、新時代黨建工作的新高度
習總書記在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促進高等教育科學發(fā)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根本保證,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校肩負著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中外合作辦學作為在新時代全球化背景下以“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目標的新型辦學模式,在順應世界教育交流與合作發(fā)展的趨勢、積極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師資隊伍主體等方面有重大創(chuàng)新或變化。教育理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學生雙階段學習等方面的特殊性,給黨建工作帶來嚴峻挑戰(zhàn),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更需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這是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解決政治性、方向性問題,實現(xiàn)提質增效的根本保障。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多元的利益主體和管理主體,增加了黨建工作的困難。因此,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不能照搬普通高校傳統(tǒng)黨建工作的通行做法,而要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機制,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滿足新時代黨建工作總要求。
二、合作辦學黨建工作面臨的難點及挑戰(zhàn)
(一)中外管理模式的差異
習總書記明確指出:“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在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薄吨袊伯a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規(guī)定了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明確了黨委領導的內涵尤其是公立高校黨的領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體制基礎。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管理模式和普通高校不同。與公立高校直接由黨委領導不同,《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規(guī)定,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采取理事會、董事會或者聯(lián)合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而理事會等由合作各方代表、校長、教職工代表等組成,尤其是外方代表未必是中共黨員,甚至對中國共產黨沒有基本的認識。
因此,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的領導方式必須實現(xiàn)轉型。黨組織要充分發(fā)揮政治功能,把舵領航,為辦學方向、辦學目標、辦學機制的科學發(fā)展提供政治、組織保障與監(jiān)督,既要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辦學治校,又要充分發(fā)揮各方的積極性,根據(jù)中外合作辦學特點,不斷研究新情況、開拓新思路,構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作辦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黨建工作新機制。
(二)中外管理理念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也不例外。因此,中方教育管理應強調“以生為本”的理念,實時關注在校學生的政治性、思想性、穩(wěn)定性,實行“校一級,院(系)二級共同管理”模式。校一級由專門的職能機構組成,院系二級由專門的學生管理領導機構和輔導員隊伍組成,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管理。外方特別是國外的教育理念并非如此,他們不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況,并不嘔心瀝血地設計教育對象的未來,而是強調學生的“自然發(fā)展”,奉行快樂主義的人生觀。同時,他們強調“學生本位”的理念,大學生自主性和選擇權較大,高校更多的是發(fā)揮服務與引導作用。在學生管理上,統(tǒng)一由學生事務部進行管理,對學生更多的是提供事務性的服務。
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會比普通高校有更多的矛盾和沖突。
(三)學生國內外
“雙階段”學習帶來的困惑中外合作高校的教育環(huán)境更加開放,一般采取雙校園“2+2”“1+2+1”聯(lián)合辦學模式,增加了學生對中外文化、價值觀念沖突的困惑和不適應。此外,當學生在國外需要精神方面幫助時,黨建思政工作因為時間或空間的限制難以及時提供幫助,導致黨建管理產生困難。
三、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機制的有效路徑
(一)加強黨的領導,依法治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币虼耍ㄖ我惨灤h建工作始終,發(fā)揮其基礎性作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應該在制度化層面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晰各方的地位、職能、作用,實現(xiàn)所有權、決策權、管理權、監(jiān)督權分工協(xié)同,如制訂《中外合作高?;鶎咏M織工作條例》。進一步細化黨委的地位、職能、作用,突出黨的全面領導,明晰黨委、學校、董事會(理事會)三者關系,在法治框架內處理好這三者關系是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對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內的二級單位基層組織的設立、職責、工作程序等進行具體規(guī)定,從法律規(guī)章層面進行約束和規(guī)范。建立黨組織的監(jiān)督保證機制。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辦學自主權較大,機制靈活,黨組織有責任依法對學校的辦學方向、決策過程和行政行為加以有效監(jiān)督,保障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建立交叉任職制度,保障黨委的主導權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要加強黨的領導,黨組織參與決策與執(zhí)行過程是關鍵因素。只有在黨組織進入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法人治理結構之中,對高校的工作有法定的知情權、議事權和監(jiān)督權的情況下,黨組織才有可能真正影響學校的決策和執(zhí)行機制,把握學校發(fā)展的政治方向。因此,要完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組織參與高校法人治理的機制,為黨組織主動權、主導權的落實和發(fā)揮提供法治化制度化保障。在尚未有具體法律規(guī)章規(guī)定的情況下,應當規(guī)范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章程制定標準,在審批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章程時要有一些強制性規(guī)定。強制性要求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章程中有關于黨組織地位、職能、作用的條款,進一步明確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組織與學校董事會(理事會)及校(院)級領導班子的關系,積極推進雙向進入、交叉任職。要建立黨組織參與重大問題決策的工作機制,確保管理上的參與權,參與討論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人事安排、財務預算、基本建設、招生收費等重大事項。學校重大問題一旦決策后,黨組織要發(fā)動全體黨員,帶領廣大師生員工,推動和督促決策實施,確保黨的工作有機地融合滲透到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辦學治校管理中。
(三)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建立靈活高效機制
突出政治建設,完善組織機制,全面提升組織力。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得到貫徹落實的保障和基礎。因此,構建黨建工作新機制要以提升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為重點,突出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探索構建黨建“塔式”工作機制。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大多采用國際通行的授課模式,并且學生是雙階段學習制,包括國內學習階段和國外學習階段。在國外學習階段,因為時空限制,高校對學生更難以直接管理。所以要創(chuàng)組織的組織機制,增強基層黨組織形式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構建具有兼容性的黨建工作模式,激發(fā)內生動力,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和成效。
(四)育人與服務高度融合,構建人才培養(yǎng)新機制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的領導體現(xiàn)在黨委把握育人方向,統(tǒng)籌協(xié)調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緊緊把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關口。因此,要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感受,強化思想引領,建立黨建工作和人才培養(yǎng)服務功能高度融合的新機制。這要求黨建工作者樹立服務意識,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物質需要,不斷探索黨建工作新機制、新方法、新載體、新模式,增強黨建工作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實效性,提高吸引力、感召力、影響力。
總之,就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管理工作而言,其務必對行政黨建工作方面的問題予以高度關注,有效提升中外合作辦學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為推動中外合作辦校更好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強,董川永,錢夢旦.中外合作辦學中的黨建工作探討—以蘇州科技大學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 ,2017,(18).